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震魚的傳言:
什麼是地震魚?它的出現為何讓人恐慌,傳言中這種魚的出現,與地震有著密切關係,這是真的嗎?
七米長的皇帶魚與海報突擊隊員,於199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科羅納
地震魚,很多人都很陌生,其實它的別名叫皇帶魚,儘管它一直存在,但是極少有人知道它的真實面目。
讓人毛骨悚然的是,每當「地震魚」出現之後當地緊接著就會出現地震或者是海嘯。所以,在大部分的傳說中「地震魚」的出現都成了不祥事件發生的先兆。幾千年來,「地震魚」就像一幅巨大的陰影罩在所有航海人的心頭,所以有人將其稱呼為「惡魔的使者」。
此魚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只有當發生海底地震時,這種深海魚才會被震上來,也就會被人捕獲
它是海洋中最長的硬骨魚,體亮銀色;腹鰭紅色,槳狀,故英文原意為「槳魚」。背鰭亦呈紅色,很長,有兩層樓那麼高,始於頭頂如鬃冠。很少見於水面,有人偶爾見到,誤為「海蛇」。人們通常認為它們是橫掃海底,摧毀一切的怪獸。
皇帶魚分布於深海、印度洋及太平洋,北緯72度至南緯52度的亞熱帶深海裡,主要活動與溫暖海域深處。它們生活在深及800米以下的深海生活,所知道來到海面的皇帶魚都是生病或者將死的。不過也有科學家相信它們的生命力很強,即使只剩下前半個身體仍舊能活下去。許多人認為古代航海者傳說中的大海蛇就是來自皇帶魚的形象!
皇帶魚幼體
太長了有木有?!鏡頭裝不下了有木有?!
皇帶魚魚體側扁通體銀灰,無鱗、表皮易磨損,頭小、口部凸出,沒有可見的牙齒,身體有黑色條紋、黑點和波浪形條紋(也有說是藍黑色的,派氏皇帶魚還有凸出的結節),但是一般是看不到的,在皇帶魚死後這些圖案很快就消失了,大多數被發現的皇帶魚都是死了被衝上岸的,所以……幸好還是有人拍到它們水中的姿態,真是非常閃亮啊2016年4月20日,臺灣的海邊捕獲一條「地震魚」
「地震魚」最早記載於1901年的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物館雜誌。臺灣有關媒體曾經報導說,1999年臺灣嘉義縣瑞裡鄉發生大地震前,漁民在澎湖海域捕獲到一條「地震魚」。漁村相傳此種魚為「海龍王」、「龍宮使者」或「白龍魚」,在大地震前後才會出現。有人猜測,或許是在深海海底地殼發生變動或火山爆發前,這種魚才會逃離深海到淺海活動,所以才被捕捉。因此很多漁民把它稱為「地震魚」,皇帶魚的「地震魚」綽號由此得名。
說到與地震有關的現象,小編要講一講了,在地震孕育過程中,會伴隨產生許多物理、化學狀況的變化以及大地變形、地球物理場的變化等,可能由於地震前的這些變化,導致動物生活環境改變,直接刺激動物的相關感覺器官,往往使動物產生與平時不同的異常表現等。
比較常見的異常現象有:水位、水質異常,動、植物的習性異常,地聲異常,電磁場異常等。
水位、水質異常:震前井水等地下水的異常變化,主要表現為水面陡漲陡落、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溫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變化,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等。
無雨水變渾,變色變味又難聞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門道
噴氣又發響,翻花冒氣泡
動、植物習性異常:當地震來臨前,動、植物常有一些反常的表現,如:冬眠的蛇出洞、植物反季節開花等。
人們總結的各種異常現象
地聲異常:指地震前來自地下的聲音,強烈而怪異,和平日城市噪聲全然不同。聽到的聲音「好似颳風,但樹梢不動」;有的聽來猶如列車從地下奔馳而來;有的如狂風呼嘯,伴隨飛沙走石、夾風帶雨的混雜聲;有的似乎放連珠炮般的聲響,在頭項上空炸開,或如巨石從高處滾落。
地聲異常
需要指出的是,各種各類的異常現象幾乎天天都會發現,但是不是所有的異常現象都對應著地震的發生。地下水的過量開採、氣候的反常變化,動物本身生理因素、環境變化的因素等也會引起上述變化的出現。
關於為什麼皇帶魚總是在地震時出現(然後死去),有這樣一種說法,魚類內耳和身體兩側有側線感受器,這是一種機械感受器,能感受1~25赫的次聲波,即使對水流壓力的微小變化或微弱的水流波動也很敏感,在地震發生前深海魚能感受到超聲波或者次聲波,於是就遊到了上面(結果就因壓強太小爆體而亡好可憐QAQ)。我也見過有人提到皇帶魚能感應到特殊的磁場從而預測地震發生(於是就爆體而亡)。究竟是不是這樣呢是不是這樣呢?很抱歉啊,連科學家都不知道的我怎麼會知道。實際上在地震前電場、電磁波、地溫、地下水和空氣離子等都會發生變化,甚至有人說是因為海底有毒氣體釋出才造成深海魚逃竄到海面的,所以……我們都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