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BP為什麼要懂業務通人性?

2021-03-02 HR實名俱樂部

HRBP在各種企業已落地開花,但你可能並不清楚,HRBP角色應該怎麼框定,企業什麼情況才應當設立HRBP,今天繼續分享乾貨。

編輯:晶晶

作者:趙冬存

一、什麼樣的情況應當設立HRBP

簡單的說,當企業不再滿足於HR只是辦理入離轉調手續,可以以某種形式參與到業務中間的時候,就應當考慮HRBP了。

但我們知道,各家公司HRBP的工作方式和內容其實不盡一致,比如阿里的HRBP(HRG)的工作涵蓋了全部的HR工作內容,但新浪的HRBP團隊背後配備專門的招聘人員的,也就是HRBP的招聘壓力沒有那麼大。

這個區分有點類似於公司前臺,有的公司裡前臺是負責接快遞的,有的公司裡前臺不負責快遞但負責老闆辦公室的接待。如何區分工作內容,需要視企業的實際需要而定。

具體什麼情況應當設立HRBP,核心兩個角度:

 

1、當組織單元向外延伸——打破內外邊界

當90後成長為職場主力的時候,我們發現,影視劇裡面表現的組織——要你去哪裡你就去那裡的情況已經作古,個人拿著簡歷四處尋求一份工作的情形已經不再是唯一的現象,現在的企業到校園裡面的招聘會更多是企業形象展示會。

與此類似,企業的各個組織單元、尤其是企業的產品(例如 App)與外部的互動,已經開始變得越來越實時,這一點在網際網路行業裡面有其明顯,而傳統行業的網際網路化過程中,這些特徵也開始顯現。當組織不再以一個統一的出口與外界互動的時候,每一個組織單元、甚至每一個個體,都將成為組織的代表。

在這樣的情況下,組織內外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甚至出現了小米這樣的組織,發動所有外部用戶的參與,來共同完成組織的任務。當組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成為組織決策的直接參與者的時候,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再適應這樣的組織形態。

也就是說,發動每一個個體能力和態度的管理方式,則逐步成為主流,在這樣的組織形態中間,HRBP將以業務夥伴的形式隆重登場,儘管登場的舞臺主角依然是所有業務人員和外部參與者,但多了一個從旁協助的HRBP角色。

 

2、HR成為業務的一部分——輔助績效達成

前面我們提到過,企業的組織結構就是企業戰略層層落地的路徑,而企業逐年的績效達成則是企業實現戰略願景的登頂路徑。做過leader的人都有這種感覺,當業績有問題、組織有問題的時候,其實總是感覺問題出在人的身上。

這時候,所有老闆的反應都是,要理一下組織架構,或者梳理一下人力資源體系,所謂,人對了什麼都對,人不對什麼都不對。這種情況下,找一個資深的人力資源總監,就成了很多老闆的萬能藥,但卻往往收效甚微。

其實出發點還是對的,從人力資源管理入手,是可以幫助企業找出管理中間的問題的,但是否修正、如何修正這些問題的權限,其實始終在業務部門。

所以,HR是一個這樣的角色,向業務團隊不斷輸送需要的養料,而HRBP則增加了一個功能,觀察業務團隊的狀態、監控業務團隊的體溫、提醒業務的狀態,而業務團隊來決定是否調整狀態、是否吃藥、是否需要動刀子。

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表達一點,HR是輔助績效達成的角色,而不是實現業務績效的角色。

以上兩點是企業在設立HRBP所必須考慮的,下面談談HRBP的角色定位。

二、HRBP的角色定位應該怎麼框定?

當我們決定設立HRBP團隊的時候,有一個大的前提必須確認,就是HRBP團隊的角色是什麼、不是什麼,這個團隊在企業中間的定位如何?

到底是像阿里一樣把HRG拉到戰略的高度,賦予關鍵時刻高於業務團隊的一票否決權;還是像更多公司一樣,HRBP不直接參與戰略的設定,更多協助業務團隊實現業績?

不管各家公司的戰略定位如何,部門的職責如何設定,以下幾個方面,公司設立HRBP這個部門職能時,必須要考慮的角色定位。

 

1、HR能否幫助業務落地?

