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如何做好主流價值傳播?8大新觀點來了!

2021-12-25 廣電業內

來源 | 網絡傳播雜誌

當前,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輿論生態深刻變革,網絡媒體如何通過正能量傳播,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構建更加和諧清朗、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11月24日,2021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內容論壇在廣州舉行,與會嘉賓圍繞「傳播:塑造價值」主題分享了他們的思考和實踐。

全媒體時代,網絡傳播迅猛變革,要求我們加快探索新路徑、構建新範式,把堅守人民情懷、踐行群眾路線作為永恆的價值底色,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努力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藉此機會,我分享三點體會。

第一, 價值附載於優質內容之上,我們要貼近需求,著力生產網民喜愛的內容。內容創新是服務群眾、贏得群眾的根本。做好網上宣傳,必須著力構建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特別是要增強講故事的能力,運用全媒體方式、大眾化語言、藝術化形式,提升內容的吸引力、感召力、說服力。

第二, 價值塑造於傳播互動之中,我們要延伸觸角,切實加強與網民的密切聯繫。人在哪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裡,我們的傳播觸角、覆蓋半徑就要延伸到哪裡。我們深知,對媒體來說,沒有渠道就沒有到達,沒有到達就產生不了影響。必須構建立體多維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強化與廣大網民的緊密連接。

第三,價值因同心同行而放大,我們要激活源頭,廣泛聚集正能量生產的強大力量。我們身處全員媒體、人人傳播的時代,無論是政府高校,還是普通網民,都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方,而是信息生產參與方。正能量的源頭活水和生機活力從何而來?就蘊藏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因此,主流媒體應當秉持開放理念,匯聚廣泛力量參與到新聞信息生產傳播之中。

應急管理工作與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特別是重大災害事故等突發事件,影響範圍廣、社會關注度高。為更好應對突發事件,我們願與各大媒體平臺攜手努力。

讓權威信息直抵真相。網上信息海量混雜,特別是災害事故發生後,各種消息瞬間齊聚,公眾無法辨別真偽。政府部門必須第一時間公布權威消息,動態發布救援進展,及時公開調查結果;網絡媒體亦應認真核實消息來源,壓縮虛假消息和謠言的生存空間。

讓網絡精品引領主流。網上內容生產有高原,也還需要有更多高峰。在應急響應期間,政府的調度指揮、臨場決策,救援隊伍的赴湯蹈火,群眾的相互依存、自救互救,是制度優越性的彰顯,是主流價值觀的體現,也是人性的光輝和對生命的禮讚。我們期待與各大媒體平臺合作,聯合打造具有信息含量、情感質量、價值重量的新媒體產品。

讓理性觀點凝聚共識。網際網路是觀點的集散地,思想在這裡碰撞,價值在這裡比拼,在重大災害和複雜災情面前,各種觀點在網上激烈碰撞。我們期待與各大媒體平臺攜手努力,倡導科學精神,呼喚理性表達。多一些科學分析、專業解讀,少一些跟風起鬨、情緒宣洩;多一些人文情懷、人間大愛,少一些販賣悲情、消費災難。

李長喜

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主任

近年來,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類謠言在網上傳播擴散,嚴重損害網民權益、汙染網絡環境。整治網絡謠言亂象,成為社會各界共同的心聲。

為回應社會關切、打擊網絡謠言,我們主要開展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推進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制定完善法律法規,開展專項治理行動,打擊造謠傳謠行為。二是打造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三是注重「走出去」,積極通過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國際論壇等多種渠道,就網絡謠言治理加強國際對話交流。在2021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絡謠言共治」分論壇上,13個國家地區的代表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共商網絡謠言治理方案,形成治理共識。

當前,新技術的發展給闢謠工作帶來新的挑戰,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闢謠工作機制,推進治理創新:一是強化統籌,推動網絡闢謠機制化建設;二是協調聯動,實現全網闢謠「一盤棋」;三是推出精品,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丁偉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

