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美國老牌的GIS技術公司Geo+在科羅拉多州丹佛的一個團隊負責的點雲處理軟體visionlidar新版本中,已經可以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將掃描後的點雲模型進行智能的構件化,並根據IFC不用版本格式的要求將構件的識別到的信息自動映射到對象型資料庫中,最後還可以生產相應格式導入主流的BIM軟體ArchiCAD與Revit中進行編輯。請看以下的短視頻。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利用AI技術進行自動識別的還局限在基本的建築構件:牆,柱,梁,屋頂,門窗等,不包含機電管線,而且點雲模型的建築樣例體型規整,不是異型或者具有較多的裝飾性構件。此外,據內部知情者透露,該AI識別技術是由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團隊開發,目前僅能識別方盒子建築與基本的構件, 還無法全面應用於所有的複雜建築類型。
儘管如此,我們不能低估AI技術的發展,自BIM在10多年前開始應用於建築業以來,在全球各地,尤其是在中國,催生了一個新的工種,美其名曰:BIM工程師,事實上就是BIM的翻模員。
BIM翻模儼然成為一個產業,相關的軟體培訓也蔚然成風,以至於很多人覺得Revit不是一個BIM設計軟體,而只是個翻模工具。但今天AI技術的發展似乎開始敲響了BIM建模員將被取代的喪鐘,雖然目前僅能應用於簡單既有建築點雲模型,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勢必可用於所有的點雲模型。對於新建建築,如果工作是根據CAD圖紙建模的話,那AI有朝一日完全利用先天就結構化的CAD信息自動生成BIM模型的,屆時當下的BIM翻模員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回到PointCloud-BIM的技術,如果一旦成熟,或許立竿見影的應用點在於既有樓宇的基礎數據採集與分析,例如通過無人機採集的點雲模型自動生成可用於智慧城市平臺的BIM化基礎數據,亦或是通過雷射掃描儀採集到室內點雲模型為樓宇FM運維提供結構化的BIM模型。
總之,讓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去翹首以待新的技術,而不能因為會一兩門軟體操作就固步自封。就像凱文凱利所言:
我們確實有一些工作可能會被機器人替代,但是機器人也會給人類創造一些新的工作職位,比如需要更多的創意、創造力以及更多經驗的工作機會給人類做。這是人類擅長的,因為這些不要求高效率。我們更多的會看到機器人所從事的工作是一種提高效率的重複性工作,那麼這種高效率的要求工作就應該由機器人或人工智慧來做,這就是我所看到的一項趨勢,這種趨勢來的非常的快速。
ShanghaiBIM 緣起於buildingSMART在上海的興趣組織成立於2012年10月,同時也是美國建築師協會(AIA)在中國大陸唯一的international TAP(國際技術聯盟夥伴),秉承非營利性及開放的原則,旨在為國內BIM從業者提供境外第一手高端BIM資訊,並通過線下活動來搭建一個分享與交流的自由平臺與社區。
歡迎任何關於演講嘉賓和會議地點的提議和合作。可關注shanghaiBIM微信公眾號後進行留言,或郵件至:xavier.zhuang@shanghaiBIM.org
ShanghaiBIM is a non-profit open organization aiming to offer a free platform for BIMers to exchange and share ideas. Any suggestions and offers on Speakers and Meeting Spots are much appreciated! Contact email: xavier.zhuang@shanghaiBI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