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網絡道德綁架」?

2021-02-14 傳播學考研必讀

網絡道德綁架本質上就是一種暴力行為,它用「道德」作為工具,以數量的方式迅速佔領社會輿論,從而形成自己的話語權力,進而佔居社會優勢。探討網絡道德綁架的權力意識與權力搶奪行為,對於認清自媒體時代網絡社會的亂象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什麼是網絡道德綁架?

自有人類始便有道德,道德已成為調節人類社會關係的一種重要手段。在階級社會裡,它作為統治階級約束普通民眾的一種方式,道德始終是為統治階級服務,間或調節普通民眾間的關係,然當其異化為對抗社會統治力量或社會既有價值秩序之時,道德便有可能淪為綁架的工具。19世紀50年代末,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在《論自由》中提到了「道德脅迫(moral coercion)」一詞,在討論社會權力對人的限度時指出「社會對人的脅迫和控制,無論是通過法律制裁的武力,還是通過公眾輿論的道德脅迫」。哈貝馬斯曾經認為,媒體構建的公共輿論「實際上是一種精心策劃的公共輿論」,是公共領域被偽私人化的過程,公眾則在一定程度上被淪為輿論的傀儡。在新媒體打造的更加開放、自由的輿論場域中,公共輿論則淪為了道德綁架的幫兇,脅迫被綁架者讓渡私領域權力

陳力丹認為,「 輿論綁架」現象是由媒體逼視所形成的:「媒體逼視是對私人領域過度公開報導的行為,這種行為報導給被報導者帶來本不應該承受的壓力,同時也造成了大眾傳媒的功能失調,是新聞媒體社會角色的錯位。」這表明,作為「第四權力」的新聞媒體將社會輿論變成了一種權力運行的方式,對被綁架者施壓,有悖新聞倫理。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導的傳播速度加快,廣場式的開放空間為公眾提供了良好互動,實施道德綁架行為的主體轉向以大眾為主,媒體「退居二線」,起著推動作用。近年來在網絡上頻發的熱點話題,引爆了大量道德綁架的言論,尤其是活躍於社交媒體中的網民用戶,他們集聚而成社會群體,經常在網絡上發表以高道德標準要求他人的日常言論。客觀來講,對於一些有悖道德倫理的現象,進行必要的道德要求、進行合理的道德引導,是必要的。但是站在道德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輿論批判,就成了問題,

總的來說網絡道德綁架就是一種網絡暴力行為,是人們憤怒情緒的一種表現,是一種典型的社會動員,它用「道德」作為工具,以數量的方式迅速佔領社會輿論,從而形成自己的話語權力,進而佔居社會優勢。其本質就是民眾利益網絡提供的公共空間對私人空間權力或社會既有權力的一種擠壓,以重構社會權力。在網絡公共空間中,道德而非法律已經成為網絡空間的重要權力爭奪工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認為網絡空間治理包括事實治理和價值治理兩個方面,通過實名制、誠信制度以及反謠言條例,我們已基本完成對網絡事實治理。然而,在價值治理方面,以道德之名進行的權力爭奪已成為一個較難處理的社會問題。

為什麼會有網絡道德綁架?網絡道德綁架的本質是什麼?我國目前處於社會轉型的深化期,從社會結構角度而言,社會資源和社會權力的分配都在進行調整。新媒體的出現,打造了新型化的社交圈子,產生了眾多網絡社會群體,也折射出社會階級矛盾和社會權力分配問題等社會隱痛。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用戶製作內容」的理念正逐漸瓦解傳統媒體所擁有宏大敘事的話語權優勢,建立起現代社會的多元化話語格局。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和擴展,人與人之間的階級性隱藏於虛擬網絡之中,但其言論表達會投射出各自的階級屬性。道德在階級社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階級性,但那些社會各階級成員都應遵守的行為準則,帶有社會公德性質,是沒有階級性的。社會公德是人們可以直接展開話題對話的最低門檻,因而不同社會階級的社會群體都可以就網絡事件發表以人倫、道德為評判標準的言論表達,試圖通過提升話語權來實現自我群體的社會權力。道德綁架式的言論憑藉新媒體,在極短時間內擊穿一個個社群,形成傳播的海嘯效應,力圖實現社會權力關係的重構。

道德綁架的網民主體在發表言論時,代入了現實身份和階級屬性,更多的是站在弱者立場發表「仇富」「仇官」的言論,折射的正是階級矛盾和社會資源、權力分配的深層次問題。在丁某某「到此一遊」事件中,在外國景區文物上亂塗畫的丁某某,被網友人肉出各類家庭信息,網友不禁發出「丁錦昊父母都是幹什麼的?是不是有錢人?」「埃及之行有沒有挪用公款的嫌疑?」等咄咄逼人的疑問。在鄧超因王寶強事件遭炮轟的過程中,有人發出「只為了賺錢,做人太虛偽」的評論。這類言論已經脫離了道德的評判,道德則淪為了網民宣洩偏執情緒的幌子,最終轉向對當事人及家庭社會身份、地位、社會財富的窺視和質疑。

