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裔CEO數量居然多到不可思議 ,他們到底牛在哪?

2021-02-24 培訓雜誌

中國人是靠拼命埋頭苦幹、追趕世界科技巨頭而崛起。但當中國人以為快要追上國際先進水平,並沾沾自喜地看著身後被甩到越來越遠的印度人時,卻突然匪夷所思地發現:被中國追趕的世界科技巨頭一個個地被印度人直接「接管」了:印度人成了這些國際科技巨頭的CEO(執行長)和其他高管。

本文是2017年9月推送的第59篇乾貨,計6746字。您今年累計閱讀了13.87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文 | 汪濤  天使投資人,曾為中興通訊印度分公司CEO

來源 | 純科學(chunkexue)

如果說,在製造業和工作效率上,中國已經甩出印度十萬八千裡,那麼在管理能力上,印度人則已經甩出中國人二十一萬六千裡。如果印度有機會超越中國,機會點就在管理能力上。之所以會如此,不僅因為此事本身重大,更因為中國人至今還完全意識不到會輸在哪裡。

真正的危險並不是來自任何現實的危機,而是根本就意識不到的挑戰。

谷歌公司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

微軟公司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美國的500強企業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10位是印度裔。英國裔(籍)9位。另有來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土耳其等在內的其他國家的人士擔任CEO。中國香港裔(籍)和中國臺灣裔(籍)分別有1位,但中國大陸人卻榜上無名。

除了谷歌與微軟,摩託羅拉、百事可樂、諾基亞、軟銀、Adobe、SanDisk、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這些在中國人心目中轟雷貫耳的國際巨頭,其CEO級別的高管位置居然都被印度人拿下!

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沃達豐集團前執行長阿倫·薩林(Arun Sarin)也是印度人。我曾拜訪過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運營商Comcast的首席採購官,他也是印度人。我在矽谷見過很多投資的標的公司,見面後發現印度人是創始人的比例多到讓我驚訝。

早在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矽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裡7%的CEO也都來自印度,中高層管理者中印度人的比例更高。今天的比例更是比10年前高得多。

除了企業高管,越來越多的印度人也開始擔任歐美知名商學院的院長。在中國人心目中,美國的哈佛大學商學院是一個只要子女能進去學習就算光宗耀祖的常青藤學校,2010年7月上任至今的該學院第10任院長尼廷·羅利亞(Nitin Nohria)是印度裔,他也是哈佛大學102年歷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長。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院長蘇尼爾·庫馬爾(Sunil Kumar),印度人。前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院長,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出任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院長的迪帕克·詹恩(Dipak C. Jain),也是印度人。

相比之下,中國人在美國高科技企業中的能獲得管理崗位的不僅鳳毛麟角,而且還在全線潰退。能去美國的很多都是從中國頂尖學府(清華、北大、中科大等等211、985名校)畢業的高才生,最終在美國卻只能當純打工角色的工程師、架構師。原來矽谷被稱為IC的天下,I指Indian,C指Chinese。但現在,矽谷的別名已經叫「印度谷」了。

讓我快要發瘋的並不是中國與印度之間在管理發展上如此巨大的差距,而是直到現在,整個華人群體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輸在哪裡。華人社會對此問題作出的總結更是荒唐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如同我們感覺印度人時間觀念差到不可思議的程度一樣。

印度人語言能力強——可印度人語言能力再強,能強得過美國白人嗎?況且在美國,華裔二代連中文都沒幾個人會說了,語言的能力還會比印度人差嗎?

印度人抱團,甚至排擠中國人——這純粹在拿自己的心思去度量。道理其實再簡單不過了:

如果你跑步跑不過對手,就是跑步的能力不如對手;

打球打不過對手,就是打球的能力不如對手;

踢足球踢不過對手,就是踢足球的能力不如對手

.

扯那麼多根本沒直接關係的東西幹嘛?做管理做不過印度人,原因就是中國人自己管理能力差,用得著繞那麼多彎子去找藉口嗎?

