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星空就是一部壯闊絢麗的史詩,誘惑著人類的好奇心。
當地球上第一個人類仰望星空時,也就邁開了追尋文明和真理的腳步。
從嫦娥奔月到萬戶飛天,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來沒有停止對宇宙的浪漫想像和探索激情。
東方紅衛星、神州飛船、嫦娥工程、天宮空間實驗室……近幾十年,中國人探索宇宙的步伐邁得更快、更遠。
前幾天,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又成功發射升空。
這是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根據計劃,「天問一號」探測器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會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在合適的時候,進行著陸、巡視等任務,開展火星科學探測。
如果任務成功,中國就將是蘇聯、美國之後第3個降落在火星上的國家,並且是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任務的國家。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的時候,無數雙眼睛仰望蒼穹。
在其中,有一些很可能被我們忽略的群體:農村地區的青少年。
因為他們生活的環境更加閉塞,獲取信息的渠道、技術、手段更加有限,對外界也更為好奇。
「探測火星到底有多難?」
「發射為什麼選在7月?」
「為什麼探索火星非長徵五號莫屬?」
「我們未來真的可以移民到火星嗎?」
……
誰能來回答他們的問題呢?
這些在我們看似隨手一搜,既有文章,還有視頻、動畫來解答的問題,而對於農村地區的青少年來說,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天問」。
這並不誇張。
著名學術期刊《當代青年研究》發表過一篇論文,在對安徽省10城市的3045名青少年進行調查後發現,儘管農村青少年的創新潛能和城市青少年差距不大,具有較好的科學素質是城鄉青少年的共同追求,但是城市青少年科學素質的平均水平卻要高於農村青少年、城市青少年科學素質的發展性強於農村青少年。
哪怕到今天,城鄉青少年科技素質差距,也沒有完全彌補。
舉個簡單的例子。
看看全國中學生學科競賽,這是目前國內面向學生級別最高的學科競賽,如果能拿到好的等次,也就意味著拿到了北大清華等名校入場券。
下面是從官網查詢的第33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決賽)一等獎情況。
全國一等獎共評出107人,浙江、湖南、山東最多,都是10人。
這其中當然人口基數問題,還有競賽傳統積澱(比如湖南這塊一直都不錯)等因素影響。
但還有很根本的原因:區域差距、城鄉差距。
比如,黑龍江、內蒙古、廣西、海南、貴州、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都掛零。除了黑龍江,其他省份都在西部地區。
如果我們再仔細看,拿到一等獎的學生又幾乎都來自城市地區的學校。
比如,湖南10個學生都來自省會長沙,江西6個選手都是江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生。
當然,這只是精英學校和精英學生的情況。
如果推開來看,城鄉普通學生在基本科學素養上的差距更加具體。
2017年高考全國課標Ⅰ卷作文題,列出了12個關鍵詞,要求考生「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
這12個關鍵詞中,共享單車、高鐵、行動支付,也就是其中1/4,農村學生很難有機會接觸。
但城市學生卻已經司空見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理解自然比農村學生要深刻。
一項關於科學知識與探究能力的調查,來源:周靜靜,《農村小學生科學素養調查及分析》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埃隆·馬斯克(Elon Musk)。
現在大家很熟悉他,他創辦了特斯拉、SpaceX。
但他的青少年卻有些「黑暗」。
他出生在南非,8歲,父母離婚。
在學校,他是班裡年齡最小、體型也最小的孩子,經常被霸凌。
用他的話說,自己的童年一點也不快樂。
但他瘋狂地讀書,後來把學校以及鄰近圖書館的書都看完了。
他尤其迷戀天文,用他的話說,「打14歲那年起,太空我就去定了!」
現在,他擁有了和美國、俄羅斯等航天大國相媲美,甚至技術更強的重型運載火箭。
他造出了現在世界上最好的電動汽車。
但他最終的目標是,讓人類移民火星。
少年時代的馬斯克
馬斯克無疑是幸運的。
雖然少年時代,他和父親關係很一般。
但他父親是一名很棒的電子工程師,受父親的啟發,馬斯克從小對科學技術就十分感興趣。
10歲時,他用自己攢的零花錢和父親贊助的資金買了人生中第一臺電腦,開始學習編程。
12歲,馬斯克成功設計出一款遊戲軟體,並賣了500美元,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他第一次領略科技、商業的巨大魔力。
人都是有夢想的,有時需要的只是小小的花火,把它點燃。
點燃馬斯克夢想的,也許就是父親贊助買的那臺電腦。
可,點燃農村千萬青少年的夢,又能是誰呢?
發出這樣的疑問,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農村地區現在有大量的留守兒童,父母到城裡謀生,孩子只能留在農村由爺爺輩的親屬或者其他親戚照顧。
因為統計口徑不同,全國留守兒童的數據也不同,最高的數據說全國有6000多萬,還有說有690多萬。
但不論數據是多少,我們能確定這些孩子在接受父母的關心上,肯定會有缺失。
那麼,靠學校呢?
