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基金會在管理上最大的特色是:以愛做管理,以價值做領導,啟發「愛的人格」,創造「愛的場域」。
來源:中外管理 作者:李靖
全球志工人數近200萬,捐助者超過千萬,每年幫助的人超過2000萬。這一系列龐大數據的背後,作為民間慈善組織的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在怎樣運作?
慈濟基金會創立者證嚴上人,曾經用「立體琉璃同心圓」來比喻慈濟基金會的架構精神——圓是轉動的球體,所有慈濟志工不分前後、上下、高低。大家同在團隊潛移默化的力量裡,浸潤自身,以團體之圓修自心之圓,輾轉相教、彼此精進。
如此,佛陀喻示的理想國「琉璃世界」就在眼前。
那麼,慈濟這個「同心圓」到底在怎樣轉動?對管理者而言,又能吸收怎樣的管理營養?《中外管理》特此對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進行了專訪。
「同心圓」組織的平等精神
《中外管理》:以您的視角,會怎樣描述這種同心圓組織的管理特徵?比如:圓心、半徑、圓周能怎樣理解?
何日生:同心圓其實指的是一種慈悲等觀,是人人平等的理念。上與下是可以轉過來的,它不是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即使有資深志工,他回到自己的社區後,依然做一線服務。平等是慈濟的一個最基本精神。
「圓形」強調的是平等,同一條心,因此,圓形組織沒有誰是核心、圓心的概念。核心是利他精神。
例如:志工做服務的時候,為什麼要穿制服?這就是在落實平等觀。誰都不用炫耀衣服好,或者其他人覺得自己的衣服不好。另外,我們從來也不會用董事長或其他任何頭銜稱呼,都是用師兄、師姐的尊稱,也沒有師弟或師妹的稱呼。
「以愛做管理」
《中外管理》:您曾經說慈濟基金會是「以愛做管理」,創造愛的場域,怎樣理解「以愛做管理」?
何日生:我們從關懷彼此開始,然後再去愛更多的人,讓每一個來慈濟的人,都有家的感覺。
一個人在愛當中,創造性會特別強。一些管理理論說創造來自於競爭,但是我們的創造是來自於愛。
比如:志工看到地震發生,基於愛護受難者的心,趕快去提供幫助,但發現災區有沒法生火之類的問題,於是志工出於愛,研發了便於加熱的「香積飯」,冷開水浸泡50分鐘後即可食用。而出於對環境的愛,志工在回收塑料瓶之後,也創造了把它們加工成毛毯的方法。
其實慈濟的醫院、骨髓庫等,都是因為愛而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為了競爭。
「以愛做管理」是用愛人的態度,來激發我們每一個人的創造力,更好地來幫助更多的人。
喜悅就是吸引力
《中外管理》:慈濟在全球有200萬志工,您認為慈濟的吸引力在哪裡?
何日生:慈濟的精神圍繞在愛和利他展開。「付出無所求,付出還要感恩」,這是慈濟最重要的精神。每個人在做慈善時,都會得到很大的生命安定感和喜悅,這是很特別的感受。
一些人以為賺錢了很快樂,享樂很快樂,但如果沒有愛和利他,生命就很空。證嚴上人讓你知道怎樣在愛他人當中,得到生命的喜悅。
打通的「愛的循環」
《中外管理》:那麼,怎樣理解慈濟所強調的「愛」?
何日生:慈濟有三種平等的愛:第一種平等愛,是「教富濟貧」,無分別地愛一切人。以平等心愛一切眾生,而不論他們宗教、種族、文化、背景、膚色有什麼不同。
第二種平等愛,是「濟貧教富」,就是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去愛人。在教導富有的人濟貧之後,證嚴上人提出還要「濟貧教富」。貧者和富者是平等的,他們一樣有付出及布施的可能。沒有人永遠是受助者,他也可以去當幫助他人的人,這是慈濟所建立的「愛的循環」。
第三種平等愛是「怨親平等」,就是用愛回應仇恨。把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更進一步推展到如何對待仇視我們的人。
1998年,印尼發生暴動,許多華人被印尼暴徒攻擊殺害。但是證嚴上人那時卻呼籲慈濟志工不要逃離印尼,而應該用愛回應仇恨。1998年印尼排華暴動期間,慈濟人在雅加達當地發放物資和藥品給10萬個以上的窮人和軍警眷屬。2002年更在雅加達最髒的紅溪河開始進行慈善和醫療的工作。慈濟人把整條長10多公裡布滿垃圾的紅溪河整理乾淨,並且辦義診救治將近5萬人。
後來,即使當地最排華的村莊,在慈濟華人志工到村裡時,也都會給予熱烈的歡迎。
仇恨只能用愛來化解消弭。
「以價值做領導」
《中外管理》:慈濟的愛,最終轉化成了怎樣的慈善形式?