我擔任中興印度公司CEO期間,招聘過大量印度本地員工。最初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印度本地員工的簡歷中,在教育經歷方面,他們無論技術專業是什麼,都同時還有一個MBA學歷。

剛開始我以為,是人力資源部門初選完了以後,把雙學位的優秀人才留了下來,所以不一樣。但當我發現一個又一個簡歷全都有MBA學歷時,感覺這裡面一定有文章。於是,我讓人力資源部門把所有只要收到的簡歷全都拿給我看一下。前後檢查了有上千份簡歷之後,我驚呆了:幾乎找不到一份沒有MBA學歷的簡歷!

怎麼會是這樣?於是我問本地資深員工:為什麼每個高校的印度學生全都學習MBA呢?他們只告訴我,所有印度學生都是這樣。大多數人根本說不清原因是什麼——已經完全習慣成自然了。工商管理已經是印度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程。

在印度所有高校畢業生中,學習MBA也成了一個默認的必須選項。

 當聽到薩蒂亞·納德拉任微軟CEO時,我馬上認定他一定也是學過MBA的。到網上查他的經歷,果不其然,他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大學獲得電子和通信專業的工程學士學位,隨後前往美國,在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UW-Milwaukee)攻讀計算機碩士,再後來在芝加哥大學MBA畢業。只要你發現任何印度人擔任了美國知名公司的CEO或CTO(首席技術官)等,你去查他的學歷,基本上可以肯定100%是有MBA學歷的。

幾乎所有中國孩子在學校都打桌球,這就是為什麼世界桌球比賽最後的決賽基本就沒其他國家什麼事兒的原因。在國際賽事上拿了世界桌球冠軍的中國選手,如果馬上回國來參加一個全國性的桌球大賽,被打到10名甚至20名以外,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中國也有工商管理教育,但主要是兩類。一類是「成功人士」花幾十萬元才能參加的MBA或EMBA班。在這種MBA班裡,真能學到什麼知識技能不知道,但能知道的是可以認識到什麼人,形成什麼圈子,幸運的話還能泡個明星什麼的。

另一類是高考後直接進入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習的本科學生。由此就該清楚,為什麼中國人在管理能力上被印度人打到這麼慘痛的地步了。

美國、歐洲以及其他國家包括中國都有MBA教育,為什麼印度的MBA會這麼厲害?重大的區別在於:在其他國家包括中國,管理或商科的專業學生從一進高校就學商科,更高學歷也是商科。

只學商科?藥丸!

這會導致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不太懂各個行業的專業技術。但是,印度的MBA是所有學科專業學生的必修課,這使印度的MBA具有其他所有國家難以企及的巨大優勢:專業和管理全都懂。

道理非常簡單,當一個學生既懂專業又懂MBA時,即使做一個普通研發者,也有巨大的優勢,做管理者更是如此。

以溝通能力為例,印度人管理上強於他人的肯定不只是英語的語言能力,更是強大的溝通能力。切不可簡單認為印度人只是「能說會道」,「溝通能力」與「語言能力」看似很接近,事實上卻有巨大的區別。中國企業在進行管理培訓時也會講溝通。他們是怎麼講的呢?

從技巧上說,溝通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善於傾聽。那如何傾聽呢?管理培訓老師會給你寫一個繁體字的「聽」。

看看,我們老祖宗是多麼聰明,左邊一個耳下面一個王字,就是說要以聽為王;右邊十個目一個心,就是傾聽時眼睛要看著對方,一心一意地聽講。

而現在簡體字的「聽」怎麼寫得呢?左邊是「口」,右邊是「斤」,就是先讓你開口說話,看看你有多少「斤兩」,然後再想用什麼辦法收拾你。中國企業裡的員工聽完後都覺得:啊,講得真好。

可是,道理很簡單:在現代社會,如果你不懂技術和專業,再會聽,就算二十個目一個心,你能聽得懂嗎?這類用繁體字去攻擊簡體字,是典型的來自臺灣地區管理體系培訓的變種。很可惜,現在內地大量流行的企業管理培訓,臺灣是一個最重要的來源地之一。

這種算命式的拆字、附會式的解說,怎麼能讓我們理解現代管理真正的奧義?本來只用一個人兩隻眼睛,一定要找來五個人十隻眼才能溝通嗎?這種溝通的成本和效率會最優嗎?

