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針對所有人,目的是希望幫助大家選購適合自己的筆記本電腦
本文只討論筆記本電腦
文章會不定時更新,以適應產品的更新迭代
電腦本身就不是一種便宜的產品,筆記本電腦更是如此,不要認為現在 3000 塊錢就可以買到安卓旗艦,3000 塊錢也就可以買到很好的電腦,筆記本電腦這種東西一點也不便宜。建議大家在選購筆記本電腦的時候至少準備 5000-6000 大洋,以保證你能在大多數情況下為自己選購一臺相對合適的電腦。要求比較嚴苛的人可以考慮加錢到 8000-10000 大洋,有特殊需求的人或者土豪可以加錢到 10000 以上。
選購電腦方面一定要謹慎,最好自身先了解一些入門知識,畢竟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別人的意見可以拿來參考但最終決定權還是要把握在自己手上如果你去了貼吧,雖然裡面大多數都是好心的老哥,但是也有不少水軍,不要啥都信。比如 Windows 7 吊打 Windows 10 這種睿智言論。
總之,小白儘量不要去實體店
如果你對售後要求比較嚴格,建議優先選擇惠普、戴爾、聯想、華碩、之類的一線品牌,他們通常都擁有完整的售後體系。某些品牌的售後稍微複雜一些,比如微軟。(售後基本靠快遞,好在微軟一般都是以換代修,體驗很好。而且 Surface 的品控較前幾年已經有了極大地改善。不過希望大家不要鑽空子,畢竟蘋果就因為部分別有用心的人多次更改售後服務條款,確實減少了騙保現象,但對於消費者顯然不是什麼好事。如果你想了解的話,不妨去搜索所謂的 「官換機」 是怎麼來的)
在看這篇文章之前,請您先明確自己的需求,你是要購買輕薄本還是遊戲本,然後再開始閱讀這篇文章。如果你要經常出差、移動你的電腦,或者你是個妹子,建議購買輕薄本,輕薄本的性能不會很高,但足以應付日常使用。如果你是遊戲玩家,需要移動電腦,可以購買遊戲本,它們的性能相對較高,但很重。
如果你懶得往下翻了,可以直接加我微信,專業搞電腦20年,一定說到你滿意,電腦方面問題也可以來諮詢,探討
這是我的主營
開頭還是先祭出這張圖
這張圖儘管已經傳了很多年了,但依舊適用於如今的筆記本市場,多年以後,筆記本電腦的市場結構、定價策略依舊沒有大的變化,因此我把它再次放在這裡。
CPU(中央處理器)
CPU 現在主要有兩家,英特爾(Intel)和 AMD。此外,2017 年年末開始出現了基於 ARM 架構的 Qualcomm Snapdragon 處理器的 Windows 電腦,一般來講,鑑於基於高通驍龍處理器的筆電尚未普及,所以我們暫不討論。AMD 移動處理器只能買 Ryzen APU 家族,老的 A 系列、E 系列、FX 系列處理器就是騙錢貨色。
英特爾前段時間發布了全新第九代移動標壓處理器,相較於 8 代 CPU 的大幅提升,45W 移動標壓 i5、i7 回歸了擠牙膏的策略,僅僅提升了頻率,部分型號增大了三級緩存,沒有本質提升。i9 擠了一大坨牙膏,增加了兩個物理核心,到底有多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某些做出來單熱管壓 i9 這種事情的廠商仍然在單熱管壓 i9。對於標壓移動 i7 和 i5 來說,提升幅度實在有限,預算不足的消費者可以考慮搭載老一代 CPU 的筆記本電腦。
Intel 處理器大致可以按照系列、架構、TDP 等多個方面來加以分類:
系列
騙錢 Celeron(賽揚)、Pentium(奔騰);
低端 Core(酷睿)i3,中端 Core i5;高端 Core i7。
旗艦定位的 Core i9 只在搭載了第 8 / 9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的筆記本上出現。
低端的奔騰和賽揚千!萬!別!碰!屬於騙錢產品,另一個 Atom(凌動)也是騙錢的。
下面講一下如何選 CPU:
對於輕薄本,無腦上 i7 是一種人傻錢多的行為,如 i5-8250U 和 i7-8550U,都是 15W 低壓移動處理器,都是 4 核心,8 線程設計,唯一的區別就是 i7-8550U 的基準頻率(1.8 GHz)比 i5-8250U 的(1.6 GHz)高了 200 MHz,睿頻則從 i5-8250U 的 3.4 GHz 提高到了 4 GHz,以及睿頻的時間大概會長一點。其他的地方都沒什麼區別,實際的性能差距撐死也不會高於 10%,那麼這時無腦上 i7 就是在亂花錢了。
對於遊戲本,上 i7 是完全可以的。對於 45W 移動標壓 CPU,i7-9750H 比 i5-9300H 多了兩個核心,四個線程。因此 i7-9750H 可以擁有比 i5-9300H 好得多的性能,對於 i9-9980HK,emmm,你開心就好。
需要注意的是,Celeron < Pentium < Core i3 < Core i5 < Core i7 < Core i9 這個 「規律」 或者說是 「常識」 需要特定的先決條件才能生效,那就是必須是同代產品(六代、七代、八代),相同定位(移動低壓、移動標壓、桌面)。
舉幾個例子,如果是 i5-9400 和 i7-9700K,都屬於九代產品,都屬於桌面級 CPU,那麼 i7-9700K 吊打 i5-9400 就是成立的。
如果是非同代產品,情況就會變得不同。比如 i5-7400 和 i3-8100,一個是七代的,一個是八代的,由於八代處理器增加了兩個物理核心,實現了較大的性能提升,導致七代產品完全淪為騙錢產品。因此,i3-8100 吊打 i5-7400。
如果是非同定位產品,情況又會變得不一樣,比如 i5-8300H 和 i7-8550U,雖然都是八代處理器,但是 i5-8300H 是 45W 標準電壓移動處理器,而 i7-8550U 則是 15W 低電壓移動處理器,這時 i5-8300H 就可以吊打 i7-8550U。
架構
目前市場上能見到的主要是第 8 / 9 代 Coffee Lake,第 8 代 Whiskey Lake 和已經被歸納進騙錢產品的第 7 / 6 代 Kaby Lake / Skylake。
