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索尼PS4、微軟Xbox360大行其道的今天,在遊戲主機講究硬體配置的時代,任天堂Switch的發售因為早早暴露的「Low」配置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歡迎,但是,在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發布之後,神轉折開始了,Switch的銷量蹭蹭蹭的坐火箭似得飆漲,很多地區一再賣斷貨。
看到這裡,我們接收到這麼兩條信息:
Nintendo Switch貌似確實不咋滴
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一戰封神
對於 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 這部遊戲的評說這裡就不多費筆墨了,很多媒體直接給了滿分,當然我也體驗了一會,單論我10多年的遊戲經歷來說,這確實是款神作,但是在這裡我想表達的是,難道拋開這部神作,任天堂Switch主機真的就很爛了?
在任天堂的基因中,創新是永恆的主旋律,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單純從Switch的造型上就能看出有別於其它的遊戲主機的創造性,即可接入電視/顯示器構成家庭娛樂設備,又可以隨身攜帶作為移動掌機,在不失樂趣的前提下做到了通用性的極致。
而從拆解中來看,雖然一些結構件之間的處理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緊湊、完美,但仍舊看到整機核心PCB製版的做工以及板載器件的布局都屬於上乘,不要不服,不服的可以去看看網上的高清拆解。
對於任天堂Switch,拆解過程中展現的幾點是我比較在意的,也讓我比較吃驚。
首先是搭載的核心SoC,從IC本身的mark上來看,編號為ODNX02-A2,屬於英偉達的產品,但是在NVIDIA的產品列表中根本沒找到這顆IC,到底怎麼回事呢?
經過大神的剖析,將Nintendo Switch上的這顆SoC與英偉達自家的SHIELD主機的處理器進行比較來看,幾乎一模一樣。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理解為基於NVIDIA TEGRA X1的馬甲或者說定製版,基於Tegra X1架構硬體解決方案,使用4核心Cortex A57架構CPU,以及256個CUDA核心的第二代Maxwell架構GPU。有點比較有意思的,在移動平臺Switch以及連接電視實現構成主機平臺整個SoC的性能是變化的,當接入電源的時候主機性能是使用電池的2.5倍左右。可以推測使用電池的時候,Switch上的整顆SoC是降頻工作的。
NVIDIA TEGRA X1性能參數參考:
眾所周知,NVIDIA TEGRA X1剛推出的時候性能是得到大家的認可,但是相應的功耗也是移動平臺所不能接受的,大概為10W左右,這比當時的「崴貨」驍龍810還要瘋狂,所以散熱器是必不可少的。
在任天堂switch上採用的散熱方式為傳統的熱管+風扇的主動散熱方案,作為一半使用是移動式手持平臺,用上了風扇散熱也算是比較尷尬的了,但是更尷尬的是,即便是用上了風扇,對於滿性能跑的NVIDIA TEGRA X1還是有點「力不從心」。
除了核心SoC,交互體驗的給人最大的直接觀感莫過於屏幕了,雖然說任天堂switch還搭載了觸控螢幕的創意的互動,但論整體屏幕素質不太理想,不說偏色、亮度低等因素,單看6.2英寸,720p解析度的屏幕就夠讓人詬病的。考慮到目前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在看慣了高ppi解析度屏幕的時候再回去看這種具有像素點的屏幕,很難讓人接受。
最後要說一下的是萬綠叢中的一點紅,玩過主機遊戲的都知道,現在中高端的手柄都提供震動反饋以提升遊戲體驗,但是很多震動馬達也是普通的電機,而任天堂switch採用的核心反饋系統就有些高端了,就如同iphone上的線性震動馬達,提供了「柔性」的震動反饋,相比「生硬」的震動反饋,震動的體驗尤為讓人舒服。
綜合來講,本文就事論事單講Nintendo Switch的硬體配置,從這一點上來說,無疑是不能讓人滿意的,但是對於任天堂,只談硬體無疑是不公平的,有點耍流氓的感覺,這個就跟拋開ios系統只講iphone的硬體配置一個道理。
或許對於任天堂我們應該寬容一些,對於這個曾經用紅白機「統治過一個時代」、徵服我們童年的任天堂,我們不該用世俗的那一套標準去衡量這麼一個有情懷的,有創意、有文化底蘊的公司,記得聽過任天堂已過世的前任社長巖填聰在直面會上曾說過的一句話:"On my business card, I am a corporate president. In my mind, I am a game developer. But in my heart, I am a gamer.」 或許只有這種從心底熱愛遊戲的掌權者,才能設計出引起大部分人共鳴的感動人心的產品。
改裝達人通過樹莓派大膽改造Game Boy,能運行數百款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