這裡的意思是說,HRBP不是業務部門,不可以直接介入業務部門業績的實現。

更多的leader有這樣的體驗,當一個員工在工作中間非常得力的時候,我們其實不會顧及他到底是什麼崗位,他的職責到底是什麼,一旦有一個臨時任務,自己就會在第一時間想起他來。

我在實踐工作中間,遇到太多的情況是,當我團隊中間的HRBP培養到差不多的時候,業務部門的leader就會跟我要人:我缺一個像樣的秘書助理了,我缺一個得力的業務經理了……也有一些HRBP,看著別人做事實在是吃力,恨不得跳過去替別人快速辦好。

這中間的現象其實類似於,好比一個球隊打球,教練助理實在是太得力,要不要也變成球員呢?

更多時候,我們的態度是,不是球員的時候,就好好做好教練助理的工作,而教練助理未經訓練是不可以隨便上場的。教練助理就是那個協助拿到業績的人,不是可以直接拿到業績的人。

回到HRBP的角色,主要任務就是輔導團隊、幫助團隊拿到業績,而不要越俎代庖。否則給團隊帶來的是混亂和傷害。

如何幫助業務落地,需要看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舉兩個例子:

某一家初創企業,設立時間一年左右,由於資本市場的看好,一年之內迅速做了4次融資,企業規模從20多人迅速到達1000人左右,市場也在不斷迅速擴張。

這家企業其實類似於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當我們迅速擴張和實現富裕起來的目標的時候,往往來不及做好規章制度,也來不及建立完善的各種體系尤其是監管體系。

這種時候,HRBP的重要抓手,其實是兩條線:一、如何確保業務的發展速度不受影響,繼續不斷在市場上擴張和拿業績;二、如何幫助企業建立和完善企業文化,確保企業的長期發展健康持續;這裡健康持續的企業文化,就像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之後,大家對於富裕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意思是說,不好的文化,就好像今天我們富裕起來之後,全社會都認為中國的文化出了大問題。

所以,正面來看,建立和完善企業文化,就成為HRBP實現公司長期目標的重點。

另外一家公司,設立時間十年多,公司在幾年前經歷過一次生死,在危機局面中實現了業務的痛苦轉型。

當時也進行了新老員工的交替;但在轉型成功的幾年後,業務目前的情況是,始終有利潤,但市場份額在不斷下降,管理層估計這方面的市場總量未來會不斷被新事物侵蝕甚至替代,現在企業管理層部分人員希望再次進行業務轉型,部分人員對於轉型這個事情口頭支持但行動處處掣肘。

這種情況有點尷尬,所有的人都不會正面承認自己是拒絕前進的,但實際情況往往是,口頭的改革者幾乎人人都是,行動派的改革者卻少之又少。

當然了,這是人之常情,所謂管理要懂人性,這其實是人性的一部分。

這種時候,HRBP工作則建議轉移到另外的角色上:facilitator,管理變革的推動者,可以考慮從一下幾個角度入手:

1、幫助變革的發起人建立一個基於變革的工作方式,協助溝通機制落地,推動團隊拿到溝通的結果;

2、嘗試建立新的文化氛圍,協助變革發起人在員工中間不斷布道,確保變革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想法上的溝通;

3、協助變革發起人識別變革支持者,推動業務實現過程中的團隊建設。

在現代組織中,尤其是變化迅速、壓力較大的組織中間,HRBP是業務團隊達成績效過程中間的體溫計。

借用阿里巴巴對於HRBP的一些培訓中間的定義,叫做:摸溫度、聞味道、照鏡子。

 

2、HR能否懂業務?

各家公司對於HRBP團隊的構成有明顯的不同,有的公司的HRBP要求從業年限不少於10年,有的公司HRBP團隊超過50%的人員來自於一線的業務單位,有的公司HRBP則更多來自於應屆畢業的學生。

不管何種團隊構成方式,一個基本前提是不變的:HRBP需要懂業務。

有那麼一段時間,各家公司的老闆都喜歡用阿里背景的HR,因為阿里HR與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對於業務的參與程度非常高。