在購買新電腦的時候,最好選擇最新的架構,如果手頭錢緊,可以購買老一代的架構,不過前提是英特爾又在擠牙膏了。比如 Coffee Lake 咖啡湖和 Whiskey Lake 威士忌湖這種,Whiskey Lake 架構的 CPU 是目前 8 代低壓 U 的增強版,新款 i5-8265U 和 i7-8565U 相較於 Coffee Lake 架構的老款 8 代低壓處理器僅僅提升了最大睿頻頻率,比 6 代到 7 代的提升還沒有誠意。這種情況日常使用基本可以無視,因此個人認為,對於移動處理器,8 代 Coffee Lake 咖啡湖處理器更適合預算較緊的用戶購買。
對於 7 / 6 代處理器,不推薦購買,8 代處理器在多核性能上有高達 30% 的提升,跑分上一顆低壓 i7 可以跑出接近 7 代標壓 i5 的水平。第 9 代雖然沒有什麼誠意,但好歹也是有一丁點提升的。推薦大家儘量購買新平臺、新架構的產品,它們通常有更好的功耗比、更長的續航、更強大的性能。
TDP(熱設計功耗)
移動版本的處理器 TDP 分為 5W 超低電壓、15W 低電壓和 45W 標準電壓,還有一些 28W 的特殊型號。同代性能對比基本上是 45W > 28W > 15W > 5W。
5W 的就是原有的 Core m 系列改個名字罷了,只要名字裡有 Y,比如說 i7-7Y75 和 i5-7Y54,那不用看了,絕對是 TDP 5W 的超低電壓 CPU,一般來講超輕薄筆記本電腦很有可能用這個,比如蘋果 MacBook,Dell XPS 13 9365 等產品。
15W 的產品用的比較多,我們熟悉的輕薄本大多數都是用的這種 CPU,比較常見的 Intel Core i5-8265U 和 Core i7-8565U 都屬於 15W 的低電壓 CPU,主流的輕薄本基本上都是這種 CPU,因為使用這種 CPU 的電腦實在太多,就不一一列舉。
28W 的產品基本上賣給蘋果的比較多,用在自家 13 英寸 Touch Bar MacBook Pro 產品線上(無 Touch Bar 機型還是 2017 款的,搭載 15W 7 代低壓 CPU),Windows 陣營中使用 28W CPU 的電腦普遍非常少,VAIO(現在已經不歸索法了)好像有幾款。這部分產品相較於普通的 15W CPU 主要是提升了頻率、配上了強勁的核顯,這類 CPU 所配備的核顯性能已經和低端獨顯的性能相當甚至更強。英特爾自家生產的 NUC 迷你電腦也經常使用 28W 低電壓處理器。代表型號有 i5-8259U 和 i7-8559U。
45W 是標準電壓的 CPU,一般用在遊戲本、傳統高性能筆記本和部分移動工作站上的比較多。特點無非也就是發熱量大和費電,優點就是性能高,性能跟 15W 的 CPU 相比,可不是提升了一點點。代表型號有 i5-9300H 和 i7-9750H,這類 CPU 由於發熱量偏大的緣故,一般都需要強勁的散熱系統來「降妖」,如果筆記本電腦散熱性能不足,還在使用這種 CPU 的話,後果嘛,參考 15 英寸 MacBook Pro 以及隔壁的 XPS 15,高負載時發熱量感人。
後綴
英特爾 CPU 的後綴十分繁瑣,讓人摸不著頭腦,下面簡單說一下後綴的含義,因為我們在討論筆記本電腦,所以我們只說筆記本上能見到的,部分後綴由於現在也見不到了,所以我們也不討論。
M 表示移動版,但現在已經不常見了
U 表示低電壓版,比較常見
Y 表示超低電壓版,比較常見
HQ 移動四核處理器,在 8 代處理器上已經沒了
HK 表示可超頻的移動 CPU(八代酷睿的移動可超頻版本歸到 Core i9 系列)
H 八代標壓 Core 的新後綴,與 HQ 意思差不多
遠古後綴主要有 M (標壓雙核) MQ (標壓四核) 和 MX (標壓四核能超頻)
至於拆機換 CPU 嘛,早期有特定後綴用來區分可更換的 LGA 封裝(隨便插拔)和不可更換的 BGA 封裝(焊在主板上)的,但是從六代 Skylake 架構開始,改成了清一色的 BGA 封裝,原來的後綴也就沒什麼卵用了。如果要換 CPU 只能找 BGA 工作檯給你焊一個上去。
綜合來看選擇 CPU 主要看以下幾點
系列:在相同代數,相同功耗的情況下, i7 > i5 > i3 > 奔騰 > 賽揚是絕對的。
代數:在相同系列、相同功耗的情況下,8 代 Whiskey-Lake / Coffee Lake > 7 代 Kaby-Lake > 6 代 Skylake
SKU(後三位數字):是一個編號,沒那麼多意義,如果非要說一個的話,那就是它通常表示性能級別,在相同代數、相同功耗的情況下,這個值越大越好,比如 i7-9850H > i7-9750H > i5-9300H
後綴:在相同代數、相同系列的情況下,HK > HQ > U > Y
講了這麼多,讓我們拿起一款 CPU 來看看
i9-9980HK
i9:表示它是英特爾的高端產品
9:表示它是 9 代 Coffee-Lake 架構
980:表示它是 8 代 i9 處理器的高端型號(其實目前的移動 Core i9 只有這一個型號)
HK 表示它是可以超頻的移動級別 CPU,由於是 9 代 Core i9,所以是 8 核 16 線程的。
連起來就是:i9-9980HK 是英特爾第 9 代酷睿 i9 系列的標準電壓高端移動能超頻的型號。
說道 AMD,那就講一下新的 AMD Ryzen APU 家族,2017 年 AMD 推出了全新的基於 Zen 架構的 AMD Ryzen 處理器。實現了鹹魚翻身,憑藉著強勁性能和高性價比,實現了產品銷量的大逆轉。害得英特爾不得不匆忙推出第八代 Core 處理器救急。
現在 Ryzen APU 處理器主要集中在輕薄本上,型號有 R5-3500U 和 R7-3700U。看名字就知道對標的是隔壁牙膏廠的 i5-8265U 和 i7-8565U。性能方面 Ryzen APU 的性能與對手差不多,而且搭載 Ryzen APU 的電腦普遍比搭載英特爾 CPU 的便宜 500 - 1000 元左右。非常適合對於預算比較敏感的消費者購買。但是選購 Ryzen APU 處理器的電腦時一定要諮詢客服是否是雙通道內存, Ryzen 架構處理器的性能與內存存在一定關聯,雙通道內存可以獲得更好的性能,還需要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看一下電腦的性能調教如何,調較保守的機器無法釋放 Ryzen APU 的性能。
