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參加菲伯爾FIBBR光纖hdmi高清線2.0版的試用,算是機緣巧合,手頭的重要HDMI線正逐步的光進銅退,收到快遞時,感慨HDMI這個坑真是太深了,不知不覺爬了快十年了,期間的經歷不妨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從接觸HDMI1.0到1.3再到目前的2.0規格,期間買了不下20-30條線,折騰了大量錢財精力,07年購入第一根HDMI線(臺灣audioquestHDMI轉DVI線,1.8M,還是假的!)
後來國內HDMI線試了一圈(大都在百元左右),興致缺缺。又愛上海淘,在Amazon購入大量Mediabridge的線(前前後後買了不下十條),後來發現也很坑,標註了1.4居然3D不穩定(10米以上),當然也不可能退換。
到目前基本HDMI長線全面轉戰光纖傳輸,短線也基本HDMI2.0全覆蓋,為什麼這麼折騰,總結下來有幾個原因:
原因一:HDMI標準實在是挺折騰的
HDMI標準應該是音響家電領域變化最快的標準之一,試想一下音頻格式從傳統DolbyDigital 和 DTS,過渡到Dolby® TrueHD 和DTS-HD Master Audio™,而今Dolby Atmos 和DTS:X其實尚未到普及階段,所以10年音頻格式可以說只經歷了1-2次大範圍升級,即使期間只更新過一次功放,也不影響欣賞影片,大量藍光還是TrueHD 和DTS-HD Maste,但是HDMI傳輸的視頻卻經歷了多次迭代,1.0-1.2a階段只支持1080P,無法使用次世代音軌,1.3開始支持次世代音軌,但是還是無法支持3D,直到1.4標準階段,支持3D,最終4K 60Hz直到2.0才支持,如果每代都跟進,前前後後得淘汰4批線材。
所以如果只買夠用或者剛剛能達到標準的線材,你有數不清的棘手問題待解決。
原因二:標準的模糊和質量品控的無序
HDMI的長度一直是傳輸質量的命門,一條1m長的標準HDMI線,可能隨機附送的大路貨和頂級品牌的高端貨,讓普通人肉眼在40-50寸的傳統液晶電視1080P格式上分辨,幾乎無法感知,但是長度超過10m,馬上見分曉,高下立現,而且如果碰巧倒黴已經埋線,那就是無盡的悔恨~
HDMI的纜線長度限制是其主要的問題之一,在部分消費者自行測試當中回報標準的28AWG(American WireGauge,美國纜線度量)規格HDMI銅線大約在超過5米之後開始信號衰減。此長度通常不足以滿足投影機與電腦的連接。
實際上我自己也吃過這種虧。最早第一臺投影是EIKI的720P(夏普代工),所以對線要求並不高,07年購買的HDMI1.0的10米線還將將能用,升級到三菱HC6800遇到第一次問題。畫面閃斷,並伴有零星雪花噪點,影響觀看。後來升級到10m的1.3線材效果也不好,無奈還是加裝了HDMI的信號放大器,算是暫時解決問題。
對於發燒友來說,折騰總在繼續——又升級到奧圖碼的HD33,線材再次拖後腿,3D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線材再次升級到 HDMI1.4,依舊使用HDMI放大器。
期間,又升級投影,三菱7900支持3D 且2D效果更好,結果HDMI放大器一年後也出現故障(間歇狀雪花),讓我再次對HDMI失去信心,開始嘗試其他解決方案,發現了光纖傳輸機理的Fibbr(當時是淘寶二手購入,只是為了試一試,如果無法解決問題,價錢自然越低越好),結果出乎意料,畫面穩定,3D正常,而且徹底擺脫HDMI放大器。
本人也是一道彎路走來,花了無數冤枉錢,教訓慘痛,說了這麼多,對於鐵了心準備燒一把影院的人來講,幾個小建議供參考:
1、一定要買當下規格最新的線材,相比動輒上萬的音響設備,線材10%的預算不高;
