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加拿大水生動物專家宣布:不再吃魚! 原因你萬萬想不到...

2021-02-14 美加楓情


(點擊圖片查看項目詳情)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生物學家蘿拉·麥克唐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水生動物生理學,她屬於一個最了解魚類的科學家群體。但是這位水生動物專家在上個月宣布:決定不再吃魚了。

據相關報導,她說,她不是號召大家仿效她抵制水產品,只是希望加拿大的消費者多了解一些相關信息。

首先是塑料。麥克唐奈說,魚和其他水生動物吃塑料,這一點基本上沒有異議。從海洋哺乳動物到海鳥,從螃蟹到牡蠣,它們的胃裡都發現過塑料。她認為,儘管科學界目前對何種有毒物質會通過魚肉傳遞給人類的研究還處於相當初級的階段,但我們還是應該對這件事有所了解。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塑料可以傳到水生動物的食物鏈的下一環。例如,蚌類吃下塑料,然後被螃蟹吃掉,螃蟹的胃裡因此就有了塑料。

當然,如果吃掉蚌類的不是螃蟹而是你我的話,因為是連內臟一起吃,我們由此「繼承」的塑料也會比從一塊魚肉裡來得更多。

麥克唐奈的工作離不開水。但是她說,就她記憶所及,她每一次在野外工作,不論是在水面還是在水下,都能看到「不應該在那裡的東西」。另外還有肉眼看不見的「微塑料」。大塊塑料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會逐漸破碎,變成大小不一的碎片,存在於自然環境,尤其是海洋裡。

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對微塑料的定義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們或是直接來自塑料產品,或是大塊塑料垃圾的碎片。海洋生態系統中有大量的微塑料。

麥克唐奈說,魚類產品的「標籤錯誤」是她不再吃魚的另一個原因。在最近的一次對50多個國家的調查中,研究人員檢查了25000種海產品的標籤,發現有高達五分之一的標籤和產品對不上號。另一項調查顯示,10%的魚子醬完全查不到動物DNA。

這些假標籤通常是為了以次充好。麥克唐奈說,用比較便宜的魚冒充高檔貨的做法存在於水產市場、超市、餐館以及所有賣魚的地方。最常見是在壽司店。

當然,你以為自己吃到的是魚子醬,實際上不是也死不了人。但麥克唐奈還是認為,消費者有權利知道,有權利要求自己買到的東西和付出的金錢相符。

另外,以次充好也是會出事的。例如,經常被用來冒充金槍魚或鱈魚等魚類的玉梭魚,油脂含量非常高(因此亦被稱作油魚),有些人吃了會引起腹瀉,嘔吐和腸胃痙攣。

麥克唐奈說,她知道魚的營養價值,也知道吃肉同樣會吃到有害化學物質,因此她並沒有鼓勵自己的親友放棄吃魚。她自己選擇不再吃魚,是因為和相對公開透明、易於追蹤調查的家畜飼養業相比,你無法知道一條魚在到達你的餐桌之前吃下過些什麼。你能夠肯定的,是它一輩子都在我們的垃圾中間遊來遊去。

食物安全專家們說,每次吃生魚,風險都會增加。

根據B.C. 省疾病控制中心(The B.C.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BCCDC)現有的統計數據,自從2002年以來,該省因魚類寄生蟲 – 絛蟲( tapeworms)導致的病例不斷上升,2002年有20例,在2015年達到高峰:共64個病例。

從 2002 – 2016年,BC 省有 388人因魚類絛蟲而出現了腸道感染。

專家們說,以上僅僅是診斷出的病例,還有很多病例並沒有去醫院就診。

BC省的 Linda Hoang 醫生講述了一個病例。

她說,溫哥華的一個學齡前女孩跟著家人去吃火鍋,但趁著父母沒注意吃下了幾塊尚未下鍋的生魚片。6個月後,這個女孩發病,肚子非常疼,帶到醫院檢查,發現了絛蟲.

