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怎樣「以愛做管理」——專訪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

2021-02-15 公益慈善論壇

慈濟基金會在管理上最大的特色是:以愛做管理,以價值做領導,啟發「愛的人格」,創造「愛的場域」。

來源:中外管理 作者:李靖

全球志工人數近200萬,捐助者超過千萬,每年幫助的人超過2000萬。這一系列龐大數據的背後,作為民間慈善組織的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在怎樣運作?

慈濟基金會創立者證嚴上人,曾經用「立體琉璃同心圓」來比喻慈濟基金會的架構精神——圓是轉動的球體,所有慈濟志工不分前後、上下、高低。大家同在團隊潛移默化的力量裡,浸潤自身,以團體之圓修自心之圓,輾轉相教、彼此精進。

如此,佛陀喻示的理想國「琉璃世界」就在眼前。

那麼,慈濟這個「同心圓」到底在怎樣轉動?對管理者而言,又能吸收怎樣的管理營養?《中外管理》特此對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進行了專訪。

「同心圓」組織的平等精神

《中外管理》:以您的視角,會怎樣描述這種同心圓組織的管理特徵?比如:圓心、半徑、圓周能怎樣理解?

何日生:同心圓其實指的是一種慈悲等觀,是人人平等的理念。上與下是可以轉過來的,它不是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即使有資深志工,他回到自己的社區後,依然做一線服務。平等是慈濟的一個最基本精神。

「圓形」強調的是平等,同一條心,因此,圓形組織沒有誰是核心、圓心的概念。核心是利他精神。

例如:志工做服務的時候,為什麼要穿制服?這就是在落實平等觀。誰都不用炫耀衣服好,或者其他人覺得自己的衣服不好。另外,我們從來也不會用董事長或其他任何頭銜稱呼,都是用師兄、師姐的尊稱,也沒有師弟或師妹的稱呼。

「以愛做管理」

《中外管理》:您曾經說慈濟基金會是「以愛做管理」,創造愛的場域,怎樣理解「以愛做管理」?

何日生:我們從關懷彼此開始,然後再去愛更多的人,讓每一個來慈濟的人,都有家的感覺。

一個人在愛當中,創造性會特別強。一些管理理論說創造來自於競爭,但是我們的創造是來自於愛。

比如:志工看到地震發生,基於愛護受難者的心,趕快去提供幫助,但發現災區有沒法生火之類的問題,於是志工出於愛,研發了便於加熱的「香積飯」,冷開水浸泡50分鐘後即可食用。而出於對環境的愛,志工在回收塑料瓶之後,也創造了把它們加工成毛毯的方法。

其實慈濟的醫院、骨髓庫等,都是因為愛而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為了競爭。

「以愛做管理」是用愛人的態度,來激發我們每一個人的創造力,更好地來幫助更多的人。

喜悅就是吸引

《中外管理》:慈濟在全球有200萬志工,您認為慈濟的吸引力在哪裡?

何日生:慈濟的精神圍繞在愛和利他展開。「付出無所求,付出還要感恩」,這是慈濟最重要的精神。每個人在做慈善時,都會得到很大的生命安定感和喜悅,這是很特別的感受。

一些人以為賺錢了很快樂,享樂很快樂,但如果沒有愛和利他,生命就很空。證嚴上人讓你知道怎樣在愛他人當中,得到生命的喜悅。

打通的「愛的循環」

《中外管理》:那麼,怎樣理解慈濟所強調的「愛」?

何日生:慈濟有三種平等的愛:第一種平等愛,是「教富濟貧」,無分別地愛一切人。以平等心愛一切眾生,而不論他們宗教、種族、文化、背景、膚色有什麼不同。

第二種平等愛,是「濟貧教富」,就是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去愛人。在教導富有的人濟貧之後,證嚴上人提出還要「濟貧教富」。貧者和富者是平等的,他們一樣有付出及布施的可能。沒有人永遠是受助者,他也可以去當幫助他人的人,這是慈濟所建立的「愛的循環」。

第三種平等愛是「怨親平等」,就是用愛回應仇恨。把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更進一步推展到如何對待仇視我們的人。

1998年,印尼發生暴動,許多華人被印尼暴徒攻擊殺害。但是證嚴上人那時卻呼籲慈濟志工不要逃離印尼,而應該用愛回應仇恨。1998年印尼排華暴動期間,慈濟人在雅加達當地發放物資和藥品給10萬個以上的窮人和軍警眷屬。2002年更在雅加達最髒的紅溪河開始進行慈善和醫療的工作。慈濟人把整條長10多公裡布滿垃圾的紅溪河整理乾淨,並且辦義診救治將近5萬人。

後來,即使當地最排華的村莊,在慈濟華人志工到村裡時,也都會給予熱烈的歡迎。

仇恨只能用愛來化解消弭。

「以價值做領導」

《中外管理》:慈濟的愛,最終轉化成了怎樣的慈善形式?

