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 樹起量子通信中國標杆

2021-02-1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近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為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這是該獎設立九十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這一重要榮譽。而幾個月前,2018年12月17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完成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研究成果,還被列入美國物理學會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進展。

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由於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又由於光纖信道的固有衰減,量子通信的距離受到很大限制。利用外太空幾乎真空因而光信號損耗非常小的特點,通過衛星輔助可以大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潘建偉團隊為實現星地量子通信開展了一系列先驅性的實驗研究。「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

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科學目標之一。「墨子號」量子衛星與河北興隆地面光學站建立了光鏈路,在1200公裡通信距離上,星地量子密鑰的傳輸效率比同等距離地面光纖信道高20個數量級(萬億億倍)。

實現地星量子隱形傳態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又一科學目標。量子隱形傳態可利用量子糾纏將粒子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粒子本身。「墨子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採用地面發射糾纏光子、天上接收的方式。衛星過境時與海拔5100米的西藏阿里地面站建立光鏈路,地面光源每秒產生8000個量子隱形傳態事例,向「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糾纏光子,實驗通信距離從500公裡到1400公裡,所有6個待傳送態均以大於99.7%的置信度超越經典極限。

量子糾纏被愛因斯坦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也是量子力學最神奇的現象之一。由於量子糾纏非常脆弱,以往的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只停留在百公裡的距離。這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在更遠的距離上是否仍然存在?會不會受到引力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作為衛星的三大科學實驗任務之一,「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在空間尺度上開展了量子糾纏分發實驗。

 「墨子號」衛星上的糾纏源載荷每秒產生800萬個糾纏光子對,可以每秒1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20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量子糾纏的傳輸衰減僅是地面光纖的一萬億分之一。

開啟全球量子通信時代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取得的一系列科學實驗成果,在獲得國際上盛大讚譽與好評的同時,也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時代之門。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實現,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以此為基礎,將衛星作為可信中繼,可實現地球上任意兩點的密鑰共享,將量子密鑰分發範圍擴展到覆蓋全球。此外,將量子通信地面站與城際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互聯,可以構建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保密通信網絡。

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的實現,使人們可以利用量子糾纏所建立起的量子信道,構建起量子信息處理網絡的基本單元,同時也為未來開展大尺度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以及開展外太空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而在「墨子號」三大預定科學實驗任務完成之後,2018年初,通過與奧地利科學院的國際合作,「墨子號」量子衛星首次實現了北京和維也納之間相距約7600公裡的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這一成果也被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為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之一。

2018年,素有著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沃爾夫物理學獎」在獲獎者介紹中專門提到:「量子密鑰分發已經成功實現商業化,在光纖中已經能做到幾百公裡,用衛星可以做到上千公裡」。而這兩個紀錄正是潘建偉團隊創造的,一個是光纖量子密鑰分發最遠安全距離做到404公裡,另一個就是「墨子號」做到的星地1200公裡,這是中國科學家的貢獻,也是中國量子通信領先世界的標誌。

 「量子通信利用量子力學原理對量子態進行操控,可以完成經典通信所不能完成的任務。」潘建偉說,量子密鑰分發可以實現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分發,就算竊聽者有全宇宙最強的計算機,哪怕是量子計算機,也不能破解加密後的信息。使用量子密鑰分發技術可以幫助實現通信安全中機密性、真實性和不可否認性的無條件安全,也就是說,保證通信加密無法破譯,保證對方身份真實可靠,保證信息無法被篡改。

標準化是產業成熟發展基石

2013年,我國啟動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工程建設,目前除了按計劃接入的金融用戶外,電力系統、大數據網際網路企業也正在接入,央行已經在制定金融領域接入使用的相關標準。

幾乎同時,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都已經或正在加緊實施遠距離量子通信幹線工程。義大利量子通信骨幹網用戶囊括了義大利國家計量研究院、歐洲非線性光譜實驗室等多家研究機構和公司;英國正在建設英國國家量子通信測試網絡;俄羅斯量子中心建成了專用於傳遞真實金融數據的實用量子通信線路;韓國第一階段環首爾地區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除為公共行政事務、警察和郵政等領域服務外,正在向國防和金融領域拓展……

 「京滬幹線將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特別是在核心元器件國產化和相關標準制定方面。」潘建偉說,當前率先實用化的量子保密通信技術(或稱量子密鑰分發,QKD)正在蓬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要進一步實現QKD從實用化到產業化規模應用,還面臨著不少挑戰。其中,標準化是關鍵一步,是未來產業成熟發展的基石。

目前,我國正全力推進QKD標準化相關工作。2017年6月,工信部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成立量子通信與信息技術特設組,已有44家會員單位,正在圍繞量子保密通信標準體系的術語、應用場景、網絡架構、技術要求、測試方法、應用接口等內容編制有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另外,我國專家在ISO/IEC國際標準化組織啟動了QKD的全球首個國際標準項目,正式開啟了QKD的國際標準化進程。

 「與任何一項新技術的發展一樣,量子通信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也需要實驗和應用示範。」對於工程化和實用化,潘建偉一直秉持這樣的觀點,一方面要謹慎論證,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部署,因為有應用才有進步、才有未來。