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的網絡陣地,作為主流媒體,傳播正能量是時代之需、使命所在。結合人民日報新媒體在傳遞主流價值、做好正能量傳播方面的實踐,我有六點體會與大家分享。

第一,用戶是網際網路內容生產的思維原點。回應並滿足用戶的多維需求,可以從信息、情感、價值三個維度出發。傳遞信息,就是要真材實料;傳遞情感,就是要真情實感;表達觀點,就是要真知灼見。

第二,有互動才有傳播。社交媒體時代,信息在到達用戶之時,真正的傳播才剛剛開始。每一個「點讚」和「拍磚」,都是反饋;每一個轉發和跟帖,都是態度。所以,好的產品一定是「留白」的,這個「白」就是要留給用戶。

第三,努力年輕態,和年輕人玩到一塊。會玩,一方面體現為創新、創意,表達新、形式新,帶給用戶不一樣的體驗;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對年輕人行為特徵、互動心理的敏銳感知。

第四,為裝滿「內容套路」的腦子裝上技術思維的「代碼」。技術驅動著媒體演進,為我們的內容創新提供支撐,也為我們的創意抵達用戶提供橋梁。很多時候,一些爆款產品的實質就是「創意+技術」。

第五,開放合作,善借外力,以互補實現共贏。傳播主體日趨多元,內容生態不斷豐富,好產品對技術實力、平臺流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開放合作、善借外力,爆款產品才能源源不斷,傳播效果才能達到最大最優。

第六,拓展場景,做好關係傳播。面對「萬眾皆媒、萬物皆媒」,屏屏可傳播、處處皆入口的新形勢,媒體必須從渠道傳播轉向場景傳播,從單純發布資訊轉為提供集多種消費場景於一體的綜合服務。

陳勇

騰訊公司副總裁

2012年末,「正能量」入選年度網絡流行語,代表了人們對積極進取、美好向上的認同和期盼。近十年來,媒體融合加速推進,全媒體的傳播技術和內容創新精彩紛呈,為正能量傳播注入了澎湃動力。今天我想分享三點助力正能量傳播的體會。

第一,要緊貼時代命題,為正能量引源頭活水。時代的變遷、當下的奮鬥,是創造精品內容的最好題材。大流量要從大時代中孕育。今年,我們聚焦建黨百年主題,和多家媒體合作打造了微電影《在場》、互動遊戲《閃閃歲月 紅星穿越》等一批「內容破界、點擊破億、傳播破圈」的項目。這樣的流量,是民心的匯聚、時代的迴響。

第二,要創新連接形態,助推正能量百花齊放。如果說流量是枝葉,那麼連接就是根系。大流量要在大連接中生長。只有不斷創新技術、內容與用戶之間的連接形態,不斷豐富連接場景,才能推動正能量的流量生態不斷壯大。

第三,要增進價值依歸,匯聚「善流」傳播美好。大流量要以大價值為依歸,用正能量傳播助力美好生活。今年,騰訊把社會價值上升到公司戰略高度,在數字適老、未成年人保護、公益、傳統文化等領域加大投入,用技術和產品匯聚「善流」。這些產品和能力創新,也是流量的開放與共享。我們期待通過這種開放,不斷探尋正能量傳播的新可能。

張維為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

中國網民規模超過10億,居全球第一。我們在全媒體時代做的種種探索,都具有全球意義。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開闢了人類生產生活的新天地、新形式;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放任自流,就會出現謠言四起等亂象。

中國在網際網路治理方面,積累了很多好經驗。首先,我們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聚焦於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其次,在中國模式下,我們比西方更好地解決了他們面臨的諸如假新聞泛濫等問題。

就如何把網絡建設得更好,我總結了三點:國際眼光、原創研究、一流產品。國際眼光就是精準把握西方、外部世界;原創研究就是扎紮實實、不迴避任何問題進行研究;一流產品就是向受眾提供有品質、有溫度、有思想、經得起國際比較的產品,不負人民群眾的期待。