知道人家猶太人一個人過來,為什麼中國企業需要五個人才能應對?因為別人一個人可以把所有問題全解決了,而中國企業五個不同專業的人過來,也未必能把所有相關問題都覆蓋。猶太人同樣是專業和管理能力都超強的民族。

因為缺乏真正科學專業的管理培訓,大量以佛、道、中華傳統文化甚至易經、算命、成功學為裝點門面的所謂企業培訓充斥於中國內地市場。

語言能力差?扯淡!

我第一次出國是去南美。在秘魯首都利馬與國際電信巨頭西班牙電信公司(Telefónica)的人開會,討論我當時負責的傳輸產品測試問題。我當時剛開始做國際業務不久,英語能力基本全還給老師了。

交流中只能偶爾聽懂幾個單詞,但有一個最關鍵的詞我聽懂了:「not official」——非正式的。結合與當地銷售人員的交流,我明白了國際電信企業短名單招標制度與中國項目招標制度的巨大差異,由此寫下十多萬字的考察報告,成為奠定中興國際市場走向正規的歷史性文獻。

當時我們搞不清楚,短名單制度只在一個新技術出現時才會進行,一旦短名單確定,以後就沒有招標機會了,只是向進入短名單的企業發PO(訂單確認文件),大門就算徹底關上了。

在這種招標制度下,不是你靠模仿改進,降低成本就能打進這樣的市場的。即使你付出艱難努力,讓對方把你的產品拿來測試一下,那也只是玩一下而已,是「非正式」的,沒有任何實際的商業價值。

做國際市場那麼多年,為什麼要等我親自過去,才能理解相應問題,並得到清楚的解釋呢?原來那些國際市場開拓人員語言能力都很好,但因專業能力不足,而嚴重缺乏溝通能力。

開拓國際市場初期,因為相關人員不懂英文,中興從外語學院招聘了幾千名純粹學語言的學生。但幾年之後,這些人基本都離開中興了,只有極少數努力學習技術知識的人留下。

最荒唐的案例之一是,中興花費了很大代價聯繫到與一個國家通訊部長見面的機會,見面後部長問:你們公司是做什麼的,我們可以有什麼合作的機會?但中興這些純粹學語言的人什麼都答不上來。

我在中興參加過一次國際市場人員的招聘。有一位國內著名外國語學院畢業的學生,專業是英國文學,而且過了英文專業八級。他的英語能力流利到可以順暢地討論巴爾扎克文學作品的程度。但是,他不僅對通信專業一竅不通,而且沒有任何工科知識背景,中學學過的物理化學也全還給老師了。

精通英國文學這絕對不是壞事,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有可能成為市場突破的利器。但很難相信,這樣的人進來後,主要靠與客戶討論巴爾扎克作品,就能拿下賣出通信設備的合同嗎?這名學生讓人感覺非常雞肋。

中國人在管理上輸給印度人,是因為語言能力差嗎?如果你聽過中國外語學院畢業學生的語言交流就知道,這種說法純屬瞎扯。

只要中國學生清楚該學什麼,他們會把任何知識包括語言,都學到最極致的程度,但關鍵問題在於,他們不知道該學什麼才能與印度的管理能力相抗衡。對「現代社會需要複合型人才」的呼籲,在中國學術界和教育界早就存在了,但問題在於如何複合?直到今天,包括呼籲的專家自己也沒真正明白。

印度人的管理能力並不是在長期歷史中自然形成的,而就是印度獨立後人為培養的結果。

會傾聽就行?理解萬歲!

對溝通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傾聽,而是傾聽以後能「理解」。並且聽和理解只是溝通能力的一個方面,更難的方面是表達。這更不是只要具備語言能力就足夠的。

中國人都懂中文,但有幾個人善於用中文表達的?你都不理解自己的產品和技術,怎麼能把產品的優點表達出來呢?

