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戶式微,阿里若收購新浪看中的是什麼?

2021-02-08 第一財經

昨天下午,曹國偉親自發微博說「各類媒體都在報導新浪全面停止社會招聘,我怎麼沒聽說過呢?」但是他並未回應阿里是否收購新浪的傳聞。

此前,多方消息稱,新浪已全面停止社會招聘,更有傳聞稱,新浪將整體賣身阿里,停止社招甚至裁員是為控制成本,獲得較好的賣價。

門戶網站不行了,這已不是秘密。

從2013年開始,在中國熱鬧的網際網路行業,不斷進行收購、投資,移動網際網路和O2O領域也是動作不斷,但這都早已與門戶沒有任何關係。

在艾瑞諮詢的一份報告中,2013年,搜索、視頻及社區類網站獲得的廣告份額超過了70%,而門戶網站只有11.8%。與此同時,中國網絡廣告整體增速正在下降,PC的衰落,用戶閱讀向移動終端的轉移,也加速了這一變化。

更為關鍵的因素在於,各大門戶都早已斷定自己的未來不在這裡。在過去的一年,它們或是以其他業務分流門戶所佔公司應收比例,或試圖通過重新改版首頁讓門戶煥發活力,同時,還從門戶部門抽走了最優秀的人才全面轉型移動端的部署,這也導致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的流失。

新浪早在2009年就意識到了這一趨勢。

微博就是CEO曹國偉打算用來延續未來的一項核心業務,但它反過來也革了門戶的命。

這個被稱為中國的Twitter的產品由「新浪朋友」改版而來,員工大多是新浪網內部轉崗過來,團隊持有股票,2009年9月28日,新浪CEO曹國偉也通過微博宣布了新浪管理團隊MBO的消息。

當時門戶網站已經面臨了第一次衝擊,社交媒體火熱一時。開心網和人人網這種社交媒體的出現,讓廣告主發現,廣告可以更精準地投放給特定的人群,而且如果廣告足夠精彩,這些人還願意進行自發傳播。此外,QQ彈窗也分走了不少廣告。

在四大門戶網站中,新浪在面對社交媒體的侵襲時,是最焦急的一家。網易、搜狐有遊戲等其他業務的收入支撐,體量龐大的騰訊更是不倚重門戶的收入。只有新浪,是一家純靠媒體業務吃飯的公司。

此外,優酷、土豆、搜狐高清、騰訊視頻的出現,又分走了一大塊廣告主的預算。觀看視頻的人數不僅多,而且視頻廣告的表現力比傳統的門戶Banner廣告更強。到2010年時,視頻業聯合起來,形成了一套評價其廣告效果的成熟體系,使得廣告主能對照電視媒體來為視頻網站投放廣告。

新浪幾乎發動了全公司拉人上微博的力度,在所有門戶稿件中都安插微博連結、把門戶流量導向微博的做法,也非網易、搜狐這樣的公司可比。網易也曾提了這些要求,其實並未強力執行。

搜狐及網易由於一直在首頁競爭上弱於新浪,把公司精力分散在各個領域。

搜狐在門戶品牌廣告上的收入只佔其總收入的30.64%,它同時還在搜索、在線遊戲、無線及視頻等業務上多方布局。這些業務也促進了它的廣告業務在2012年的收入增長。

網易則一直把在線遊戲業務列為發展核心,大約佔據公司總營收80%以上的份額。

2009年,網易新聞中心要從廣州遷往更中心的北京時,由於員工對這家公司和這個行業的認同,不少員工不惜賣掉廣州的房子、說服伴侶,也遷往北京。

遷來後,當時工資較低的網易成為了被其他門戶挖角的重點。財力最足的是擠進門戶陣營不久的騰訊,通常能開出高40%左右的工資,對個別那些它特別想挖的人,甚至能開出3倍工資。

在微博出現之前,門戶在內容上相互比拼的,還是發稿速度。「獨家首發、領先對手3分鐘」這種就能拿業務獎,因為這常常意味著能多幾百萬PV(頁面瀏覽量)。PV就是盈利模式,流量代表一切,門戶網站把流量變現的方式一度很像傳統媒體——靠品牌廣告謀生。