何日生:哈佛大學商學院說,證嚴上人是在以愛做管理,以價值做領導。

那麼,是什麼價值呢?就是利他的價值。以利眾生、利社會的價值觀創造出志業。慈濟人所推動的方面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統稱為「四大志業」,都是圍繞愛來開創的,而不是為了競爭,也不是為了利潤。這不同於企業,這就是在以愛做管理。

《中外管理》:慈濟是怎樣實現「以價值做領導」的?

何日生:就是以利他的價值做領導。這麼多志工來慈濟做奉獻,是因為相信這種利益他人的價值是他一生都要追尋的。比如:曾雲姬師姐為什麼要來慈濟?因為她相信一種愛的價值,一種利益他人的價值觀。

這麼多人接受證嚴上人的領導是為什麼?她沒有權,也沒有利益,她也不給我們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她讓你感受到利他的價值是很喜悅的。


相互啟發「愛的人格」

《中外管理》:以您的感受,成為慈濟志工需要怎樣的核心素養?

何日生:要有愛的人格,所以你能夠啟發更多的人。一個資深志工要有愛的人格,就可以帶領著其他志工繼續去愛別人。用人格去啟發另外一個人的愛的人格,被啟發的人格又去影響更多的人。

《中外管理》:「愛的場域」在這種愛的啟發中形成?

何日生:是的。從一個人愛的人格去啟發另外一個人愛的人格,從你自身的慈悲去啟發別人的慈悲,這才真正是一種愛的帶領。不是給你利益,不是給你權位,是你愛人,愛到他感動,要跟著你去愛人,這個就是濟貧教富了。

就慈濟基金會而言,愛的人格是誰啟發呢?是證嚴上人。證嚴上人充滿著愛的能量,一開始時她曾經帶領30個家庭主婦每天投5毛錢做慈善。這意味著一個月才15元,然後再去幫助他人。結果有人對證嚴上人說:「我一個月給你15元就好了。」上人說不要,「我要的是你每天投5毛錢,每天發善心,而不是一個月投15元,一個月才發一次善心」。這「不是募款,而是募心」。

所以,以愛做管理,最重要還是要回到人格本身。愛不是一個方程式,而是要啟發愛的人格。

因此,慈濟人非常重視「善行」。因為善行中,你會反省自己的內心,要去掉貪嗔痴,日後在生活中都會充滿著善心,善行是慈善的根本。

有的慈善組織是接受捐贈,然後請他人去執行,但慈濟完全不同,每個志工都要直接參與善行。如果需要扛大米,不管他是身家千億的大企業家,還是木匠,一樣都要親自搬。

慈濟的「慈善現代化」

《中外管理》:乍一看慈濟很傳統,其實慈濟的一些理念是超越傳統的,而有更多「慈善現代化」的成分。比如:慈濟基金會是超越宗教,超越政治的,這是怎麼做到的?

何日生:慈濟志業基於的是愛的付出,所以不會去計較宗教、政治、人種等差別。慈濟志工來自很多不同宗教,也包括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比如:慈濟基金會在南非有上萬名黑人志工,他們是基督教徒;在菲律賓有幾萬信仰天主教的志工;在印尼也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志工。他們都不用放棄信仰,因為慈濟的活動是基於愛的奉獻。

《中外管理》:慈濟本會的志工黃秋良說過一句話:「舍小愛求大愛,就會有障礙。舍大愛就小愛,我不愛。大愛小愛我都愛,人生不會有障礙。」但是不少傳統慈善理念乃至社會主流價值觀中,對小愛是不關注的。那麼慈濟基金會在運行過程中,怎樣處理志工大愛與小愛的關係?

何日生:大愛是無所求的愛,是一個更清靜的愛,裡面沒有雜質,沒有煩惱。小愛當然很重要,志工先做好家裡的事,才能夠去為社會服務。可是你的愛心不能只關注你身邊的人,或你喜歡的人,而要更大範圍地去愛更多的人。

慈悲與智慧是並行不悖的,大愛裡包含著小愛,小愛要擴充成大愛。

用愛的「氣場」督促自律

《中外管理》:人們提到管理時,都會想到制度問題,能不能說慈濟不是在用制度進行管理?

