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不少網友問鉛錘哥固態硬碟與普通機械硬碟的區別,這個話題鉛錘哥以前也介紹過。但今天有人問鉛錘哥固態硬碟與U盤有什麼區別,同為存儲硬體的固態硬碟與U盤其實區別很大,可比性也不大,下面還是為大家簡單介紹下吧。
固態硬碟與U盤有什麼區別:
第一,主控算法不一樣,固態硬碟的速度數十倍的高於U盤。
第二,壽命極大的延長。
第三,可以同時讀和寫。
大家相信都買過U盤,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很容易丟失數據。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U盤需要經常插拔於不同的主機之間,不正確的插拔操作,力度和角度控制不好,或者USB接口電壓的不穩定,或者系統問題造成錯誤的數據寫入等都是造成U盤容易壞的原因,但是固態硬碟裝在主機箱內部,用的是SATA接口或者M.2、PCIE接口,處於非常安全和穩定的保護之下,不會像U盤一樣容易發生故障,從而丟失數據。
固態硬碟
下面簡單介紹下固態硬碟與U盤的原理與性能區別:
1 、主控的算法不一樣
固態硬碟採用的是一種特殊的算法,這個算法每個廠家都不一樣,而且是封裝在主控晶片裡的。
通過這個特殊的算法,可以使存儲的數據均勻分配到固態硬碟晶片裡的每片flash上,在提高存儲速度的同時,也可以極大延長FLASH晶片的壽命。有些廠家更高效的算法甚至可以對存儲數據進行帶壓縮的讀寫,讀取速度可以達到很高,而且能極大延長FLASH晶片的壽命,一般固態硬碟正常使用的話四五年問答不大。
2、壽命可以極大的延長
U盤經常容易壞是因為一般的U盤,大部分也就是只有一片FLASH存儲晶片,部分高端的型號頂多有兩片晶片,在你使用時反覆對同一片晶片上的存儲單元讀寫,會降低晶片的壽命,加速晶片的老化。而我們用的固態硬碟上晶片就不止一片兩片了,而是有數十片晶片,通過主控的協調,將存儲數據的不同,分配到不同晶片進行協同操作,基本上平均分配每一片晶片的使用量,這樣就無形中疊加了所有晶片的讀寫次數,也極大的延長了穩定工作的時間。
第三,可以同時讀和寫速度不同
大家可以試試,分別複製同一個文件到U盤和固態硬碟,速度明顯是固態硬碟快很多。除去USB接口的原因,還有因為內部FLASH晶片原理結構的原因。FLASH晶片相同的存儲單元結構裡,同一時間內只能進行讀 或者寫 這單一操作。主要是因為FLASH晶片要讀寫數據,是靠電壓的變化來完成的,讀操作要一個電壓,寫操作要一個電壓,而不可能同時產生2種電壓的,但如果有很多晶片,數據是分散開來的,那麼對於一個晶片組合來說同時讀寫就是可以實現的。
另外補充說明:
其實固態硬碟和U盤的結構原理是一樣的,都是主控晶片+FLASH存儲晶片。但是呢,由於體積和成本的原因,U盤的主控晶片是精簡縮水的,它取消了sata的控制器,但是保留了例如有zif(ce),esata,usb等計算機行動裝置通用的控制器。另外據說對於存儲尋址能力也簡化了,目前最多就只能做到8片FLASH晶片。而固態硬碟的主控晶片,一般至少支持16片FLASH晶片,有些甚至達到32片FLASH晶片,甚至更多。
另外,關於固態硬碟,鉛錘哥還要說一點。相同品牌並且同系列的固態硬碟,大家有沒有發現一種現象,就是這個固態硬碟容量越大,它的速度就越快。為什麼呢?原因就是上面文章所說的,一塊主控晶片可以控制16或32片FLASH晶片進行同時的讀寫操作。舉個例子,容量為128G的固態硬碟需要用16個FLASH晶片,而容量為256G的就需要32個FLASH晶片,你說16個晶片幹活快呢,還是32個晶片幹活快呢?其實基本就是類似機械硬碟的陣列概念。
編後語:
一般我們很少用固態硬碟與U盤進行對比,因為這兩者由於體積和功能的差異,可比性並不多,更多朋友可能關注的是固態硬碟與普通硬碟的區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 「玩轉電腦」 ,回復關鍵字「硬碟」,給你推送其他有關硬碟知識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