在門戶如日中天的時代,對於內容團隊的考核,主要看訪問人數(UV)、頁面瀏覽量(PV),以及話題的跟帖量。從2005年就進入門戶網站網易工作的郎小輝記得,當時在定下季度業績目標時,一個首頁的PV定為10萬。「當時我們都覺得,怎麼可能達到?!」但實際上下個季度的PV是50萬。

他們每天都看PV、UV的數字,每天它們都在漲。「到後來,我們就有一種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的感覺,」郎小輝說。為了讓不斷增多的用戶有內容可看,門戶網站開始不斷增加頻道和頁面。

發稿速度,也是當時門戶網站相較於傳統媒體最明顯的優勢。

而新浪微博首先在速度上對門戶造成衝擊。當一條新聞出現時,生產方式決定了微博上發消息的速度要快得多。夏櫻花曾是網易新聞中心的編輯,她記得當時她處理的頭條新聞,門戶獲得100萬點擊量,新浪微博則可以有400萬。

在內容的獨家性上,微博也對門戶造成了衝擊,很多新聞當事人首先會在微博上發帖。「做快是很有成就感的,做深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夏櫻花說,但跟微博比,門戶的內容既不快、也不深,長處只是沒那麼多假消息而已。

網易的論壇和跟帖質量向來是它的一大優勢,網易做論壇、博客和微博的UGC中心也是其除了新聞中心外,網易門戶投入最大的一個中心。但在微博一日千裡的時期,網易論壇的發帖量和回帖量不僅沒有增長,人還變少了。

當時管網易微博的總編輯張銳曾經非常焦慮,他對下屬說:「門戶的末日提前到來了,你們雖然現在還沒發現數據的變化,等你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晚了。」

不過,大量資本進入網際網路其他領域還是讓門戶意外地得到了一個短暫的喘息時期。

在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門戶網站的廣告還是經歷了一輪增長。當時中國大批電商網站獲得了風險投資,開始在門戶上打廣告。

「它們最開始不懂行,」從傳統媒體轉做門戶廣告銷售的牛鳴說。這些電商網站看到門戶的流量高,覺得可以造聲勢、打品牌,願意投品牌廣告,並不計算實際效果,但過了一段時間後,電商網站們開始要點擊率甚至實際銷售時,它們就發現,「一個Banner廣告一年要幾百萬元,但一天只能產生幾十個點擊。怎麼門戶網站的轉化這麼低、數字那麼難看?你的真面目就暴露了。」

與此同時,除了新聞、財經這樣的頻道不跟業績掛鈎之外,大部分的時尚、旅遊等軟性頻道在門戶網站進入頹勢的時候,頻道內容人員的收入都跟業績掛鈎了。例如,新浪就在2013年把頻道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商業頻道,比如旅遊、汽車等;第二類是綜合頻道,比如科技、財經等;第三類是媒體頻道,比如新聞中心等。第一二類承擔銷售任務,第三類則不承擔。主編與總監會背廣告任務。內容部門需要做專題軟文活動、收費的評選等,這些都會被寫進廣告的銷售方案裡。

這種合作的確能提升廣告的銷售量。牛鳴說,在其廣告團隊開始提交更複雜的方案給廣告客戶後,有的團隊業績能從之前的幾百萬元上漲到上千萬元。不過「我的很多做內容的朋友都覺得很憤怒,他們其實還是有點理想和情懷的,最後就走掉了。」

這些從門戶離職的人,不少都選擇了一個做垂直領域的資訊服務。例如,原網易副總編輯方三文創辦了雪球財經,原網易副總編輯張銳做了手機醫生問答App春雨掌上醫生,網易前汽車頻道主編程李做了服務發燒友和業內人士的車雲網,搜狐汽車頻道前主編俞清木川辦了車語傳媒……

