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買到的硬碟總是比標的容量要小,這個確實是個實際問題,因為我們在做監控項目時,在計算硬碟時,往往會按照硬碟的標的容量來計算,而不是深究它的實際容量,一個4TB的硬碟,它的實際容量往往只有3.7TB這樣,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來看下。
我們購買硬碟時會發現,硬碟實際的容量會比參數標註的小,例如購買4TB硬碟使用時,點擊電腦屬性查看硬碟容量,發現容量僅3.72TB,與4TB容量相差0.28TB之多,如果我們在監控項目中,使用的硬碟數量較多的話,那麼這個差距就很明顯了,這不是騙人麼?
硬碟容量涉及十進位和二進位算法之間的換算。其中硬碟廠商為了便於計算採用十進位算法,而電腦則採用二進位算法,它們之間需要進行轉換計算。
4TGB=4000,000MB=4000,000,000KB=4000,000,000,000Byte
4000GB=4096,000MB=4194304000KB=4294,967,296000Byte
1GB=1024MB*1024KB*1024Byte=1,073,741,824Byte
4000,000,000,000Byte/(1024MB*1024KB*1024Byte)=3725.29GB=3.72TB
所以,4TB的硬碟容量,我們實際上只能算上3.7TB,這個在監控項目中我們務必要注意。
根據硬碟的主要性能指標可以衡量一塊硬碟質量的優劣。因此,了解一下硬碟的主要性能指標十分必要。
硬碟的容量大小是衡量一塊硬碟最重要的技術指標,是用戶購買時最為關心的參數。硬碟的容量是由盤面數(磁頭數)、柱面數和扇區數所決定的,其計算公式為:硬碟容量=盤面數×柱面數×扇區數×512B。在硬碟內部往往有多個疊起來的磁碟片,因此,硬碟容量還可以這樣計算:硬碟容量=單碟容量×碟片數。
硬碟的單碟容量對硬碟的性能有一定的影響,單碟容量越大,硬碟的密度就越高,磁頭在相同時間內可以讀取到的信息就越多。因此,在硬碟總容量相同的情況下,要優先選購碟片少的硬碟。
很多用戶經常會對硬碟容量的大小感到迷惑,為什麼標稱的容量與計算機中實際顯示的大小不同呢?這主要是由於換算單位不標準、不統一造成的。目前有以1MB=1024KB來標稱的,也有以1MB=1000KB來標稱的,因此就出現了容量不一致的情況。
硬碟轉速(Rotation Speed)對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有直接的影響,轉速是硬碟內部傳輸率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區別硬碟檔次的重要標誌。從理論上說,轉速越快越好,因為較高的轉速可縮短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和實際讀/寫時間,從而可以提高在硬碟上的讀/寫速度。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轉速提高的同時,硬碟的發熱量也會增加,它的穩定性就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如今主流硬碟的轉速多為5400rpm(轉/分鐘)、7200rpm和10000rpm。7200rpm的硬碟已經成為主流。
緩存(Cache)是硬碟與外部總線交換數據的場所。簡單地說,硬碟上的緩存容量是越大越好,大容量的緩存對提高硬碟速度很有好處,目前市面上的硬碟緩存容量通常為2MB~8MB。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指的是硬碟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平均尋道時間越短硬碟速度越快。平均尋道時間一般在5ms~13ms之間,大於10ms的硬碟不宜購買。
硬碟的數據傳輸率(Data Transfer Rate)又稱吞吐率,表示在磁頭定位後,硬碟讀或寫數據的速度。
連續無故障時間(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MTBF)是指硬碟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是小時。一般硬碟的MTBF至少在3萬小時或4萬小時。這項指標在一般的產品廣告或常見的技術特性表中並不提供,需要時可專門到具體生產該款硬碟的公司網站中查詢。
點擊下方圖片加入弱電同行們都在使用的交流平臺
聲明:優質內容貴在與大家共享,部分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合作交流請加微信號:1882127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