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查看項目詳情)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生物學家蘿拉·麥克唐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水生動物生理學,她屬於一個最了解魚類的科學家群體。但是這位水生動物專家在上個月宣布:決定不再吃魚了。
據相關報導,她說,她不是號召大家仿效她抵制水產品,只是希望加拿大的消費者多了解一些相關信息。
首先是塑料。麥克唐奈說,魚和其他水生動物吃塑料,這一點基本上沒有異議。從海洋哺乳動物到海鳥,從螃蟹到牡蠣,它們的胃裡都發現過塑料。她認為,儘管科學界目前對何種有毒物質會通過魚肉傳遞給人類的研究還處於相當初級的階段,但我們還是應該對這件事有所了解。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塑料可以傳到水生動物的食物鏈的下一環。例如,蚌類吃下塑料,然後被螃蟹吃掉,螃蟹的胃裡因此就有了塑料。
當然,如果吃掉蚌類的不是螃蟹而是你我的話,因為是連內臟一起吃,我們由此「繼承」的塑料也會比從一塊魚肉裡來得更多。
麥克唐奈的工作離不開水。但是她說,就她記憶所及,她每一次在野外工作,不論是在水面還是在水下,都能看到「不應該在那裡的東西」。另外還有肉眼看不見的「微塑料」。大塊塑料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會逐漸破碎,變成大小不一的碎片,存在於自然環境,尤其是海洋裡。
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對微塑料的定義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們或是直接來自塑料產品,或是大塊塑料垃圾的碎片。海洋生態系統中有大量的微塑料。
麥克唐奈說,魚類產品的「標籤錯誤」是她不再吃魚的另一個原因。在最近的一次對50多個國家的調查中,研究人員檢查了25000種海產品的標籤,發現有高達五分之一的標籤和產品對不上號。另一項調查顯示,10%的魚子醬完全查不到動物DNA。
這些假標籤通常是為了以次充好。麥克唐奈說,用比較便宜的魚冒充高檔貨的做法存在於水產市場、超市、餐館以及所有賣魚的地方。最常見是在壽司店。
當然,你以為自己吃到的是魚子醬,實際上不是也死不了人。但麥克唐奈還是認為,消費者有權利知道,有權利要求自己買到的東西和付出的金錢相符。
另外,以次充好也是會出事的。例如,經常被用來冒充金槍魚或鱈魚等魚類的玉梭魚,油脂含量非常高(因此亦被稱作油魚),有些人吃了會引起腹瀉,嘔吐和腸胃痙攣。
麥克唐奈說,她知道魚的營養價值,也知道吃肉同樣會吃到有害化學物質,因此她並沒有鼓勵自己的親友放棄吃魚。她自己選擇不再吃魚,是因為和相對公開透明、易於追蹤調查的家畜飼養業相比,你無法知道一條魚在到達你的餐桌之前吃下過些什麼。你能夠肯定的,是它一輩子都在我們的垃圾中間遊來遊去。
食物安全專家們說,每次吃生魚,風險都會增加。
根據B.C. 省疾病控制中心(The B.C.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BCCDC)現有的統計數據,自從2002年以來,該省因魚類寄生蟲 – 絛蟲( tapeworms)導致的病例不斷上升,2002年有20例,在2015年達到高峰:共64個病例。
從 2002 – 2016年,BC 省有 388人因魚類絛蟲而出現了腸道感染。
專家們說,以上僅僅是診斷出的病例,還有很多病例並沒有去醫院就診。
BC省的 Linda Hoang 醫生講述了一個病例。
她說,溫哥華的一個學齡前女孩跟著家人去吃火鍋,但趁著父母沒注意吃下了幾塊尚未下鍋的生魚片。6個月後,這個女孩發病,肚子非常疼,帶到醫院檢查,發現了絛蟲.
Linda Hoang 醫生說,寄生蟲進入體內後,潛伏期可以長達6個月,而且發病後很難確定是在哪裡吃進去的。
Lorraine McIntyre 是 B.C. 疾病控制中心的食品安全專家,她也表示,魚中的寄生蟲可以寄存在人體內很長時間,而且只有經過腸道活檢才能檢查出來,所以不少人並不知道自己體內有寄生蟲。
在家自己操作風險更大。
唯一能殺死寄生蟲的辦法,就是把生魚在-20℃的溫度下凍至少一周,而為餐館提供做壽司用生魚的供應商,往往都是在在-40℃的溫度下凍生海鮮。
然而,自己家裡的冰箱,溫度最低也只能到-18 C。
另外,供應商可以通過使用明亮的螢光燈來檢查魚類中是否有寄生蟲,食品安全檢查員對這個方面有明確的規定」。
而且,商業化製作的生海鮮是經過滅菌處理的,而自己在家製作,只拌些檸檬汁、佐料什麼的,完全不能殺死寄生蟲。
小夥伴們怎麼看,你還繼續吃魚嗎?反正我還是吃的~
分享知識獲取快樂,如果您覺得文章有所幫助,請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