鴻海7月營收,創同期新高

2021-02-15 WitsView睿智顯示調研

 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字"↑可快速關注

鴻海集團日前公布7月合併營收為3121.92億元(新臺幣,下同),較6月下滑1.9%,較去年同期則成長19.97%。若與歷年7月相較,鴻海今年7月營收創下歷史新高。鴻海表示,預計在本月13日公布第2季財報內容。


根據鴻海公布的營收數字,累計2015年前7個月,合併營收達2兆2991.4億元,年增13.67%。

鴻海表示,7月營收創歷年同期新高,若以三大產品線來看,受到客戶需求影響,仍屬消費性電子相關(Consumer)表現最佳,其次依序為通訊(Communication)和計算機(Computing)產品線。

市場傳出,蘋果新款iPhone 6S將在8月中下旬進入量產,初期下單量將創歷史新高,且在9月開始拉貨。對此,鴻海僅表示,8月仍在準備新產品階段,對傳聞不予回應。

展望下半年,法人預期鴻海仍有旺季效應,營收可望逐月增高,且9月蘋果新產品開始拉貨後,將明顯反映在鴻海相關業績表現上,特別是進入第4季傳統電子業旺季後,仍看好鴻海表現。

臺新投顧協理黃文清表示,電子大廠7月營收出現兩位數衰退,除了季節性因素之外,也反映出PC、NB和平板等多屏需求持續趨緩,但仍以蘋果概念股表現較佳,只要蘋果的基本鋪貨需求在,仍是帶動鴻海等相關公司營收主力。