總結
對於輕薄本,8 代 i5 足夠,沒必要加錢換 i7 以獲得 5-10% 的性能提升。
對於遊戲本,還是能買 9 代就買 9 代,i5-9300H 可以滿足大部分遊戲需求,對於需要使用專業軟體或者對 CPU 性能有更高要求的人建議購買 i7-9750H。如果實在是對預算比較敏感那你買 8 代標壓也不是不行,畢竟差距比較小。7 代就不要看了。
對於土豪,您隨便,愛買啥買啥,花重金買個移動版 Xeon 或者電老虎 i9-9980HK,然後拿回家掛著梯子來看油管也可以,畢竟: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難買爺高興,千金散盡還復來,爺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如果看到這裡,你就懶得看下去了,又想挑選一臺適合自己的電腦而不被忽悠,那麼也請加我微信GPU(顯卡)除了 CPU 以外,電腦上的另一個重要組件就是 GPU。現在的顯卡無非分為兩種,核芯顯卡和獨立顯卡,核芯顯卡基本上所有的電腦都有,獨立顯卡只在部分電腦上出現。我們首先來講解獨立顯卡。
獨立顯卡有兩個廠商,NVIDIA 和 AMD。話說 AMD 也真是尷尬啊,CPU 不敵 Intel,GPU 也不敵 NVIDIA,絕對的「千年老二。」看看 AMD 能否藉助 Ryzen 和 Vega 翻身吧。由於 AMD 移動 GPU 市場佔有率也不高,所以我們還是以 NVIDIA GPU 為例來進行講解。
NVIDIA GPU 跟 Intel CPU 一樣,也都有前綴、名稱、後綴的區別
前綴 GTX / GT
NVIDIA GeForce 顯卡不少都帶有前綴,其中 GTX 定位相對較高,GT 次之。現在的顯卡基本上都帶有 GTX 前綴,比如 GTX 1070、GTX 960 等,GT 前綴的產品定位低於 GTX,早些年的有 GT650M 和 GT750M,近幾年比較少了。還有些產品是沒有前綴的,比如面向輕薄本的入門級獨顯 MX250,都直接叫 GeForce MX250,在前面加上 GT / GTX 就是奸商的伎倆了。
此外還有最近推出的 GTX16XX 系列顯卡,同樣基於圖靈架構。但是閹割了光追單元,性能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性能應該略低於 RTX2060。如果你對光線追蹤沒興趣,GTX1660Ti 將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性價比更高,性能也差不多,可以觀望一下。還有消息稱 NVIDIA 也會推出 GTX1650 顯卡,相當於 GTX1050 的直接換代產品。
前綴 RTX
在全新的基於 「Turing」 (圖靈) 架構的 20 系顯卡中,NVIDIA 引入了專用的硬體級別光線追蹤 (Ray-Tracing) 單元,因此名字也索性改叫 「RTX」 。如果想要了解光線追蹤技術,知乎上已經有很多篇文章講解光追技術的技術原理和細節了。全新的 20 系顯卡也就叫 「RTX20?0」,目前共包含 RTX2080Ti、RTX2080、RTX2070 和新一代 「甜品卡」 RTX2060。(甜品卡指性能相對玩家來說夠用,價格不那麼離譜的顯卡)
移動版 20 系顯卡在流處理器規格方面與桌面顯卡保持一致,但在頻率方面有明顯的下降。移動版 RTX2060 顯卡性能提升幅度最大,RTX2060 (80W) 比 GTX1060 強 35% 左右,略遜於 GTX1070;而 RTX2070 比 GTX1070 強 15% 左右,比 GTX1080 (210W) 要弱,有擠牙膏的嫌疑。(來自筆吧評測室)
至於新的 GTX1660Ti 顯卡,也就是 RTX2060 的閹割版本,(相較於 RTX2060 閹割了 RT Core,但是擁有接近的技術規格) 擁有和 RTX2060 極其接近的性能,在 80W 功耗下性能約為 RTX2060 的 95%,換句話說就是 GTX1660Ti 很香。(來自筆吧評測室)
至於 GTX1650,眾所周知的坑貨,外媒普遍認為 GTX1650 在任何方面都趕不上隔壁 RX570,而且還比 RX570 貴。
因此請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購買筆記本電腦,對於一些前段時間買了 GTX1070 顯卡的同學,差距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RTX2060 功耗過於保守,無法發揮出真實性能,如果日後由廠商放開 RTX2060 的功耗,性能無疑會得到肉眼可見的增強。
另外最近 NVIDIA 為了對抗 AMD Navi 架構顯卡推出了 RTX20 系列的加強版,名字叫做 RTX 20XX SUPER。SUPER 系列顯卡有三款,分別是 RTX2080 Super、2070 Super 和 2060 Super。SUPER 系列把一些之前砍掉的流處理器帶了回來,因此實現了性能上的全面升級。性能更強,價格也更貴。至於有沒有移動版,我也不知道。
Ray-Tracing 光線追蹤技術示意圖名稱
比如 RTX2080 這裡的 20 表示它是 20 系的顯卡,是目前最新的消費級顯卡,基於 Turing 架構打造,以此類推,GTX1070 就是基於 Pascal 架構打造的 10 系顯卡,再往前的 GTX960M 就是基於 Maxwell 架構打造的 9 系顯卡。
20 後面的 60 / 70 / 80 表示定位,RTX2080 就是 20 系顯卡的高端產品,性能較強,當然售價也相對高昂。往後的 RTX1070 / RTX2060 定位就越來越低,如 RTX2060 屬於 「甜品級」 顯卡.