何日生:哈佛大學商學院說,證嚴上人是在以愛做管理,以價值做領導。
那麼,是什麼價值呢?就是利他的價值。以利眾生、利社會的價值觀創造出志業。慈濟人所推動的方面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統稱為「四大志業」,都是圍繞愛來開創的,而不是為了競爭,也不是為了利潤。這不同於企業,這就是在以愛做管理。
《中外管理》:慈濟是怎樣實現「以價值做領導」的?
何日生:就是以利他的價值做領導。這麼多志工來慈濟做奉獻,是因為相信這種利益他人的價值是他一生都要追尋的。比如:曾雲姬師姐為什麼要來慈濟?因為她相信一種愛的價值,一種利益他人的價值觀。
這麼多人接受證嚴上人的領導是為什麼?她沒有權,也沒有利益,她也不給我們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她讓你感受到利他的價值是很喜悅的。
相互啟發「愛的人格」
《中外管理》:以您的感受,成為慈濟志工需要怎樣的核心素養?
何日生:要有愛的人格,所以你能夠啟發更多的人。一個資深志工要有愛的人格,就可以帶領著其他志工繼續去愛別人。用人格去啟發另外一個人的愛的人格,被啟發的人格又去影響更多的人。
《中外管理》:「愛的場域」在這種愛的啟發中形成?
何日生:是的。從一個人愛的人格去啟發另外一個人愛的人格,從你自身的慈悲去啟發別人的慈悲,這才真正是一種愛的帶領。不是給你利益,不是給你權位,是你愛人,愛到他感動,要跟著你去愛人,這個就是濟貧教富了。
就慈濟基金會而言,愛的人格是誰啟發呢?是證嚴上人。證嚴上人充滿著愛的能量,一開始時她曾經帶領30個家庭主婦每天投5毛錢做慈善。這意味著一個月才15元,然後再去幫助他人。結果有人對證嚴上人說:「我一個月給你15元就好了。」上人說不要,「我要的是你每天投5毛錢,每天發善心,而不是一個月投15元,一個月才發一次善心」。這「不是募款,而是募心」。
所以,以愛做管理,最重要還是要回到人格本身。愛不是一個方程式,而是要啟發愛的人格。
因此,慈濟人非常重視「善行」。因為善行中,你會反省自己的內心,要去掉貪嗔痴,日後在生活中都會充滿著善心,善行是慈善的根本。
有的慈善組織是接受捐贈,然後請他人去執行,但慈濟完全不同,每個志工都要直接參與善行。如果需要扛大米,不管他是身家千億的大企業家,還是木匠,一樣都要親自搬。
慈濟的「慈善現代化」
《中外管理》:乍一看慈濟很傳統,其實慈濟的一些理念是超越傳統的,而有更多「慈善現代化」的成分。比如:慈濟基金會是超越宗教,超越政治的,這是怎麼做到的?
何日生:慈濟志業基於的是愛的付出,所以不會去計較宗教、政治、人種等差別。慈濟志工來自很多不同宗教,也包括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比如:慈濟基金會在南非有上萬名黑人志工,他們是基督教徒;在菲律賓有幾萬信仰天主教的志工;在印尼也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志工。他們都不用放棄信仰,因為慈濟的活動是基於愛的奉獻。
《中外管理》:慈濟本會的志工黃秋良說過一句話:「舍小愛求大愛,就會有障礙。舍大愛就小愛,我不愛。大愛小愛我都愛,人生不會有障礙。」但是不少傳統慈善理念乃至社會主流價值觀中,對小愛是不關注的。那麼慈濟基金會在運行過程中,怎樣處理志工大愛與小愛的關係?
