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能源網際網路多能源協同優化配置發展構想

2021-02-15 北極星輸配電網

作者:

吳志力 , 楊衛紅 , 原凱 , 宋毅 , 孫充勃 , 穆雲飛 , 陳晚晴 , 王世舉    

參考文獻

[1]LASSETER R H. Smart distribution: Coupled micro-grids[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11, 99(6): 1074-1082. DOI:10.1109/JPROC.2011.2114630 (1)

[2]楊蘋, 陳瀅, 張經緯, 等. 園區能源網際網路能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 2017, 14(25): 157-160. (1)

[3]鄧偉, 丁一, 王永惠, 等. 面向智慧園區的能源網際網路架構研究[J]. 電子設計工程, 2018, 26(8): 110-113, 118.

DENG Wei, DING Yi, WANG Yonghui, et al. Research of the energy internet architecture for smart park[J]. 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ing, 2018, 26(8): 110-113, 118. (1)

[4]NAYAR C V. PHILLIPS S J, JAMES W L. et al. Novel wind/dicsel/battery hybrid energy system[J] Solar Energy, 1993. 51 (1): 65-78 (1)

[5]BARING-GOULD E I. The hybrid system simulation model user’s manual[R].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1998 (0)

[6]亓偉, 耿世彬, 高虎衫. 基於HOMER仿真的太陽能混合發電系統設計[J]. 電工電氣, 2011(8): 27-32.

QI Wei, GENG Shibin, GAO Hushan, et al. Design of hybrid power system with solar energy based on HOMER simulation[J]. Electrotechnics Electric, 2011(8): 27-32. (0)

[7]徐路, 馮平, 易斌, 等. 基於Hybrid2仿真的風光柴蓄複合發電系統設計與分析[J]. 電網與清潔能源, 2015, 31(1): 92-96.

XU Lu, FENG Ping, YI Bin,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wind-solar-diesel-battery hybri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based on Hybrid2 simulation[J]. Power System and Clean Energy, 2015, 31(1): 92-96. (1)

[8]LBNL.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customer adoption model (DER-CAM)[EB/OL]. (2012-05-12)[2018-03-15]. http://der.lbl.gov/der-cam. (1)

[9]LENG G J, 蔡學娣. 國際RETScreen~ (TM): 一種評估潛在的可再生能源計劃的決策支持和能力培養工具[J]. 產業與環境, 2001(3): 22-23. (1)

[10]肖峻, 白臨泉, 王成山, 等. 微網規劃設計方法與軟體[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2, 32(25): 149-157.

XIAO Jun, BAI Linquan, WANG Chengshan, et al. Method and software for 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microgrid[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2, 32(25): 149-157. (1)

[11]茆美琴, 丁明, 張榴晨, 等. 多能源發電微網實驗平臺及其能量管理信息集成[J]. 電力系統自動化, 2010, 34(1): 106-111.

MAO Meiqin, DING Ming, ZHANG Liuchen, et al. Testbed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f EMS for a microgrid with multi-energy generation systems[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0, 34(1): 106-111. (1)

[12]歐盟發布能效行動計劃[J]. 中國經貿導刊, 2007(8): 52-53 (1)

[13]劉燁. 分布式冷熱電聯產系統的優化設計[D]. 北京: 華北電力大學, 2012 (1)

[14]李瑩瑩. 30 kW微燃機冷熱電聯供系統的性能研究[D]. 哈爾濱: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12 (0)

[15]尤石, 宋鵬翔. 丹麥區域能源網際網路發展綜述[J]. 供用電, 2017, 34(12): 2-7.

YOU Shi, SONG Pengxiang. A review of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district energy system in Denmark[J]. Distribution & Utilization, 2017, 34(12): 2-7. (1)

[16]ZHANG X, SHAHIDEHPOUR M, ALABDULWAHAB A, et al. Optimal expansion planning of energy hub with multiple energy infrastructur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2015, 6(5): 2302-2311. DOI:10.1109/TSG.2015.2390640 (1)

[17]VERMESAN O, BLYSTAD L C, ZAFALON R, et al. Internet of energy connecting energy any-where anytime[M]. Berli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 2011: 33-48 (0)

[18]胡小堅, 王忠平, 張雪梅, 等. 分布式天然氣CCHP系統應用研究現狀與前景[J]. 煤氣與熱力, 2011, 31(4): 4-9.

HU Xiaojian, WANG Zhongping, ZHANG Xuemei, et al. Application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distributed natural gas CCHP system[J]. Gas & Heat, 2011, 31(4): 4-9. (1)

[19]楊秀, 楊菲, 王瑞霄. 微電網實驗與示範工程發展概述[J]. 華東電力, 2011, 39(10): 1599-1603.

YANG Xiu, YANG Fei, WANG Ruixiao. Development overview of microgrid laboratories and demonstration projects[J].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2011, 39(10): 1599-1603. (1)

[20]胡小堅, 張雪梅, 蔡路茵. 冷熱電三聯供系統(CCHP)的優化研究進展[J]. 能源研究與管理, 2010(2): 13-16.

