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有,窮人越來越窮?

2021-02-15 大腦幫

導語:

《貧窮的本質》是由阿比吉特.班納吉(印度)和埃斯特.迪費洛(法國)兩位極負盛名的經濟學家共同合著的一本書。

「兩位作者連續15年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政府等生活的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的真正的根源。同時,本書還對關於貧窮的一些流言觀點進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的窮人越來越依賴性強,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他們指出,多年的扶貧政策大都以失敗告終,原因就在於人們對於貧窮的認識不夠深刻,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

那些貧困者,大部分是弱國劣政的犧牲者,他們是最底層的10億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貧困線之下。這些數字簡直讓生活相對富足的我們無法想像,原來地球上竟然還有那麼多人吃不飽飯。我想,當看到這些數據,我們每個人的幸福感都會瞬間提升百倍,懂得要好好珍惜我們的生活,熱愛我們的國家。

同時,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思考也正如它的書名,貧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天底下的人,為什麼都是有錢的越有錢,沒錢的越沒錢?

你和富人差在哪裡?

當我們看到或聽到一個人很富有很成功時,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這個人能力很強,這個人一定有背景,於是,我們很容易對富人羨慕嫉妒恨:我要是生在這麼好的家庭,沒準比他還要成功呢!

其實,這就是我們大部分人和富人的差距所在,我們關注的是事情的表象,即看到別人穿金戴銀的風光,而沒有去思考事情的本質,他為什麼能成功?他做了什麼事?他在背後付出了什麼樣的努力?他是如何一步步做好這件事的?

所以,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就在這一點:差在思維。

①富人愛學習,窮人不愛學習

有這麼一個財富定律,世界上80%的錢,掌握在20%的人手裡。

Why?

因為富人們都愛學習,事實上,那些頂級大佬們都是終身學習的實踐者,無論多忙,他們都堅持閱讀,其中一些能達到年閱讀上百本書的量,再看看我們周圍,很多人是沒有閱讀的習慣的。根據調查,在中國有95%的人沒有建立閱讀習慣,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數人是不學習的。

不信,你可以問問自己,有多久沒有讀過一本書了呢?

很多人讀書都停留在學生時代,大學一畢業,找工作,結婚生子,忙工作,讀書早已是被忘記的奢侈之事。這就是很多人為什麼不讀書的原因:我都那麼忙了,哪還有時間讀書啊!也有的人認為,現在讀書又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帶來收益),讀書又有什麼用呢?

是啊,為什麼要讀書呢?

因為讀書可以幫助我們搭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我們擁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以便於我們更客觀理性的看待這個世界的人和事,從而讓我們在人生的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中做出相對正確且有利於我們的決定。

如果一個人站在一樓,就只能看到眼前的一條路和景象,而當你站得越高,看到的路和風景自然越多,你的格局和視野也就變得更大,你能看清楚盤綜複雜的道路,哪條路是直的,哪條路是彎的,因此,你便有了選擇的權利,這就是搭建和完善自己知識體系的作用,它就是你看人生風景的梯子,你爬的越高,看到的風景就越多,你的視野和格局就越大,你選擇的權利就越多。

而擁有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就是鍛鍊你看事物本質的能力,這樣,你才能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永遠跟在人家後面,看到別人說什麼好,你也覺得好,看到別人幹什麼,你也跟著去幹什麼。

因此,讀書是我們看世界的路。

②富人有目標,窮人沒目標

生活中,很多人只要一閒下來就會覺得空虛無聊,以至於把大把的光陰耗費在電子產品的虛擬世界中,沒完沒了的打遊戲、逛淘寶、刷抖音,當看見別人成功時又會在背地裡吐糟自己平淡乏味的日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人和人間的差距又是怎樣一步步慢慢拉開的?