要想表達清楚這些,不僅要理解具體的專業技術,而且要善於比較技術的概念原理,另外還要對市場、客戶需求、行業發展等都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印度人管理能力的強大並沒有在印度國內充分體現出來,因為太多需要管理的印度人仍是沒有經過現代科學和管理培訓的底層勞工。但是,當具備超凡脫俗才幹的印度管理人才到了國外,這種能力有了其他國家高素質員工的支持,他們就會一飛沖天。

美國人提出的概念「中美國」(Chimerica)並未被中國所接受,可是,通過印度人的管理在未來自然形成的「美印度」AI(America India),加上人工智慧(AI),會使製造業徹底擺脫對普通勞動力的依賴,卻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格局。

僅僅一個印度不會成為中國的威脅,但如果中國未來面對的是AI+AI(美印度+人工智慧),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中國專業人才普遍缺乏管理能力方面的專業教育,不要認為有大量在領導崗位上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就會自動學會如何管理。在缺乏現代管理教育的情況下,中國人會形成自己的特殊管理文化。如果沒有科學發展的現代管理體系的知識,就一定會有別的東西來填充。

首先是官與權。

一談到管理,中國人心目中首先出現的就是權力與官位。官大一級壓死人,有權有官位,才好管人、修理人。

其次是政治。

雖然前面我們談到,中國的企業管理培訓中也會傳授現代企業管理知識,但一談到管理,卻總是無形中變成政治。說到辦公室政治,制衡就會充塞進中國人的腦袋裡,形成互相拆臺的惡性局面。

第三是厚黑。

其實,現代管理也有制衡,但是中國人的制衡方法更多以一種權術來不受控制地體現。問題還不在於政治,而在於用什麼方式實現公司內的辦公室政治。即使在公開的出版物中,《厚黑學》之類著作也成為一類比正式的現代企業管理知識更受歡迎的東西。

無原則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互相攻訐被人們津津樂道。當這些東西風行,有人靠這些東西成功時,又會強化這些東西在中國人中間不受約束地以非正式方式流行並得到傳授。人們分析社會和現實,也都是以這一類厚黑知識權謀體系作框架,從而被鎖定到這種認知中而不能自拔。

人的本性其實都是一樣的,問題只在於你如何去處理它們。所有企業,無論中外,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用不同的知識體系去處理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我之前一些文章發表後,很多網友留言表示,很可惜中興未能留住我。

以中興和華為為例

其實,中興已經算是中國企業裡在管理上相當出色的一家,這與領導人的個人能力是不開的。

中興領導人侯為貴極其勤於學習,也把自己學到的管理學書籍在中興管理人員中推薦,這些管理學著作幾乎遍及了所有西方管理學派。令人奇怪的是,其中大多數,其實中興並未去實際推廣應用,學習只是為提升中興管理者的素質。至今離開中興很多年,我仍心存感激之情,視侯總為恩師。

中興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管理學院,我參加了中興從在珠海賓館舉辦的第一期管理幹部培訓班開始的很多期培訓班,公司三層以上領導,每個周六都通過會議電視系統全體集中學習。但是很遺憾,中國學生在高校中大都完全不去學習工商管理知識,而很多基礎知識的欠缺是很難用後天的企業培訓來彌補的。

相比之下,軍人出身的華為老總任正非在市場競爭戰略上的積累上很佔優勢。如果我自己不是因為研究純科學的學術問題,也不會早在進入中興之前就對工商管理課程進行過全面系統的學習。也不會讀遍任總讀過的所有軍事戰略經典,並且自己寫一本軍事戰略著作《超越戰爭論》。

現在,很多中國新官上任總喜歡搞出一些新名堂、新概念。

其實,如果你不具備早就已經在管理學界成熟和系統的管理知識,那些「新名堂」又能有什麼意義呢?

中國很多優秀的企業,是靠創業者的天賦和悟性,以及精通「中國式的管理」而獲得成功的。但當他們不在時,那些成功的企業會陷入內鬥而瞬間崩潰嗎?所有人心中其實都有這樣的疑慮。

但對國外優秀企業,卻很少人有這種擔心,最多是擔心他們的戰略與效率。因此,無論中國企業成功到什麼程度,人們心目中總是存有一絲陰影,一種因管理能力的普遍和極度欠缺而令這些企業最終可能毀於一旦的憂慮。

說到這裡,網友們可能會問另一個問題:你說印度管理人才這麼優秀,中國人的管理能力嚴重欠缺,那中國企業這麼多年為什麼會迅猛發展,並使中國的經濟科技都在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呢?