Linda Hoang 醫生說,寄生蟲進入體內後,潛伏期可以長達6個月,而且發病後很難確定是在哪裡吃進去的。

Lorraine McIntyre 是 B.C. 疾病控制中心的食品安全專家,她也表示,魚中的寄生蟲可以寄存在人體內很長時間,而且只有經過腸道活檢才能檢查出來,所以不少人並不知道自己體內有寄生蟲。

在家自己操作風險更大。

唯一能殺死寄生蟲的辦法,就是把生魚在-20℃的溫度下凍至少一周,而為餐館提供做壽司用生魚的供應商,往往都是在在-40℃的溫度下凍生海鮮。

然而,自己家裡的冰箱,溫度最低也只能到-18 C。

另外,供應商可以通過使用明亮的螢光燈來檢查魚類中是否有寄生蟲,食品安全檢查員對這個方面有明確的規定」。

而且,商業化製作的生海鮮是經過滅菌處理的,而自己在家製作,只拌些檸檬汁、佐料什麼的,完全不能殺死寄生蟲。

 

小夥伴們怎麼看,你還繼續吃魚嗎?反正我還是吃的~

分享知識獲取快樂,如果您覺得文章有所幫助,請分享給更多朋友。

相關焦點

  • 蛙類成為水生動物,是個危險的開始.
    果然,經過一些專家的研究論證,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國林蛙(東北林蛙)、黑龍江林蛙等五種蛙類被劃為水生動物管理,淪為「漁業資源」。
  • 你以為你在吃海鮮, 其實是在吃塑料!
    01你以為你在吃海鮮,其實是在吃塑料!前段時間,歐洲根特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廢塑料對諸如牡蠣、貽貝等濾食性海洋生物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平均貽貝含有大約900個塑料顆粒,而六個牡蠣含有大約500個顆粒,而一份大蝦裡,則含有驚人的9000個顆粒。
  • 高溫來臨,水生動物攝食不良,此方案對您很有幫助!
    水生動物攝食成為養殖戶此時最為關注的事情。攝食好壞直接影響餌料係數,如何能夠保證魚體穩定採食就成為了關鍵。高溫季節到底有哪些原因影響到水生動物正常採食呢?1.溶解氧不足 溶解氧是決定水生動物在水體中生長的關鍵因素,溶解氧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水生動物的攝食。
  • 你還在吃海鮮麼,一口成千上萬個塑料微粒的那種?
    如果同時食用其他海洋生物這個數值還會變得更大而這些含有塑料顆粒的海鮮正整整齊齊地,擺在飯桌上等待著不知情的人享用你以為在吃海鮮那想想吃了這些魚的你身體會怎樣?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生物學家蘿拉.麥克唐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水生動物生理學,可以說屬於最了解魚類的科學家群體。但是這位專家最近說,她決定不再吃魚了。
  • 專業知識--水生實驗動物知多少!
    本推文為大家介紹常見的幾種水生實驗動物模型種類。圖1. 魚類(圖片來源於網絡)【斑馬魚,Danio rerio】斑馬魚,俗稱「花條魚」、「藍條魚」。、遺傳變異及生理特徵,又被廣泛應用於水生毒理學的材料,國際標準組織(IS0)推薦為毒性試驗室的標準用魚還可當做觀賞魚飼養。
  • 允許進境種用/養殖水生動物國家或地區及種類名單
    允許進境種用/養殖水生動物國家或地區及種類名單國家(地區)種類(分類至種)類別學名拉丁文中文亞洲馬來西亞魚類Anguilla  Bicolor雙色鰻鱺泰國甲殼類
  • 生物多樣性丨海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哪裡——淡水水生動物篇
    2021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頒布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 野生魚好,飼料魚差,真的嗎?
    再來比較下魚的肉質質量,人工飼養的是通過營養專家的分析,把魚所需求的各種營養按一定的搭配比例組合,所以投餵配合飼料,大大縮短了魚的生長周期。而野生的魚,那是找到什麼吃什麼,今天沒有找到食物,那今天可能就會挨餓,所以生長緩慢。在野生情況下,越是大的魚,沉積在體內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其實越高,所以從食品安全的角度是相對更差。比如俄羅斯伏爾加河上的鱘魚,只要體重超過400公斤的鱘魚,吃了就有中毒的危險。原因是這麼大的魚,已經生長了幾十年,那麼它體內富積的汞,就已經超過了人所能承受的極限。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水生動物調整情況介紹1——序篇
    近期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名錄」),涉及到水生動物的部分,有較大調整,包括由二級提升為一級、未列入名錄的物種本次新增為一級或二級
  • 保育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他們執著了近三十年—— 「魚痴」父子