《人生效率手冊》的作者張萌是一位傑出的80後青年女企業家,在書中她講過關於自己的一件小事,讓我記憶深刻。她說自己從大一開始,每天5點起床,這一習慣已經堅持20年。要知道,她是1986年出生的,20年前,她只是一名在校的普通高中生。為什麼她年紀輕輕,就能一直堅持這個好習慣,並且一堅持就是20年?為什麼我們就不知道這樣做,或者說明明知道早起的好處卻做不到?

我們都知道,做一件事,堅持一天很容易,可是堅持一個月呢?堅持一年?10年?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那麼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力量,支撐著她不懈的堅持,一直到現在?

知易行難。一個人如果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踐行一種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必然是因為在內心深處有著一個十分堅定的人生目標和具體的實施計劃。

原來,張萌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勵志要當一名出色的外交官,而英語是外交的必修課,她認為修煉一項技能就必須遵循10000小時定律,她給自己算了一筆帳,要想在大學畢業之前練好英語,除去在校學習英語的時間,自己至少還需要每天抽出3小時來學習,她給自己定一個1000天小樹林計劃,即每天早上5點起床到學校教學樓旁的小樹林朗讀英語3小時,整個大學生涯春夏秋冬風雨無阻。而功夫不負有心人,此後,張萌每年都獲得國家獎學金、一等獎學金。2008年,為檢驗自己英語水平,張萌報名參加APEC英語演講比賽,斬獲全國第一名。

張萌之所以獲得成功就在於她一直在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又一個堅定而明確的目標,在這一點上,她是值得我們敬佩的,更是和其他人不同的。

而現實情況中,大部分人都很迷茫,根本不知道自己一生究竟要成為怎樣的人,要做出怎樣的事業,而富人恰好相反,他們早就給自己定下人生的目標,然後早早的朝著目標開始努力,一步一步去實現。比如說馬雲,他的目標就是要讓天生沒有難做的生意,之後就一直不停的反覆試錯實踐,最終創立了淘寶。

所以,目標有多重要?人生沒有目標,就好比航行的船隻沒有方向標,漂泊在茫茫的海域中,不知該駛向哪裡,找不到自己的目的地。

③富人愛投資,窮人愛面子

領讀會的老師在跟我們分享《貧窮的本質》這本書的時候講了一個案列。

在印度一個生活貧困家庭裡,家裡好不容易有了一點點積蓄,但他們不是想著把錢儲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或花在其他能幫助他們獲取更多收益的事情上,而是用錢給家裡買了一臺電視機,原因是在當地誰家有了電視機就代表有了面子。無獨有偶,在我們周圍這樣的事也很常見,有的人看見別人有車,即使自己不富裕也要貸款買,看見別人穿名牌,即使沒錢也要效仿,結果只能是打腫臉充胖子,自己遭罪。

而富人呢,通常他們花錢是為了更好的賺錢,要麼投資其他地方,要麼投資自己充電學習新技能,要麼用來做理財。

一個人的財富認知,決定了他的財富上限。

有這樣一句話,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有100種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一旦愛慕虛榮貪圖享受,那麼,這樣的人成為富人的機會真的很小。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窮,這在經濟學裡,被稱為「馬太效應」,那麼,現如今如果是一個窮人,有沒有可能打破階級固化的天花板,由窮到富呢?當然有,但前提是我們要明白我們和富人的差距到底在哪,然後去改變自己。

如何改變?

三個步驟,打破窮人思維,提升財富思維和認知,以富人的視角站在高處看世界

①通過閱讀,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打造底層思維邏輯

閱讀的好處很多,通過閱讀我們能開闊視野,提升成長思維、批判思維和系統思維,以及待人接物的智慧。同時,我們也知道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所要做的不光是本領域要精通,術業有專攻之外,還很有可能涉及到其他領域,那麼,這時候就需要你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而閱讀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從你最初接受一個知識點;然後,你再給這個碎片信息加上「前因後果」其後再加上「試用邊界舉一反三,當你有了多個這樣的加工過的知識點,不同的知識點會相連,對接,形成一個知識網,這就是你自己的知識體系。

②建立目標,並培養自己對它的興趣

很多人都表示自己沒有人生目標,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有的人表示自己有目標,但是太難實現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建立自己目標,並持久對它保持興趣呢?

