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備受關注的富士康旗下企業工業富聯,在上海證券交易市場上市交易。
上午9點半,股市一開盤,該股股價就達到19.83元,較發行價13.77元上漲44.01%,市值達到3905.58億元,超過海康威視,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
不過,富士康的創始人郭臺銘並未出席儀式現場。
為什麼選在A股上市?
郭臺銘曾透露,富士康若是在其他地方上市,公司裡的大陸員工很難拿到臺股股票。工業富聯A股上市後,就會馬上推行員工持股激勵計劃。
登陸A股之前的一個月裡,68歲的郭臺銘一直在北京、天津、廣東等地奔波著,他頻繁會見當地官員、學者和相關機構負責人,為他們描繪出公司的偉大藍圖。而在這藍圖的背後,正是他奮鬥創業的艱辛。
出身貧寒的郭臺銘生於1950年,是家中的長子。為了早點賺錢養家,他進入一所海事專科學校就讀,並通過半工半讀完成學業,畢業後在一家航運公司做業務員。
1973年,郭臺銘投入6萬元人民幣成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當時,公司只有員工15人,生產的是黑白電視機的旋鈕。
慢慢地,公司的經營開始有了起色,並在1975年易名為「鴻海工業有限公司」。為了比同行更有競爭力,郭臺銘從日本購買了設備開設模具廠,之後又開設了電鍍部門與衝壓廠。
上世紀80年代,個人電腦業務迅猛發展,這似乎是為郭臺銘量身打造的商機。他手裡有成熟的模具技術,可以做出連接器和機箱外殼等產品,再加上定價低、出貨多,「鴻海」迅速佔領了電腦配件市場。
1982年,公司再次更名——「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並於3年後在美國成立分公司「富士康(FOXCONN)」。
野心勃勃的郭臺銘,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有做「臺灣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的念頭,更由此開創了屬於他自己的「工作狂經營學」。
身為老闆,他堅持每天至少工作11個小時,是公司裡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下班的人;即使出差下飛機時已是深夜,他也會馬上趕到公司;加班到凌晨更是家常便飯。
為了爭取到美國大客戶,英語生疏的郭臺銘獨自駕車跑遍了美國52個州中的32個,住一天不到100元的汽車旅館,最終拿下了戴爾、英特爾這樣的國際一流廠商。為了拿到康柏的訂單,他甚至不惜砸下巨額資金,在其美國總部旁邊開設了一個成型機廠。只要康柏有新設計,富士康當天就能出模型。
2007年,與賈伯斯的一次見面,又讓郭臺銘有了新的想法。當時,賈伯斯發布了第一款iPhone,而郭臺銘在與他多次洽談後,終於替富士康拿下了iPhone的代工生意。這之後,富士康逐步發展成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
有人建議郭臺銘,做代工不如自己做個品牌更賺錢,但郭臺銘不為所動。可以說,正是這些大廠的訂單才成就了鴻海今天的格局。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設立經濟特區,郭臺銘也邁出了人生關鍵的一步。
1988年,郭臺銘到深圳考察。8年後,富士康在深圳龍華建設了最大工業園區。「我們龍華園區的每一顆砂石、除雜草,每一塊磚、每一根鋼筋、每一個地下溝管線,甚至於排水溝的溝蓋都是我們自己做的。」習慣親力親為的郭臺銘,甚至在辦廠初期,沒有辦公室,一度在貨櫃裡辦公。
他治廠如治軍,重視紀律,講究細節。有報導稱,"極富個人魅力的郭臺銘在下屬中很有威信,他以軍閥的鐵腕管理著鴻海精密"。
郭臺銘還曾主動向外界談論為員工買雞腿,吃雞蛋的事情:「我們在2006年就規定員工每天早上吃一個雞蛋,這樣能生出『富二代』,早期為他們打下健康的DNA。」
為了讓員工都吃上雞腿,他把深圳和崑山的雞腿都買了還不夠,只能親自買了一個大冰箱,從周一採購到周五,到了周六員工才可以一人分一隻雞腿。
一邊是對員工的細心照顧,一邊則是對工作的嚴苛要求。
郭臺銘在用人方面的口頭禪是:「不管高科技還是低科技,會賺錢的就是好科技。」而他口中「會賺錢的好科技」,是靠近百萬來自農村的年輕人用青春建立起來的。
軍事化的管理,為富士康帶來了數百億的收入,也將它推進了輿論的漩渦。2010年,富士康至少有10名員工自殺。被科技界同行稱為「梟雄」的郭臺銘不得不低下頭,接受來自國際媒體和勞工組織的強烈批評。
從那之後,富士康上調了最低工資,開通了諮詢服務熱線,對加班時間也開始限制。
風波過去,郭臺銘曾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2015年,他因阻止員工吸菸被罵,才再次被人熱議。
「消失」的那段期間,郭臺銘行事低調,富士康這艘巨輪也一直向前行駛著。
從2010年到2017年,富士康的出口金額佔到全國3.9%,進口金額佔到全國3.6%。集團30年來累計外匯2400億美金(約15367億人民幣),佔中國外匯存底3兆美金(約19兆人民幣)的7.8%。龐大的富士康產業也為郭臺銘帶來了544億人民幣的身家。
如今,佔據富豪榜多年的郭臺銘,依然每天工作16個小時,早些年間,還主動捐出90%的個人財產。他說:「我已經不是為錢財工作了。」
編輯:二水
環球人物新媒體原創文章,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
並不得用於第三方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