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的企業如何做To C的生意

2022-01-29 CXX閱讀與思考

最近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很多To B的企業在做To C的生意了。比如說華熙生物,一家做玻尿酸原料的企業,開始做起玻尿酸的消費品了,像含有玻尿酸的面膜和食品。比如早一點的比亞迪,原來是做手機代工的,跟富士康是競爭對手,後來做的是電池,最後做起汽車了。再比如我後面要詳細說的華為手機,原來的華為手機的客戶是電信運營商,後面才轉向做面對終端消費者的手機。

本文不介紹為什麼這些To B的企業去做To C的事情了,而是試圖探討To B的企業如何才能做成To C的生意。

首先說說To B生意和To C生意的一些不同。

一、To B生意和To C生意的區別


1、客戶群體不同


To B的生意,不管是B(大企業)還是b(小企業)都是需要銷售們去跑、去維護。即便是一些主動找上門的客戶,也需要銷售們對口服務,完成對應的訂單,並送貨或交付。很難出現一款產品滿足各種企業的需求,To B企業們提供給客戶的產品會通過拆解成通用模塊,完成客戶的定製化需求。在面對一些大客戶的時候,很可能會遇到一些潛規則,如何處理這些潛規則也會帶來不同的企業發展路徑。此外,客戶定製化需求更多,使得一家企業可能由產品導向變成項目導向,最終變得規模不經濟,降低了運營效率。這也逼迫To B企業需要花更多經歷提升自己的運營能力,思考清楚商業模式。

To C的生意的差別就大了,面對各種類型的消費者,首先需要定義清楚你的消費者到底是誰?年齡段是誰?性別是什麼?消費者收入段是多少?To C的生意的推廣通常用的不是銷售人員,而是市場和營銷人員。他們需要制定獨特的市場策略,確定好直銷或者經銷模式,通過營銷策略擴大市場影響力。同時To C的產品和服務相對標準化。

以上不同也必然帶來組織機構的差別。例如這家公司需要以什麼部門為核心?資源重點會傾向什麼部門?營銷為主還是產品為主?這都是To B和To C生意屬性帶來的不同。

2、獲取客戶真實需求的難度不同,方法不同


To B的業務相對來說客戶需求比較明確,或者至少有一個大致方向,隨後需要在和客戶的互動和打磨中逐漸完善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會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更新迭代方向。To B客戶的決策者和使用者可能不是同一個人,這增加了與客戶之間的溝通成本。

To C的業務更難以揣測用戶真實需求,每個用戶都有自己的訴求。比如買一部手機,有的人看重屏幕材料,有的人看重手機大小,有的人看重外觀設計,還有的人看重攝像功能。要獲取目標客戶的需求通常需要大量的用戶調研。To C客戶的決策者和使用者大部分情況下是同一個人。

3ToB更需要構建產業生態,To C更需要培養市場


To B企業通常是嵌套在一個更龐大的產業體系裡的。舉個最典型的例子:荷蘭的光刻機巨人——阿斯麥。在《光刻巨人》中,作者瑞尼•雷吉梅克介紹了阿斯麥的前世今生,它如何起步,如何在產業的幫助下一步步成為了現在的光刻機巨頭,如何通過跟臺積電的合作奠定了當今的地位。

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全世界都在使用波長為193納米的深紫外光刻機生產晶片,為了突破更小晶片製程,全世界都在想辦法製造光波更短,精度更高的光刻機——極紫外光刻機。製造這種極紫外光刻機可不是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獨立做成的,這既需要最好的光學鏡頭,還需要客戶的積極配合,更需要產業界的聯合研發。1997年,英特爾和美國能源部牽頭成立了一個裡程碑式的組織「極紫外聯盟」(EUV LLC),配合上當時如日中天的摩託羅拉、AMD和美國三大國家實驗室,並且聯合了幾百位全世界最好的科學家才驗證了極紫外技術的可行性。在隨後的幾年裡,這個聯盟花了大量資金和精力才把生產光刻機的技術落地,在達成了一系列複雜嚴格的協議之後,聯盟才把這個技術給了阿斯麥。2015年,阿斯麥終於實現了極紫外光刻機的量產。可以看出,To B企業如何讓自己嵌入在這種深度的產業合作中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To C端的企業更重要的目標是培養自己的忠實用戶。一個To C的企業就是一個生態位,它也許在這個生態位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也許不值一提,但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培養市場,找到並服務好自己最核心的客戶群。