在這些離職發生之前,門戶網站的市場原本就在被垂直網站蠶食。例如,2011年6月,虎撲網歷史上首次單周用戶訪問量超過新浪體育,成為中國最大的體育在線媒體。2012年,虎撲網營收超過億元,而且每年增長率均超過50%。汽車之家、易車網這樣的垂直網站,員工數更多,能做更深入的測評報告,也漸漸吸引到了更多的用戶,在廣告主眼裡,它們已經從最初只算第二梯隊,變為收入已經超過了門戶網站汽車頻道的專業媒體。

馬化騰和曹國偉對待門戶的態度截然不同。

真正對門戶的盈利模式造成威脅的,是移動時代的到來。

移動網際網路最大的特點是許多內容是通過社交渠道來分享的,這實際上是弱化了門戶首頁的概念。

新聞客戶端是很多公司選擇的改變方式。

2011年3月,網易的手機新聞客戶端上線。它是四大門戶網站中第一家做出成型的新聞客戶端的。雖然搜狐更早在手機端做過手機早晚報這樣的產品,但跟新聞客戶端產品的形態還不太相同。

在網易的內部招聘裡,新媒體部門招的崗位是最多的,而且拉走了最好的編輯、主編甚至是總監。而大家也都很願意轉崗過去,因為「覺得是潮流所趨」。「網易新聞App是網易現在最前端的部門,有最好的人才,最大的資源配置。」郎小輝說。

閱讀,一直是用戶用智慧型手機最常幹的事情之一。門戶網站們原本就有手機Wap站業務,這些公司裡也不乏早早開始玩智慧型手機的人,比如後來出任網易移動網際網路部總經理的徐詩。

2011年,網易新聞App的渠道人員去深圳跑刷機市場,請手機商們預裝網易新聞App時,大受歡迎。「手機廠商當時覺得你是大品牌,軟體做得也好,是能為手機加分的,不僅不收錢,還恨不得給你錢。」郎小輝說。

但希望尋找出路的門戶網站不止網易一家。

搜狐發現,網易新聞客戶端「直接起來了,很多人用」,搜狐新媒體中心總經理嶽建雄說,搜狐也決定做新聞客戶端,並首先從搶佔渠道入手,「我在2012年的時候發現了機會,切入手機廠商」。

他嘗試跟運營商合作。最開始跟電信談定在中興一款型號為880的千元智能機上裝搜狐新聞,結果這款手機大賣,「我們一下子有了100萬用戶」。之後,他開始繼續跟國有手機廠商談預裝。

當網易2012年再去跟手機商談預裝時,對方「口氣就變了」。由於搜狐這樣的對手付費給渠道,之前免費的這些渠道,已經需要付費安裝了。

「2011年是布局,2012年是PK,2013年就是燒錢了。」徐詩說。除了手機預裝渠道外,應用分發市場也很需要花錢。

新浪把重點放在微博客戶端上,其他三大門戶則都把手機新聞客戶端當作了戰略重點。

但在手機端,門戶的格局與PC時代大為不同。

「我們在新聞客戶端上的投入不會比任何同行少。」馬立對《第一財經周刊》說,2013年騰訊新聞App做外部渠道推廣時,「全公司從上到下都很支持。」

除了正常的渠道投入外,騰訊新聞還通過微信、手機QQ等同集團的產品推送騰訊新聞,尤其是微信每天推送騰訊新聞這件事,效果「非常非常強」。「去掉重複用戶後,我們用戶覆蓋6.3億人,日活躍1.4億人,無論從覆蓋量還是日活躍度看,我們2014年上半年跑馬圈地的任務都已經完成。」

2011年12月,騰訊網正式立項做新聞客戶端。當時騰訊整個集團都在強調向移動轉移。「騰訊網也是全面向移動轉型。」馬立說。

雖然騰訊新聞App的內容跟門戶是重合的,但他們要求新聞要優先在移動端更新,因為「用戶向手機轉移這事太明顯了」。

而在用戶的閱讀時間有限的條件下,向移動端轉移也就意味著每家公司在快速推進移動端的同時,也在進一步削弱門戶的流量和影響力。

但大趨勢如此,這些公司如果不推進移動客戶端也許就意味著在新的競爭中失去更多的用戶。

網易新聞客戶端最早做了一個叫「輕鬆一刻」的欄目,這個偏搞笑、比較輕短的欄目,瀏覽量居然出人意料的高。這個做法迅速被對手模仿。這家公司也是最早做離線閱讀、夜間模式、用戶系統、交互功能的一家。但移動網際網路同樣是個很容易被同行模仿的行業。「我們覺得還是要創新。」徐詩說。

