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前一天,上海正式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到了周末——小長假後的首個工作日,市委書記李強就赴松江,專題調研「經濟發展情況」。
此行的重點議題,是產業發展。今年早些時候,李強赴青浦、金山調研,亦對產業予以重點關注。在反覆強調優化營商環境的同時,幾個月來對產業問題頻頻予以特別關注,無疑耐人尋味。
李強在松江調研經濟發展情況。陳正寶 攝
上海需要怎樣的產業?一年多來,這是最令高層牽腸掛肚的問題之一,亦被視作上海提升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問題。而當前的經濟運行環境下,通過產業升級尋求突圍,更是當務之急。
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可謂有喜有憂。在外部環境趨緊、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顯現的背景下,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部分行業的增長有所加快,現代服務業相對較快的增長勢頭,都是向好因素。根據披露的數據,新能源汽車、生物行業總產值分別增長34.9%和10.2%,增速分別比去年全年加快29.5個和0.4個百分點;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3%;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4.1%和11.7%。
但在簡單的增長數字之外,產業本身的能級和前景,以及各類產業在上海的結構、布局,這些事關經濟長期動力的問題,無疑更為值得關注。
李強曾在許多場合說過一句話:上海「不是什麼都要發展」。無論是所處的發展階段,還是自身的資源稟賦——特別是空間上顯而易見的「天花板」,都意味著上海需要更多基於投入產出效率來考慮問題。於是,「經濟密度」的概念自去年起被頻頻提及,成為產業規劃和發展中的一條重要的基準線。
有限空間,要謀求最高效率的產出,這是提升「經濟密度」的要義。而除了在土地高效利用方面努力挖潛,提升「密度」的另一個努力方向,正是產業的升級。
對上海而言,謀求產業升級,至少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在總體的產業發展取向上,著重瞄準前沿、高端產業發力,並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實現產業能級的高端化;一方面,在產業布局上,亦要找準不同區域的不同特色,因地制宜,用相當程度上的差異化,來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兩個方面,都蘊含著一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取捨之道。後者對於基層官員而言,意味著更深層次的考驗,甚至是陣痛——他們需要轉變過去多多少少習以為常、也曾經嘗到過甜頭的招商觀念,不僅要知道什麼是「好的」,還要知道什麼是「適合的」,並善於在眼前利益和長遠發展之間作出正確的抉擇。
李強曾經直言,「最難的是捨棄」,但上海必須學會適當的捨棄。而在他本人的要求下,上海的產業部門花了大半年時間,於去年下半年拿出了一張「產業地圖」。
幾年前,上海曾在全國率先出臺過一份頗為嚴格的「產業負面清單」,為落後產能劃出明確的禁入紅線。而如今這張有點類似「正面清單」的產業地圖,則兼為企業和政府提供指南乃至導引。
根據有關方面的介紹,這份地圖聚焦融合性數字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等,從空間和產業兩個維度,形成了上海產業布局的現狀圖和未來圖。現狀圖針對重點行業,為企業尋找技術、標準、人才服務和產業鏈合作提供指引;未來圖則明確上海各區及重點區域產業布局定位。
這張「未來圖」,所要針對的正是此前一定程度存在的同質化競爭,以及因此導致的產業定位不清問題。滬上產業部門負責人曾就此直言,各地區「看到好的項目都想要,導致上海整個產業特色不突出」,而產業缺乏特色,會導致經濟密度相對較低,在同一些兄弟省市的橫向競爭中也可能吃虧。
在已經「寸土寸金」的前提下,上海的突圍之道,正是著眼於「特色」二字。這也是一年多來,李強在各個場合、用各種語句反反覆覆強調的發展觀——產業規劃,要聚焦「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產業發力;各個地區的轉型升級,以及整座城市打響「四大品牌」,都是為了「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
人工智慧產業規劃圖
「對照產業地圖」,在李強近來的講話中常常出現。4月中旬召開的市委季度工作會議上,他就明確表示,上海要「大力發展、加快發展符合上海城市定位的產業」,各區則要「結合實際,對照產業地圖,做強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培育未來主導產業,打造區域發展支撐點、興奮點、新亮點」。
此番赴松江調研,他亦強調,「按照市委季度工作會議和市委財經工作委員會會議的要求」,充分發揮高端製造業主陣地作用,不斷提升產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加快構建更有活力和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確保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
顯然,找準定位並儘快凸顯定位,已是上海各區的重要任務。根據李強要求,在明確「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的方向之後,他們還需「集中引進一批龍頭企業、戰略項目,有意識地培育扶持一些潛力大、帶動性強的好企業、好項目」,從而增強企業集群和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優化產業布局,進而提升產出水平。
尋找定位的過程,相當程度上是由全市層面統籌的。但全市統籌,並不意味著讓各區放棄主動性。
在杜絕簡單哄搶和同質化競爭的前提下,「看到好項目都想要」作為一種招商引資時的進取態度,是被明確鼓勵的。李強更曾直接表示,上海的官員們需要學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出擊」,而上海最缺的「還不是土地,而是好項目」。
同時,「對照產業地圖」,也並不等於完全照搬產業地圖。作為一項導則,產業地圖本身並非蓋棺定論,未來也有優化提升的空間,而在一些地圖尚未覆蓋的前沿領域,或是未被明確界定的方面,各區更需要一些想像力。
一個月前,也是借調研郊區之機,李強曾向全市各區喊話:要善於「無中生有」。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珉迕
文中產業地圖均來自上海市經信委·上海市產業地圖官網(http://map.sheitc.gov.cn/)
◢ 猜你想看↓↓↓
【上海一周】在轉型中,找準上海新的「時空維度」
【上海一周】上海為何需要一個「世界的會客廳」?
【上海一周】黑洞、F1和上海的「七連冠」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上觀新聞APP
「嗯,這篇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