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地圖所見指紋狀排列的植被
大家看到上圖中指紋狀排列的植被,可以猜到它們是什麼植物嗎?
西雙版納採蘑菇體驗結束青藏高原二次科考,小黑已經點亮了滇東南(麻慄坡周邊)和滇西北的地圖,剩下最想去的就是滇西南的西雙版納啦!恰好,老師就拿下了西雙版納的大型真菌資源調查項目,嘿嘿嘿,於是小黑跟著師兄們又踏上了前往植物王國的採菇之路。殊不知,這一趟旅程和想像中的植物王國有著巨大的落差,以至於一個月後再次讓我們去西雙版納的時候小黑的內心充滿了拒絕。
植被情況作為滇西南植物最豐富的王國,西雙版納一直經歷著人類的探索和——開發。傣族庭園、農山、和刀耕火種等人類活動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改變,這些活動對原始森林的影響小黑了解的不多,從老一輩研究者那裡聽來應該是有弊也有利了。一方面對自然的開發必定會干擾原始植被的類型,另一方面這些活動也讓一些有價值的植物得到了保護和發展。
橡膠林 © 賈師兄
然而,談及對原始森林的破壞,上述的人類幹擾充其量只算得上是蠶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橡膠林被引入西雙版納,大量的農民開始轉型膠農,開墾山林、種植橡膠,這一轉型對當地的原始森林造成了鯨吞之勢。這一趨勢肉眼可見,把衛星地圖拉到西雙版納那一帶,看著綠色覆蓋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土地,只要稍微放大,就能看到一輪輪指紋狀排列的植被,這些幾乎都是橡膠林(在普洱,這種一般都是茶園)。
在大面積森林被橡膠林侵佔的西雙版納採菇真是十分痛苦了。
橡膠林下的蘑菇首先,橡膠林下蘑菇是非常少的,大多都是裸腳菇、環柄菇、多孔菌這些很小,很耐(吃)旱(藕)的物種。為了不辣大家的眼睛,小黑還是挑幾個顏值過得去的給大家瞅瞅吧。
顧名思義,多孔菌是描述的菌蓋背面為孔狀的一類真菌,這一類真菌中最為大家熟知的應當是靈芝了,只是靈芝背面的孔小而密集,不太容易觀察到,圖中是放大到糊的菌孔。除了靈芝這種細小的菌孔,我們也拍到了其他形狀的。蜂窩菌屬 Hexagonia glabra 的孔是圓形帶一點稜的,這個屬小黑在康樂園也拍到過正六邊形的孔,可以說是非常蜂窩了,也拍到栓菌屬「I」字形的迷走紋菌孔。多孔菌大多是腐生菌,著生在老木樁、枯死的立木或地表的枯枝上,是非常敬業的分解者。它們的子實體由豐富的木質素構成,所以大多很硬(所以大多數人都是不吃靈芝的,因為咬不動),這些子實體也可以保存非常久的時間,不會像其他蘑菇一樣非常短命甚至是朝菌夕沒。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在橡膠林採到許多多孔菌的原因。
圓形靈芝 Ganoderma orbiforme
蜂窩菌屬 Hexagonia glabra
栓菌屬 Trametes gibbosa
同多孔菌一樣,金錢菌和環柄菇也是腐生菌。多孔更傾向於粗壯的腐木,金錢菌喜食細小的枯枝和地上的層層落葉,環柄菇則大多生於土壤上,分解土壤中的有機質。裸腳菇雖然顏色平淡、菌肉薄,既不好看又不好吃,但作為森林凋落物的重要分解者,還是值得尊敬的(顏醜的誇素質)。這裡說的環柄菇並非指一個科(環柄菇科已經取消了),也不是一個屬,而是包含了環柄菇屬、青褶傘屬等多個屬的類群。鱗環柄菇 Coniolepiota 是單種屬,屬下只有一個物種,粉塵環柄菇 Coniolepiota spongodes,特徵是紫色的菌蓋上附著棉絮狀的紫色附屬物,讓人不忍觸摸。環柄菇看起來肉質感十足、個頭也大,其中一部分可食,如高大環柄菇 Macrolepiota procera,也有一部分含有致命的鵝膏毒素。粉褶環柄菇小黑沒找到食用資料。
裸腳菇屬 Gymnopus menehune
粉塵環柄菇 Coniolepiota spongodes
橡膠林蘑菇雖然少,可是蚊子多呀。接橡膠的碗中常常會有積水,給了蚊子完美的產卵場所。版納的蚊子還不怕花露水,emmmm … 只能頂著蚊子的輸出進去採樣。下圖為一掌拍死2隻蚊子。