何日生:大愛是無所求的愛,是一個更清靜的愛,裡面沒有雜質,沒有煩惱。小愛當然很重要,志工先做好家裡的事,才能夠去為社會服務。可是你的愛心不能只關注你身邊的人,或你喜歡的人,而要更大範圍地去愛更多的人。
慈悲與智慧是並行不悖的,大愛裡包含著小愛,小愛要擴充成大愛。
用愛的「氣場」督促自律
《中外管理》:人們提到管理時,都會想到制度問題,能不能說慈濟不是在用制度進行管理?
何日生:慈濟有自己的制度,慈濟「志業人」必須守十戒: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抽菸、不吸毒、不嚼檳榔;
七、不賭博、不投機取巧;
八、孝順父母、調和聲色;
九、遵守交通規則;
十、不參與政治活動、示威遊行。
志工要把戒律守好,先管好自己,這個團隊才會有組織,才能夠完善。
《中外管理》:慈濟在戒律的維護上有什麼制度?比如:是否有檢查和懲罰?
何日生:沒有懲罰,以愛做管理怎麼懲罰呢?而靠自律。如果違背了戒律,你會不好意思。你不做,大家都這樣做;你有私,大家都無私。慈濟會形成一種很特殊的愛的「氣場」,督促志工自律。
所以我們不是花時間去懲罰惡,而是花時間去擴大善。我們有一句話:「要消滅惡,方法不是打擊惡,而是擴大善;要消滅貧,方法不是打擊富,而是擴大愛。」
「專業陪伴」背後的培訓功夫
《中外管理》:慈濟的管理中,志工培訓是非常突出的部分,那麼慈濟怎樣培訓自己的志工?
何日生:培訓要有智慧。通常慈濟的培訓是很多感人故事的分享,著重在激發志工的愛心上。另外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問題下,我們怎麼去關懷也要培訓。慈濟志工都圍繞「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經過長期的培訓。
比如:到病房裡去怎麼關心病人?如何表達?怎樣不把病菌傳給病人,也不被病人傳染?環保方面也是,教志工如何做分類。慈濟的培訓是經驗的傳承,而不是一套規矩。
「多元啟動」慈善活動
《中外管理》: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慈濟會怎樣啟動自己的慈善活動?
何日生:慈濟的啟動不只是一種模式,我想應叫多元啟動,不是一元啟動。沒有一個事情非得誰說了算才能開始做,而是實時地做、就近關懷。
這次馬航事件就是如此,沒有刻意的規劃,其實是看當時的緣分。馬來西亞志工與馬航本來就有一個互動,而馬來西亞志工飛北京援助,北京的志工就會啟動來關心他們和大陸乘客的家屬。
給企業慈善的建議
《中外管理》:當前,很多中國企業在把一些慈善的理念注入企業管理,您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何日生:首先,擁有無私的愛、清靜無染的愛才會做得長久;然後從行善到善行,要通過善的行為來推動對內心貪嗔痴的反省,這是兩個關鍵。慈善不是要求別人,而是通過愛的啟發,形成愛的場域。
如何關注我?
1、直接關注:點擊標題下方藍字公益慈善論壇;
2、搜索關注: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添加朋友」,「查找公眾號」,搜索名稱:公益慈善論壇,或微信號:loongzone2006
3、掃描下面的微信二維碼:
關注公益慈善論壇,一起學行善!
精選優質資訊,普及公益慈善常識,讓行善多一點智慧,少一點誤解!熱心公益、愛做慈善的人們在這裡一起成長,怎麼能少得了你呢!
官方網站:www.loongzone.com
新浪/騰訊微博:@公益慈善論壇
郵箱:loongzone@loongzone.com
(歡迎投稿、諮詢、合作)
淘寶店:樂善益品(loongzone.taobao.com)
(臺灣慈濟素食產品:香積飯/面、穀物粉、餅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