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性能魔方"技術專家介紹,與國內外競爭對手不同的是,"性能魔方"不僅僅停留在監測的層面,而是能夠基於監測結果,提供後續的優化解決方案。"性能魔方是應用性能管理和內...
這得益於一支經驗豐富充滿幹勁的團隊,及高升科技豐富的基礎設施資源。
在這個日益"萬物互聯"的數位化時代,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和資訊的最常見的一種方式,網站和網頁的加載速度就成為了決定用戶訪問體驗的重要指數。有調查數據顯示,57%的用戶希望手機上的頁面加載時間不要超過3秒,74%的用戶希望登錄網站時間不超過5秒,否則就會放棄訪問或轉而登錄其他競爭對手網站獲取資訊。
差勁的網際網路訪問體驗不僅會帶來用戶流失,更會影響企業業務的開展,最終導致利潤的損失。有權威數據統計,如果谷歌搜索結果慢0.4秒,一天搜索量將減少800萬次;亞馬遜每天銷售額約6700萬美元,如果網頁延遲1秒,可導致全年損失16億美元。
在這個倡導"網際網路+"且網站和網頁訪問體驗"至上"的時代裡,已經湧現出了不少"掘金"萬億網際網路市場的"鏟子"--即應用性能管理(APM)服務提供商。據估算,APM在北美和西歐大概有40億美金的市場,中國乃至亞太的市場規模不會比北美小。目前國外APM領域的主要提供者是NewRelic、AppDynamics以及Compuware,且都已上市或被收購。而在國內,除了OneAPM、聽雲和雲智慧,另外一家APM服務提供商--"性能魔方"開始進入用戶的視野,並因為其獨特的競爭優勢,日益獲得用戶的青睞。
"性能魔方"到底是"啥"?
作為中國領先的基礎雲服務商高升科技旗下的雲產品,"性能魔方"致力於為企業和開發者提供基於SaaS的雲應用性能管理服務,無論是雲端、網絡端還是移動端的應用,能對其進行監測、分析、優化。
據"性能魔方"技術專家介紹,與國內外競爭對手不同的是,"性能魔方"不僅僅停留在監測的層面,而是能夠基於監測結果,提供後續的優化解決方案。"性能魔方是應用性能管理和內容分發網絡(CDN)的結合,是IT運維管理(ITOM)領域數十年發展演進的新生代顛覆者"他這樣評價道。
據了解,性能魔方由雲評測、雲監控、雲加速構成基礎體系,分別提供最完整的、一站式應用性能監測、分析、優化服務,目前已經與AWS、阿里雲、百度雲等雲服務端無縫對接,提供SaaS\PaaS、雲定製、API調用等彈性雲應用性能管理服務。此外,性能魔方覆蓋PC、移動、國際化三個領域,解決傳統PC網際網路應用性能管理需要的同時,核心價值體現在移動解決方案,全面應對Webapp、Nativeapp、輕應用、移動API等各種移動應用場景的應用性能問題。
目前,"性能魔方"的APM解決方案已經得到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騰訊、阿里巴巴、京東、優酷、土豆、華為、盛大遊戲、央視網、迅雷看看、華數等客戶的廣泛認可,幫助這些企業更好地滿足客戶對極致訪問體驗的需求。
為什麼這麼"火"?
作為一家成立才一年多的創業公司來說,贏得這麼多"重量級"客戶的青睞不禁讓人有些吃驚。然而,稍微分析一下,"性能魔方"的崛起不是沒有道理。首先,這得益於一支擁有深厚積累和充滿創業精神的產品研發團隊。作為APM業務的堅信者,來自騰訊、百度、IBM、華為的團隊核心成員放棄優厚待遇,全力打造"性能魔方"。為了給用戶最好的體驗,一年多來"攻城獅"們周末也主動聚到公司,一心優化產品,敬業程度"可見一斑"。
除了強大的技術團隊作為支撐,"性能魔方"的成功也得益於母公司高升科技的IT基礎資源。高升科技具備全網IDC資質,擁有70個機房及4000G帶寬的IDC布局,全球300+的CDN加速節點,並在全球擁有30萬真機監測用戶。正是憑藉母公司這些豐富的資源,"性能魔方"產品才能夠為用戶從應用層面概覽用戶網站的各種性能指標,並進行相應加速,從而優化終端用戶體驗。
合作才是"硬道理"
然而,市場永遠是殘酷的,未來從來不會屬於那些"孤芳自賞"的企業。性能魔方也"深諳此道",開始在渠道拓展方面發力。近期,它將與全球最大的中文網際網路數據統計分析服務提供商CNZZ締結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網際網路數據統計分析、雲評測、雲監測及雲加速一站式服務,助力網站持續提升用戶體驗。
據悉,CNZZ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網際網路數據統計分析服務提供商,提供專業、權威、獨立的的數據統計及分析服務,包括網站/APP統計,廣告效果分析,線下客流分析。目前累計超過600萬家商家採用了CNZZ提供的流量統計服務,一周覆蓋全網90%以上的用戶。
通過此次合作,性能魔方和CNZZ將整合各自的產品優勢,為雙方客戶提供更多樣化、更全面的服務。各類企業可以在CNZZ網站同一頁面上使用雙方的服務,不僅可以獲取網站各類詳細的統計信息,而且可以第一時間通過性能魔方的雲評測和雲監測了解網站健康狀況,並結合用戶量,用戶分布等信息採用最優的雲加速服務,有效提升網絡性能和用戶體驗。
註明:本文由DatacenterDynamics的LauraLuo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