何日生:慈濟有自己的制度,慈濟「志業人」必須守十戒: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抽菸、不吸毒、不嚼檳榔;

七、不賭博、不投機取巧;

八、孝順父母、調和聲色;

九、遵守交通規則;

十、不參與政治活動、示威遊行。

志工要把戒律守好,先管好自己,這個團隊才會有組織,才能夠完善。

《中外管理》:慈濟在戒律的維護上有什麼制度?比如:是否有檢查和懲罰?

何日生:沒有懲罰,以愛做管理怎麼懲罰呢?而靠自律。如果違背了戒律,你會不好意思。你不做,大家都這樣做;你有私,大家都無私。慈濟會形成一種很特殊的愛的「氣場」,督促志工自律

所以我們不是花時間去懲罰惡,而是花時間去擴大善。我們有一句話:「要消滅惡,方法不是打擊惡,而是擴大善;要消滅貧,方法不是打擊富,而是擴大愛。」

「專業陪伴」背後的培訓功夫

《中外管理》:慈濟的管理中,志工培訓是非常突出的部分,那麼慈濟怎樣培訓自己的志工?

何日生:培訓要有智慧。通常慈濟的培訓是很多感人故事的分享,著重在激發志工的愛心上。另外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問題下,我們怎麼去關懷也要培訓。慈濟志工都圍繞「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經過長期的培訓。

比如:到病房裡去怎麼關心病人?如何表達?怎樣不把病菌傳給病人,也不被病人傳染?環保方面也是,教志工如何做分類。慈濟的培訓是經驗的傳承,而不是一套規矩。

「多元啟動」慈善活動

《中外管理》: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慈濟會怎樣啟動自己的慈善活動?

何日生:慈濟的啟動不只是一種模式,我想應叫多元啟動,不是一元啟動。沒有一個事情非得誰說了算才能開始做,而是實時地做、就近關懷。

這次馬航事件就是如此,沒有刻意的規劃,其實是看當時的緣分。馬來西亞志工與馬航本來就有一個互動,而馬來西亞志工飛北京援助,北京的志工就會啟動來關心他們和大陸乘客的家屬。

給企業慈善的建議

《中外管理》:當前,很多中國企業在把一些慈善的理念注入企業管理,您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何日生:首先,擁有無私的愛、清靜無染的愛才會做得長久;然後從行善到善行,要通過善的行為來推動對內心貪嗔痴的反省,這是兩個關鍵。慈善不是要求別人,而是通過愛的啟發,形成愛的場域。

如何關注我?

1、直接關注:點擊標題下方藍字公益慈善論壇;

2、搜索關注: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添加朋友」,「查找公眾號」,搜索名稱:公益慈善論壇,或微信號:loongzone2006

3、掃描下面的微信二維碼:

關注公益慈善論壇,一起學行善!

精選優質資訊,普及公益慈善常識,讓行善多一點智慧,少一點誤解!熱心公益、愛做慈善的人們在這裡一起成長,怎麼能少得了你呢!

官方網站:www.loongzone.com

新浪/騰訊微博:@公益慈善論壇

郵箱:loongzone@loongzone.com

(歡迎投稿、諮詢、合作)

淘寶店:樂善益品(loongzone.taobao.com)

(臺灣慈濟素食產品:香積飯/面、穀物粉、餅乾等)