就拿iPhone來說。大家都知2007年是iPhone的推出之年,但直到2011-2012年iPhone4推出,才是iPhone暢銷全球之時。這之中當然有產品更新迭代之功,用戶的培育也是其中不可獲取的一環。

4、在當前社會經濟增長情況下對To B企業和To C企業的機會不同


先給大家看一下中國最近10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情況。

  考慮到2020年疫情影響,將2021年的數據與2019年的數據做一個平滑,大致2021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率在4%上下。

大家可以看到,近十年的增長率從最開始的兩位數增長變成了現在的4%。這意味著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由增量市場變成了存量市場,由原來做什麼都可以賺錢變成了很多生意都不再增長甚至是下降。也就是說To C的企業很難再找到高速增長的市場了。

我們來看看美國的情況,現在美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率在1%-2%。在美國上市公司裡,To B的企業和To C的企業市值大致相當,而中國To C企業的市值是大於To B企業的。

根據美團老闆王興的說法,這會帶來一個很重要的啟示:當To C的企業面對不再增長的市場時,就需要開始從內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創新服務。而這其實是給了To B企業的很多機會。

5、續約率與用戶粘性


To B 生意中所說的續約率和To C生意中所說的用戶粘性很像,但是我認為這兩種叫法的不同其實代表著背後的思考是不同的。

續約率是一個主動發起的行為。一個銷售人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主動服務好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才能帶來更高的續約率。他也許有單獨針對續約率的KPI考核指標,他需要為了這個續約率目標的達成付出很多努力。

用戶粘性不太一樣。To C企業更多的依靠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被動吸引客戶,企業中很少有人單獨對某一個消費者或客戶負責,他們面臨的是一個群體,所以需要進行更精準的用戶畫像和營銷。

6、獲客成本與獲客周期不同


通常,To B企業的獲客成本更高,獲客周期更長。

有的時候,銷售人員可能已經花了很多時間、精力、資源快要獲得一個客戶了,這時,競爭對手突然橫插一手找到了其他資源把這個業務搶下來了!To C的生意中很少出現這種情況,消費者在決定購買後,很少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7、銷售鏈條長短不同


對於To B的企業來說,產品賣出去只是銷售的開始,後續的維護、服務都是銷售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還需要企業手把手指導客戶使用,任何一個環節做的不好都會失去客戶,這意味著企業服務客戶的鏈條非常長。

而對To C的企業來說,產品和服務賣出去了基本等於銷售結束了,即便有部分售後服務,所佔比重也很小。

二、華為的案例


我們在看到To B生意和To C生意有這麼大的區別之後,可以認識到,這種生意屬性的轉變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和決心。

在這裡,我想詳細說明一下華為的手機業務是如何從To B轉向To C的,如何從運營商客戶變成消費者客戶的。以下很多內容來自《華為的選擇》這門課。

2011年,華為成立了消費者業務集團,開始做面向終端消費者的自主手機品牌。到了2019年,華為與蘋果、三星成了全球公認的三大最好的品牌,同時,消費者業務的收入達到了華為總營收的一半左右。

在2011年以前,華為的手機是面向運營商的,那個時候華為做定製機,企業在手機上設計思路還是考慮運營商需要什麼,他們也根本不愁賣,反正是運營商賣話費送手機。但是,此時的華為手機能力並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上,他們並不知道消費者需求。