你可以參考人物定位法則,來建立自己的目標。

第一步,找到你心中最想要成為的職業偶像或者你最羨慕的 人。

第二步,找到其他6個與你的職業偶像相關領域的人物,這6個人的能力需要在職業偶像的能力之下,按照能力大小依次排序,排在最後的那一位,應該是你與之能力相差最小的一位。

第三步,用7張白紙,分別寫下這七個人的三個主要特長,最少每人寫3個。

第四步,找出他們共同擁有的特長,取排名靠前的三個。

這三個特長就成為你要修煉的人生目標。大目標建立之後,要切割成無數的小目標,逐個擊破,要記住一個原則,由易到難,這樣你就能在一開始的時候,建立自信,保持興趣。

③行動,且持續的行動

明確目標後,就是行動了,沒有行動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

不要等到準備好了才開始,而要學會在「幹中學」,想十遍不如你做一遍,行動能幫你積累經驗和發現問題。

有一個現象,有的人在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興趣挺濃厚的,也堅信自己能夠做好,一段時間過後,卻發現事情和自己想的有差距,有難度,似乎又對這件事沒有興趣了,還有的人因此懷疑自己能力有問題。

其實,即使你再感興趣的事,在你做的時候也會遇到因難度而不想做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要避免掉入慣性思維的陷阱,重新培養自己的興趣,如何培養,那就是突破自己,想盡一切辦法去做好它,當你發現慢慢的越做越好的時候,興趣就又回來了。

再回到能力問題上,在你沒有足夠的行動量之前,根本談不到能力這一層,做一件事最開始拼的是行動量,而不是能力。打個比方,一個做業務的人,他一個月跑十單,成交5單,成交率50%,而另一個人,他成交率只有30%,但是他跑了50單,那麼他也有15單。

所以,只有你的行動量多了,才能發生質變。

日本經營之父,稻盛和夫有一個理念:成功的方法就堅持下去,直到你成功為止。他的這種歌堅持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堅持是一種信仰、一種自信以及對自己無條件的信任。

所以,你需要的是行動,且持續的行動。

結語:「人生最本質的財富,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座巨大的礦藏,只要開發,就能有無窮的潛力。也只有開發,你的一切才能顯現出來,才能熊熊燃燒起來,才能閃出光彩來。」

  V公號搜:大腦幫(Brainlearning)關注!