除此之外,「道德綁架」體現了轉型期的道德焦慮。「道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規範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穩定社會秩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來到現代法治社會,剛性的法律強約束力逐步取代道德軟約束作用,道德在約束人的行為規範方面雖然重要,但其穩定社會秩序的功能相對下降。道德是一種文化習得,在生活成長過程中可以本能掌握這種倫理觀念,而法律是講究程序和技術性的,以契約為準繩的法律,則是一種後天學習習得,是普通大眾不易掌握的。在這個原因的推動下,民眾熱衷於使用道德來調節利益、維護社會秩序、進行社會控制,「泛道德化」的言論表達甚囂於網絡新媒體。其目的一是為了維護公序良俗。民眾普遍認為自己是屬於遵循公共道德、遵守規矩、尊崇習俗的一類人,他們有權力、有責任指責「不道德的人」,維護社會秩序。其二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民眾基於鋤強扶弱的正義心態,本著「弱者有理」的集體潛意識,為「弱勢群體」「受了委屈的人」打抱不平,謀取權益。

但總體上看,道德綁架本身並不能夠帶來正向的道德改善,首先,道德主張應當以尊重權利為前提,而在公共領域對他人的道德進行公開指責或評價,侵犯私領域權利,道德綁架最終結果往往導致了「惡」。不僅會扭曲了社會大眾對「道德」的認知,擾亂社會道德秩序,也會在根本上削弱了道德的社會控制功能,影響道德功能的發揮。

其次,新媒體條件下的道德綁架,在極化環境中,極易走向網絡暴力。主流媒體對輿論熱點事件報導缺位的情況下,存在大量的模糊信息,偏激情緒的網民易形成批判的、非理性的、趨向統一的言論。這種言論經由網民群體多維互動,很容易轉為網絡暴力產生言語抨擊、隱私披露等行為。社會群體走向極端化之後不僅不能通過道德做出理性判斷,而且容易走向道德淪喪,情況嚴重的話,他們會將這種對道德有偏差的認知帶到現實生活中,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混亂。

最後,在現實社會關係中,精英階層與大眾階層阻隔較大,且囿於認知思維、思考角度等差異性,實現直接對話、現實交往的可能性較小。然而來到新媒體平臺,不同認知水平、不同階層的人們可以打破空間界限,被整合進入共同的虛擬場景。但道德綁架實際上是以非黑即白的道德觀取代了複雜維度的相互理解。群體相互忽略對方,自說自話,固化自我觀點,言論表達的層級並沒有消弭,不同社會群體、社會階層的人們的虛擬交流並沒有促進相互理解,反而關係矛盾日漸激化。

(原文摘自《西部學刊》2017年第5期 作為社會權力爭奪工具的網絡道德綁架)

瓦叔評論:

發這篇文章,是因為看到今天有一個韓紅的新聞。韓紅看到了自己做公益的表情包被人惡搞表示憤怒,覺得善意不該如此兒戲。但是惡搞的網民卻有相當比例認為:這不是什麼大問題。更有人拿張學友來舉例子,認為張學友的表情包到處傳播張學友尚且沒說什麼,韓紅表示憤怒,就是「不夠大度」。

這個事情讓我覺得今天發這個是很合適的。實際上,道德綁架是一種網絡暴力的變形。它不是一種直接的羞辱,而是試圖用一種看上去十分正確的道德觀念來對對方進行人格上的苛求,以達到間接侮辱的效果。講求道德當然是沒有錯的,但是真正的問題,在網絡爭議之中,道德話語並不是本質,本質的是網民或者各個不同階層在此背後的話語鬥爭和意識形態鬥爭。這種鬥爭又體現了中國轉型期社會的不平衡性。而更糟糕的是,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特定讀者,也在發表這種誘導民粹的言論,這種「為民請命」的架勢背後,實際上包含著階級撕裂的毒藥。而這種道德綁架作為隱性的,不帶髒字的攻擊,同樣讓我們反思媒介倫理的必要性和網絡公眾領域的局限性。

更多考研資訊

可移步瓦叔的新浪微博

Sina Weibo:傳播學考研就找瓦洛佳

per aspera ad astra 盡吾之力 以達天際

我們致力於讓你在新傳考研路上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媒介融合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喧囂之後,我們現在該如何看待百度?