2、一定考慮材質和技術標準,儘量選新技術解決延遲和損耗;
3、確定要埋線,一定多埋一條(所以線徑一定要細,光纖的優勢),萬一出問題了還有一條備用;
4、選正規品牌 ,品控靠譜。
說了這麼多之後,來看看新到手的這條線,加上2年前購入的1.4版本,今年年初購入的2.0版本,與到手的加起來,已經有三個不同版本的菲伯爾光纖HDMI線了,從線的材質上講,在不斷進步,質感和抗磨拉拽性不斷增強。
包裝逼格越來越高
線還是規整易打理,不容易彎折
金屬材質,表面處理考究,質感提升明顯
(20m的線僅僅不到500克 以前不敢想啊)
測試環境:
播放設備:
Sigma A500 爆米花碟機 :支持4K 24hz/30hz輸出 支持UHD原盤
PS4 Pro: 標準4k 60Hz 支持4K遊戲 HDR輸出 色域多種模式
輸出設備:小米65 4K(測試後發現,居然支持HDR ,雖然畫面沒啥驚豔的地方)
線材:[size=13.3333px]菲伯爾FIBBR光纖hdmi高清線2.0版20米
本人一直喜歡用SONY的設備,因為年初窮(OPPO 203賣掉了,那會兒不知道UHD要破解了)
現在測試4K,信號源優選PS4 PRO
1、開機進入系統(這會兒還是自動 應該是1080P)
2、調整至2160P(目前小米電視65還未調節至HDMI2.0模式 只支持YUV420)
3、打開小米電視的HDMI2.0模式 PS4開始適配 (最終4k 60Hz RGB HDR 2k/4k 穩定)
PS4遊戲畫面:
4K模式下,HDR 明顯感覺到色彩深度、對比寬容度的提升,同時放大局部,發現遊戲的鋸齒也很明顯(解析度高,遊戲當初設計材質表現有限)
情理之中,全程無斷幀卡頓,傳輸平穩正常。這可是20米的HDMI線啊——以前只要超過8米心裡就不踏實。10米往上更是問題不斷。
測試二 UHD Sigm 爆米花A500播放效果
設備雖然不敵oppo203,但是也升級了線電,同時支持4k 30Hz ,也還算能還原效果。
線電提升還是有的,尤其畫面和聲音質感。
請無視雜亂的後臺盤絲洞~
第三代小米電視規格雖好,但是背光是硬傷。
調節至4k 30Hz 穩定輸出(其實1.4版本應該就行)
選擇剛破解的愛國者之日(4K UHD 80G多)
驚人碼率和帶寬(NAS和路由+播放器幸好都在千兆環境下)
效果毫釐可現,就是暗光拍攝很難還原。
全屏畫面
截取局部(個人認為 sigma性價比還是蠻高,要是oppo203 應該畫面立體感更好)
至此,4K 30Hz UHD影片播放也流暢,還原效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個人認為既然是數字線最重要的是真實還原——0就是0、1就是1,這才是數字線的真諦。對於HDMI線最重要的是:
1、快速握手適配後,傳輸數據;
2、長距離高帶寬傳輸過程中,無損耗無誤碼(當然這都是理想);
3、至於畫面的色彩趨向、寬容度和效果,是額外的感官考慮。
所以測試中,我不想過多糾結色彩或者趨向,到底是光纖好還是傳統銅線好,僅就長距離傳輸的穩定可靠——光纖毫無爭議。
回到買了十年HDMI線上的話題 ,這根線值不值得推介?我的結論是:
1、如果僅是1-2米左右的日常設備間連接,例如連接機頂盒連接PC、連接電視、連接遊戲機等輕應用(帶寬不高、音軌不複雜,畫面甚至長期維持1080P),不用選擇這麼高端的光纖專制的HDMI線,因為短距離優勢並不明顯。
2、如果連接投影,HDMI線大於8米長,或者家裡裝修,需要考慮入牆線材的選擇。個人認為,別兜圈子,耗時耗錢,且效果大受影響,尤其是挑剔的日系投影和4k投影,建議選擇一條穩定、標準規格支持到位、不用擔心適配性能的好線。
因此我會經常盯著菲伯爾的特價,適時就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