保護區內的蘑菇畢竟是我國熱帶植物最豐富的地區,西雙版納除了橡膠林以外的地方幾乎都是保護區(不被保護的地方都改成了橡膠林),最著名的是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個保護區又分為勐養、勐侖、勐臘、尚勇、曼稿5個子保護區。其中勐養子保護區也是野象谷,出了名的觀象景點;勐侖子保護區就是大家熟悉和嚮往的西雙版納植物園啦,勐臘子保護區又分為了好幾個片區、和鄰接的尚勇子保護區共同承擔著保護野生象和其他生物的重要責任。此外還有其他一些保護區,如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布朗鄉保護區等。蘑菇,還是要保護區內才多。
保護區內有非常多有意思的故事,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蘑菇吧。
雲南是我國「菌中之王」——雞樅物種最多的地方,版納又是雲南雞樅最豐富的地方,meimei~這一趟差可真是每天都能採到雞樅呢。
紅皮雞樅
紅皮雞樅其實也不是特別紅,顏色更傾向於黃棕色,菌柄真的炒雞長,鏟子都挖彎了也沒全部挖出根來。
雞樅
第二種就叫雞樅,也沒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很多奇怪的東西也叫雞樅,市場名就是非常混亂),小黑也是第一次看見長成一窩的雞樅菌,興奮地大叫,那個小鏟子瘋狂刨土,結果一根都沒挖完整,全斷了(師兄表示,這屆師弟不行啊,雞樅都不會挖),就這一窩,晚上燉了只雞,巴適得很吶。
也就前幾次見到雞樅比較激動,之後就淡定多了,該拍照拍照,該取樣取樣。也沒有挖一大堆,畢竟標本採集的任務量還是很大的。
小蟻巢傘 Termitomyces microcarpus
小蟻巢傘,也叫小果雞樅,確實因為它的擔子果非常小,許多朵都不一定能湊夠一盤。這是最常見的一種雞樅了。講真這個種不太適合吃,太小了,挖出來又全是沙,很難洗,要是沒洗乾淨很可能煮著湯漂起一層螞蟻,嘖嘖嘖。
雞樅窩
也不知道是好運還是黴運,我們在一次下山的時候看到了這樣的幾窩菌絲,這正是白蟻培養的雞樅菌絲,可能是修路時被挖掘機挖開的。PS:雞樅的很多物種小黑查不到具體的描述信息和種名,所以就以中文俗名介紹啦,以後看到相關的資料再給大家做詳細介紹。
除雞樅以外,我們也拍到其他有趣的蘑菇。還有發光對溼度要求炒雞高,抱在手裡怕太幹、放在車上怕壓壞的滇絲牛肝菌,為了拍到這點螢光那可真是提心弔膽的保存子實體;布朗山保護區挖出來的外形似馬勃,內部像老年斑一樣的豆馬勃;被譽為環境檢測物種的膠鼓菌,竟然長在馬路邊鋪滿灰塵的枯枝上,小黑怕不是瞎了;隨處可見的有毛的中華毛杯菌和沒毛的印度毛杯菌;在馬路邊的樹林裡看到直徑20公分,帶錐形鱗片的刻鱗鵝膏(我這一錘子下去你可能會死);顏色少女的紅託鵝膏;魔幻藍色的粉褶菌;殺人於無形的小白菌 … 的親戚——漏鬥狀溝褶菌。還有很多很多神奇的蘑菇,篇幅問題這裡就先介紹這麼多吧(咦?之前誰是不是說過版納蘑菇少啊,臉疼)。
滇絲牛肝菌 Filoboletus yunnanensis © 賈師兄
豆馬勃屬 Pisolithus sp.
膠鼓菌 Bulgaria sp.
中華毛杯菌 Cookeina sinensis
印度毛杯菌 Cookeina indica
刻鱗鵝膏
紅託鵝膏 Amanita rubrovolvata
粉褶菌屬 Entoloma sp.
漏鬥狀溝褶菌 Trogia infundibuliformis
吐槽一下因為調查項目有樣點和標本數量的要求,在保護區外,我們也需要走一些樣線和樣點。然而,在保護區以外確實非常難找到原始的森林或者次生林,記得有一天我們從景洪往勐龍鎮走,1個多小時的路程接近60公裡,全部都是橡膠林、果園、居民房,沒有任何下車採樣的地點,非常崩潰。還有一次在曼麼,路邊的牌子上寫著保護區,但是我們沿著岔路一直走了半個鐘都還是橡膠林,後來又下車走了很久才看到次生的林子。可想而知,當地的原生林、次生林已經被橡膠林擠壓成了何種境況。據說現在橡膠的價格下降了,因為很多東南亞國家都種起了橡膠樹,不知那些地方的原始林狀況如何。
不說那些了,我們還是聊點開心的事情吧。這一趟版納的考察,我們不僅採到了很多蘑菇,還做了野生菌的市場調查(吃了很多野生菌),也拍到了很多其他的生物,尤其是在版納植物園的2次夜觀真是爽到家了。下幾篇,小黑介紹一下在雲南採集的食用菌,和版納的動物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