徐詩所說的創新,並非單指產品細節。徐詩這個部門旗下的移動產品有十幾個。而用「網易」兩個字能搜出幾十個產品。

騰訊網認為,除了拉用戶、推新聞的渠道外,產品上也要形成矩陣。騰訊門戶旗下還有自選股、看比賽這樣的移動產品。

但搜狐的想法並不相同。嶽建雄首先認為,由於用戶在手機上頻繁打開的App數量其實很少,因此不宜分散兵力,而是應該先集中力量推一個。

此外,「無論搜狐做再牛的專題,都不會為你增加再多用戶的。這不是一個強內容驅動的東西。」嶽建雄說,因此,搜狐新聞客戶端不僅是談第三方媒體合作最多的一家門戶,多達6000家,還著意把流量引向第三方合作媒體的內容,這使得目前其第三方瀏覽量佔比達56%。搜狐新聞客戶端打算未來跟第三方媒體分帳,「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做出新的生態和方向。」

網易、騰訊也在做第三方合作,打通了分帳的支付流程。僅有新浪新聞客戶端沒有這項內容。

不過,由於微信開放公眾帳號,媒體也可入駐,這意味著微信也成為一個媒體平臺,起到代替新聞客戶端、滿足用戶資訊閱讀的作用。而所有的新聞客戶端、微博和微信在分享新聞時的共同點就是,用戶不會再去瀏覽門戶首頁,而是直接點入單獨的頁面閱讀新聞。而「首頁」對於門戶來說無論廣告還是內容都是重中之重。

弱化首頁、引入更多的合作媒體內容,這些改變還讓門戶網站迎來了更多競爭對手——那些依靠技術、不做內容的新聞創業團隊。

在搜狐新聞客戶端2013年的總結髮布會上,搜狐特意提到了一個叫做「今日頭條」的新對手。這家小公司的創始人張一鳴此前在酷訊等公司工作過,技術出身,而今日頭條的思路,是為用戶提供更個性化的新聞,並能學習每個用戶的行為特點,越往後越能推薦更精準的內容。這家公司想要招募的都是做搜索、數據挖掘、機器學習背景的技術人員。今日頭條對《第一財經周刊》稱,這家公司僅有一個做內容的人,來自新華社,幫這家公司把握一下敏感內容。

2013年時,創業不久的今日頭條獲得1億元投資,根據這家公司公布的數據,當時它擁有1000萬用戶,每天都有1000萬日活躍用戶。

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廣告主們開始願意在移動端上投廣告。網易銷售運營中心總經理高超稱,網易新聞移動端廣告的售出比例比門戶的要更高。

但是,「對所有的新聞App都有一個問題:廣告量和流量不成正比。」馬立說。

目前,新聞客戶端上的廣告方式,主要是開機畫面廣告和文章底部的廣告,屏幕小,這使得新聞客戶端上可出售的廣告位少。此外,雖然現在手機端廣告比PC上單價要貴,奢侈品也很願意投手機端開機畫面廣告,但高超覺得,目前手機新聞客戶端廣告售賣的掣肘還在於,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廣告衡量標準。

但更個性化,意味著手機端上可能能售出更精準的廣告。門戶網站上只有cookie,沒有閱讀者的位置、行為、社交帳號信息。但新聞App上不僅有位置、手機型號、使用時段等信息,而且能使用搜索推薦引擎的技術,也就有可能像搜尋引擎那樣賣廣告。

