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任何測試都不可能完全精準地衡量產品性能,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信服,特別是產品本身也在不斷變化。比如說處理器,這兩年核心數量不斷猛漲,單線程、多線程性能到底哪個更重要?該如何平衡測試?
UserBenchmark並不是一個特別常見的基準測試軟體,但權威性也一直得到普遍認可。現在,UserBenchmark突然調整了處理器測試標準,大大降低多核心成績的比重,結果出現了很怪異的變化。
UserBenchmark的處理器測試成績有三個子項,分別是單核心、四核心、多核心,此前三者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分別為30%、60%、10%,看起來很合理,同時以酷睿i7-7700K作為基準線(100%)。
調整之後,基準線升級為酷睿i9-9900K,這個很正常,但是單核心比重提高到了40%,四核心略微降至58%,而多核心僅僅佔2%!
這無疑與如今的大趨勢截然相反,因為不單是AMD,Intel也在不斷增加核心數,桌面主流平臺接下來極有可能增加到10核心。
UserBenchmark解釋說,如此調整是對成千上萬次測試進行分析後作出的,是對典型遊戲性能的最好反映,因為遊戲性能在多核心上提升並不好,更多核心只適用於伺服器和工作站應用。
調整之後結果如何呢?舉一個例子,4核心4線程、4.0GHz的酷睿i3-8350K綜合成績為83.5%,8核心16線程、3.7-4.3GHz的銳龍7 2700X綜合成績為81.7%。
核心數量少但頻率更高的低端型號,滅掉了對手核心數量多但頻率略低的旗艦型號!
另外,調整前銳龍9 3900X領先酷睿i9-9900K 1-3%,調整後落後了5%。
附調整後的遊戲CPU 20強:
這件事是是非非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們就不評價了。順便說個讓Intel很難受的新聞……
如今在半導體工藝上,臺積電一直十分激進,7nm EUV工藝已經量產,5nm馬上就來,3nm也不遠了。
臺積電CEO兼聯席主席蔡力行(C.C. Wei)在投資者與分析師會議上透露,臺積電的N3 3nm工藝技術研發非常順利,已經有早期客戶參與進來,與臺積電一起進行技術定義,3nm將在未來進一步深化臺積電的領導地位。
目前,3nm工藝仍在早期研發階段,臺積電也沒有給出任何技術細節,以及性能、功耗指標,比如相比5nm工藝能提升多少,只是說3nm將是一個全新的工藝節點,而不是5nm的改進版。
臺積電只是說,已經評估了3nm工藝所有可能的電晶體結構設計,並與客戶一起得到了非常好的解決方案,具體規範正在進一步開發中,公司有信心滿足大客戶們的所有要求。
三星此前曾披露,將在3nm工藝上採用基於納米片(nano-sheet)的環繞式柵極(Gate-All-Around) MBCFET電晶體結構,工藝節點簡稱3GAAE。
考慮到臺積電必須在新工藝上保持足夠的競爭力,而且強調過3nm是全新的,所以必然也會有新的架構、技術、材料等。
另外,臺積電5nm工藝使用了14個EUV極紫外光刻層,3nm上應該會使用更多,但仍可能繼續保留DUV深紫外光刻技術,混合使用。
臺積電此前曾披露,計劃在2022年就量產3nm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