陳睿

嗶哩嗶哩董事長兼CEO

到今年,B站已經成立12年了,但B站仍然是一個年輕人聚集的平臺。B站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B站月活用戶同比增長35%,達2.67億,其中86%用戶在35歲以下。B站的UP主大部分是90後、00後的年輕人,去年我們用四個詞來形容B站的UP主:年輕、有才華、有創意、正能量。目前B站的UP主每個月會創作超過1000萬個視頻,其中90%是原創視頻。

現在的年輕人特別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我一直認為傳統文化復興的工作重點在於年輕人,傳統文化要讓年輕人演繹和參與,這樣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現在B站上有超過200萬個中國風作品,在過去一年,觀看此類視頻的用戶達1.36億。B站自己也會製作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作品,比如《花好月圓夜》、評分達9.5分的《舞千年》。

視頻化將是一個巨大的潮流,未來90%以上的內容都將以視頻形態呈現。我相信,中國未來會有上千萬的視頻創作者,而這些創作者將創作出最精品的內容。

劉海陵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

羊城晚報一直堅守內容生產不動搖,堅持把正能量報導做精做活。

堅守內容生產的優勢,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精品。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不斷提高辦報質量和新媒體產品品質的動力。幾十年來,羊城晚報不停探索,堅持辦好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生報、文化報,在黨委、政府和群眾中間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堅持文化立報,以弘揚嶺南傳統文化為己任。羊城晚報自覺將「文化」放在突出位置,創新開拓、外引內聯,注入豐富文化資源,以「新聞為眼、文化為脈」為理念,攜手歷史文化名城惠州市,打造《惠州文脈》全媒體周刊,目前,《惠州文脈》已成為惠州一張閃亮的文化新名片。

大力拓展「新聞+服務」,助農扶貧。羊城晚報加強與外部網絡新媒體平臺的深度合作,積極探索「新聞+服務」運營模式,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助推「粵字號」優質農產品順利「出山」。2020年,在荔枝市場營銷行動的引領下,廣東荔枝產量較前年增產 66.6%,全年總產值超過180億元,首次實現了量價齊升。

點擊名片,關注我們


長按二維碼

加入廣電人專屬交流群

添加時請註明「廣電群」+姓名+單位

往期精彩推薦:

廣電總局:不得播出偶像養成、明星子女參加的綜藝節目

中宣部等8部門:主流媒體不得刊登中小學校外培訓廣告

《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發展規劃》來了!

2021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先導單位」名單來了

《2021網絡視聽平臺主流價值傳播力研究報告》

中宣部等17部門:鼓勵企業建設覆蓋全球的新媒體平臺

廣電總局:撤銷14個電視頻道和7個廣播頻率

全國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領軍人才工程入選名單

2021年傳媒業發展十大關鍵詞

最新出爐!2021中國大學傳媒類專業排名來了!

重磅發布!《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

重磅!中國首部廣播電視法來了!

以「問記者」破題,新華社深度融合再開新局!

2021影視劇市場發展十大趨勢

2021年綜藝市場十大發展趨勢

市級融媒體中心如何謀生存?

又三十餘家傳統媒體陣亡,有的連休刊詞都不留

行業標準落地,互動視頻未來有哪些新賽道?

迷霧劇場之後,中國短劇路向何方?

融媒體中心,記者和小編有點難

廣電再不做MCN就晚了!

