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是由阿比吉特.班納吉(印度)和埃斯特.迪費洛(法國)兩位極負盛名的經濟學家共同合著的一本書。
「兩位作者連續15年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政府等生活的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的真正的根源。同時,本書還對關於貧窮的一些流言觀點進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的窮人越來越依賴性強,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他們指出,多年的扶貧政策大都以失敗告終,原因就在於人們對於貧窮的認識不夠深刻,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
那些貧困者,大部分是弱國劣政的犧牲者,他們是最底層的10億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貧困線之下。這些數字簡直讓生活相對富足的我們無法想像,原來地球上竟然還有那麼多人吃不飽飯。我想,當看到這些數據,我們每個人的幸福感都會瞬間提升百倍,懂得要好好珍惜我們的生活,熱愛我們的國家。
同時,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思考也正如它的書名,貧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天底下的人,為什麼都是有錢的越有錢,沒錢的越沒錢?
你和富人差在哪裡?當我們看到或聽到一個人很富有很成功時,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這個人能力很強,這個人一定有背景,於是,我們很容易對富人羨慕嫉妒恨:我要是生在這麼好的家庭,沒準比他還要成功呢!
其實,這就是我們大部分人和富人的差距所在,我們關注的是事情的表象,即看到別人穿金戴銀的風光,而沒有去思考事情的本質,他為什麼能成功?他做了什麼事?他在背後付出了什麼樣的努力?他是如何一步步做好這件事的?
所以,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就在這一點:差在思維。
①富人愛學習,窮人不愛學習
有這麼一個財富定律,世界上80%的錢,掌握在20%的人手裡。
Why?
因為富人們都愛學習,事實上,那些頂級大佬們都是終身學習的實踐者,無論多忙,他們都堅持閱讀,其中一些能達到年閱讀上百本書的量,再看看我們周圍,很多人是沒有閱讀的習慣的。根據調查,在中國有95%的人沒有建立閱讀習慣,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數人是不學習的。
不信,你可以問問自己,有多久沒有讀過一本書了呢?
很多人讀書都停留在學生時代,大學一畢業,找工作,結婚生子,忙工作,讀書早已是被忘記的奢侈之事。這就是很多人為什麼不讀書的原因:我都那麼忙了,哪還有時間讀書啊!也有的人認為,現在讀書又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帶來收益),讀書又有什麼用呢?
是啊,為什麼要讀書呢?
因為讀書可以幫助我們搭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我們擁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以便於我們更客觀理性的看待這個世界的人和事,從而讓我們在人生的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中做出相對正確且有利於我們的決定。
如果一個人站在一樓,就只能看到眼前的一條路和景象,而當你站得越高,看到的路和風景自然越多,你的格局和視野也就變得更大,你能看清楚盤綜複雜的道路,哪條路是直的,哪條路是彎的,因此,你便有了選擇的權利,這就是搭建和完善自己知識體系的作用,它就是你看人生風景的梯子,你爬的越高,看到的風景就越多,你的視野和格局就越大,你選擇的權利就越多。
而擁有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就是鍛鍊你看事物本質的能力,這樣,你才能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永遠跟在人家後面,看到別人說什麼好,你也覺得好,看到別人幹什麼,你也跟著去幹什麼。
因此,讀書是我們看世界的路。
②富人有目標,窮人沒目標
生活中,很多人只要一閒下來就會覺得空虛無聊,以至於把大把的光陰耗費在電子產品的虛擬世界中,沒完沒了的打遊戲、逛淘寶、刷抖音,當看見別人成功時又會在背地裡吐糟自己平淡乏味的日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人和人間的差距又是怎樣一步步慢慢拉開的?
《人生效率手冊》的作者張萌是一位傑出的80後青年女企業家,在書中她講過關於自己的一件小事,讓我記憶深刻。她說自己從大一開始,每天5點起床,這一習慣已經堅持20年。要知道,她是1986年出生的,20年前,她只是一名在校的普通高中生。為什麼她年紀輕輕,就能一直堅持這個好習慣,並且一堅持就是20年?為什麼我們就不知道這樣做,或者說明明知道早起的好處卻做不到?
我們都知道,做一件事,堅持一天很容易,可是堅持一個月呢?堅持一年?10年?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那麼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力量,支撐著她不懈的堅持,一直到現在?
