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 動物世界(ID:iltawcom)
大硨磲又稱巨蚌、庫氏硨磲,是最大型的雙殼貝類動物,棲息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珊瑚礁。野生大硨磲的壽命可達100歲以上。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綱: 雙殼綱 Bivalvia
目: 簾蛤目 Veneroida
科: 烏蛤科 Cardiidae
屬: 硨磲屬Tridacna
種: 大硨磲T. gigas
大硨磲,殼最寬處大約1.2米,重量大約200公斤。
已知最大的大硨磲標本寬度達到137釐米,於1817年在蘇門答臘島的西北海岸被發現。
最大的重量記錄為340公斤,於1956年,在日本石垣島附近發現。
大硨磲與人的比例
大硨磲的殼很厚,略呈三角形,兩殼相同,殼表面白色,十分粗糙,具有5條粗大的覆瓦狀放射肋,生長輪脈明顯,在貝殼表面形成彎曲重疊的皺褶。表面經常被厚重的海洋碎屑覆蓋。
殼內面也為白色,但富有光澤,有與放射肋相應的肋間溝,鉸合部狹長,兩殼都有主齒和後齒各一個,主齒短,後側齒弱。
大硨磲的外貌並不漂亮,但在海裡張開貝殼時,體內色彩豔麗,不但有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鮮豔的顏色,而且還有形形色色的花紋
大硨磲殼頂前方有一足絲孔。幼體時,其殼頂前方凹入的部分有強壯的足絲伸出,成體時足絲孔封閉。外韌帶狹長,為棕褐色,幾乎與貝殼後部等長。背緣較平,腹緣為波浪式的波紋,雙殼不能完全閉合
大硨磲棲息在熱帶海洋中珊瑚礁間的淺水環境裡,以堅硬的足絲固著在珊瑚礁上,依靠海水把浮遊生物帶進體內,作為食料消化吸收。
硨磲與一種蟲黃藻有共生關係,它的外套膜邊緣有一種特殊的叫玻璃體的結構,能夠聚合光線,使蟲黃藻大量繁殖,而蟲黃藻則可為硨磲提供一部分養料。
大硨磲在夏季繁殖,它們是雌雄同體,大個體一個季度可產超過1億粒卵。幼時生長較快,每年大約長5釐米,大硨磲壽命很長,壽命在一百年以上。
大硨磲棲息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淺水區。泰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密克羅尼西亞均有發現。在中國分布於南部的海南島以及南海諸島海域。
大硨磲兩扇貝殼的閉合力量大得驚人,在傳說中,大硨磲常被誤解為「殺人蚌」或「食人蚌」。《美國海軍潛水手冊》甚至曾經詳述如果被巨蚌所夾住要如何切斷其內收肌脫困。
然而事實上它們非侵略性肉食性貝類,大硨磲的確有能力合起雙殼,但此為防禦性行為,而且閉合速度慢,不會造成嚴重威脅。因受刺激關閉雙殼,它必須先噴水,排出濾食中的海水再閉合,非陷阱式的迅速夾合。
大硨磲生長緩慢,種群數量少。導致易危的原因主要是環境惡化,棲息地破壞,海區環境汙染嚴重,嚴重破壞了硨磲的生存條件。
另外,因食用、裝飾、展覽等原因的捕撈,也是大硨磲長久以來所存在的威脅。
菲律賓北部波利諾附近的大硨磲保護區,成立於2004年,這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硨磲保護區之一
硨磲一名始於漢代,因外殼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狀之溝槽,其狀如古代車轍,故稱車渠。後人因其堅硬如石,在車渠旁加石字。
推薦閱讀:
海洋科普(589)| 玩海時碰到這些「用毒高手」,趕緊逃!
海洋科普(588)| 你們兩個!不要到處放電!
海洋科普(587)| 幽靈蛸與吸血鬼魚
動物世界 原文地址請點擊閱讀原文。
若發現侵犯您版權的內容,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刪除。謝謝!
編輯:木拉提·哈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