相關焦點

  • 墨子號衛星又一重大突破,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這是繼先前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之後,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的空間量子物理研究另外兩項重大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表示,「墨子號」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杆,實現了「領跑者」的轉變。
  • 王建宇院士:「墨子號」的任務和我國量子通信的發展
    日前,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第21期海上院士講壇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總指揮王建宇受邀開講,向現場和線上聽眾分享量子通信的奧秘,並就「『墨子號』的任務和我國量子通信的發展」作主題演講。2016年,我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是量子通信領域的重要應用之一。
  • 「墨子號」衛星在世界上第一次實現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
    因此,要實現廣域乃至全球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還需要藉助衛星的中轉。「墨子號」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2016年8月16日,我國成功發射了全球第一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意味著在世界上率先實踐量子通信。「墨子號」一舉突破了光量子的傳輸距離難以突破百公裡級這一瓶頸,開創了利用衛星千公裡傳送量子信息的先河,也將量子通信推到了實用的當口。
  • 中國量子衛星一步千裡,量子糾纏通信無懼黑客入侵
    6月15日的美國《科學》雜誌刊發了中國量子實驗衛星的新成果: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了千公裡級量子糾纏,為量子通信技術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這是一項兼具實用性和基礎科研的重大技術成就,為此《科學》特意把「墨子號」衛星的實驗作為封面以示重視。
  • 中國量子通信重大突破!論文再登Nature,展示天地一體超4600公裡通信網絡
    造了一張4600公裡的量子通信網絡智東西1月7日消息,今日凌晨,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再次登上頂級科學期刊《Nature》,推出量子通信領域的重磅成果,他們通過「墨子號」衛星與京滬幹線的串聯,首次構建了一張集成的空間對地量子通信網絡,綜合通信鏈路距離長達4600公裡。
  • 外媒關注:中國量子通信取得重大進展
    外媒稱,中國15日通過一個具有重大地緣戰略意義的裡程碑事件展現其科技實力:打破量子通信距離的紀錄。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圓滿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
  • 前瞻科技 墨子號升空,世界首個量子衛星發射!
    今天(8月16日)凌晨,被命名為「墨子號」的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開啟星際之旅。這既是中國首個、更是世界首個量子衛星,發射成功後將可以實現全球化的量子保密通信。量子通信能做到絕對安全,是由量子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計算能力再強也破解不了,因此它是革命性的,可從根本上、永久性解決信息安全問題。」潘建偉說。量子通信系統的問世,點燃了建造「絕對安全」通信系統的希望。當前,量子通信的實用化和產業化已經成為各個大國爭相追逐的目標。在量子通信的國際賽跑中,中國屬於後來者。
  • 揭秘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
    視頻為「中國科普博覽」對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的專題訪問◆ 完全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於今晨(16號
  • 厲害了我的國:中國量子通信技術領先世界,前途無量
    中國需要更加安全,難以破解的信息傳輸方式來應對美國這個「世界警察」+「隔牆之耳」。墨子號上天,京滬幹線落地以前我們講了不少這樣的套路:美歐在某個領域發展了多少年,有多少黑科技,然後中國奮起直追,終於國產化。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中國建成集成量子通信網!潘建偉團隊再登Nature
    這一次,是量子通信網絡在工程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我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已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這也是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絡。
  • 量子通信到底是不是偽科學?潘建偉剛剛回應了!
    科技日報記者 何星輝攝影記者 洪星「墨子號」發射快三年了,到底有什麼新發現?量子通信和公眾有什麼關聯,到底是不是偽科學?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 量子通信原理
    由於2016年8月16號墨子號衛星的升空,很多人對量子通信非常感興趣。量子通信是建立在量子糾纏基礎上的,而量子糾纏不是容易理解的物理現象對其真實性一直就存在懷疑的聲音。因此對量子通信衛星也出現了懷疑和反對的聲音,有人認為是量子通信本身就是一個忽悠。本文試圖從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出發介紹量子通信物理原理以及墨子號衛星可能要進行的物理實驗。
  • 從《墨經》看量子衛星「墨子號」的命名
    潘建偉教授在一次演講中透露了將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號」的緣由,下列黑體字部分即是他的原話:選
  • 中國科大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的論文。
  • 江蘇籍科學家量子通信網絡研究成果產生國際影響
    央廣網南京1月15日消息(記者景明 啟東臺吳海燕 陳和興)近日,《自然》雜誌刊發了由江蘇啟東籍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宇翱作為第一作者撰寫的論文《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論文介紹了中國科研團隊構建的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星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一體量子密鑰分發。 論文正是對上述成果的系統性總結,證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
  • 評論 | 從32釐米到4600公裡 量子通信「彎道超車」實現「中國領跑」
    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對很多人而言,量子神秘又耳熟能詳。如今,這項前沿技術正成為「國之重器」。32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實驗室誕生,傳輸了32釐米。而今,中國人將這個距離擴展了1400多萬倍,實現了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通信。這是中國在世界科技史上寫下的又一濃墨重彩的一筆,標誌著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基於量子糾纏,研究人員有望開發出適合遠距離即時通信的安全量子通信網絡。無論處於糾纏狀態的光子之間相隔多遠,只要測量了其中一個光子的狀態,另一個光子的狀態也會相應確定,這一特性可以用來在遙遠兩地的用戶間直接產生密鑰。利用衛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自由空間信道在遙遠兩地直接分發糾纏,為現有技術條件下實現基於糾纏的量子保密通信提供了可行的道路。
  • 俄媒稱中國構建最長量子通信線路 全長4600公裡可以防止入侵
    據塔斯社1月6日報導,在「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地面光纖網絡的幫助下,中國物理學家構建了迄今為止最長的量子通信線路,可以防止入侵。它全長4600公裡。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介紹這項工作的文章。報導稱,通過量子網絡傳輸的數據使用量子力學原理加密。
  • 中國在量子領域取得非凡成就,引歐美競相角逐,10年恐難超越
    量子的世界近期,我國量子技術領域捷報頻傳,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通訊這兩大量子研究方向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自以古代數學書籍為名的「九章」計算機,面世以來,就意味著中國的量子科技,以百億倍的計算效率,超越了美國谷歌曾宣稱的「量子霸權」,建立起量子學研究領域一座全新的屬於中國人的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