不過,即便移動是大方向,也並不代表新聞資訊類App就能順理成章地大有作為。「城市用戶在手機上主要有三種行為:看資訊用微信;看劇;玩遊戲,」一名門戶客戶端的負責人說,「所有新聞類App,只要不推廣,表現都很糟糕,沒有能進前200名的,而視頻類的不推都天然能進前100。」

新浪在移動端的戰略也幾乎全部寄托在微博上。

曹國偉差一點就成功了。2011年,新浪的股價憑藉微博的概念一度上漲至125美元。 2013年阿里購入新浪微博股份時,微博市值約佔新浪總市值的九成——門戶在新浪已經退位。

但新浪微博最終在與騰訊微信的競爭中敗下陣來,2012年成為它發展的拐點,微博到達頂峰並急速下滑。據市場研究機構GlobalWebIndex提供的數據:新浪微博用戶活躍度在2012年第四季度對比第二季度下降了近40%。而2012年9月,微信宣布用戶突破2億——一年之後,這一數字變為6億。

微博整體勢頭在走下坡路,幾乎每個普通用戶都能感受得到:在微信的朋友圈中發布信息,好友會有大量的回覆和點讚。而在微博上,普通用戶所發的信息很少有人願意去回復。

在2013年,由於政府加強對微博的管理,一些大V帳號的活躍度下降,更使得這個平臺的狀況雪上加霜。根據CNNIC發布的報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微博用戶規模為2.81億,較2012年底減少2783萬,下降9%,網民中微博使用率為45.5%,較上年底降低9.2個百分點。

2013年春節時,曹國偉宣布,新浪微博要走移動戰略,新浪開始進行大規模內部改造,集團被劃分成門戶、微博兩個事業部,門戶的發展更多地為微博讓路。例如,門戶網站頂端搜索對於任何網站都是重要的入口。搜索指向哪裡,流量導向哪裡。新浪將這一搜索默認為微博搜索,在不手動改變設置的情況下,搜索流量都導入了微博。

這期間,微博也在不斷地嘗試各種產品,但大多變成「嘗試」。比如模仿百度貼吧的「微吧」,以及模仿Pinterest的「微刊」等等,很多產品立項之後,就開始招兵買馬閉關做上一兩個月,在人氣和收入上都沒有實現好的回報之後,大多被放棄。郎小輝在新浪的幾個朋友,曾一度都被調入微博部門工作。但之後,由於微博收縮得厲害,又全部都離開了。

許楠是在2012年時加入新浪微博的。她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專業畢業後,去騰訊的手機QQ實習了3個月,而在2012年新浪微博招聘時,她還是選擇北上來了微博做助理產品經理,儘管工資要低於騰訊給的工資,可是作為中國最熱門的平臺,誰都不想錯過。但現在,已經離職的她甚至不願購買新浪微博的股票。

