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自2017年開始依託百度、阿里雲、騰訊、科大訊飛、商湯集團五家企業分別建設自動駕駛、城市大腦、醫療影像、智能語音、智能視覺領域的五大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
8月1日,科技部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建設工作指引》(簡稱《指引》),旨在指引開放創新平臺承擔四項重點任務:一是要開展細分領域的技術創新,二是促進成果擴散與轉化應用,三是提供開放共享服務,四是引導中小微企業和行業開發者創新創業。
2018年全球AI產業規模達到2636.7億元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以及技術水平均位於世界前列,僅次於美國,位於世界第二位。近年來,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算法能力的增強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視覺、語音等技術的不斷突破,中國技術主導型初創公司不斷湧現。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並未受到經濟下行壓力的明顯影響,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整體規模達到383.8億元,同比增長27.6%。2018年,全球人工智慧產業規模達到2636.7億元,同比增長17.7%。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全球增速。
在技術創新水平方面,中國人工智慧的技術創新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基本同步。例如,中國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技術創新水平在世界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在自然語言和語音處理等相關技術創新方面同樣處於世界先進行列,但是由於中文文字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在部署應用方面落後於美國。
主題在於「開源開放」與「共享」
與網際網路產業發展邏輯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動力很大程度源於算法、晶片計算能力、大數據等領域的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才是此輪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原動力。現階段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瓶頸集中於機器學習技術的突破性問題、數據孤島和數據碎片化問題、算法訓練周期長、創新創業人員技術研發基礎軟硬體缺乏等問題,而該《指引》的主題與亮點在於「開源開放」與「共享」,著力於提升技術創新研發實力和基礎軟硬體開放共享服務能力,鼓勵各類通用軟體和技術的開源開放,促進人工智慧技術成果的擴散與轉化應用,這一平臺建設指引政策無疑在支撐全社會創新創業人員、團隊和中小微企業參與投身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參與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加大開放創新平臺建設 加快與傳統產業融合
1.提升數據質量與開放共享。我國政府應整合異構數據源,建立數據一致性協議,加強數據質量管理,系統地記錄並跟蹤數據質量。同時,促進數據的開放共享,成立國家或省市級大數據採集、清洗、存儲和管理機構,並針對智能安防、智能醫療、智能金融等應用領域,建立大數據公共資源庫。
2.增強人才造血能力,加大開放創新平臺建設。我國應發揮眾高校資源,加大交叉學科建設,促進交叉學科的理論研究和高端人才培養,為人工智慧產業培養優質的複合型人才。另外,應圍繞人工智慧,加快開放創新平臺的建設,推動「資源整合、需求對接、標杆示範」的引導機制,加快人工智慧科技成果轉換,降低創新創業門檻,建設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
3.布局垂直領域商業落地,加快與傳統產業融合。加速人工智慧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關注人工智慧技術演進發展趨勢,對早期技術進行全面布局,攻克新一代人工智慧前沿核心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對爆發期的技術要迅速實現產業化落地,深度布局傳統垂直領域,加強物聯網、車聯網、智能駕駛等無人系統的技術的布局,推動各類智能服務機器人的開發與應用。
4.針對重點細分應用領域構建創新壁壘,保護數據資產與算法核心技術。現階段,各個細分創新領域的技術正呈現爆發的狀態,國與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前沿技術競爭日趨常態化。在產業應用發展的窗口期,人工智慧企業在加快構建差異化技術、產品、平臺體系,提升自身在垂直領域的創新壁壘的同時,需要重視對數據資產與算法核心技術的保護,防止同行在快速擴張期對產品方案實行惡性競爭,保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