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奧爾特雲,太陽系訪客的來源地!

2021-02-18 宇宙解碼

    很少有「宇宙來客」能像彗星那樣使得人類對它既敬畏又恐慌。特別是肉眼可見的哈雷彗星,在猶太教法典上寫道「每70年出現一次的星星會讓船長們犯錯」。

    1066年黑斯廷斯戰役之前哈雷彗星猶如厄運的徵兆出現在了天際,1456年教皇卡利克斯特三世將其逐出了教會。

    而現代科學對待彗星則採取了更多實證的觀點。彗星是塵埃和冰的聚合體,在大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動。當它們靠近太陽的時候,由於太陽風的吹拂而形成了壯觀的彗尾。現在我們甚至還知道它們發源自海王星軌道以外的柯伊伯帶。

    但是這裡也存在著問題。諸如1997年造訪地球的海爾-波普彗星,它們難得會出現在我們的天空中。因為它們的軌道非常長,因此不可能來自柯伊伯帶。許多天文學家對此的結論是,我們已知的太陽系被一個巨大的、由冰質天體組成的暈所包圍,這些天體是幾十億年前在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被從太陽附近「驅逐」到這裡的。

拍攝於美國加州約書亞樹國家公園的海爾-波普彗星照片

    這一片天空中的「荒漠」被稱為「奧爾特雲」,用以紀念1950年第一個提出它的荷蘭天文學家簡·奧爾特(Jan Oort)。這個包圍著太陽系的球形物質暈還從來沒有被觀測到過,但是如果長周期彗星確實發源於此的話,那麼奧爾特雲一定是非常巨大的,它所延伸的範圍可以達到柯伊伯帶外邊界的大約1,000倍。在這樣遙遠的距離上,它不再會受到太陽系行星的影響,相反銀河系和近鄰恆星對它的作用成為了主導。奧爾特雲可能就存在於我們的太陽系向星際空間過渡的某個地方。

1991年出現的科胡特克彗星一開始被認為是起源於奧爾特雲的

    不幸的是,如果要在奧爾特雲中搜尋X行星的話,那將是一個夢魘。對於望遠鏡來說,它太暗弱、太遙遠也太小了。同樣不幸的是,由此我們也錯過了通過統計和估算這些天體的大小來重建太陽誕生地並且一窺形成巨行星原始物質的機會。

    到目前為止,有關這些原初物質的信息都來自彗星和最大的柯伊伯帶天體,因為它們被認為具有類似的組成。「這就像是"瞎子摸象",」美國西南研究所的行星科學家哈爾·利維森(Hal Levison)說。

    儘管如此,但說不定在幾十年之後人們就能描繪出這頭「大象」的全貌了。奧爾特雲中的天體會使得遙遠恆星變暗或者發生衍射。雖然這些掩食所持續的時間只有幾分之一秒,但是天文學家將採用已經用於柯伊伯帶天體上的技術來測量這些天體的大小和距離。但地球大氣湍流造成的閃爍會使得地面上的望遠鏡無法探測到它們,不過未來空間望遠鏡巡天應該可以發現大量的奧爾特雲天體。

除此之外還存在著其他的問題。

    根據目前已知的長周期彗星的數目和軌道估計,奧爾特雲中含有千億個直徑大於1千米的天體,它們的總質量可以達到地球的幾倍。利維森說,這麼多的物質超出了目前的太陽系形成理論可解釋的範圍,這說明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模型進行細緻的檢查。