阿里HRBP的能力要求是:感知、診斷、推動和介入。這些都是對於業務的要求,就是對業務的感知,對業務的診斷,對業務的推動……

與傳統的HR不同,HRBP在幫助團隊招聘的同時,需要介入到團隊日常工作中間,了解這些招進來的人的工作狀態,必要的時候需要採取行動。

還是介紹阿里的例子吧。

有一段時間,公司需要開拓一個新的業務,因此,團隊的設置和業務的進程公司採用的是創業式的管理方式,給予充分的授權和支持,HRBP則按照公司要求參與業務團隊的所有會議。

公司管理層了解業務推進的進展則通過兩條線:業務團隊自行進行的業務匯報,包括業務進展和業務目標的達成;HRBP對業務團隊狀態的匯報,包括團隊的人員狀態和主要業務邏輯。

當業務進行了一個月左右的時候,業務團隊提出目前團隊推動的一個項目是零成本的,獲取到大量的用戶數,並且增長的趨勢非常明顯,因此可以繼續加大力度。

而這個時候HRBP從業務邏輯中間分析出來的,則剛好相反,所有獲取的用戶數都是通過紅包的發放獲取的,紅包則通過另一個邏輯對應到了公司的財務支出,這一成本高出了行業內的平均成本,持續投入下去相關的成本會高得可怕。最後公司綜合評估下來,HRBP的分析是正確的,迅速變更了業務的方向。

這個例子裡面,HRBP是坐在業務團隊中間的獨立第三方,不僅知道業務的基本邏輯,還需要知道業務邏輯背後的邏輯,從而幫助業務團隊提供一個不同的思考角度,幫助業務部門合理的實現目標。

這些業務的邏輯,不和業務團隊深度站在一起的HR,是無法了解的。

 

3、HR能否能通人性?

除了懂業務,HRBP還要通人性。

這個問題說起來有點不落地,還是舉個例子。

在一家正在經歷變革的公司,特殊說明一下,是個PC轉型網際網路業務企業,部門已經重新調整了組織架構,公司也重新訂立了組織的業績目標。看起來一切順利,但現實是骨幹的,實際的溝通情況是這樣的:中層管理人員不斷認為我已經實現了公司要求的目標,我的績效應該是最優,高層管理人員不斷認為,他們給出的東西不是我想要的,這個業績目標真的沒有達成……

如此往復循環了幾次,當然時間周期很短。這時,HRBP團隊組建,開始以業務夥伴的形式坐到團隊leader的旁邊,既然夥伴有困難,那麼……

在業績目標實現的過程中間,我們知道,網際網路與PC業務最大的不同在於,你很難從一開始就設好一個目標而不進行調整,極端的例子是著名的賈伯斯,iphone在設計和製作過程中間,到底他想要一個設麼樣子的手機外觀,據說設計稿就不少於100多個,即使是聰明到天才程度的老闆自己,也始終說不清楚想要的目標,於是大家就不斷盲目的、痛苦的調整中……

這個團隊的情況,有點類似於70年代的人的思維習慣,需要一點契機才可以改到80年代的思維習慣,甚至需要一點方式、機制來形成新的思維和工作習慣。

因此,HRBP給到團隊的建議是,建立隨時隨地的溝通交流,每天互相說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沒有對工作的想法的話,就互相交流一下對身邊的熱門話題的觀點,互相知道對方在想什麼。

就好像一個大廚在做一盤西紅柿炒蛋,鹹淡適中、外觀精美,但有時候我們就是覺得還差那麼一點點,但那一點點在哪裡,其實說不出來,如果大廚知道對方來自上海,也許會加一點糖,如果我大廚知道對方來自四川,也許會加辣子(哈哈,好可怕的西紅柿炒蛋)……

回到這家公司正在經歷的業務變革,也許在這中間,沒有人知道業務轉型的路逕到底是什麼,也許也很難說清楚業務轉型的目標是什麼,但快速迭代業務的過程中間,HRBP幫助業務團隊建立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溝通、交流機制,幫助業務團隊實現快速的溝通和一致的理解,來幫助大家在不確定性中間達成目標,則是基於對於人際溝通的基本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是否可以形成理解的關係,

其實,本質上是,他們有沒有私人之間的交流和理解的,私下裡大家有共同的秘密,他們達成一致的速度會更快。這個好像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和薛寶釵,誰和賈寶玉之間有共同的秘密,誰才可能是他的知己。知己共同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效率會更高,配合會更默契,拿到的結果會更加滿意。

再舉個例子,如果有兩個leader之間關係不睦、氣場不和,日常會議都各開各的,需要溝通的部分老是派個下屬去做,提到對方的時候經常各種挖苦,大家都只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做事。

我不知道這種情況是否常見,但在網際網路企業裡,大咖之間互相的那什麼會有不同的體現方式。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用正式的方式去溝通,大家在檯面上的話永遠積極正面,但實際上業務的磕磕絆絆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個時候的HRBP應該怎麼辦?