永不抵達的列車 | 這篇應該是很多同學新聞理想的起點

分析羅X笑這事,為什麼最不重要的就是倫理道德

你所有的做不好論述題大概都是因為踩到了這七個坑

還在擔心答不好媒介融合?其實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早就送過標準答案啦

18必讀|除了開群,瓦叔還送你線上課程和新傳考研神圖

相關焦點

  • 大爺怒斥男子不讓座,是道德綁架嗎?
    男子回應稱大爺是道德綁架,自己憑什麼要給他讓座。最終,大爺在另一座位坐下。 在老人中氣十足的質問和年輕人理直氣壯的辯護中,再次引發了網友關於「公交地鐵上到底要不要給老人讓座」的討論。 說到底,讓座這件事是道德和素質問題,但道德約束並非只約束年輕人或者讓座方,而是針對於每個人,這是需要每個人自願和自發遵守的行為規範。
  • 拒絕道德綁架,為什麼不能買iPhone?
    至此,我想說,我們要拒絕道德綁架,為什麼不能買iPhone??在現如今的環境下,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iPhone,這無異於iPhone手機的自身優點。軟硬體的完美結合。iPhone每一代處理器至少都會領先國內手機處理器一代。
  • 救助中,道德綁架的受害者,同時也被成為了另類的虐待動物——動物囤積症
    也就是被道德綁架的「救助動物者」。這是國內現在很多個人的或集體的動物保護協會都面臨者「被道德綁架」的問題。明明自身環境有限,條件有限,資金緊張,人員更是匱乏,可是卻超負荷的收容動物!其實這就是「囤積症」的被動形成。我想,原作者並不是批判這些被到底綁架的個人或組織。
  • 搶佔道德高地的偽君子
    在過去的一年多,我見證了許多無私無怨付出的義工,也見識了一些總是搶佔道德高地的偽人。搶佔道德高地的人,通常能力有限,他們把道德做為一種抹黑別人的工具,站在道德制高點就可以抹黑所有人,然後間接的抬高自己。事實上,在歷史上的道德大師,都不會張揚自我。他們或許會通過文字展露出道德的光芒,卻從來不會對人指指點點。
  • 中國登月挖土,美國一反常態還道德綁架,斯諾登:美國登月是假的
    很顯然,美國NASA這是在對我國進行道德綁架。其實這一次NASA不只是酸溜溜地要求我國公開月球採集到的土壤數據,還強調我國是「第三個」將月球土壤帶回地區的國家。隨即話鋒一轉,大家稱讚美國在登月方面為人類做出的卓越貢獻。對於NASA的「把戲」,我國顯然不會上當。
  • 如何讓你的時間,不被網絡綁架……
    社交工具如同潘多拉之盒,把你緊緊綁架在手機之上……你覺得自己的時間富足嗎?
  • 新知 我們改變了谷歌,谷歌綁架了世界?
    美國大眾傳播學者希瓦·維迪亞那桑在《谷歌化的反思》一書中,以揭露者、批判者的姿態深入探究了谷歌的運營模式及商業野心,指出谷歌在為我們提供各種貼心服務的同時,綁架了整個世界,對我們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產生了深刻影響,並且它的影響力還在持續發酵,不斷改變世界。
  • 別用道德綁架谷歌,它只是一家公司
    你可以說我們農曆紀年更符合漢民族的傳統,本地化也做得更好,阿拉伯人說你們公元紀年不尊重我們的宗教信仰.但有什麼用呢?公元紀年又科學又好用,這才是重點。不作惡≠不賺錢,谷歌又不是慈善機構只要一談到谷歌,很容易想到不作惡,Do not be evil。但切記不要被谷歌感動,如果冰冷冷的技術也能讓你感動的痛哭流涕,那你簡直無藥可救了。
  • 柬埔寨的綁架、搶劫江湖
    最近,身在柬埔寨的中國人被各起惡性治安事件驚擾,短短幾天內兇殺、綁架勒索案件齊發。4月28日,西港綁架同胞後,索要5萬美金,後經討價還價交了1.2萬美金贖金,放人。5月3日,涉嫌綁架勒索同胞20萬人民幣,多名中國男子被警方逮捕。而從一系列的案件中,都能看得出,兇手基本是預謀,並且大概率是熟人或者對你有一定了解的人作案居多。
  • 每日安全資訊:Calgary大學向網絡綁架實施者支付了2萬美元贖金
    Calgary大學(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向實施網絡綁架攻擊的黑客支付了2萬美元贖金。一周前,Calgary大學的計算機網絡系統遭到了黑客實施的網絡綁架攻擊。黑客從該系統中盜走了大量數據,並向Calgary大學提出了支付2萬美元贖金的要求。而在昨天,即6月7日,Calgary大學發言人表示,他們已經向黑客支付了索要的贖金。
  • Levi's:搞環保並不非得「道德綁架」,其實可以做得很有意思!