相關焦點

  • 奧爾特雲:一個包裹太陽系的巨大球狀雲團,是絕大部分彗星的故鄉
    地月系是包含地球的最小天體系統,也是我們人類最為熟悉的天體系統,目前人類正在對太陽系進行探索,那麼,地球所處的太陽繫到底有多大呢?還是不對,冥王星距離太陽的距離大約為40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為1.5億千米),而太陽系的範圍遠遠不止這個距離,要說明太陽系的範圍就必須提出一個天文名稱,那就是「奧爾特雲」。
  • 太陽系的外殼——奧爾特雲
    1932年,愛沙尼亞天文學家恩斯特·朱利葉斯·奧皮克提出彗星是來自太陽系外層邊緣的雲團。但在1950年,荷蘭天文學家簡·亨德裡克·奧爾特便指出這個推論有矛盾的地方,即一個彗星不停來回太陽系內部與外部,終會被多種因素所摧毀,其生命周期決不會如太陽系的年齡長。該雲團所受的太陽輻射較弱,非常穩定,存在數百萬顆以上的彗星核,可以不停產生新彗星,去取代被摧毀的。另外人們相信,所有奧爾特雲彗星的總質量,會是地球的5至100倍。
  • 太陽系的「外套」——奧爾特雲,是否隱藏著什麼秘密?
    (本文文末有彩蛋)1977年,美國發射了一個探測器,叫做「旅行者1號」,旨在穿越太陽系,飛到宇宙空間去。
  • 太陽系可能又迎來「星際訪客」
    」之後人類觀測到的第二個「星際訪客」。  這個神秘天體被稱為C/2019 Q4,8月30日由天文愛好者根納季·鮑裡索夫首次發現。歐航局專家隨後展開觀測分析,發現其軌道確實「異常」。  天文學界常用偏心率來描述軌道形狀。例如,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軌道幾乎是圓形,其偏心率接近0。偏心率在0和1之間,軌道為橢圓形。偏心率大於1,則為雙曲線,按照這種軌道運動的天體會在星際間漫遊,又稱「星際訪客」。
  • 人類能否飛出太陽系,去探索宇宙外奧秘,科學家早已給出答案
    自人類進入航天時代以來,飛出太陽系便成為了一項重大科研課題。那麼人類是否能夠完成這一宏願呢?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得對整個太陽系做個大致的了解。例如我們所處的太陽繫到底有多大?相信肯定有這麼一部分人在他們的意識裡,太陽系就是由太陽系和八大行星組成的。
  • 探索奧爾特雲
    長周期的彗星更神秘。這些天體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穿過太陽系內部,或撞向太陽,然後又拉回到深空。那麼它們從何而來?荷蘭天文學家Jan Oort計算出即使是在柯伊伯帶之外,也必須有一個更大的冰雲,在5000到100000個天文單位之間(1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所以真的很遙遠)。
  • 奧爾特雲
    一、簡介奧爾特雲(Oort Cloud)是一個假設包圍著太陽系的球體雲團,布滿著不少不活躍的彗星
  • 柯伊伯帶:太陽系最神秘的地方
    太陽系,圖片來自NASA先說結論,太陽系的邊界是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 星際訪客正在離開太陽系!一路走好~
    遍布於世界各地的望遠鏡都在熱烈歡迎然後揮手告別一個新的太陽系訪客—— 一顆快速移動的小行星,或者可能是一顆彗星
  • 星際訪客再度造訪!首顆星際彗星,正在穿越太陽系
    Kornmesser)2017年,一枚名為奧陌陌(Oumuamua)的神秘天體曾短暫造訪了太陽系,這也是人類發現的首個進入太陽系的星際天體。現在,奧陌陌的身份尚未徹底揭曉,而另一顆系外來客已經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C/2019 Q4,首個來自太陽系外的彗星,將在太陽系停留數月,成為天文學研究的絕佳契機。
  • 【趣味宇宙】奧爾特雲: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傳說
    由於距離太遠,而且組成奧爾特雲的天體體積不大,目前,人類尚未直接觀測到奧爾特雲的存在,但長周期彗星的出現,都從側面證明了奧爾特雲的存在。彗星是常見的天體,但我們都知道彗星進入內太陽系時會受熱揮發,直到解體或是揮發性物質蒸發殆盡。太陽系已經形成了幾十億年,人們卻仍然能不時看到彗星划過夜空,它們為什麼能有這麼長的壽命呢?
  • 太陽系最外層奧爾特雲來自何方?是如何發現的?距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圖解: 奧爾特雲和太陽系各大行星及最接近的兩顆恆星的相對距離示意圖。圖中橫軸以地日距離(1 天文單位)為比較基準,依對數尺度繪製(非等比例的線性尺度)。圖解: 奧爾特雲及柯伊伯帶示意圖奧爾特雲中可能有數千億,甚至上萬億的冰體。