    1992年,出於興趣,周亮的父親周世武創辦了全國首個民營長江珍稀魚類保護機構——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旨在保護繁殖珍稀魚類,以維護長江上遊的生態平衡和開發特有水產種質資源。從此,父子倆走上了艱難的保護歷程,並在這個坐落在會詩溝,不起眼的民營研究所裡,為保護長江獨有的珍稀魚類做出了突出貢獻。  28年只做一件事,是因為「痴」。能把看似不可能成功的事做出成績,也是因為「痴」。
  • 飲食不能百無禁忌,這些動物餐飲人萬萬不能碰,吃了要坐牢!
    當時漁民並不知道,他們所捕殺的是國家二級海洋保護動物稜皮龜,下面做一下不完全盤點,給餐飲人科普一下不能隨便吃的小動物們。保護瀕危野生動物,再吃就絕種啦!大家都知道,蝴蝶效應,地球有著極其複雜的生態鏈,不能隨便破壞其平衡,不然造成巨大災難的時候,只能追悔莫及。
  • 科學家在加拿大永久凍土中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狼崽屍體
    據外媒BGR報導,科學家在加拿大發現了一具狼崽屍體,據認為這隻動物大約有5.7萬年的歷史。這隻幼狼被凍在一層永久凍土中,是一位礦工在克朗代克金礦區解凍凍泥時首先發現的。這隻動物保存得非常完好,甚至連它胃裡的東西都被檢查了出來。
  • 禁食「野味」的黑白名單:什麼動物可以吃?
    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宣布,不只是保護動物和「三有」動物,人工繁育飼養的、其他陸生野生動物也在禁食之列。吃老鼠、蝙蝠無法可依的漏洞補上了,「洗白」問題也暫不會出現,新的疑惑隨之產生:哪些動物還能吃?陸生和水生動物參照不同的目錄管理。
  • 禁食野生動物後的疑問:到底都有哪些動物不能吃?
    不少專家認為,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當年的非典,都可能與獵捕、交易、食用野生動物有關。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表示,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說來源於野生動物。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動物,屬於家畜家禽,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的規定。國務院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制定並公布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動物不算本決定規制的野生動物,按照《畜牧法》的相關規定執行即可。當然,也不是說這個名錄裡的都能吃,納入《野生動物保護法》特別保護的不能食用,《畜牧法》裡規定不能吃的也不能食用。
  • 太平湖的魚要火起來啦!
    魚的營養價值豐富,更是老少皆宜,而且魚類是公認的很好的養生保健食品。很多人認為,吃魚比吃肉更養生。專家指出,魚是水生動物,它含有豐富的卵磷脂,以及其所含的蛋白質比肉類動物的蛋白質質量要高一些,因此,相對於吃肉,吃魚更能養生。而且,魚的全身都是寶,各個部位具有不同的治病健體功效。
  • 鯰魚為什麼不能吃 吃魚要注意哪些事情
    鯰魚在我們的生活中聽到的應該不少,現在很多人都在說鯰魚不能吃的問題。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鯰魚的名聲這麼臭呢?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鯰魚為什麼不能吃、吃魚要注意什麼以及哪些人不宜吃魚。鯰魚為什麼不能吃鯰魚是雜食性動物,它的主要食物包括是水生昆蟲、有機碎屑等,也吃小魚、鼠類等活物,甚至在吃不飽的時候還會吃同類的屍體。
  • 海關發布最新允許進境水生動物國家或地區及品種名錄(截止2018年4月27日)
    4月28日,海關總署官網公布允許進境水生動物國家或地區及品種名錄(截止2018年4月27日)。分為食用水生動物名錄、觀賞水生動物名錄、種用/養殖水生動物名錄三部分。觀賞水生動物名錄共收錄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的210個種類,其中199個種類分類至科;11個種類分類至目(海星綱、珊瑚綱下11目,上述11目的分科太多,故統一分類至目)。種用/養殖水生動物共收錄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35個種類,全部分類至種。
  • 吃魚會感染寄生蟲嗎?
    這一點需要十分清醒,否則就會誤入歧途!魚體中也有寄生蟲。因此,吃魚,是有可能感染寄生蟲的,就跟您吃其他動物一樣。但相對於哺乳動物而言,魚體內的寄生蟲能感染人的很少。在我國能感染人的魚類寄生蟲主要有異尖線蟲、華支睪吸蟲(肝吸蟲)、裂頭絛蟲、棘口吸蟲和顎口線蟲等種類。其中,華支睪吸蟲的感染病例最多,在我國超過1000萬;它來自於淡水魚類(主要是鯉科魚類)。
  • 【資訊】所以「鯰魚是世界上最髒的魚,不能吃」,這個理由到底是否成立?
    謠言:鯰魚是世界上最髒的魚,不能食用。來源:最近,關於鯰魚的新聞又受到許多媒體的關注。有人說鯰魚是「垃圾魚」,因為它的生存環境過髒,有些甚至生存在飄滿垃圾的髒水裡,還有人說鯰魚吃糞便,所以「鯰魚是世界上最髒的魚,不能食用」。鯰魚真的是最髒的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