後綴 M
M 表示移動版顯卡,但從 10 系顯卡開始,桌面版 GPU 和移動版 GPU 在規格上已經沒有區別,只是頻率低了一些,因此 NVIDIA 直接砍掉了 M 後綴,雖然沒有 M 後綴了,但這不等於它擁有於桌面級顯卡相同的性能。
後綴 Ti
Ti 表示加強版,比如在入門級遊戲本上常見的 GeForce GTX 1050Ti,這裡的 Ti 就是加強版,性能比沒有 Ti 的有 10-20% 左右的提升,但永遠不可能高於高端產品的性能,比如 GTX 1050 < GTX 1050Ti < GTX 1060 < GTX1070。
後綴 MAX-Q
MAX-Q Design 是一種由 NVIDIA 提供的解決方案,目的是讓 OEM 廠商能夠將高性能 GPU 塞進輕薄本的身軀裡面,使用 NVIDIA MAX-Q Design 可以將遊戲本的厚度縮減到 2cm 左右,代價就是性能的降低,MAX-Q 版本的性能只有普通版本的 70-80%。
總結
在相同代數的情況下,相同前綴、後綴的情況下,名字中的倒數第二個數字越大,性能就越強。
在前綴、後綴、名字中的倒數第二個數字相同時,代數越新,性能越強
帶 Ti 的性能強於不帶後綴的,帶 MAX-Q 的性能低於不帶後綴的。
有 GTX / GT 前綴的性能強於無前綴的
另一個是顯存,顯存主要存儲著紋理數據和幾何數據。顯卡的顯存現在主要分為 GDDR5 和 HBM2。至於 GDDR5X,它是 GDDR5 的改進款,把接口從 32-bit 翻倍到 64-bit,這樣它的傳輸速率就可以比 GDDR5 快一倍,速度已經接近 Radeon RX Vega 系列所採用的 HBM2 顯存,但只見於臺式機顯卡中。在 RTX20 系列顯卡中,老黃使用了新型 GDDR6 顯存,相較於 GDDR5 帶寬提升了 40%。
至於顯存容量,更大的顯存可以讓你在玩遊戲的時候開啟更炫目的特效,對畫面流暢度有一定的幫助。因此對遊戲質量要求苛刻的朋友們可以考慮選購配有大顯存的電腦 (儘管現在甜品卡的顯存大小對於大部分遊戲來說完全足夠)。大顯存對部分人士也有幫助,比如 4K 視頻的編輯和特效的製作。
奇奇怪怪的東西
如果你想購買輕薄本,你一定會注意到某些廠商宣傳自己搭載了 「NVIDIA 高性能獨立顯卡」。現在的獨顯輕薄本大部分搭載了 NVIDIA GeForce MX250 (是的,沒有 RTX/GTX/GT) 顯卡,這種獨顯我們叫做入門級獨顯。性能介於核顯和入門 GTX/RTX 獨顯之間,相較於核顯有一定提升。比如玩遊戲的時候幀率一定會更高,畫面肯定會更流暢,對於有輕度遊戲需求的想要購買輕薄本的人,購買搭載 MX150 獨顯的輕薄本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記住 MX250 這種卡比自帶的核顯強不了多少,不要指望吃雞什麼的。
如果你只是上個網,追個劇,聊聊天,打打字。多餘的獨顯根本沒有必要。這顆獨顯不但會增加電腦的發熱量,還會影響電腦的續航。這時我們更推薦核顯輕薄本,續航更長,發熱量更低。對於定位更低的 MX130 和 MX110,那完全就是廠家為了清庫存幹的事情,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 「拔掉獨顯以提升性能」,不推薦購買。
下面我們開始講解核芯顯卡
圖片來自 Intel,圖為英特爾 Iris Pro 的產品標誌核芯顯卡通常集成在 Intel CPU 中,Intel GPU 有四個名稱:
HD Graphics、Iris、Iris Plus 和 Iris Pro
性能從低到高遞增。但是核芯顯卡並不絕對比獨顯差勁,比如 Intel Iris Plus 650 能夠達到 NVIDIA GeForce GT650M 的水準,而某些辣雞獨顯的性能甚至不如核顯,就比如某些廠商為了清庫存而強行塞進去的 MX110 顯卡。
HD/UHD Graphics 是最常見的集成在筆記本處理器和臺式機處理器中的型號,比如 UHD 620、 UHD 630。
Iris / Iris Plus 是高端型號,能夠秒殺不少入門獨顯和老顯卡,比如上文中提到的 Iris Plus 650。這個類型的貌似賣給蘋果和微軟比較多,比如帶把的 MBP 用的 i5-8279U / i7-8569U 集成的是 Iris Plus 655。無 Touch Bar 版本 MBP 和微軟 Surface Laptop 1 代用的 i5-7360U / i7-7660U 用的是 Iris Plus 640。
Iris Pro 很少見,曾經放進過自家的 NUC 骷髏峽谷電腦裡面,比如 Iris Pro 580。
英特爾原先都是以四個數字來為自家的 GPU 命名,比如說上文中提到的 Iris Graphics 6100,但是從 Skylake 開始,英特爾把名字改為了三位數。比如說 HD 515、520、530 之類的。跟 NVIDIA 類似,代數相同的情況下,倒數第二位數字越大,性能越強。在名字中的倒數第二個數字相同時,代數越新,性能越強。
英特爾計劃在 2020 年發布自研獨立顯卡,到時候顯卡市場會出現怎樣的一番景色,請各位拭目以待。
總結
如果只有上網看美劇聽歌的需求,玩一些對性能要求極低的遊戲,或者非常在意續航,核顯滿足你。
如果玩對性能要求稍高一丟丟的遊戲,入門獨顯滿足你
如果要玩一些 3A 大作,優先推薦 RTX2060,錢少可以買 GTX1660,但代價就是你需要將畫質調低一些,幀率也會降低。
如果你想在筆記本上全特效吃雞,還沒錢的話,送你一句話:
In Your Wildest Dreams
RAM(內存)圖片來自 Amazon,圖中產品為金士頓 HyperX Predator DDR4 2400 MHz容量
現在主流市場比較常見的容量有 4GB 和 8GB,高端一些的有 16GB 和 32GB 甚至是 64GB。通常來說,4GB 如果你沒什麼追求,就是看個視頻、看個直播、上上網、打個字那也夠用,但是考慮到 Windows 10 64-bit 正常運行就要佔用 2GB 以上的內存,剩下的內存開個 Chrome,MS Word 估計也沒多少了。因此 4GB 現階段雖說勉 (bu) 強 (tai) 夠用,但我不建議購買 4GB RAM 的電腦,內存至少要有 8GB。
8GB 內存能幹的事情就很多了,能同時運行的任務比 4GB 的會多很多。正常開個 Adobe 家族的成員也夠用,還能多讓你開個瀏覽器之類的東西。16GB、32GB 建議重度遊戲玩家、對專業軟體有需求的人購買,如果你想流暢吃雞,大內存是必須的。或者說如果你的電腦擴展性很差勁,內存硬碟統統焊在主板上(@Apple @Microsoft),花些錢,多加點內存對你以後也有一定的幫助。
但是由於現在的作業系統、應用程式對於 RAM 大小的要求越來越高。可能過幾年,8GB RAM 夠用也將成為過去式,因此對於不差錢的用戶,我建議升級至 16GB 內存。
種類
現在最常見的就是 DDR4 和 DDR3,它們又可以分出來 DDR4、LPDDR4、DDR3、LPDDR3 等,帶 LP 的是低電壓的內存,很多輕薄本會用它。主要注意的是 DDR3 和 LPDDR3 有不少區別,不要把他們混為一談。LPDDR4 目前 Intel 處理器尚未支持,標準電壓內存和低電壓內存的差距不會像 CPU 上那麼明顯,日常不用太在意,LPDDR3 和 DDR4 日常使用差距也沒有大部分人想像的那麼多。但如果需求比較多,對性能的要求比較高,還是建議購買標壓 DDR4 內存的電腦。
頻率
現在內存的頻率無非 2133 MHz、2400 MHz、2666 MHz 這麼幾種,這也不需要太在意,但如果你是遊戲玩家、專業軟體用戶請最好 DDR4 2400 / 2666 起步,再說現在 DDR3 1600 MHz、DDR3 1866 MHz 的內存已經絕跡了。無論你購買的是 LPDDR3 還是 DDR4 內存,通常都是 2133 MHz 起步的。
如果要自行升級內存的話,建議購買同品牌,同容量,同頻率,同規格的內存,不合適的內存可能會導致電腦發生藍屏等問題,降低系統穩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買了一條 2400 MHz 的內存,但是筆記本上原配的是一條 2133 MHz 的內存,那麼這兩條內存都會運行在 2133 MHz 上,建議各位在升級內存之前,提前檢查一下自己電腦原配內存的頻率、容量、品牌等信息,避免花冤枉錢。
通道
筆記本電腦上的內存分為單通道和雙通道兩種,部分高端臺式機處理器甚至還支持四通道內存。一般來講,許多輕薄本都是單通道內存,也就是 1 × 4GB 或者是 1 × 8GB,另一部分輕薄本和大部分遊戲本是雙通道內存,也就是 2 × 4GB 或者 2 × 8GB。雙通道的內存性能通常高於單通道內存,也就是 2 × 4GB > 1 × 8GB,單通道的內存可能會造成性能瓶頸,建議有特殊需求的人士可以購買搭載有雙通道內存的電腦或回家自行升級。對於 AMD APU 平臺的筆記本電腦,購買前請務必確認是否是雙通道內存,APU 的性能發揮與內存有一定關聯。
總結
內存最低 8GB,4GB 的不要想
對於輕薄本,LPDDR3 和 DDR4 用起來差不多,不要糾結
如果是雙通道內存的機器,會更好
硬碟圖片來自三星,圖中產品為三星 970 Pro硬碟是系統能否擁有流暢體驗的關鍵,一塊高性能的硬碟能夠讓你做事快人一步。無論如何請記住,在 2018 年,沒有固態硬碟的電腦一律 PASS 掉!不要問我為什麼,沒有固態硬碟的電腦就是不能買!說什麼也不能買!如果你有存儲學習資料或者真・學習資料的需求可以購買固態 + 機械硬碟的電腦,但是必須要有固態硬碟!這樣才能保證系統的流暢體驗!