融媒體中心,別再把自己當媒體了

裝睡的廣電人

 長按二維碼

關注廣電業內 聚焦廣電行業

相關焦點

  • 論全媒體時代主流價值的高質量有效傳播
    伴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及5G技術的廣泛深度應用,全媒體時代已從媒介技術融合走向深度的媒介生態融合。從平臺相加到生態相融,從人民號、央視頻、AR看兩會、8K超高清直播、人工智慧虛擬主播到全息虛擬雲端採訪,新型主流媒體充分發揮其在媒介手段、媒介形態、媒介渠道及接收終端的人才、技術及資源優勢,成長為全媒體時代引領主流價值傳播的國家隊。
  •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全媒體傳播如何能行穩致遠?
    網際網路時代,視頻化、移動化、智能化已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大勢所趨,全媒體傳播展現出「新松恨不高千尺」的旺盛生命力。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
  • 四川日報全媒體:以智媒體為抓手 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
    川報全媒體的深度融合,注重全程、全員生產內容,既用好自身的全媒體傳播終端全程報導新聞動態進展,全程引導輿論走向,又吸引各方參與到內容生產中來,建立智慧主導的全媒內容體系,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黨報的內容創新也要年輕態,借鑑年輕人的話語表達方式,運用網絡傳播要素,使用「網言網語」來進行主旋律報導,以「非主流」的表達傳播主流信息,才能對網民進行更有效的輿論引導,對年輕人進行主流價值傳輸。3.開門生產,新內容有更多新來源在全媒體時代,「用戶生產內容」已經形成強大的傳播場域,成為商業網際網路平臺聚攏用戶、打造KOL的重要支撐,完全依託機構生產內容的傳統方式缺乏競爭力。
  • 重塑全媒體生產鏈條 擴大主流內容影響力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單位都面臨一種「轉型困惑」:網際網路天然帶有解構性,呈現一種「泛娛樂化」面貌,而主流媒體主要輸出的是嚴肅、深度內容,這兩者如何轉化銜接?尤其是黨報,權威、深度內容如何適配新媒體這種以視覺化表現為主要載體的平臺,如何深入淺出地講好中國故事?
  • 全媒體時代的公關自救指南 | 專訪李國威
    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採訪到這位中國最早的公關從業者之一,在近兩個小時的採訪中,李國威耐心、從容地講述著自己對於全媒體時代公關的看法。以下是採訪實錄(下文中,李國威以「Li」代稱):Q1:信息技術和傳播媒介的發展,為現代公共關係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條件,但隨著傳播環境變化,新媒體、短視頻、直播成為主流傳播手段,傳統紙媒時期的公關和現在的公關相比較,最明顯的差異是什麼?帶來了哪些好處,又帶來了哪些困擾?
  • 李奇:全媒體時代內容科技創新之路
    全媒體時代與內容產業的發展趨勢李奇演講開端指出,如何理解全媒體時代,這是理解內容產業發展趨勢的前提,也是了解人民網目前戰略發展內在邏輯的前提。他說,在經歷以文字、印刷術、電訊技術、網際網路技術為代表的四次傳播革命後,我們迎來了以「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為代表的全媒體時代。
  • 青記獨家丨全媒體時代記者的「全」與「專」之辯
    它是一種媒體發展趨勢的洞察力,主動發現和適應媒介環境的變化;是一種媒體內容生產的判斷力,科學而有效地選擇媒體產品的生產與傳播方式;是一種媒體內部合作的執行力,打破新舊媒體之間觀點理念和運作模式「兩張皮」。今天的記者,可以沒有全媒體的技能,但必須有全媒、全案策劃的意識。同時也要看到,全媒體時代之「全」,更是生產方式上向「全民生產」的顛覆性轉變。
  • 全媒體時代影視文化與青年發展的互動關係研究
    摘要:影視文化對青年的思維方式、社會認知、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有重要影響,對推動青年發展具有強大的文化張力。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影視文化發生了許多新變化,在信息生產發布、內容表現形式、主體多元互動、傳播效能提升等方面拓展並深化了傳統的內涵,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革,並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全方位融合發展的新特點。
  • 閆永:整合傳播 聚合服務 融合發展 走好全媒體時代網上群眾路線
    11月28日,在2020經濟傳媒大會「媒體互融、共贏未來」分論壇上,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閆永做了題為《整合傳播 聚合服務 融合發展 走好全媒體時代網上群眾路線》的主旨演講,他結合國資委新聞中心和中央企業的實踐,分享了對全媒體時代政企媒融合的思考。