華為開始做面向消費者的手機時,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不知道消費者喜歡什麼樣的手機,也不太清楚目標客戶是誰。於是,他們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照著競品的最先進技術全部重做一遍,各個參數甚至做得更好不就行了?這就是華為P1。你聽過這款手機嗎?肯定沒有,因為它失敗了,2012年只買了不到50萬臺。而同期的iPhone5是1.25億臺。華為隨後的幾臺代產品採取了相同的策略,都不太成功。

此時,華為決定採取了幾種策略:第一,承認自己做的不好,領導出面,穩定軍心。第二,改變團隊文化,讓更多背景的人才進入團隊,從原來的工程師為主的團隊變成一個大量設計師和用戶體驗專家加入的團隊。第三,也是在我看來非常漂亮的一步棋——讓所有研發人員親自與消費者接觸!華為會讓研發人員親自站臺銷售店面,讓他們親自看到自己和競品的差異,消費者如何做決策,消費者的偏好。有這麼一則故事讓我印象極為深刻:一個華為的研發人員在銷售櫃檯觀察消費者流向時,看到競品的櫃檯人頭攢動,而自己這邊無人問津,直接哭了出來。

直到2013年6月,經歷了兩年的痛苦和反思,華為做了大量的消費者調研和針對性設計,P6終於一炮而紅,隨後的Mate7也是大獲成功,自此,華為手機徹底崛起。

可見,華為也是經歷了陣痛和極大的改變才完成了這次成功的轉型。它改變了自己曾經的文化和團隊搭建方式,建立了全新的組織體系,並經過大量的消費者調研和設計思路的轉變才取得了現在的成果。

華為手機還有一個做法讓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華為自己的叫法是手機「時裝化」。時裝市場是一個極為擁擠的市場,各種玩家早就在這個市場裡充分競爭,但我們還是看到國內新品牌出來或者新的外資品牌進入中國。原因就是消費者口味是多層次的,同時這個市場一直在升級。剛開始人們希望衣服質量好、便宜,後來人們希望的是時尚和個性化。華為參考時裝行業的新進品牌策略,選擇好的時機、為客戶提供貼心的功能並且開闢了新的賽道——2016年華為和徠卡聯合研發的雙鏡頭拍攝系統上市,照相的效果極為驚豔。這一年是華為手機真正可以跟iPhone和三星叫板的時間,那一代手機是P9。

三、To B企業轉型做To C的生意的建議


在我看來,一家To B的企業想做成To C的生意需要做到幾件事情才有希望:

1、建立全新的團隊,建立獨立於原來的組織體系。

2、建立全新的文化,To B和To C的文化完全不同,關注點也不同。

3、敬重市場,認可自己不懂市場,向高手學習,虛心請教。按照華為的說法是:「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先照著做一遍,再來改善,最後完全變成自己的內在基因。

4、注重用戶留存率和用戶粘性。

5、更注重品牌打造和營銷。

6、要有耐心。很少可以看到企業可以一開始就提供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和服務,一定是通過很長時間打磨才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