相關焦點

  • 臺灣最靠譜的慈善組織慈濟是如何獲得成功的?
    此後其承擔的工作可謂無所不包,例如各地委員組的總務、環保、大型活動的場地布置、交通指揮、安全防護等。再次轉型:慈善帝國 1989年,為了給慈濟醫院提供專業人才,慈濟成立了護理專科學校,後來這所學校發展為慈濟大學。此時的慈濟已經擁有龐大志工體系、教育和醫療事業群。
  • 慈濟大愛臺 十年耕耘建構式新聞
    會中,他首次聽到「建構式新聞」,而提出建構式新聞理念的是資深媒體人、同時也是慈濟大學傳播系副教授何日生。公共電視將於4月16日舉行「建設性新聞研討會」,在研討會舉辦前夕,何國華特別專訪何日生闡述建構式新聞。
  • 慈濟關懷視障朋友 助盲人培養一技之長
    所有資訊都在這裡籤約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及慈濟志工關懷臺灣盲人重建院受訓學員(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顏博文體驗盲人路障訓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
  • 【慈濟宗門】2017年慈濟大藏經(視頻版及文字版)
    2017年是約旦分會在當地耕耘的第20年,受難民眾代表:感謝慈濟對我們的援助,感恩慈濟志工教會我們微笑,讓我們學會為別人付出。在這段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愛。2017年3月柬埔寨義診,同時發放大米,鄉親們學習竹筒歲月。2017年3月非洲南部辛巴威水患,慈濟動員發放大米,淨水藥劑。載著500顆高麗菜通宵接力煮熱食。路斷了,鋪起路來。遇到水,搭起橋來。
  • 體驗 在慈濟做志工 如此從容歡喜
    到了東部的花蓮,本想將沒吃完的半塊麵包扔掉,無奈在繁華的中正路上走了半天,恁是不見垃圾桶身影,只得又揣回家裡。為何馬路上沒有垃圾桶?臺灣人答,因為都在家裡分類處理了啊。那在臺灣,誰做得最徹底?慈濟當仁不讓。自從證嚴法師在1990年推動「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以來,慈濟這一慈善基金組織在環保這條路上已走過20餘載,在推動臺灣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方面所做的貢獻,有目共睹。
  • 慈濟播愛,助學潤心 人文
    圖/文:陳曦3月25日於我而言是特殊的一天,這一天,我和清華細胞治療團隊的小夥伴裴學友、田林海參加了慈濟基金會河北易縣獎助學金發放在鴻雁傳書的頒獎環節,慈濟為孩子們準備的禮物是印有善來貓和大寶狗圖案的環保圍巾,為志工們準備的禮物是環保襪子。除了慈善活動,環保也是慈濟的主要志業之一,早在1989年,慈濟就提出「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的環保理念。
  • 白巖松看臺灣:走進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
    今天的《臺灣印象》,巖松帶大家走進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這個用愛心凝聚的世界。這裡就是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它位於臺灣的花蓮市,是全球唯一一家完全依靠民間善款構建起來的骨髓庫,一走進這個花園般幽靜的院子,我們就強烈感受到了「愛」的氣氛。「陽光是生命的根源,每天每天全球慈濟人追著太陽守護生命……」。「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這是每一個慈濟人的人生信條。
  • 慈濟基金會展開哈維風災急難救助行動
    慈濟動員休士頓、達拉斯、奧斯丁志工提供災區救援物資受到哈維颶風的影響,德州受災人數約超過93000 人,其中估計約有超過30000
  • 虛空藏慈濟功德會-----珍惜人生,展望未來!
    ,沒有陽光的溫室長不出絢麗的花朵,無垠的曠野花卉滿坡,無勤的收穫定是累世有勤的積累!讓我們牽手一切有情,悲憫一切眾生,機會是天賜的公平的!讓每一個人與三寶結緣,讓每一個人享受這份喜悅,分享這份收穫!願每一個人都知道:三寶田裡好生福! 虛空藏慈濟會所做的五件事:供養老年僧眾,供養病傷中的僧寶,培養年少的僧侶,印經書並齋供法會,放生護生。
  • 慈善事業
    慈善事業是一種有益於社會與人群的社會公益事業,是政府主導下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一種必要的補充。
  • 愛的傳家寶 福慧紅包的故事
    每年的「歲末祝福」,是證嚴法師與慈濟志工向社會大眾的護持表達感恩的時候,同時也為世界祈求平安,人人福慧增長。「每一年每一毫錢版稅,我都不敢用,因為要用來跟大家結福慧緣。福慧紅包在大家手上輕輕的,在我的肩頭卻是很重;可是也很有價值感,每一年都不一樣,我們若能拿到,以後就是愛的傳家寶,表示你跟慈濟有緣。」
  • 慈善學人|李文迪:通過捐贈圈發展慈善事業——集體捐贈與慈善邏輯
    捐贈圈為人們提供了社交、慈善參與慈善教育的機會,能夠將捐贈人與他們的社區緊密相連。亦有文獻形容捐贈圈是一種強調「自發性」的慈善事業,它能夠吸引一般不愛參與慈善工作的人們來共同發展公益事業。這使得捐贈圈迅速增長,逐漸成為潮流,替換掉一些相較不接地氣及形式主義嚴重的慈善機構。
  • 【人間菩提】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伊波拉病毒持續擴散,據世界衛生組織於10月31日更新的數據顯示,因感染伊波拉病毒而往生的人數達4,951人,通報病例更是高達13,567起;截至目前為止尚未研發出可預防的疫苗,也仍找不出治療的方法,人心惶惶,談「伊」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