對於只有門戶和微博兩個產品的新浪來說,它實在錯過了最好的時光。

(本文中郎小輝、牛鳴、夏櫻花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優酷土豆被阿里收購,「可她最想嫁的其實是騰訊」
    ,全面收購優酷土豆集團。對阿里巴巴而言,優酷土豆的內容是其看中的。阿里巴巴新聞稿指出,收購完成後,阿里生態體系會更加完備,成為完整運營電商、視頻、廣告三大業務的科技企業,把阿里巴巴的電商、媒體、廣告、金融等數據驅動平臺與優酷土豆的視頻內容業務更好結合。至於優酷土豆是否會加入浩浩蕩蕩的中概股退市潮,該人士未予置評。
  • 阿里收購香港《南華早報》 將開放網絡付費內容
    今年上半年,南華早報集團淨利潤為2.09億港元,若撇除投資物業及出售股權等收益,集團上半年一般營運的淨收益為2830萬港元。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表示:「《南華早報》獨特的地方在於,她用英語專注於報導中國。任何一個希望了解中國——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人都會關注這樣的報導。
  • "馬雲時代"最後一筆大收購!阿里出手了
    阿里巴巴今日官宣:20億美元全資收購網易考拉,由於馬雲將於下周二教師節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網易考拉基本確定為馬雲時代的阿里的最後一筆大收購。阿里巴巴20億美金全資收購考拉 阿里巴巴官微今日早間宣布,阿里巴巴與網易達成戰略合作。
  • 阿里收購南華早報能否複製亞馬遜式成功?
  • 曹國偉MBO花開二度:是什麼讓他對新浪門戶信心高漲?
    曹國偉於新浪上市前夕加盟,歷任CFO、COO、CEO和董事長,多次率領這艘「舊船」修正航道駛向成功。僅憑2009年推出微博,曹國偉就是新浪當之無愧的「中興功臣」。崔廣福2007年臨危受命執掌藝龍,與強大的攜程、兇悍的去哪兒周旋八年,保住酒店預訂間夜第二的位置,最終迫使攜程高溢價收購。
  • 阿里收購優酷土豆,馬雲到底咋想的?
    截止2015年3月31日,古永鏘持有631,153,159股普通股,阿里若全面收購優酷土豆,古永鏘可套現9.33億美元。 受阿里收購消息,優酷土豆盤前股價大漲,美國東部時間16日早間,上漲4.33美元至24.76美元,漲幅達21.19%。 無疑這將改變視頻格局,令視頻領域跟網際網路諸多領域一樣,成為BAT的天下。
  • 阿里20億收購網易考拉 劉鵬兼任考拉CEO
    現在,該收購案已敲定,但其影響卻並非隨著收購的完成而結束,網易系電商的「排頭兵」併入阿里,或許意味著中國電商格局的一個新開端。網易為何賣掉考拉?「阿里收購網易考拉,更多在於鞏固自己供應鏈的能力。」上述資深人士認為,在電商領域,平臺關注兩端:流量和供應鏈。流量上,阿里與拼多多已正面交鋒,本次收購網易考拉則可在供應鏈端加以鞏固。而反過來,供應鏈的鞏固又可以讓阿里把力量更聚焦於流量這一端的競爭上來。「電商提供的最重要的服務之一就是商品,所以,供應鏈一直是電商競爭的基礎。
  • 新浪早已掉隊,曹國偉為何增持
    #不敢放更多廣告了#第三是阿里承諾即將到期2013年4月,阿里斥資5.858億美元投資微博並承諾在2015年結束前採購3.8億美元廣告。2013年Q2,來自阿里的廣告收入佔廣告總收入的比值值為17%,2013年Q3這個比例升到46%。到2015年Q3,阿里廣告費佔比降至32%,但阿里承諾的投放期即將結束。
  • 美媒稱新浪將被阿里巴巴廉價收購
    4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新浪如今步入同雅虎同樣的窘境,出現的可能性是,要麼變賣自己主要資產微博公司(Weibo),要麼將整體公司對外出售,而阿里巴巴可能會成為新浪廉價收購者。  和雅虎一樣,新浪是網際網路先驅,但是近年來由於社交媒體讓其網際網路門戶黯然失色,新浪曾經的光芒已經大大褪色。新浪門戶去年營收較兩年前相比下降了15%。新浪股價在過去10年只上漲了77%,而搜尋引擎巨頭百度股價同期增長了32倍,騰訊股價同期則回報54倍。  不過也與曾經光芒萬丈的雅虎一樣,新浪擁有一個值得稱讚的資產——持有類似Twitter的服務微博公司大部分股份。
  • 優酷土豆的資本迷局:一年要被阿里全資收購幾次?
    近日,優酷土豆似乎陷入了資本傳言的漩渦中,既有傳聞優酷土豆併購愛奇藝,又有屢次被阿里全資的收購門疑雲浮現。