相關焦點

  • To B的生意,天然適合通過私域流量去做?
    02To B生意的三大特點為什麼2B行業可以用私域流量運營的方式來做,大家得先搞清楚2B行業的一些特點。03為什麼To B生意適合做私域流量我們剛對私域流量運營和2B生意的特點做了介紹,相信各位已經有所了解。那麼私域流量運營為什麼適用於2B生意的運營呢?
  • 湯明磊:P2b、B2b、S2b和E2b,to B企業的四重境界
    顛覆的意義是改變,是要將原有的模式進行重構,本質是要去做增量,而賦能則是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提供增加值,其本質是做存量。我認為目前市場上的傳統行業當中存在著大量的機會。很多傳統企業迫切地需要我們為他們進行賦能,為他們提供新的附加值。
  • To B To C企業要轉型,在未來什麼樣的公司能成功?
    總之一句話,都要企業轉型。無數原先做ToC業務的網際網路公司轉向ToB業務。很多人以為,ToC做ToB是降維攻擊。其實,ToC與ToB是兩個不同的領域,根本不是降維或升維,而是不同的邏輯思維。然而這一切,不經歷是無法感知的。To C的企業,轉To B。比如騰訊公司。從深耕消費網際網路,到擁抱產業網際網路。
  • to C 的人,別去做to B !
    to B是面向企業,to C是面向個人。企業的購買決策不是由一個人決定的,而是由流程來決定的。你買個化妝品,基本不用和老公商量,家裡買個貴點的電視,你和老公商量一下,也就拍板定了。流程特別簡單,一個人就拍板了,大不了兩個人口頭商量一下。
  • 阿里釘釘 to B,騰訊企業微信 to C
    )(2)兩條信息一、阿里釘釘我很久才周期性刷一次阿里釘釘的官網,有這麼一段:企業廣場和中國4000萬企業談生意 找到全中國所有在營企業,了解他們的業務、 產品、商業信用、聯繫方式等,迅速與對方 取得聯繫,開展合作。
  • SMARTWAY智途雲|如何使用WhatsApp企業版提升您的外賣生意?
    如何使用WhatsApp Business提升您的外賣生意?而企業版Whatsapp Business,更是經營線上生意、網絡推廣必不可少的免費好幫手。商家可以通過WhatsApp Business的商店系統建設自己的在線餐廳或商店、上傳產品圖冊、發布狀態宣傳自己的商品。
  • 為什麼說做to C 的人比較難去做to B ?
    如何應對B端業務中常見的問題?以下,盡情享用~ 前幾天在線下大課的私享會上,有個同學問了個問題。 他本來一直是做to C軟體系統的,積累了很多經驗。他發現很多公司也需要這樣的系統,他想把能力和經驗包裝起來,賣給這些公司,問我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快速打開市場?
  • C 語言 為什麼 a>b 不要寫成 a-b>0 的情況
    收錄於話題 #c語言 如果閱讀了上一篇:C 語言, 什麼 char c = 0xFFFF 返回 -1?
  • 做生意,必須會點套路!
    他們不僅自己天馬行空、四處奔忙,販進賣出,而且還鼓勵別人這麼做。猶太商人聲東擊西、轉戰南北、廣為聯繫,做成了一筆又一筆的大大小小的貿易。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應該「做四方的生意,賺取八方的錢財」。嘴巴」生意,也就是同吃有關的生意。
  • 為什麼我們常說做to C的人比較難去做to B?
    這不是更方便,也不用做那麼重了。我說,因為你做了很長時間的to C產品,可能對to B行業不太了解。下面,我就來說說我對to C和to B的理解,它們到底有什麼差別,希望對你能有所啟發。 to B是面向企業,to C是面向個人。企業的購買決策不是由一個人決定的,而是由流程來決定的。只要是幾十個員工以上的企業,就需要有審批流程了。員工想買個東西,提交申請後,需部門經理同意,還要上報財務經理甚至總經理批。如果公司再大,就會有專門的採購部,專門負責尋找公司要買的各種各樣的東西。
  • 流量,如何變成好的生意?