固態硬碟的種類
固態硬碟的種類分走 SATA 通道的傳統固態硬碟和最近幾年出現的採用 NVMe 協議走 PCIe 通道的固態硬碟。走 SATA 通道的硬碟可以是 M.2 接口,也可以是 SATA / mSATA 接口,速度在 500-600MB/s 左右,NVMe 固態硬碟是 M.2 接口,速度輕輕鬆鬆上 1000MB/s 以上,高端 NVMe 固態硬碟讀取速度甚至能達到 2500-3700MB/s,寫入速度也高達 1800-2500MB/s。一般來講傳統的 SATA 速率固態就能夠滿足大部分場景下的使用需求,比如說你們關心的快速開機,Word 秒開之類的。如果對性能要求較高,比如剪輯 4K 視頻、大型遊戲快速啟動之類的需求,請選用 NVMe 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的快閃記憶體顆粒
固態硬碟的快閃記憶體顆粒有 SLC / MLC / eMLC / TLC / eTLC / QLC 之分,壽命上最好的是 SLC,但在消費級市場是見不到的,所以最好的就是 MLC,其次是 TLC,以及最近新出的 QLC,關於它們的壽命也不用太糾結,因為估計也不會有人一天寫入幾百 GB 的文件,正常使用都可以用很多年的。另外現在體質好一些的 TLC 顆粒,已經可以幹掉部分 MLC 了。所以部分擔心 SSD 壽命渣的朋友們可以放心了。一般來講,鑑於現在全球內存、快閃記憶體價格飛漲,所以個人認為,如果你有自行購買 SSD 的需求,在預算滿足的情況下,儘量挑貴的買,肯定是比那些便宜的 SSD 好很多的。關於 SSD 顆粒也有所謂「原片」「黑片」「白片」之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原片無疑體質最好,但價格也是三者最貴的。
現在固態硬碟的結構基本上是主控 + SLC 緩存顆粒 + MLC/TLC 存儲顆粒。如果說 SLC 緩存顆粒容量不夠大的話,在連續寫入大量數據之後,速度會有明顯的斷崖式下降。不過這種情況一般大多數人也很難遇到。
另外,大部分國產品牌的 SSD 建議謹慎購買,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圖片來自亞馬遜,圖中產品為日立 3.5 英寸機械硬碟機械硬碟
如果你對你電腦固態硬碟的容量感到不爽,有加機械硬碟的需求,那就快去買一塊吧。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容量就可以了,機械硬碟並沒有 SSD 固態硬碟那麼多的種類。都是 SATA 3 接口,尺寸有 3.5 英寸 和 2.5 英寸兩種,轉速有7200RPM 和 5400RPM 兩種,筆記本的基本上都是 2.5 英寸 5400RPM 的。不過需要留意一下,如今的輕薄本大都沒有騰出空間來安裝機械硬碟,所以請提前看拆機報告或諮詢售後。如果說你在買電腦的時候,規格上就有一個「XXX GB 固態硬碟 + X TB 機械硬碟」的選項,多半是可以直接添加機械硬碟的。
另外某捷 256MB 緩存的那款 SMR 盤慎買,它只適合用來存儲資料,原因自己上網查
總結
必須要帶固態硬碟,否則分分鐘讓你崩潰
固態硬碟大小按需選擇,但容量大的速度通常快於容量小的
機械硬碟看心情選就行,如果是存真 · 學習資料,可以用外置存儲設備代替
屏幕圖片來自蘋果,圖中機型為 13 英寸 MacBook Pro屏幕總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地方,也是廠家最喜歡偷工減料的地方,因為很多人買電腦只看配置,而忽視了屏幕,這才給這些廠商可乘之機。屏幕可是我們一直看著的的地方,所以對自己的眼睛好點吧,買塊好屏幕,會有幫助的。
先跟大家明確幾個概念:
IPS 面板
特點是亮度高、色彩討喜、色域寬廣、可視角度寬。它用手指滑動不會出現類似 TN 面板那樣的水波紋,因此我們又管它們叫做「硬屏」。缺點是 IPS 面板比較容易漏光,顯示黑色的時候沒有 TN 面板深邃。
TN 面板
亮度很難達到 IPS 的水平、可視角度也沒那麼寬。這類屏幕不是很推薦,尤其是對色彩要求較高的人。不過也有些色域達到 94% NTSC 的 TN 面板,一般遊戲本上會用一些。優點就是刷新率可以做的很高,很多刷新率高達 240Hz 的顯示器都是 TN 屏。
VA 面板
最近幾年新出現的面板技術,看上去跟 TN 面板一樣,都是霧面屏,用手指按都有紋路,不過 VA 面板的那個叫梅花紋。但是 VA 面板的可視角度比 TN 面板高得多,雖然不及 IPS 面板,但也不錯了,缺點是響應速度稍慢。
OLED 面板
OLED 面板不同於以上三者採用背光的形式。OLED 面板是由一顆顆微小的單元組成的,可以自發光,由於沒有背光,因此 OLED 面板可以做的很輕薄。由於 OLED 基板採用塑膠製成,因此 OLED 面板還可以摺疊,也就有了所謂 COP 封裝和摺疊屏。OLED 得益於其自發光的特性,因此可以實現理論上無限大的對比度、寬廣的色域和極高的亮度。很多智慧型手機都已經用上了 OLED 屏幕。但是由於成本和壽命的問題,OLED 面板在筆記本電腦領域並不常見。比較常見的擔憂就是 「半年燒出一個任務欄」。
色域
顯示器能顯示色彩的多少就是它所能覆蓋的色域。常見的標準主要為 sRGB、Adobe RGB、DCI-P3 和 NTSC 等,還有些在影視行業常見的標準,比如 Rec.601、Rec.709、Rec.2020 等。本文將使用 sRGB + NTSC 作為參考標準。
可視角度
顯示器可視角度指的是使用者能從不一樣的方位清晰地看見熒幕上所有顯示內容的角度,包括水平可視角度與垂直可視角度這兩個標準。
首先 1366 × 768 的屏幕千!萬!別!買!