來源:聯合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群聯電子11月營收刷新歷史同期新高
    全年度累計至11月份營收達443.22億元,年增率將近10%,刷新歷史同期新高。與去年同期比較 ,11月份SATA及PCIe SSD控制晶片總出貨量成長近43%,創單月歷史新高;eMMC記憶體成品總出貨量也受惠於嵌入式應用市場的持續回溫而成長超過250%。
  • 【外訊】鴻海集團7月份營收創17個月新低
  • 《4月營收》面板友達/群創承壓;GIS-KY創同期高
    45個月波段新高。正達聚焦Mac鍍膜玻璃及建築玻璃,4月營收也創近4年同期新高。佳世達全力發展利基顯示器、醫療、智能解決方案,帶動4月營收也年增12%、為近3年同期新高。觸控面板方面,GIS-KY4月營收79.37億元(新臺幣,下同),月增11.9%,年增13.2%,創同期新高。累計1至4月營收為298.62億元、年增18.4%。
  • 華碩、宏碁筆電出貨暢旺 1月營收雙寫近8年同期新高
    筆電品牌大廠華碩、宏碁昨 (8) 日公告 1 月營收,受筆電需求強勁
  • 鴻海股價大漲7.69%/郭董不用再鞠躬了! 鴻海三率三升 去年獲利創高/鴻海的新生——零部件?
    4月5日  鴻海股價大漲7.69%,來到98元新臺幣新高位鴻海 (2317) 上周公布 2016 年財報,全年稅後純益衝高到 1486 億元續創歷史新高,一掃營收不增反減的陰霾外資今 (5) 日呈現道歉買超,單日大買 7.4 萬張,創單日買超鴻海新高紀錄。鴻海今天股價表現亮眼,主要就是因為財報獲利數字佳,引發買盤大舉湧入,單日合計總成交量達 17 萬張,創下 2012 年 5 月以來的近 5 年新高,大量的買盤也激勵鴻海股價狂漲 7 元,漲幅近 7.7%。
  • 彩晶9月營收創三年新高!臺面板廠第三季拼轉盈
    日陸續公布9月營收,以彩晶(6116)28.7億元表現最亮眼,為三年來最佳;群創9月營收266.01億元,是11個月來高點;友達9月營收重返300億元大關,來到302.2億元,是一年來新高;華映9月營收37.44億元,是十個月來高點。
  • 聯電11月營收創歷年新高,8吋晶圓代工產能吃緊將延續明年一整年
    12月9日消息,全球晶圓代大廠聯電於12月8日發布了11月營收快報,聯電11月合併營收147.26億元新臺幣,為歷年同期新高。
  • 大立光7月營收破53億元大關 創8個月新高
    聯繫人:毛先生聯繫電話:13530065534(微信同號)早前,臺灣股王大立光曾表示7月份訂單已接滿,而縱觀大立光7月份的營收情況時發現,7月份大立光營收創8個月以來新高。法人預估大立光今年每股純益上看210元,有機會挑戰去年歷史新高。
  • 群聯電子2019年營收創歷史新高,PCIe SSD成品模塊總營收增長超620%
    群聯電子公布2019年全年度合併財報結果:合併營收446.93 億元(新臺幣,下同), 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近10%
  • 鴻海創下新高,晶電營收37億、臺表科增長24%
    2019年剛剛過去,臺廠已相繼公布12月及全年業績情況。其中LED顯示相關企業中,鴻海、臺表科、晶電三家企業也發布了相關的財務數據。具體如下: 鴻海2019年實現營收5.34萬億元,創下新高 鴻海2019年營收數據顯示,集團12月實現營收5395.07億元(單位:新臺幣,下同),同比下滑12.89%,累計全年實現營收53395.26億元,同比增長0.82%,創下新高。
  • 鴻海美國投資現隱憂,反對聲音越來越大;鴻海投資夏普一年,將連4季獲利
    (來源:科技新報)鴻海 7 月營收年成長 7.53 %,創同期新高紀錄全球電子代工龍頭鴻海,10 日傍晚公布 7 月份營收數字。根據財報顯示,鴻海2017 年 7 月合併營收為新臺幣 3,150.57 億元,較 6 月份的 3,151.39 億元,減少 0.02%,較 2016 年同期的 2,930 億元,則是增加 7.53%,創同期新高紀錄。累計,2017 年前 7 月自結合併營收 2 兆 2,094.32 億元,較 2016 年同期的 2 兆 1,736.85 億元,小幅增加 1.64%。
  • 富士康強制放假4個月?鴻海回應了…
    消息很快在網上流傳並引發熱議,一時間,諸如「富士康自4月起開始勸退部分員工」的消息也被連帶傳出。針對上述傳言,母公司鴻海這樣回應...▍網傳富士康深圳工廠放假4個月日前,有媒體報導稱,因疫情導致iPhone訂單銳減,富士康深圳廠房對部分員工採取停薪留職制,即從5月1日開始放假4個月,至9月1日回崗。
  • 2016年臺灣手機/代工/ODM/供應鏈全年營收狀況
    蘋果iPhone 7銷售不如預期,身為主要代工廠的鴻海也受拖累,不僅蘋果營收衰退,鴻海轉投資富智康 (2038.HK)2016 年上半年財報,因客戶轉型而降低需求,富智康上半年營收23.07億美元,較2015年同期的38.29億美元下滑39.8%;稅後純益則僅剩2082.3萬美元,較2015年同期的1億2856萬美元大幅減少84%。
  • 筆記本電腦訂單火爆,宏碁9月營收創六年新高
    華碩第3季PC總體出貨量年增達45%,顯著優於產業,並推動第3季品牌營收成長至1,186億,季增率達41%,年增率38%,其中電競產品出貨量及營收年增率均超過80%。華碩表示,除於臺灣地區及東南亞市場獨佔鰲頭,第3季出貨並大幅躍升,以美國市場為例,消費型、商用及電競計算機的出貨年增率均超過100%,成長動能顯著。
  • 臺灣健身工廠8月營收3.08億元 創單月歷史新高它是如何做到的,替各位解密
    健身房經營是種積累的行業連鎖健康事業柏文(8462)8月營收3.08億元,月增3.65%,年增13.38%,再創單月歷史新高。累計今年1至8月營收23.21億元,年增22.25%,創同期歷史新高。,加上今年又有5處於2016年度開始營運場館的設備器材折舊陸續攤提完畢,法人樂觀預期柏文今年下半年營收與獲利高成長可期。
  • 【財報】臺積電股價再創歷史新高;三星盈利連續四季度下滑;威騰電子營收減少 CEO即將卸任;日月光臺股價寫17月新高
    1.蘋果財報優預期,臺積電股價再創歷史新高 芯科技消息(文/羅伊)受美國降息、美股走揚,加上大客戶蘋果財報優於預期等利多激勵,晶圓代工廠臺積電31日臺股股價再度改寫歷史新高價位,衝破300元新臺幣(單位下同)關卡,這是臺積電股價首度站上300元整數價位,也推升市值突破7.77萬億元。
  • 英偉達Q2營收或創歷史新高!數據中心營收有望超越遊戲
    值得注意的是,在5月中旬線上GTC大會英偉達發布「重磅核彈」A100之後,股價累計上漲58.65%,遠超同期納指。在當時點評文章《AI之王英偉達!今年數據中心業務恐超遊戲業務》中,我們認為英偉達在AI領域已經高處不勝寒,20倍AI性能提升的全新核彈,把摩爾定律按在地上摩擦。
  • 蘋果砍單,郭臺銘卸任,鴻海一季度淨利同比下滑17.7%
    財報顯示,該季度淨利潤為198.25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3.89億元),去年同期淨利潤為241億元新臺幣,同比減少17.7%。
  • 部分存儲廠商7月營收
    億元(新臺幣,下同),月增6.7%,年減17.78%;其中,SSD固態硬碟7月出貨量與出貨金額雙雙再創歷史新高。創見累計前7月合併營收142.48億元,年減10.93%。 回顧7月,創見指出,PC產業狀況低迷,DRAM價格向下修正幅度擴大,DRAM產品出貨量雖維持正常,但由於平均銷售價格(ASP)持續滑落,對7月營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反觀近期以來業績快速攀升的SSD固態硬碟,市場競爭雖趨於激烈,但7月出貨量與出貨金額雙雙再創歷史新高;至於工控產品因部分客戶出貨時間調整,7月營收持平。
  • 【開通】巴西:不會禁止任何人參與5G建設;鴻海7月營收逾4,033億元新臺幣;三星發布Galaxy Note 20系列
    集微網8月5日報導(記者 張軼群)儘管受疫情影響整個行業上半年都在不確定中前行,但在第二季度,AMD在7nm節點上「豪賭」的結果優勢得以充分顯現,破紀錄的營收業績,翻番的出貨量,創下多個裡程碑。相比於傳統PC領域市場的增長,AMD在數據中心業務市場中的增量表現更值得關注。其持續向前推進的技術演進路線,穩定的市場份額的提升,將為其後續發展持續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