知易行難。一個人如果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踐行一種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必然是因為在內心深處有著一個十分堅定的人生目標和具體的實施計劃。
原來,張萌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勵志要當一名出色的外交官,而英語是外交的必修課,她認為修煉一項技能就必須遵循10000小時定律,她給自己算了一筆帳,要想在大學畢業之前練好英語,除去在校學習英語的時間,自己至少還需要每天抽出3小時來學習,她給自己定一個1000天小樹林計劃,即每天早上5點起床到學校教學樓旁的小樹林朗讀英語3小時,整個大學生涯春夏秋冬風雨無阻。而功夫不負有心人,此後,張萌每年都獲得國家獎學金、一等獎學金。2008年,為檢驗自己英語水平,張萌報名參加APEC英語演講比賽,斬獲全國第一名。
張萌之所以獲得成功就在於她一直在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又一個堅定而明確的目標,在這一點上,她是值得我們敬佩的,更是和其他人不同的。
而現實情況中,大部分人都很迷茫,根本不知道自己一生究竟要成為怎樣的人,要做出怎樣的事業,而富人恰好相反,他們早就給自己定下人生的目標,然後早早的朝著目標開始努力,一步一步去實現。比如說馬雲,他的目標就是要讓天生沒有難做的生意,之後就一直不停的反覆試錯實踐,最終創立了淘寶。
所以,目標有多重要?人生沒有目標,就好比航行的船隻沒有方向標,漂泊在茫茫的海域中,不知該駛向哪裡,找不到自己的目的地。
③富人愛投資,窮人愛面子
領讀會的老師在跟我們分享《貧窮的本質》這本書的時候講了一個案列。
在印度一個生活貧困家庭裡,家裡好不容易有了一點點積蓄,但他們不是想著把錢儲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或花在其他能幫助他們獲取更多收益的事情上,而是用錢給家裡買了一臺電視機,原因是在當地誰家有了電視機就代表有了面子。無獨有偶,在我們周圍這樣的事也很常見,有的人看見別人有車,即使自己不富裕也要貸款買,看見別人穿名牌,即使沒錢也要效仿,結果只能是打腫臉充胖子,自己遭罪。
而富人呢,通常他們花錢是為了更好的賺錢,要麼投資其他地方,要麼投資自己充電學習新技能,要麼用來做理財。
一個人的財富認知,決定了他的財富上限。
有這樣一句話,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有100種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一旦愛慕虛榮貪圖享受,那麼,這樣的人成為富人的機會真的很小。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窮,這在經濟學裡,被稱為「馬太效應」,那麼,現如今如果是一個窮人,有沒有可能打破階級固化的天花板,由窮到富呢?當然有,但前提是我們要明白我們和富人的差距到底在哪,然後去改變自己。
如何改變?
三個步驟,打破窮人思維,提升財富思維和認知,以富人的視角站在高處看世界①通過閱讀,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打造底層思維邏輯
閱讀的好處很多,通過閱讀我們能開闊視野,提升成長思維、批判思維和系統思維,以及待人接物的智慧。同時,我們也知道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所要做的不光是本領域要精通,術業有專攻之外,還很有可能涉及到其他領域,那麼,這時候就需要你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而閱讀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從你最初接受一個知識點;然後,你再給這個碎片信息加上「前因後果」其後再加上「試用邊界舉一反三,當你有了多個這樣的加工過的知識點,不同的知識點會相連,對接,形成一個知識網,這就是你自己的知識體系。
②建立目標,並培養自己對它的興趣
很多人都表示自己沒有人生目標,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有的人表示自己有目標,但是太難實現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建立自己目標,並持久對它保持興趣呢?
你可以參考人物定位法則,來建立自己的目標。
第一步,找到你心中最想要成為的職業偶像或者你最羨慕的 人。
第二步,找到其他6個與你的職業偶像相關領域的人物,這6個人的能力需要在職業偶像的能力之下,按照能力大小依次排序,排在最後的那一位,應該是你與之能力相差最小的一位。
第三步,用7張白紙,分別寫下這七個人的三個主要特長,最少每人寫3個。
第四步,找出他們共同擁有的特長,取排名靠前的三個。
這三個特長就成為你要修煉的人生目標。大目標建立之後,要切割成無數的小目標,逐個擊破,要記住一個原則,由易到難,這樣你就能在一開始的時候,建立自信,保持興趣。
③行動,且持續的行動
明確目標後,就是行動了,沒有行動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
不要等到準備好了才開始,而要學會在「幹中學」,想十遍不如你做一遍,行動能幫你積累經驗和發現問題。
有一個現象,有的人在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興趣挺濃厚的,也堅信自己能夠做好,一段時間過後,卻發現事情和自己想的有差距,有難度,似乎又對這件事沒有興趣了,還有的人因此懷疑自己能力有問題。
其實,即使你再感興趣的事,在你做的時候也會遇到因難度而不想做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要避免掉入慣性思維的陷阱,重新培養自己的興趣,如何培養,那就是突破自己,想盡一切辦法去做好它,當你發現慢慢的越做越好的時候,興趣就又回來了。
再回到能力問題上,在你沒有足夠的行動量之前,根本談不到能力這一層,做一件事最開始拼的是行動量,而不是能力。打個比方,一個做業務的人,他一個月跑十單,成交5單,成交率50%,而另一個人,他成交率只有30%,但是他跑了50單,那麼他也有15單。
所以,只有你的行動量多了,才能發生質變。
日本經營之父,稻盛和夫有一個理念:成功的方法就堅持下去,直到你成功為止。他的這種歌堅持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堅持是一種信仰、一種自信以及對自己無條件的信任。
所以,你需要的是行動,且持續的行動。
結語:「人生最本質的財富,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座巨大的礦藏,只要開發,就能有無窮的潛力。也只有開發,你的一切才能顯現出來,才能熊熊燃燒起來,才能閃出光彩來。」
V公號搜:大腦幫(Brainlearning)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