    如何兼顧廣告成本與拿量能力?過往的解決路徑是什麼?就是不斷上計劃,看哪條能起量,運氣好就撞上了……(允許做個悲傷的表情),與之對應的是——KPI壓力大,人工盯盤,手動調價,效率低。而騰訊廣告的oCPX智能優化廣告,就是在量級和成本之間找到均衡的點,讓廣告投放變得簡單,降低人力成本(以及提升投放專員的幸福感)。
  • 18歲女生創業做什麼好10 萬元用於投資做生意,做什麼生意好?
    18歲女生創業做什麼好 常常有網民問唐哥:我有十萬元想投資做生意,有什麼好買賣可強烈推薦的?因此,唐哥今日跟大伙兒聊一聊10萬元項目投資的買賣有什麼可做,供自主創業好朋友參考。第一:10萬元做項目投資最好是18歲女生創業做什麼好
  • To B生意的私域流量,你應該知道的10件事兒
    大家討論到一個很多人關心的問題:To B很重要,很多人想轉型做To B的業務。私域流量也很重要,很多人也想做私域流量。但是如何通過私域流量,撬動To B的業務?或者說,正在做To B生意的人,要如何做私域流量?
  • 0123丨企業為什麼要買SaaS;To B生意的私域流量,你應該知道的10件事兒;孤獨大腦2020年合輯-B2BGrowing
    文章推薦星級:324企業為什麼要買SaaS?
  • 來中國,做生意
    今年對接會現場除了設置300多個對談桌,還首次設立了視頻對接區,可以現場連線國內8個分會場,方便各國參展商與不能到場的中國企業洽談。克裡斯蒂安·弗洛勒斯·厄巴內哈(墨西哥)  在中國做生意3年多,克裡斯蒂安對中國的印象在不斷更新:除了文明古老、和家鄉墨西哥一樣人多,還有無限蔓延的地鐵線路、更「生猛」的商人。
  • 那些在廣州的非洲人,他們如何做生意,如何生活|「低端全球化」①
    「非洲倒爺」成了麥高登和他的學生林丹、楊瑒的觀察對象,他們用了幾年時間輾轉廣州各處,採訪了數百位非洲商人,想弄清楚他們如何做生意,如何生活。這延續了之前麥高登在香港重慶大廈的研究。2011 年出版的《重慶大廈》關注這裡的南亞人和非洲人,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世界中心的貧民窟」。
  • To B和To C企業組織能力底層邏輯有何不同?
    李曉紅認為,這一趨勢在企業內部調研中也得到驗證。騰訊諮詢2019年網際網路組織能力調研發現,針對「公司未來3-5年的成長性」,To B企業員工的認同度比To C企業高5個百分點,針對「公司未來的信心」,To B企業則高2個百分點。所以網際網路下半場對To B企業是利好。To B和To C企業的業務特點不同,決定了管理模式的底層邏輯不同。
  • 企業微信:騰訊To B與To C的交匯點
    企業微信產品總監林莉用了這樣一句話:未來,企業微信將守住做「企業的專屬連接器」這個本分,將連接作為重點,做好更多底層功能。為什麼企業微信要做企業專屬連接器?怎麼守住這個本分?讓我們先看一個故事。「他們做得很好,但是投入非常高,有一個30人的團隊專門做這件事。「這樣大的人力、財力投入,對於海大所處的這樣一個低毛利的行業來講,是不可能實現的,胡水平說道,」剩下的選擇只有企業微信和釘釘。」在胡水平的規劃中,這個移動平臺未來要實現三個協同:企業內部溝通協同,企業間及產業鏈協同,跟C端(消費端)的協同。
  • TO B溝通,真的不能學TO C?
    在這麼多年的企業溝通工作中,我常常會跟一些從事傳統營銷方式的朋友討論,TO B企業,到底能不能利用TO C的方式進行溝通。在我眼裡,任何的創新,都敵不過經驗主義:「我們這麼都幹了幾十年了。」我們尊重長期專業主義 ,也尊重創新精神 。
  • 為什麼我們常說做to C 的人比較難去做to B ?
    這不是更方便,也不用做那麼重了。我說,因為你做了很長時間的to C產品,可能對to B行業不太了解。下面,我就來說說我對to C和to B的理解,它們到底有什麼差別,希望對你能有所啟發。to B是面向企業,to C是面向個人。企業的購買決策不是由一個人決定的,而是由流程來決定的。你買個化妝品,基本不用和老公商量,家裡買個貴點的電視,你和老公商量一下,也就拍板定了。流程特別簡單,一個人就拍板了,大不了兩個人口頭商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