其實不需要把問題挑明,因為挑出來也不會有合適的解決方式,大家還都會覺得受到了指責,這是基於對於人性中間不光明部分的理解。

有一次,我們給出的解決辦法是,給大部門設置一個項目經理,不隸屬於這兩個部門的,負責跟進和協調相關業務。這次建議的結果是皆大歡喜的,兩部門和大團隊leader同時覺得提高了效率。

簡單總結一下,HRBP的角色定位,關鍵是能做業務落地,前提還得懂業務,通人性,否則你無法勝任HRBP這個角色。


你同意嗎?


以上課程可掃碼諮詢

相關焦點

  • 《人性的優點》:直視人性的弱點,更要正視人性的優點
    直視人性的弱點,更要正視人性的優點提到人性這個話題
  • AI 一周要聞 |竹間智能科技CEO簡仁賢:做懂人性的情感機器人
    丨觀點丨竹間智能科技CEO簡仁賢:做懂人性的情感機器人竹間智能科技CEO:簡仁賢簡仁賢先生在接受雷鋒網採訪時說,做Chatbot,技術並不是根本問題,理念才是根本問題。未來的機器人不再是機械化的工具,而應該是智能的,有情感的。做一個有人性的機器人,能夠了解你,有情感。
  • 人性到底有多不堪?騰訊的明星產品已經表明了
    咱們聊聊人性,再聊聊騰訊是怎樣成功利用人性,來打造好產品的。在網際網路行業,江湖流傳著張小龍這麼一句話:產品終極是滿足人性。雖然大家都懂這個道理,但往往很少有主動運用的時候,而張小龍也曾經說過下半句:人性就是貪嗔痴。
  • 為什麼好老闆,大多是逆人性的?
    因為做好人是順著人性的,而一個好老闆大多數都是逆著人性的。順人性的事,會讓人覺得舒服溫暖,馬上就能夠接納,如沐春風。而逆人性的,很多時候如寒風刺骨,讓人本能牴觸和逃避,最後是經過利益權衡,甚至是被迫才會接受。
  • 左派順應人性,右派克制人性
    點擊上方 洛克雜譚 關注我世界天然自由,做為世界的一部分,人性當然也天然自由
  • HRBP應該懂的視覺化工具!
    為什麼HR要掌握視覺化工具?因為視覺化是更符合人腦的一種思維方式。
  • 對話雷霆遊戲CEO翟健:做遊戲要了解人性,但不能利用人性
    今年,面對旗下產品普遍需要做更深度的商業化設計之時,他又告訴我們:「做遊戲要了解人性,但不能利用人性。」如果你看過南方周末當年的那篇特稿《系統》,一定會記得遊戲公司是如何利用人性去做遊戲的。以至於後來很多遊戲公司都把這樣的商業設計理念奉為信條。然而,雷霆遊戲卻沒有選擇這麼做。在翟健看來,好的付費設計應該是持續生產和消耗內容。
  • 懂人性,就要懂木型人、火型人、土型人、金型人、水型人有何不同
    懂人性,就要懂木型人、火型人、土型人、金型人、水型人有何不同五行性格中的木火土金水,跟你命裡的木火土金水沒有關係。你的命是水命,不代表你的五行性格就是水型人;你的命是火命,不代表你的五行性格就是火型人。什麼是金型人呢?——金型人的眼睛非常篤定,炯炯有神,充滿能量和殺氣。
  • 李倩:人性與廣告的故事
    「為什麼我把『人性』放最後,『人』放第一?因為不管是做藝術、做廣告,還是做任何事情,在這個社會裡我們都在追求人性——有些人在追求他人的人性,有些人在觀察他人的人性,而更多人在觀察他們自己。」李倩解釋道。
  • 人性經得起考驗嗎?
    而圍觀的幾百人中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於是媒體高呼:人性如此冷漠。案例二:某一個官員貪汙被揭露,媒體抨擊:簡直不是人。案例一中,做記者的,請你們想一想如果你在當場,會不會在沉默的幾百人中挺身而出?案例二中,為什麼會這樣?就像讓一個餓了七天的人去守一堆饅頭,然後告訴他,你不能動,動了就是對不起人民。我們為什麼不讓他吃飽了再去守?
  • HRBP知識地圖06:管理者