  • 阿里再下一城,宣布收購香港《南華早報》
    12月11日,阿里巴巴集團(NYSE:BABA)宣布收購《南華早報》,把阿里的網際網路優勢和《南華早報》的採編優勢結合到一起,打造一個讓英語世界了解中國的優質窗口。我們的理想是,通過阿里在數字時代的優勢,讓更多人能方便的讀到《南華早報》的內容,幫助這家媒體獲得全球的讀者,並建立起在全球的影響力。」   宣布收購消息的同時,蔡崇信發表了致《南華早報》讀者的一封信。
  • 阿里收購網易考拉,不僅僅是動物園再添一員那麼簡單
    經過一個月的傳聞轉折,今日,阿里終於確認以20億美元收購網易考拉。跨境電商的老大和老二合體,成為網際網路圈最大的熱點事件,阿里「動物園」又添新成員的宣傳海報瞬間刷屏。而在這場交易背後,真的只是動物園再添一員那麼簡單嗎?在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拉鋸戰,阿里巴巴20億美元收購網易考拉終於正式落地。
  • 攜程悄然收購一枚域名,或許是看中旅遊預訂含義?
    域名booktrip.com於近日被攜程旅行網收購了,具體交易價格未知。目前域名已經成功轉移到攜程的旗下。
  • 阿里收購雅虎中國的戰略解析
    2005年阿里收購雅虎中國公司(以下簡稱雅虎中國)是一次裡程碑式的戰略舉措,這一舉動部分的、短暫的改變了當時中國網際網路商業的小生態,但之後卻長期地、整體地影響著全球網際網路企業的格局。這次收購對於阿里在商業模式、公司治理、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等多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阿里由此走上發展壯大之路,最終打敗ebay,並催生出了健壯的支付寶,催生出諸多商業平臺,催生出合伙人管理模式,剖析阿里收購雅虎中國事件,是為了讓我們更加清晰的認識到阿里在成長曆程中的戰略演進、商業模式探索與組織體系打造的關鍵性實踐。  2005年8月11日,阿里與雅虎在北京召開發布會,籤署合作協議。
  • 阿里寶卡什麼應用免流?
    阿里寶卡什麼應用免流?
  • 腦洞大開:如果當初阿里巴巴沒有收購雅虎中國……馬雲或許離開阿里,阿里或許被eBay收購
    更重要的是當時eBay想收購阿里巴巴,孫正義也很心動。當年這筆交易,哪怕在今天看來,其實是多贏的,對阿里巴巴是絕對有重大意義的,軟銀、雅虎、阿里、馬雲一點都不虧。馬雲藉此獲的控制權,避免阿里巴巴被賣給eBay以及馬雲被解僱。
  • 牛公司組織結構圖一覽:華為,阿里,騰訊,百度,新浪……
    在他筆下,亞馬遜等級森嚴且有序;谷歌結構清晰,產品和部門之間卻相互交錯且混亂;Facebook架構分散,就像一張散開的網絡;微軟內部各自佔山為王,軍閥作風深入骨髓;蘋果一個人說了算,而那個人路人皆知;龐大的甲骨文,臃腫的法務部顯然要比工程部門更加重要。
  • 每日全球併購:阿里、網易20億美金收購談崩;索尼宣布收購《漫威蜘蛛俠》開發商Insomniac Games(08/20)
    ,以46億英鎊(約合55.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國最大酒吧運營商Greene King。(新浪財經)阿里、網易20億美金收購談崩,天貓考拉合體失敗有消息稱此前阿里巴巴與網易之間關於網易旗下跨境電商平臺網易考拉之間的收購已經談崩。在此前的本月13日,有傳言稱阿里巴巴將現金20億美元收購網易考拉,收購後將與阿里巴巴旗下跨境電商平臺天貓國際達成整合。
  • 那些年,被阿里收購的公司為什麼都快消失了?
    阿里近年的收購還有高德地圖、UC等等,就單獨品牌、產品來說,獲得成功的屈指可數,成就的只有阿里巴巴一家公司。
  • 美國對阿里開刀,馬雲宣布了什麼?
    繼中興、華為之後,川普準備對阿里下手了!阿里在美國提供的雲端運算服務可能會被禁止。有人會問:搞中興華為,是為了遏制中國高端製造業的發展。搞阿里雲,川普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千萬別小看雲計算。要知道,雲計算能力是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時代的基礎設施,相當於大數據時代的「水電煤」,地位極為重要!今天我們常說的智慧城市、無人駕駛、人工智慧,乃至整個中國製造2025,雲計算都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