這是因為目前市面上所有採用 1366 × 768 解析度的電腦,不用看絕對是劣質 TN 面板,可視角度窄、色彩還原不夠精準、亮度低、覆蓋的色域也不夠寬。聯想的外號「渣想」就是因為聯想在自家的多款產品中連續多年使用劣質 TN 屏而得來的外號。至於近年在各大論壇、貼吧常見的 「美帝良心想」 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1080P 的屏幕看清楚再買。
這是因為 1080P 屏幕好壞都有,可能是好屏幕,也可能是垃圾屏幕,到這裡就是一個分水嶺。1080P IPS 100% Adobe RGB 和 1080P TN 60% sRGB 都有。
2K、4K 的屏幕隨便買。
2K 以上解析度只會在高端電腦上看見,比如蘋果 MacBook / MacBook Air with Retina Display / MacBook Pro、戴爾 XPS15、微軟 Surface Pro/Book、聯想 ThinkPad X1 Carbon 等產品,這些產品的屏幕素質都比較高,算是免檢產品了。
好屏幕的標準
色域:達到 90% sRGB 左右,60% sRGB 是普通屏,如果有修圖之類的需求,歡迎氪金購買覆蓋 Adobe RGB 和 DCI-P3 的筆記本。
面板類型:IPS 是必須的,這樣可以帶給你不錯的視覺體驗。
亮度:300 nit (cd/㎡) 或更高
解析度:最低 1080P
滿足這幾點的屏幕基本上就是好屏幕了,也就可以放心使用了。遊戲本的話可以考慮一些搭載 120、144 Hz 高刷新率屏幕的電腦,玩 FPS 遊戲 會有些幫助,還可以考慮配備 NVIDIA G-Sync 技術的遊戲本。如果商品描述上沒寫,可以諮詢店鋪的客服,或者自行前往品牌官網查詢,也可以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問問大家。
總結
1366 × 768 解析度的都是辣雞
如果有 Ps、剪片子或者 「養眼」 之類的要求,請購買 90% sRGB / 72% NTSC 色域的屏幕
對於屏幕素質要求極高的,請購買 2K/4K 屏幕
對於從事平面設計等涉及出版、影視的工作的人,強烈建議機器買到手後去淘寶租一個校色儀來校正屏幕的顏色,有些機器的色準實在是不肯恭維。
做工和外觀圖片來自微軟,圖中機型為 13 英寸和 15 英寸的 Surface Book 2做工和外觀也是很容易被忽視的點,基本上:
做工和產品的售價成正比。做工好的產品,價格不會太便宜,而價格昂貴的產品,做工也不可能太差勁,比如說我們熟悉的蘋果、微軟等品牌的產品做工都不錯,但眾所周知,它們的價格也很美麗,動輒數萬元的價格也不是人人都買得起的。
高性價比的電腦基本上就是把錢都省在做工、屏幕、鍵盤觸控板、散熱系統之類的地方了,高性價比的電腦經常會使用一塊垃圾屏,鍵盤的手感也不會太好,觸摸板也多半按不下去,外觀肯定是大塑料,散熱不能說雞肋,但也不會太好。
而外觀就是因人而異的事情了,有些人可能就喜歡 ThinkPad 的商務風外觀,有人喜歡 MacBook 和 Surface 極簡風格的外觀,有些人喜歡遊戲本粗獷風格的外觀,看每個人的喜好和審美了,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樣。
總結
外觀好不好看這東西看人,但是越便宜的機器,做工肯定就越一般
散熱圖片來自 iFixit,被拆解機型為 13 英寸 MacBook Pro散熱系統的好壞可以間接影響到筆記本的壽命、性能和你的心情。
請記住:CPU 和 GPU 的性能越強,隨之而來的發熱量也就越大,也就需要更強勁的散熱系統,風扇轉的就會越快,聲音就會更吵。當散熱系統壓不住 CPU 和 GPU 的時候,一般 CPU 和 GPU 就會降低頻率來減少發熱量。
散熱系統主要就是熱管和風扇,更粗、數量更多的熱管和更大的風扇對電腦的散熱有一定好處,如果你是遊戲玩家,請選購一臺散熱好的電腦。大家可以自己去網上搜索 XX 電腦拆機圖來研究一下。遊戲本的散熱系統通常是不錯的,因為他們需要考慮遊戲對電腦性能的壓榨,所必須要設計強勁的散熱系統來為電腦提供堅實的「後勤保障」。至於輕薄本,由於 CPU、GPU 本身發熱量就不如遊戲本,再加上估計也沒幾個人會用輕薄本打遊戲,所以他們的散熱系統通常不會太好。部分輕薄本直接閹割了風扇等部件,也就是我們說的無風扇筆記本,代表產品有蘋果 MacBook,微軟 New Surface Pro 等產品。就算沒有閹割風扇,散熱系統通常也是單熱管或雙熱管設計輔以一個或兩個風扇,這樣的散熱系統壓制低壓 CPU 也差不多夠了。
當然有些廠商採用了瘋狂的散熱設計,比如上圖的 13.3 英寸 MacBook Pro,採用單熱管,雙風扇的設計,用來壓低壓 CPU 沒有問題,但是 15.4 英寸版本也採用了此種散熱方案,實際情況就是高負載降頻降成狗。
還有一些廠商內部熱管設計詭異,要彎很多次,代表就是使用藍天模具的機器。比如下圖的未來人類 S6,你們自己看看就好,個人不做評論。
圖片來自中關村在線,圖中機型為未來人類 S6這也就是那句「管長管粗管能彎」的由來。
總結
輕薄本散熱就別糾結了,一般都能壓住
遊戲本有條件儘可能條散熱好的,沒人希望打遊戲突然 CPU 降頻降成狗
MacBook Pro 15、Dell XPS 15 等產品的散熱看看就好
鍵盤和觸控板圖片來自聯想,圖中機型為 ThinkPad X1 Yoga 2017這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點,鍵盤和觸摸板也是我們最常使用的輸入設備,鍵盤的話就看各位的喜好了,比如說蘋果的蝶式鍵盤,我覺得手感很一般,但有些人會說這是我用過的最好的鍵盤。(聽說親媽也要放棄蝶式鍵盤了?)ThinkPad 的鍵盤我覺得很不錯,但可能有些人偏偏就不喜歡,鍵盤的好與壞是很主觀的,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心中也都有適合自己的那塊鍵盤。如果對於鍵盤手感的要求極其苛刻,那你還是乖乖外接機械鍵盤好了。