中國科普研究所在《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動態》上發表的一篇調查文章就顯示,農村地區學校的媒體設施普遍落後,還是以投影儀為主要授課工具,農村青少年在正式的科學學習情境中,仍是單方面地接受知識而無法使用更多媒體設施開展自主學習。
除了硬體差距,更重要的是軟體上的鴻溝。
去年一條新聞引發巨大討論:深圳中學新聘了35名教師,都是碩士以上學歷,其中20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1人畢業於哈佛大學,不少還是博士或者博士後。
和深圳中學這樣延攬頂級英才相比,農村地區要配齊科學老師都很困難,由數學甚至體育老師兼任很普遍。
有農村地區老師也反映,科學課最能讓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方式是「動手做」和「觀察」。
但因為軟硬體條件限制,農村地區的很多實驗都是教師講,學生記:最終還是為了考試。
學生很難領會到其中的樂趣。
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被看到了。
隨著許多科技企業的加入,湧現出一批各具特色的解決方案。騰訊整合自身教育品牌發起智能教育「光合計劃」提升校園信息化能力。阿里則專注鄉村教育工作者賦能。發力「金融+科技」的中國平安,利用其專業能力,在農村學生科技素質教育上深耕數年。
1994年,中國平安在安徽六安捐資修建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學。從那時開始,中國平安就投身到中國教育扶貧之中。
在這二十多年間,設立希望獎學金、校長培訓、支教、捐贈圖書、校舍援建……中國平安幫助了幾十萬鄉村孩子圓了「上學夢」。
其中科技素養提升成為了重點項目與核心驅動,通過研發科技素養校本教材、設計科學試驗包、援建科普實驗室、培訓師資等方面來重點支持全國貧困地區小學,建設「全國科技素養實踐學校暨平安智慧小學」,提高鄉村孩子們的創造與創新能力,並最終實現科技素養的提升。
以科技力量為鄉村教育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支撐,彌合城鄉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鴻溝。
7月27日下午,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統籌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支持、中國平安承辦的「村暖花開·網際網路扶貧行動」首站在廣東河源啟動,就給河源紫金縣龍窩鎮蓮塘小學的學生帶去一堂「發現身邊科學」的網際網路直播情景課程。
活動邀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太空》雜誌編審龐之浩老師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一起追「天問一號」的熱點:
探索火星的意義和人類探索火星的歷史,探索火星為什麼這麼難?為何7月扎堆去火星?各國準備得怎麼樣?
在蓮塘小學教室裡,廣東省委網信辦、中國平安志願者、校方等一起協同擔任指導員,分組帶領學生組裝「火星車」實驗包。在動手實踐中,讓這些仰望星空的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到航天科技的魅力。
同時,來自中國平安的科學家為學生帶來機器人展示課程,讓學生了解到AI科技的最新應用與發展。
在這其中,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廣東省委網信辦、蓮塘小學等多方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在多方的協調與合力下,才呈現出這一堂精彩的科技素養課。
除此之外,課程全程在全國平安智慧小學、希望小學進行直播,同步通過平安壽險金管家、平安私人銀行等業務渠道進行直播,藉助網際網路力量將科學知識傳遞到更多地方。
在科技資源貧瘠的河源紫金縣和眾多貧困鄉村,這堂「發現身邊科學」主題情景課,點亮了孩子們心中夢想的火花。
中國消滅貧困,這將不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次,在人類發展進程中也意義非凡。
解決貧困問題,目前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產業扶貧,最直接;二是醫療扶貧,最底線;三是教育扶貧,最根本。
為什麼說教育扶貧最根本呢?
因為,只有教育扶貧才能從根源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就像上面已經分析過的,貧困地區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也在教育,師資缺乏、資源有限。
直接的後果是,貧困地區學生見識的窄化,丟掉夢想。
事實上,真正的平等不是資源的平等,恰恰是夢想的平等。
而現在各方所做的努力,正希望讓鄉村兒童也能平等擁有夢想的機會和空間。
而其中,培養科技素養又最為關鍵。
因為,科技不僅和現代生活息息相關,更重要的是,科技也能提供跨越鴻溝的最強力量。
提升鄉村孩子科技素養,有效、可行的方法就是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奇妙的地方就在於,它能輕而易舉地突破時空限制,為各地提供平等機遇,促進各地和人群的均衡發展。
這些年來,中國平安創新扶貧模式,以雲平臺等技術為信息橋梁,將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引入貧困地區,提升鄉村教育水平,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獲得平等的教學體驗和接觸機會。
這次的「發現身邊科學」主題情景課只是中國平安網際網路扶貧的一個縮影,背後展現出的是多面的社會效應。
一方面,平安聯合多方力量正在幫助鄉村兒童科技素質教育問題,是以業務特色與科技實力直擊當下素質教育薄弱環節。
另一方面,科技能力發揮著愈加重要的能力,平安以科技能力拉動,結合基金會、學校、政府等各方資源加入,助推網際網路扶貧。
以科技能力為力,科技素養為鼓,讓科技成果的共享傳到更遠的地方。
到現在,中國平安1054所智慧小學遍布全國各地,援建實驗室120個,培訓村小教師13987名,惠及貧困學生30餘萬。
中國平安還在開展線上教師與校長培訓,提升村小教育工作者在科技素養教育方面的教學水平。到2019年底,線上線下培訓教育工作者超過1.1萬人。
接下來,中國平安「村暖花開·網際網路扶貧行動」還將在三區三州及其他貧困地區落地,通過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齊頭並進,打通扶貧「最後一公裡」,助力脫貧攻堅戰。
誕生於半個世紀前的網際網路,重塑了今天的世界。
今天,網際網路正在悄悄改變著千百個還處在貧困中的中國鄉村,幫助著無數仰望星空的鄉村孩子,點亮他們的科技夢想。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網際網路就能讓世界變得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