相關焦點

  • 越是窮人,這3方面表現得越「大方」,反而會越來越窮,你別不信
    越是窮人,這3方面表現得越「大方」,反而會越來越窮,你別不信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人,有的人富有,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但有的人卻十分貧窮,一輩子只能平凡度過一生。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往往心態決定了他們的成就,以及其生活狀態。富人生活中往往低調,懂得合理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賺取金錢,正是因為學會了積累,所以越來越富有。而窮人則不然,越是窮人,在這3方面表現的越是「大方」,反而導致他們會越來越窮,你還別不信。
  • 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窮人心態
    貧窮的人之所以一直貧窮,是因為他們不想努力從貧窮中爬出來,卻一直在貧窮中尋找幸福。——《上流社會》近日,蘇州一男孩因服用劇毒農藥「百草枯」,被送入醫院緊急搶救。香港電臺曾經有一檔真人秀節目,叫做《窮富豪大作戰》,尋找一些富人們來體驗底層百姓的生活。住進貧民窟的板房,甚至露宿街頭,打工度日,體驗一無所有的生活。 服裝連鎖店G2000的創辦人田北辰,是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一向信奉自由市場和弱肉強食,他說:「如果你有鬥志,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
  • 投資界的窮富人觀念 你知道嗎
    無獨有偶,投資界也有類似的現象,我們形象地稱之為——投資界的窮富人觀念。  我們先來玩一個簡單的小遊戲,拋硬幣猜正反。我們假設硬幣正反的概率都是50%,猜對一次給20元錢,猜錯則同樣扣之。窮人和富人同時開始,且窮人準備了100元的本金,富人準備了1000元的本金。幾輪比賽下去,結果是怎麼樣的呢?很明顯,窮人敗了。
  • 海外爆文引爭議:屏幕佔據了窮人的生活,富人卻對它們說不?
    除了非常富有的人之外——學習、生存和死亡的感官體驗——所有人的生活都越來越多地以屏幕為媒介。Not only are screens themselves cheap to make, but they also make things cheaper.
  • 《塔木德》:為何富人越玩越富,窮人越忙越窮,關鍵就在這3點
    他們的經商處世之道可以說富人是越玩越富,而窮人是越忙越窮,你肯定也有發現了這麼一件事情吧。其實這裡面所含的真正奧秘就是3點。大家可以從下面的內容去了解,然後從現實生活中讓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有錢。
  • 阿里巴巴馬雲:為什麼越窮的家庭,越愛購物?別等30歲以後才知道
    馬雲在創立淘寶之初就總結了一套言論,馬雲明確地指出了關於富人和窮人的區別:越窮的家庭就越愛買東西,而一個富有的家庭,家裡的東西往往越少。仔細想一下確實是這樣的,越窮的家庭,家裡面往往都堆滿了東西,相反,越富的家庭總是一目了然。這是為什麼才會導致這樣的局面呢?
  • 非洲最窮的國家之一,富人吃青菜,窮人吃什麼?
    三毛的小說裡,尼日隨處是沙漠,這裡的百姓生活艱辛,貧窮。尼日是一個離我們比較遙遠的國家,也是一個讓我們感到陌生的國家,尼日也是世界上最窮的一個國家。如果你想問這個國家有多窮,你去它的首都看看就知道。尼日的首都阿布賈和中國六十年代的農村差不多,尼日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尼日位於非洲大陸的中西部,以農牧業為主,牛羊數量非常多。
  • 微軟聯合創始人去世:再窮,也要待在富人堆裡!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翻閱了保羅·艾倫的大量資料,真相其實是:想要成功,就要待在富人堆裡!保羅·艾倫出生於1953年,在西雅圖北部的湖畔中學讀書時,14歲的他認識了12歲的比爾·蓋茨。兩個人都對計算機編程情有獨鍾,因此一拍即合,很快就成為好朋友。
  • 開徵富人稅行嗎?
    《經濟學人》指出,如果社會收入增加,最先受益的是富人。1990年至2015年,美國最富有的1%人口收入幾乎翻了一番,而同期中等收入群體只增長了1/3。近十幾年來,全球技術變革和競爭支持了富者愈富。有人擔心,隨著技術發展大規模取代人工,社會不平等會進一步惡化。因此,有觀點認為,富人已經獲得與其不相稱的財富,因此有理由從他們那裡獲取更多(稅收)。
  • 【視角】維託·柯裡昂教你做人 《教父》背後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的殘酷較量
    這個片段部分表達了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的較量:  1、富人(包括正在走上富人道路的維多),都非常隱忍,善於克制自己的情緒。而相反你會發現,窮人常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與他人撕破臉。  2、富人善解人意,熟練地換位思考,不會輕易為難人。而窮人往往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或許暴發戶的二代也常常我行我素,但思維上本質還是「窮人」)  3、富人常常會讓別人欠他們人情,甚至在他們弱勢的時候。他們對未來的「投資」無處不在。