中國當然有自己的優點,弄清楚這些優點,才能更清楚全面地理解我們需要克服的弱點。中國人的優點就在於不可思議的「中國效率」或「中國速度」。

本文來源於培訓雜誌(ID:trainingmagazine)。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投稿請聯繫:editor@trainingmag.com.cn。

相關焦點

  • 推特換帥印裔CEO再添一員,矽谷巨頭為何偏愛印度裔?學霸上位之旅!
    而且很有可能參與到改變世界,改變人類習慣的重大項目之中。如此多的亮點,也難怪成為年輕人的首選。而近幾年,全美各大科技公司頻繁換帥,每一代新的掌舵人都可能更改整個公司的格局。而印度裔也在大潮中走到了臺前,google,IBM,ADOBE等等公司的新掌舵都由印度裔擔當,這又是為什麼呢?
  • 37歲印裔小哥出任推特總裁,印度精英為什麼在矽谷屢屢碾壓華人?
    谷歌、微軟、IBM、Adobe、派拓網絡等科技大公司的總裁均為在印度出生的印度裔。前天,Stripe的總裁科裡森發了條推特說:印裔在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功令人刮目相看,同時要牢記是移民政策為美國招攬了人才。馬斯克回應了這條特推:有天分的印裔移民為美國貢獻良多。
  • 印裔統治矽谷:華人卻成美國創業明星 偏重AI與消費
    比如,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CEO桑達爾·皮查伊、Adobe公司CEO沙塔努·納拉恩、微軟公司的CEO薩提亞·納德拉;2020年,IBM也迎來了印度裔CEO Arvind Krishna。此外,WeWork也任命了印度裔職業經理人Sandeep Mathrani為公司的CEO。  此外,百事可樂、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等行業巨頭都選擇或選擇過印裔擔任CEO。
  • 印裔人才在美碾壓華裔:中國孩子到底缺少什麼樣的教育
    其實不僅僅在矽谷,中國的軟體行業也是如此,尤其針對歐美的軟體外包業,印度裔高管的比例越來越高,而且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從給美國做外包,轉為給印度做轉手二包。在我跟很多行業內的朋友討論原因時,大家普遍認為,印度裔在英語方面的先天優勢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同樣英語化程度很高的菲律賓,輸出最多的卻多是菲傭。
  • FB華人學霸跳樓引發的深思:印度CEO霸佔矽谷,中國清華北大的王者卻只能算「打工」?
    近10年來,印裔在美國的表現極度搶眼,矽谷三巨頭——蘋果、谷歌和微軟,印裔已經收割後兩個的CEO寶座。此外,摩託羅拉、諾基亞、軟銀、Adobe、SanDisk、百事可樂、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等等這些知名行業巨擘,全部選擇聘用印度人擔任CEO。
  • 推特創始人辭職,接棒CEO的又是印裔.三哥一統矽谷寸前,這對印度來說真的值得慶祝嗎?
    「 推特創始人辭職,接棒CEO的又是印裔。
  • 印度強大科技人才戰略培養出來的這位印裔谷歌CEO實力圈粉
    再說就要跑題了,主頁君今天想說的是在谷歌開發者大會上頻繁亮相的印度裔小哥,亦即如今谷歌的CEO,桑德爾·皮蔡(Sundar Pichai)。 桑德爾·皮蔡 在詳細說這位印度小哥之前,我們先說說很多人都可能會有的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很多美國的科技公司裡面總能見到特別多印度裔的身影?並且相對來說華裔的人才就要少一些?
  • 無印良品又出事了!日本輕奢品牌到底錯在哪?
    作者 | 林川(品牌頭版主筆)來源 | 品牌頭版(ID:ceozhiku)優衣庫繼續狂奔,無印良品卻盡顯頹勢,這便是當下這兩家日本品牌最真實的寫照。 7月23日,無印良品母公司發布了2020財年一季度(2019年3月至5月)業績報告: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可比銷售跌幅為4.9%!
  • 日本亞馬遜寄來的高仿「無印良品」襪子,假到讓人哭笑不得......
    最近,有位日本網友在亞馬遜網購時,收到一雙仿冒無印良品的隱形襪,商品名稱完全拼錯了,而且已經錯了好幾年……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改正啊!?▼  廠商能不能再加油一點?▼ 真正的無印良品隱形襪最早發帖吐槽這個假冒襪子的,居然是在2015年,至少拼錯兩年了啊,完全不想改正的感覺!