  • 首次發現的星際訪客 正在離開太陽系
    Credits: NASA/JPL-Caltech最新發現的一個小行星(還有可能是一顆彗星)A/2017 U1 闖入了我們內太陽系。科學家們根據它的運動軌跡,計算出它可能來自我們的太陽系之外。如果這被天文學家們進一步觀測並確認,那麼A/2017 U1將是首個闖入我們內太陽系並被觀測到的星際天體(interstellar object)。
  • 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是太陽系的保護圈,還是隔絕人類的界限?
    太陽系的邊界是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要知道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在宇宙環境中不過是一個極小的區域,人類所在的宇宙中,有著太多未知的奧秘等待著人們一探究竟。因為位於太陽系最外圍的柯伊伯帶中有著成千上萬的小行星。    值得一提的是在柯伊伯帶以外,還有一個極其巨大的奧爾特雲,是太陽系最外層的「殼」,更驚人的是奧爾特雲的尺寸已經遠遠超過了柯伊伯帶,而矮行星冥王星就位於此地,它是柯伊伯帶中最著名的「漂浮」物體,故而也被稱為柯伊伯帶物體,其實宇宙中還有眾多神秘莫測的天體,或許它們只是還未被人類發現罷了。
  • 它是不是彗星的來源地?
    彗星是來自我們太陽系的邊緣或是來自星際的混合著巖石和冰塊的大塊頭。事實上,許多科學家們認為這是太陽系誕生時的殘留物。 當彗星接近太陽時,熱量使得彗星留下一條混合著氣體和塵埃的蹤跡。這便是我們從望遠鏡中看到的標誌性的尾巴。很久之前對於彗星的調查報告指引科學家們把彗星推理為環繞在太陽和我們太陽系周圍的由圓球形巖石構成的結滿冰的殼狀物體形成的雲霧。
  • 奧爾特雲真的是太陽系的邊緣嗎?
    關於奧爾特雲存在的第一個證據是長周期彗星。然而,長周期彗星幾乎不可能是來自太陽系外的天體,因為星際天體的運動速度極快,它們不會在軌道上環繞太陽旋轉。去年發現的星際天體「奧陌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高速衝入內太陽系,然後受太陽引力作用拐了個大彎,最終朝著星際空間飛去,太陽引力無法抓住它。於是,奧爾特雲的概念被提出來,該區域被認為是長周期彗星的發源地。第二個證據來自太陽系形成理論。根據太陽系形成模型的預測,巨行星的形成會把較小的天體向外太陽系驅逐。
  • 還記得神秘「星際訪客」Oumuamua嗎?真相來了
    還記得2017年年底出現的神秘「星際訪客」Oumuamua嗎?這個雪茄般細長外形的古怪天體令不少科學家感到困惑。以為是外星人派出的飛行器呢?
  • X行星: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那麼在某個不為人所知的角落裡,會不會隱藏著一顆神秘的第九大行星呢?這是一個已經困擾了天文學家將近2個世紀的問題。自從19世紀海王星被發現以來,每當觀測到天體軌道出現反常,往往就會有科學家提出未知行星的假說。比如說,海王星的軌道就出現了異常,於是人們就推測,在太陽系更深遠的地方,或許還隱藏著新的行星。
  • 太陽系黑歷史 曾經擁有第五顆氣態行星
    太陽系誕生不久時仍然處於混亂的時代,大質量天體相互間發生碰撞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曾經存在一顆巨型氣態行星,由於這顆行星與海王星發生了碰撞,最終消失了,而海王星也因此改變了軌道。巨大的碰撞還導致柯伊伯帶大量小天體的出現,碎片也布滿了太陽系,由此科學家推出了一個更加驚人的假說,認為在柯伊伯帶上可能存在當時碰撞留下的神秘內核,這是一個由巖石構成的小天體,來源於這次史無前例的碰撞事件。如果將時間倒回40億年,太陽系剛剛誕生不久,仍然處於混亂的時代,大質量天體相互間發生碰撞。當時太陽系中存在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但是科學家發現可能還存在第五顆氣態行星。
  • 科學家幾乎確定太陽系還存在第九行星,為何現在還沒有找到?
    科學家就想在太陽系找到第九行星。很多人對於太陽系的結構很模糊,太陽系可以分為三層,一部分是內太陽系,主要包含行星和小行星;另一部分是外太陽系,有些天體就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繞太陽公園,它們構成了柯伊伯帶,其他一些天體距離太陽更遠,軌道平面也更為傾斜,它們構成了所謂的離散盤。而在離散盤以外,還存在一大群小天體,構成了奧爾特雲,最遠可以延伸到大約10萬億公裡以外,有將近1光年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