觸控板的話,相信大多數人應該都是用的滑鼠,但在特殊情況下,比如在床上趴著、空間不足的情況下,有沒有一塊好的觸控板就顯得很重要了。首先,如果這塊觸控板按不下去,不要買;如果面積太小,不要買。如果擔心鍵盤和觸控板的手感的話,可以先去實體店摸一摸,覺得舒服再去狗東 / 馬雲的雜貨鋪下單。個人覺得微軟的觸控板在 Windows PC 算是比較上乘的了,雖然比不上 MacBook 的 Force-Touch Trackpad,但也比大多數 OEM 的作品好不少。
總結
鍵盤手感同樣也是看人的,對於挑剔的人,機械鍵盤等著你
觸控板最好挑一塊好的,否則忘帶滑鼠就尷尬了
遊戲本,我覺得你也用不到觸控板
I/O 和升級圖片來自 SocksNewsTimes,圖中產品為 MacBook,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一款筆記本電腦的接口數量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這裡主要講解一下 USB-C 和雷電 3。
USB-C
圖片來自 Phone Arena,圖中產品為 Belkin USB 3.1 Gen 2 USB-C 線纜USB-C 是一種新式接口,它將充電、數據傳輸、視頻輸出等功能集為一身,是一種屬於未來的接口。它能夠比標準 USB-A 接口實現更多的功能,卻同時將體積縮小了 60% 多。現在的新電腦不帶 USB-C 接口都不好意思叫自己 「新電腦」。大多數新電腦也都配備了 USB-C 接口,甚至有些電腦只有 USB-C / Thunderbolt 3 接口。比如 2016 年更換模具的 MacBook Pro 和 2018 年更換模具的全新 Dell XPS 13 和 XPS 15 2-in-1。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廠商推出的電腦使用的並非完整的 USB-C 接口,它們可能只能傳輸視頻和數據,甚至是只能傳輸數據,請大家注意區分。我建議大家現在購買電腦時儘量選擇帶有 USB-C 接口的電腦,雖然如今 USB-A 還是主流,但用不了幾年 USB-C 設備普及率就會出現井噴式增長。如果說你的電腦沒有 USB-C 接口,那到時候可能無法連接某些外設的尷尬情況。
這裡點名微軟,都 9021 年了還不給自家的 Surface Pro 和 Surface Laptop 換上 USB-C,祖傳的 MiniDisplay Port 接口還留著,用來幹什麼?擺設嗎?只有最便宜的 Surface Go 和昂貴的 Surface Book 2 / Surface Studio 2 帶有 USB-C 接口。而且作為一款售價上萬的設備:
SB2 的 USB-C 接口居然不支持 Thunderbolt 3,還是普通的 USB 3.1 Gen 2 協議!
Thunderbolt 3
圖片來自蘋果,圖中機型為 13 英寸 MacBook Pro看到左下角的兩個窟窿了嗎?那就是 Thunderbolt 3 接口
Thunderbolt 是英特爾和蘋果聯合開發的一種技術,它通過使用 PCIe 信道的方式實現了 40 Gbps 的超快傳輸速度,速度可達 USB 3.1 Gen 1 的 8 倍(5 Gbps),USB 3.1 Gen 2 的四倍(10 Gbps),USB 2.0 的 83 倍(480 Mbps)。原先的 Thunderbolt 和 Thunderbolt 2 都是採用 Mini DisplayPort 的接口形式,Thunderbolt 3 則改為了 USB-C 接口的樣式。這也一同為它帶來了 USB-C 接口的新特性。
Thunderbolt 技術的高帶寬可以讓你接駁 5K 顯示器、高性能 RAID 設備甚至是外接一塊高性能獨立顯卡(由於帶寬限制,外接獨顯會損失獨顯 15-35% 的性能)。理論上只要硬碟速度夠快,數秒就可以完成一部 4K HDR 電影的傳輸。如果你的預算在 8000 大洋以上,你需要開始考慮你是否需要 Thunderbolt 3 接口了,有的話當然是最好的。
此外,如果你需要接駁電視機、投影儀等設備,最好能帶上 DisplayPort、HDMI 等接口。對網絡要求較高的話,可以考慮一下 RJ45 乙太網接口。如果要經常接觸老設備,可以考慮把一部分老年接口也放在你的考慮範圍內。
至於升級,如果你擔心現在電腦的配置滿足不了自己幾年之後的需求,可以考慮購買那些可以自行更換內存、硬碟、網卡等部件的,以滿足你日後的需求。通常現在的遊戲本可以讓你更換內存、硬碟、無線網卡,部分使用桌面級 CPU 的產品可以讓你把 CPU 也換掉;輕薄本通常只能更換硬碟,有些產品的無法更換任何零件。
總結:
目前大部分電腦的 I/O 都可以滿足大部分使用情況,不夠的可以購買轉換器
對於 MacBook / MacBook Pro、惠普 Spectre、XPS 13-9380、華為 MateBook 13 等只有 Thunderbolt 3 / USB-C 接口的產品,請自覺多準備 500 塊,用來買轉換器。
Mac 電腦擦絲器Mac 電腦算是筆記本界中最獨特的存在,是唯一一家僅銷售非 Windows 陣營電腦的品牌,就像是 iPhone 是在 Windows Phone 進入維護期之後唯一的主流非 Android 手機。
蘋果的 MacBook 系列筆記本電腦產品線擁有優秀的工業設計,優秀的做工,高素質的屏幕,(老 MacBook Air 另說)可以在大部分情況下徹底取代滑鼠的觸控板,使得 MacBook 產品線一直是很多廠家 「致敬」 和 「模仿」 的對象。甚至有些品牌乾脆照葫蘆畫瓢,直接自製了一臺 「MacBook」 出來。
比如這個:
雖然長得很蘋果,但是無法否認的是 MateBook 13 是一臺不錯的機器當然這也不是故意貶低某些廠商,MacBook 的設計的確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但我希望各大廠商能夠有自己的設計,我並不希望看到滿大街 「MacBook」 的畫面。
如果想購買 Mac 電腦,請確保你滿足以下幾點,否則不要購買:
※ 我對蘋果的 macOS 系統有極! 其! 強! 烈! 的需求
※ 我願意承受轉換平臺所帶來的任何學習成本
※ 我願意忍受 macOS 上的各種閹割版軟體
※ 我願意為軟體的不兼容付出代價
※ 我願意戒! 掉! 遊! 戲!