  • 不可思議!Excel動態圖表居然是這樣做的
    原來是通過條件格式做的,詳見文章:不可思議!Excel動態圖表居然是這樣做的這是剛做的,效果感覺比以前更好。Step 03 設置列寬剛好容納10個方框,自動換行,調整行高到剛好容納10個方框,再設置居中,這樣看起來效果就舒服很多。
  • 基本沒有重資產項目,飛牛網十億到底花在哪了?┃新零售
    就在其線下高歌猛進,跑馬圈地的時候,突然於2013年高調宣布組建飛牛網,進軍線上。如今2年過去了,投資10億,虧損3億多。董事長徐盛育資本運作專家,CEO黃明端。但是當會員積累到一定規模之後,內部員工將不再是主力,靠自己人的電商終歸長久不了。  飛牛網現在還不算強大,不論是需要藉助員工幫助發展,還是政策傳達不利導致誤解,飛牛網都應該理性對待,積極面對。
  • 它到底有哪些不可思議的地方?
    他們不是來探索這片叢林,而是來探索一個震驚考古界的神秘洞穴,它就是厄瓜多黃金洞。這是一個古老的洞穴,一般對這種古老的遺蹟感興趣的都是一些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之類的。但奇怪的是,當時在眾多的考察隊伍中,竟然有一位神秘人物也曾去過這個洞穴,它就是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厄瓜多黃金洞它到底是個怎樣的洞穴,為何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也對它感興趣?難道地洞中埋藏著一些與宇宙有關的東西?
  • Facebook華人程式設計師疑遭印裔上司壓榨跳樓,年僅38歲,浙大畢業
    【新智元導讀】據悉,38歲華人Facebook員工疑似因印度裔上司壓榨到底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呢?>>>AI元力,重啟未來!AI WORLD 2019世界人工智慧峰會嘉賓揭曉可能誰也沒想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卻殺死了一個年輕的生命。而Facebook可能也沒想到,一個華人員工的死,卻將其同時推上美國和中國的風口浪尖。
  • 創業公司CEO:你懂「CEO」這個詞的含義嗎?
    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往往在名片上印著自己是某家公司的CEO,海爾這樣年營業額上百億的大企業總裁也要求別人稱他CEO,一時間,各種CEO帽子滿天飛好不熱鬧,滿大街都是創業公司ceo熙熙攘攘在趕場。 仔細分析一下就是小公司的烏紗帽不值錢,大多公司總共十來個人,CEO,COO,CTO分封的鐵帽子王一大堆,除了前臺接待沒有官之外統統有官。
  • 比麻省理工更難考的印度理工學院到底有多牛?
    印度裔在全球科技業中的成功已經毋庸置疑,單論谷歌新掌門皮查伊和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僅僅這兩家公司,印度裔高管就已經掌管了8000億美元的市值,印度正在成為一個「盛產」CEO的神奇國家。即便如此,當國外大學為了在全球大學排行榜爭取到好名次,鞭策教師寫論文時,IIT 卻在評估教師績效,並不側重論文發表量。因此,在以論文數量為評比重心的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大學排名,IIT 只勉強擠進前 500名 ;但是,在以同業評分學術聲望為根據的倫敦《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行榜上,IIT 卻名列前 50 ;其工科領域排名甚至是全球第三,僅次於 MIT(麻省理工學院)和柏克萊。
  • Mobileye到底有多牛?
    到了2001年,他們的計算機圖像處理和識別算法已經演進到第四代。此時距離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不久,矽谷和各國做網際網路和計算機行業的人才都遭遇了公司破產,離職的境遇。而這其中的2人,機緣巧合的加入了Mobileye,而他們都是晶片方面的專家。他們是誰呢?
  • 印軍偷牛,解放軍亮刀?過去三天邊境發生了啥?
    印軍官員質疑解放軍用「野蠻武器」對付他們,但中方卻表示,解放軍所攜帶的近戰武器(類似於「關公刀」)是中國武術文化的一部分。       (圖源:今日印度) 面對中國部隊的這一操作,印度士兵哪見過這陣仗,既敏感又脆弱的小心臟根本受不了。據《印度教徒報》報導,印軍面對中方部隊,採取了強硬的方式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