HU Xiaojian, ZHANG Xuemei, CAI Luyin.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optimization for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systems(CCHP)[J]. Energy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2010(2): 13-16. (1)

[21]華賁. 廣州大學城分布式冷熱電聯供項目的啟示[J]. 瀋陽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5(2): 97-102.

HUA Ben. An inspiration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s DES/CCHP project[J]. 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Natural Science), 2009, 5(2): 97-102. (1)

[22]GEIDL M, ANDERSSON G. Optimal power flow of multiple energy carrie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2007, 22(1): 145-155. DOI:10.1109/TPWRS.2006.888988 (1)

[23]董朝陽, 趙俊華, 文福拴, 等. 從智能電網到能源網際網路: 基本概念與研究框架[J]. 電力系統自動化, 2014, 38(15): 1-11.

DONG Zhaoyang, ZHAO Junhua, WEN Fushuan, et al. From smart grid to energy internet: basic concept and research framwork[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4, 38(15): 1-11. DOI:10.7500/AEPS20140613007 (1)

[24]李瓊, 陳冠益, 鄭雪晶, 等. 中新天津生態城動漫園冷熱電聯供系統優化[J]. 煤氣與熱力, 2012, 32(12): 25-29.

LI Qiong, CHEN Guanyi, ZHENG Xuejing, et al. Optimization of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aystem for animation park in Sino-Singapore Tianjin Eco-city[J]. Gas & Heat, 2012, 32(12): 25-29. DOI:10.3969/j.issn.1000-4416.2012.12.008 (0)

[25]忻奇峰. 冷熱電三聯供系統在浦東國際機場的應用[J]. 電力需求側管理, 2004(5): 40-42.

XIN Qifeng. Application of three union supply system in Pud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J]. Power Demand Side Management, 2004(5): 40-42. (0)

[26]朱曉紅. 中電投高培中心分布式供能系統的配置與優化[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2008 (1)

[27]許雲洲. 中新天津生態城動漫產業園項目可行性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學, 2010 (1)

[28]李瓊. 天津中新生態城動漫園三聯供能源系統優化分析[D]. 天津: 天津大學, 2012 (1)

[29]李思維, 李樹泉. 一種以電能為中心的綠色複合型能源網設計 [J] 中國電力, 2015, 48(11): 117-122

LI Siwei, LI Shuquan. A composite green energy network design based on electric energy[J]. Electric Power, 2015, 48(11): 117-122 (1)