  • 窮人心理學:社會不平等如何影響你的人生
    一個窮人可能辛辛苦苦通過打工攢了一筆錢,準備用於學習某項技能;然而,他可能遭遇各種各樣的厄運,譬如父母親得了重病,自己失去了工作,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他試圖改變自身命運的努力前功盡棄。中產階級以上人群之所以能夠進行長期投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抗風險能力遠遠高於窮人,可以立足長遠,靜候花開。貧困絕不只是帶來相對剝奪感。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告訴你:「窮的本質」是啥
    貧窮的本質 相對於之前經濟學家們各種各樣的跨界研究,因著扶貧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看起來一切都完美對上了號。如今提到巴納吉和迪弗洛,就一定會提到他們那本經典的著作——《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這本書已經被看成是研究「貧窮」的巔峰之作。
  • 限制人想像力的,真是貧窮嗎?
    不過說歸說,我們另一方面又不想真被人當成窮光蛋,而竭力做出見多識廣的樣子,捍衛自己的尊嚴,比如也常常附和「年收入十萬也太窮了」「一年百萬哪算有錢」之類的談資。不過貧窮對想像力的限制,僅此而已嗎?如果只是數字上的難以理解,不論怎麼抱怨超出想像,終究還是可以量化的。但這裡或許有一個隱匿的思維陷阱,真正的區別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上。
  • 富豪臥底平民窟:你沒窮過,你不懂
    關於貧困,我們一直以來的刻板印象,總把成不成功與一個人的思維和努力程度掛鈎。你那麼窮,還不是因為想法不對。你那麼窮,還不是因為不夠努力。但是如果一個人真的具備所謂富人思維和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嗎?看完這個節目的人,都不言而喻。
  • 【再不創業就窮死了】越貧窮越工作,越工作越貧窮
    「越貧窮越工作」的口號與「越工作越貧窮」的現實好像構成了一個無限死循環,我們深陷其中,除了抓狂嘶吼再無他解。聽起來有些絕望,美國女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為了尋找底層貧窮的真相,化身服務生,潛入美國底層社會,寫就紀實作品《我在底層的生活》。
  • 稻盛和夫:這4種「大方」人難富有,趁早遠離,50歲醒悟還來得及
    在他看來,窮人有時候比富人更「大方」,而恰恰是這些「大方」註定了窮人很難成為富人。一、消費大方:對個人享樂消費大手大腳,沒有儲蓄和投資理念在生活中,越是富有的人越過得精打細算,而窮人,反而是花錢大手大腳,缺少在投資理財上的長遠規劃。
  • 為什麼疫情之後富人更有錢,窮人更窮了?陳志武最新解讀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在峰會上表示,在新冠病毒危機發生以後,富人的財富今年增長很多,而窮人今年財富沒有任何增長。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新冠病毒危機發生以後,富人的財富今年增長了很多,而窮人今年財富沒有任何增長。原因很簡單,各個國家的央行和財政部門不斷放水,不斷通過財政刺激去救市、救經濟以後,使得美國股市不斷創新高,債券市場的價格也不斷上漲。其他國家的金融資產也因為政策幹預上漲很多,導致非常重要的歷史規律被打破。
  • 貧窮能影響基因,還會遺傳給下一代?這真不是開玩笑…
    圖片來源網絡誠然,把貧窮沒錢說成一種病是不科學的,很多人說自己「窮二代」乃至「窮十八代」往往也是給自己不努力找的藉口。截圖來源:HealthDay網站難道說父母都很窮,自己就只能「認命」了?事實上,遺傳學的一些道理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這就要讓我們娓娓道來。
  • 全球唯一器官交易合法國家:窮人拿命換錢,富人花錢續命
    在這裡,窮人拿命換錢,富人花錢續命。目前,全球絕大多數可移植的器官都來自腦死亡者生前的無償捐獻。當然,這並不能滿足數目眾多患者的需求。大多數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都等不到做手術的那一天。於是,有償的、以活人為主力的器官交易便出現了。在道德和輿論的約束下,絕大多數國家都禁止有償器官交易。
  • 一萬小時定律,是如何讓你越來越窮!
    就是因為窮,才視野狹窄、格局狹小,只顧得上眼皮子底下的事,看不到更廣闊的可能性,更長遠的未來從他們的精神世界中被拿掉了。所以,不論經歷多少個「一萬小時」,都是「貧窮的死循環」。如何使「一萬小時定律」重新發揮作用,將是最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最近,有人在後臺留言,說打算離職創業,希望給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