    而「隱性」意味著不可輕易獲得,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管理必須在實踐中習得。這一步是培養管理者的自省:為什麼組織聘他為管理者?他應該對組織有什麼貢獻?管理跟我們很多人性的需求是完全相反的。因此,管理是反人性的。
  • 科層制坍塌:組織要向人性低頭!
    科層制的坍塌是管理對於人性的回歸,如果科層制被終結,可展望的未來是什麼?在個人的無序與科層制的秩序之間,混序的組織形態出現了。對於經濟學背景的自己而言,亞當·斯密的名字必然是耳熟能詳,但有趣的是即使到了管理界,亞當·斯密的影響依然強大,因為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分工。
  • 周鴻禕:論懂技術和產品,馬雲可能不如我
    演講者:周鴻禕360董事長周鴻禕是中國網際網路界最優秀的產品經理之一,「如果比懂技術、懂產品,可能馬雲不如我2.創新都必須從人性角度出發:柯達膠捲相機被數位相機顛覆、被智慧型手機替代;今天的網際網路操作越來越簡單,跟10年前相比越來越普及。所有創新都必須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而人性的一個特點就是懶惰,所以所有的創新幾乎都需要從懶人身上下手。
  • 管理要懂點心理學:霍桑實驗告訴你 人不是機器
    將近一百年前的研究早已告訴我們,人不是機器,要理解人的特點才能管好人!可我們很多管理者在21世紀的今天,卻不明白這個道理。老胡來簡單講講這個歷程。作者:胡浩來源:微信公眾號|胡言非語二十世紀的20年代開始,由於工廠人員規模的擴大,人們開始發現管理團隊是個問題,美國的企業開始研究工作效率的問題。
  • 能幹成事的人,無非是摸透了人性
    要讓員工每個人都幸福地活下去。所以,華為強調靠奮鬥和才華。 進入華為的員工通常也是985,211的碩士和博士,百裡挑一,但華為每年的幹部淘汰率是10%,員工淘汰率是5%。也就是說,19萬人,每年會淘汰員工9500人,下臺幹部有300人。 一個崗位在職超過3年,人會惰怠,這是人性使然。
  • 智米CEO蘇峻解讀產品創新:從人性出發的最優解
    我真的有疑問,因為懂哲學的人未見得是哲學家,懂佛學的人未必就是出世的人。 在談到蘋果的產品哲學時,智米科技創始人兼CEO蘇峻打開了話匣子:賈伯斯的底層思考邏輯是什麼?蘋果的核心優勢又如何體現在產品上?
  • 疫苗之王背後,科技要解決的不止是生產效率,而更應該是人性
    為什麼它這麼牛逼呢?據其官網上的公告稱,長生生物的成功主要是來自於其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並很自豪地宣告,2017年和2016年分別投入研發為1.22億元和4333.6萬元,佔比營業收入比例為7.87%和4.26%。作為一家靠自主研發開發產品的企業,這樣的研發費用佔收比實在是低得可憐。
  • 人性本賤
    人性永遠都是得到時不珍惜,失去時才後悔。
  • 阿里技術總監眼中的HRBP是什麼樣的?
    如果這是一根刺,我站在技術人員的角度想說——這根刺不存在,管理技術團隊未必必須懂技術。而實際上對技術主管來說其實管理是短板的所以——懂技術可以把團隊帶好不懂技術也可以帶很好。程式設計師的KPI大部分是271末位淘汰3.質量的問題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其實非常複雜,如果從組織結構說:一部分是由整個開發的質量造成的,還有一部分是由於測試的是否充分造成的。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兩個人把關——測試主管線和上運維主管,這裡HR最應該的把關的是「人」,什麼人適合做測試,謹小慎微還是大膽嘗試的?HR心裡要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