  • 【分析】全媒體時代廣告受眾的特點
    如2008年3月,煙臺日報傳媒集團成立全國第一家「全媒體新聞中心」;中央電視臺於2009年7月開播的《世界周刊》,將其定位為「全媒體地帶,信息就是選擇」;網際網路發展的領航者——新浪於2013年9月推出以更快捷、更有效的方式建立品牌與用戶的多元關係的廣告平臺「龍淵」,這成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首次提出全媒體覆蓋廣告平臺的概念。
  • 深圳時尚產業媒體委員會成立,構建全媒體傳播新格局
    據介紹,深圳時尚產業媒體委員會將結合當前國內外傳媒業發展新模式與時尚行業發展的品牌影響力需求,創新整合各方媒體資源優勢,旨在深度打造一個聚焦時尚產業專業型綜合媒體服務平臺,大力構建新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助力深圳時尚產業全媒體傳播新格局。一是有效整合各方媒體資源優勢,為深圳時尚產業的媒體宣傳推廣搭建創新平臺,積極推動時尚產業發展。
  • 「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如何體現
      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信息傳播渠道的日趨多元化,我們進入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
  • 走轉改」活動的價值和意義
    >要:本文從中央電臺開展「走轉改」活動的實際出發,介紹了中央電臺「走轉改」活動的實施步驟、具體做法,分析了「走轉改」活動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即能準確地把握大局方向,促進新聞創新和有效傳播,提升隊伍的綜合素質,帶來全媒體發展新階段的新探索、新思考等。
  • 如何破局國際傳播?行業大佬給出這些乾貨!
    新時代,網絡視聽作品的國際傳播工作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做好國際傳播,專家有哪些建議?
  • 全媒體時代4A廣告公司的生態位經營策略
    本研究從種群多元和生態位重疊、合作競爭和生態位競爭優勢兩大方面展現了全媒體時代4A廣告公司的生態位變局,剖析了4A廣告公司面臨的生態位核心價值、連接功能、組織結構整合和數據資源使用權等四大困境,並提出以生態位錯位發展策略和生態位優化整合策略來提高4A廣告公司的經營效果,促進新型廣告產業生態圈的良性發展。
  • 遠傳技術「網際網路+」時代全媒體客服高峰論壇在烏鎮舉行
    4月8日,由浙江遠傳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融化●雲化●知化——「網際網路+」時代全媒體客服高峰論壇」在浙江烏鎮枕水度假酒店成功舉辦,來自各行各業逾百位嘉賓參加了本次高峰論壇
  • 媒體化戰略:數字時代企業如何做好公關與內容營銷
    👆關注「博文視點Broadview」,獲取文末贈書
  • 青記獨家丨「圈群」時代新聞媒體在應急傳播中的作用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信息發布時一味突出領導幹部如何重視、如何部署、如何指揮,而沒有抓住公眾的最大關切,沒有及時、準確、全面告知突發事件的後果、原因、處置等關鍵信息。三是輿論引導手段單一,引導效果大打折扣。特別是在「圈群」時代,一些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在輿論引導上缺乏新意,手段乏善可陳,有時仍然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容易讓受眾產生牴觸心理。四是應對欠缺主動性,時度效意識不強。
  • 獨家丨短視頻新聞的主流價值傳播策略
    新聞媒體順應時代潮流,迎合大眾高效獲取信息的需求,更多地採用短視頻作為新聞報導的新方式。然而,當前短視頻新聞還存在著娛樂性過強、專業程度較低等問題,不斷引起輿論風波,帶來負面影響,形成網絡亂象。如何通過短視頻新聞弘揚主流價值觀,引領正確導向,塑造良好輿論氛圍,承擔起社會責任,已成為新聞媒體亟待解決的課題。
  • 2018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發布
    人民網研究院今日發布2018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該報告建構了媒體融合傳播指數指標體系,對我國284份報紙、298個廣播頻率、34家電視臺的融合傳播力進行評估。報告顯示,主流媒體通過建立傳播矩陣擴大了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中央級媒體繼續領跑,粵浙滬蘇實力基本穩定,各類媒體還需繼續做大做強自有平臺,利用好第三方平臺,努力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