相關焦點

  • 能源網際網路與智慧能源-- 駱仁童老師
    在應對氣候變化、解決能源危機背景下,能源系統的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興起,對於能源的利用已不僅停留在清潔、高效、低成本,更多的是立足於智能管理、優化控制等網絡化程度更強的能源利用。因此,能源網際網路這一新興詞彙便隨著網際網路技術中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應運而生。在「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源—網—荷—儲』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能源網際網路」。
  • 【薦讀】流動的一把手,鐵打的能源網際網路
    「能源網際網路企業」是方向,代表電網發展的更高階段,能源是主體,網際網路是手段,公司建設能源網際網路企業的過程,就是推動電網向能源互聯互通、共享互濟的過程,也是用網際網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電網的過程。三者有機一體,構成了指引公司發展的航標。國網以電網為基礎,全面聯通能源。
  • 以工業網際網路為媒,太極股份推動能源企業高質量發展
    太極股份作為長期致力於為工業、能源企業提供數位化轉型工業網際網路建設的服務夥伴受邀參會,並做主題分享。工業網際網路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現代工業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構建了連接機器、物料、人、信息系統的基礎網絡,從而實現了工業數據的全面感知、動態傳輸、實時分析,形成科學決策與智能控制,提高製造資源配置效率。
  • 【北極星獨家】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框架下的電力金融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在經濟發展全球化、能源配置全球化、環境影響全球化的大趨勢下, 2015年2月3日,《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一書首發。
  • 科普|綜合能源服務的定義、特點及業務模式
    綜合能源服務,可以理解為利用智慧能源提供綜合服務,是以可再生能源為優先,以電力能源為基礎,集成熱、冷、燃氣等能源,綜合利用網際網路等技術,深度融合能源系統與信息通信系統,實現多種能源的相互轉化和優化配置,實現節能降耗、低碳綠色。
  • 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發布(附全文)
    」,要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新能源」創新發展,充分利用大數據、網際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多種能源智能融合發展,探索發展綠色低碳、智能高效的未來城市能源供應體系,充分利用儲能技術、新能源汽車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納。
  • 廖宇:能源網際網路時代的合縱連橫(電改戰國策)
    11月6日在蘇州,13日在美國,17日在剛剛受到恐襲的巴黎,國家電網董事長劉振亞密集出席會議並會見聯合國、國際能源署、美國德國法國能源部長和能源企業高管,明確提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實質就是「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如果把能源網際網路放到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來衡量,合縱連橫也是必選項。
  • 論壇 遠景能源承辦2016國際能源變革論壇能源網際網路分論壇,探討未來美好能源世界願景
    未來能源系統仍面臨可再生能源系統協同成本的挑戰,需要通過能源網際網路諧奏整個系統來解決這一挑戰,從而成功實現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即「能源網際網路諧奏未來能源系統」。張雷談到:「能源網際網路最大價值是幫助我們實現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可以讓我們享用美好、低廉、無處不在、沒有汙染的能源。
  • 【新聞報導】中國能源研究會2017年會分論壇S1「能源網際網路示範工程創新應用」在京召開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趙一農副司長、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網際網路專委會主任周孝信院士、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網際網路專委會副主任曾鳴教授等多位專家發表了主旨演講。會議現場他指出發展能源網際網路對於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推動我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有著重大意義。趙一農副司長主題致辭
  • 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顛覆性技術將是最大變數丨能源發展趨勢與能源科技發展方向
    能源科技的發展將深刻地影響未來能源格局,「科技決定能源的未來,科技創造未來的能源」。為此,各國十分重視能源科技的發展,並制定能源戰略計劃,如美國的《全面能源戰略》、歐盟的《2050 能源技術路線圖》、日本的《面向 2030 年能源環境創新戰略》等。
  • 【能源】人類的終極能源是什麼?
    所以,在氫能經濟到來之前,中國應該大力發展天然氣經濟。天然氣經濟無非就是上遊勘探開發,中遊運輸,下遊使用。下遊有廣闊空間,新亮點在於天然氣管網和儲藏設施。202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3306億方,長距離高壓管線7萬多公裡,地下儲氣庫大概160億方。假如到2040年中國消費1萬億方氣,那麼對於天然氣管網的需求也將同步上升。
  • 中國首個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園區——金風科技亦莊智慧園區獲北京綠色交易所認證
    我們將會通過風電、光伏的多能互補,藉助智能微網、能源網際網路等技術來實現開發區的碳減排。」北京綠色交易所常務副總經理王輝軍表示:「國家碳中和願景的實現離不開一個個企業、園區和個人的努力。北京綠色交易所一直以來都致力於碳中和機制創新和項目實踐,為國內多個具有開創性的碳中和項目提供了專業服務。
  • 一個「機器社交」的能源世界是什麼樣子?
    隨著國家對環保、碳排放要求趨嚴,新能源行業迅猛發展,體量大、曾經相對封閉的能源行業成為了騰訊進攻產業網際網路重點布局的賽道。就在兩個月前,馬化騰曾親自率隊到訪國家電網,表示對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構想印象深刻,期待利用其在算法與雲端領域的研究經驗充分在能源行業的場景中體現價值。
  • 能源互聯,激蕩十年
    人們對於能源網際網路帶來的產業機會也充滿了期待,電動汽車、增量配網、需求側管理、光伏分布、燃氣分布、微電網、儲能、虛擬電廠、能源交易等領域都被資本看作是未來風口。2015年前後,人們對能源網際網路的產業機會有過非常多的思考。有人總結為智能化能源生產者、智能化網絡優化者、智能化消費賦能者三個方向,認為能源網際網路將在實體、信息、運營三個層面孕育出大量科技公司。
  • 《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1》(《世界能源藍皮書》)
    2021年11月14日,《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1》(《世界能源藍皮書》)發布會暨「雙碳」目標與能源結構轉型研討會通過線上視頻會議方式舉行。該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原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與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
  • 東京電力公司綜合能源服務發展實踐分析
    2018年以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與能源革命要求,構建綜合能源服務等能源服務新業態,開展全社會範疇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全鏈條系統優化
  • AI與能源:給彼此一個機會
    報告指出:「AI 將在能源轉型和降低碳排放上發揮重要的作用。」發展清潔能源已成為各國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方式,但受自然因素這一不可控力影響,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發電量具有不穩定性。如何保證可再生能源的可控供應?AI提供了全新的答案。
  • 由國家電網公司協同能源領域相關企業共同打造的能源工業雲網16日在北京正式發布,「e裝備」平臺同步上線
    由國家電網公司協同能源領域相關企業共同打造的能源工業雲網16日在北京正式發布,「e裝備」平臺同步上線此次發布的能源工業雲網是工業網際網路在能源電力領域的具體實踐和重要載體
  • 林洋·東軟全面戰略合作 強強聯合深耕能源網際網路
    在會上,趙文玉主任和夏清教授也就能源網際網路及光伏新能源的發展做了專題演講。「智慧光伏雲平臺」的誕生不僅說明了「網際網路+」正以驚人的速度推進傳統能源轉型升級,同時,更是印證了雙方進一步深入合作的可能性。今年以來,隨著「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和「新電改9號文」的推行,能源網際網路發展明顯提速。國家能源局近日已開會評審「『網際網路+』智慧能源行動的指導意見」,據悉這一「行動計劃」也有望在今年內出臺。
  • 太極股份綜合能源服務大數據信息平臺|數字生態新優勢創新解決方案
    2020年兩會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網際網路+』,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4月初,《中國科協2020年服務科技經濟融合發展行動方案》發布,提出打造「科創中國」服務品牌,並設定了一系列具體目標。北京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協會積極參與到「科創中國」行動中來,並在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支持下,攜手眾多會員企業發起了「數字生態新優勢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