    在這些各式各樣的環保企劃之中,究竟有哪些是純粹出於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哪些是披著「環保外衣」的商業行為,我們並不想過多地去評判,但如果每個品牌都能將環保變成一個有意思的事而非道德綁架的話,我想會有更多的人願意接受、並且投身到這股綠色的浪潮之中。
  • 香港綁架案終極回顧
    7月14日,更傳出驚人內幕:策劃綁架案的綁匪,竟有可能是OSCAR同父異母的哥哥。據說,這位同父異母的哥哥找來朋友綁架弟弟,向父親勒索贖金。80-90年代綁架案上世紀80、90年代被綁架的富豪名人不在少數,贖金隨隨便便都是過億。
  • 《太吾繪卷》綁架攻略
    《太吾繪卷》(The Scroll Of Taiwu)綁架攻略,《太吾繪卷
  • 外星人為什麼要綁架地球人?
    如果外星人真的綁架過人類,那為什麼外星人要穿過數萬光年的星際空間來到地球上,冒著被這裡好戰的政府擊落的風險,只花幾個小時來綁架那些無辜的地球人?一些科幻作品對此展開過各種想像——外星人來到地球必然有著特定的目的,可能是經濟上的、文化上的,或者與自身生存相關。例如,《E.T.》就想像一位外星植物學家來地球是為了研究這裡的植物。
  • 使用「比特幣」的「暗網」:綁架、販毒、色情交易、人口販賣,如何認識?怎樣治理?
    顧名思義,「暗網」就是看不見的網絡,是水平面以下的冰山,是處於地下的網絡「幽靈」。
  • 中國「大耳窿」成菲律賓新綁架團夥
    我們也打擊綁架組織和私人武裝組織,我們同步地打擊他們。」  菲律濱華人遭到綁架在九十年代佔據頭版頭條,九十年代是綁架組織的鼎盛時期。  洪玉華在其書中說,從1993年直至大約2018年,估計140名菲律濱華人被綁架集團殺害。  這一數字不包括沒有報案的綁架事件,以及在大岷區以外地區發生的許多未知個案。
  • 制定道德標準,能讓AI流淌道德血液嗎?
    ,微軟總裁還提到:「我們必須帶著急迫感開始採取措施(制定道德標準)。中國的《網絡安全法》和《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在信息採集方面,都提到了合法、正當、必要等原則,不過現實中的界限往往不那麼明確。正如AI的運用,缺少明確的禁區地帶一樣,法律和道德的雙重風險,讓AI像無頭蒼蠅一樣屢屢踩雷。
  • 道德的個人與邪惡的群體——尼布爾對個人道德和群體道德的區分
    堅持個人道德和群體道德的嚴格區分是尼布爾對基督教倫理學的一大貢獻,也是基督教現實主義的基本主張。這一區分標誌著尼布爾與自由主義神學的分裂,也成為尼布爾批駁自由主義、和平主義等學說的理論依據。他們相信隨著道德教育和社會教育方法的改進,隨著人類智力水平的提高,「個人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能夠逐漸被理性的發展與宗教良知的增長所克服,而這一過程的持續又必然會在所有的人類社會和群體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係。」 人們普遍沉浸在一種樂觀情緒中,對他們而言,歷史中已經不再存在什麼不可企及的彼岸,理想中的上帝之國的晨曦已經浮現在地平線上。
  • X檔案:地球人被外星人綁架事件(圖文)
    而地球上也有許多人,聲稱自己見過外星人,甚至被綁架過,他們的「第三類接觸」經驗,影響了此後的生活。來看看這些人「被外星人綁架」的故事:辛西亞(Cynthia):我見過不同種類的外星人外星人綁架地球人但他知道我很多事情,這些事是酒吧裡沒有人會知道的,他知道我做了什麼事,知道我的父母怎麼死的、何時會死;然後他告訴我他要在這裡綁架我,更換49個晶片,由萊溫斯基(Dr.
  • 如何「情感綁架」員工,你會嗎?
    究竟是什麼魅力可以讓員工如同被戴上枷鎖,牢牢的捆綁在領導者個人理想的戰車上——順境時衝鋒陷陣,逆境中誓死追隨?什麼是「情感綁架」?因而領導者善用「情感綁架」術,更容易產生「點滴之恩,湧泉相報」的槓桿效應。正如,以勢相交,勢傾則絕;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那麼,如何進行「情感綁架」呢?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堪稱領導-部屬關係的典範。但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夠達到他們那樣的情感同步程度。根源在於,領導者往往存在「視角偏差」。一是「責任偏差」,二是用情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