※ 我有很多錢,真的
一定要注意,如果你有哪個錢多的朋友想要買 Mac,一定要對他 / 她進行至少 20 分鐘的思想教育,把所有的雷區都說一遍,如果他 / 她還是覺得 Mac 適合自己才能讓他 / 她買。
聽懂了嗎?
好的,如果你滿足以上所有的條件,恭喜你,你現在可以去購買 Mac 電腦了,由於 macOS 和 Windows 在生態環境、操作邏輯、定位上的許多不同,導致用戶從任意一者轉換到另一者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如果你是下列用戶群中的一個,Mac 電腦應該會在你的選擇範圍內:
音、視頻和圖像工作者:macOS 上有豐富的專業級應用軟體,比如 Adobe 全套,Avid Pro Tools, Cubase,DaVinci Resolve 以及蘋果自家的 Pro Apps,甚至能把 Adobe 騙來支持它家的 Multi-Touch Bar。Mac 電腦對於特定的工作來說是較好的平臺。(除了散熱)另外做出版業和音樂製作的,抱歉,你沒得選(請自行搜索 ColorSync 和 CoreAudio)。另外插播一條好消息:CDR 出 Mac 版了,請隔壁自動桌抓緊出 3DsMax for Mac。
工科遠離 Mac 全家。
工科遠離 Mac 全家。
工科遠離 Mac 全家。
程式設計師:類 UNIX 系統對開發的友好程度應該不用說什麼了。不過自從 Windows 引入了 Windows Shell 和 Linux Sub-system 以後,對於軟體開發的支持也沒有那麼之前不堪了。
家長:如果你的孩子沉迷於遊戲,無法自拔,那就快快給他購買一臺 Mac 吧,憑藉 macOS 對遊戲極其差勁的支持和坑爹的散熱系統,絕對能讓你的孩子戒!掉!遊!戲!就連對 Flash 的支持都很差勁呢!這下連小遊戲也玩不成了,你的孩子只能學習!
Mac —— 實在是媽媽的好幫手
顏控:對電腦的顏值有極高的要求
Starbucks 專業戶:你需要一臺 MacBook 來彰顯自己睪貴的身份
出差黨:你需要 Apple 的神油優化來確保自己的電腦有較長續航,儘管說現在 Mac 續航好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但依舊比大部分 Windows 輕薄本要好。(LG:喵喵喵?)
軟黑:微軟是什麼?不存在的?Windows 是什麼鬼東西?
基本上也就這麼多了,但仍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別裝 Windows
儘管 Mac 允許你安裝 Windows,Apple 也提供了驅動程序,但不可否認的是,Mac 對 Windows 的支持仍然很爛。比如說安裝 Windows 之後會導致發熱量暴增,續航打折,風扇亂叫,尤其是 15 英寸的 MacBook Pro,那續航可能還趕不上遊戲本。Apple 提供的 BootCamp 驅動也寫得稀爛。換句話說,Apple 沒有為 Windows 做任何優化,為 Windows 做優化對於 Apple 來說也沒有義務和必要,因為它賣的電腦裝的又不是 Windows。總之還是上文的話,除非你對 macOS 有極其強烈的需求,否則別買 Mac!只要你在工作中還需要大量長時間的使用 Windows,就不要買 Mac。
關於 MacBook Air
MacBook Air 更像是放大版的 12 英寸 MacBook,儘管後者已經被蘋果砍掉了。它使用的是基於 Amber Lake 架構的第八代超低壓 Core m 系列處理器,具體型號為 Core i5-8210Y。問題是 7 月 9 日蘋果上架以後,現在 256GB 的 MacBook Pro 只要 11,499 元就可以買到了,對比之下 256GB 的 MacBook Air 價格為 10,399,只要加 1,100 元就可以買到更強的性能,Touch Bar 和更好的屏幕。因此新款 MacBook Air 只推薦給沒有性能需求的人,例如文字編輯工作或者做個 PPT 什麼的 (Office for Mac 比以前好了很多,但依舊很爛)。
至於最便宜的那款 MacBook Air,蘋果終於良心發現把它給砍掉了。這款產品建議任何人都不要購買。智商檢測產品,打死也不要買。如果錢少還想體驗 macOS,我更推薦 Mac mini,性能管夠,只需自備鍵鼠顯示器即可,還支持自行升級內存。
你可能會想買 iPhone
由於蘋果出色的多設備協作功能,以及 macOS 對 Android 不是很友好,你買了 Mac 後可能會想買 iPhone 和 iPad,這跟買完 iPhone 想買 iPad 是一個道理。Apple 開發了 Continuity,包含通用剪貼板、Handoff、智能熱點、Apple Watch 解鎖 Mac 等功能,這些功能無疑增加了用戶的粘性,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習慣了蘋果生態後難以離開的原因。
對於在國內學習 CS 專業的學生來說,暫時不推薦 MacBook Pro。由於國內的環境,除非有明確的 iOS/macOS 開發需求,否則不推薦。大多數國內老師講課都是以 Windows 為主,不會考慮 GNU/XNU 用戶的想法。但如果你是去國外,比如 US 和 CA,用 Mac 倒還是可以的,大多數國外高校都有考慮多系統兼容的問題,講的東西也都會照顧 GNU/XNU 平臺。
再次重申:工科遠離 Mac 全家
總結:
無腦上 Mac 是一種欠思考的行為,想好了再買 Mac
說 Mac 好看的,Surface、HP Spectre、Dell XPS、Razer Blade 也不醜啊
開箱注意事項開箱絕對是最開心的事情,但是開箱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產品的時候仍然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例如檢查包裝、檢查產品本人等。
在開箱時最好當著快遞員的面開箱,防止特殊情況的發生。
如果是 Apple 產品的話,找到盒子背面的序列號,進入 Apple 支持官網,向下滾動然後點按「了解您的保障狀態」,把序列號和驗證碼輸進去確認產品是否為未激活狀態
然後打開包裝,取出電腦,不要開機,不要插電源。檢查有沒有劃痕、指紋、幹掉的吐沫星子、灰塵。電腦機身是否有形變,屏幕是否完好。接口有沒有使用痕跡。
現在你可以讓快遞員回去玩了。
現在使用電池,在不插電的情況下開機,新電腦電池裡有沒有電這誰也說不清楚。如果開不了機,那就接上電源等一會兒再開機。如果接上電源等了一會兒還是開不了機,那麼再見,請聯繫客服退換貨。
開機後如果看到了這個,那麼大概率不是二手:
如果想讓小娜閉嘴就點一下右下角的喇叭如果你看到了桌面,那麼請聯繫客服退換貨。我曾經有一個朋友,購買了一臺 MacBook Pro 以後開機居然是 Windows?Excuse Me?WTF?
現在根據屏幕指示設定好語言和區域,然後
跳過聯網步驟!
跳過聯網步驟!
跳過聯網步驟!
因為聯網會自動激活 Windows、Office 或 Apple 設備。Windows 或 Office 其中任意一個激活後就不能享受 7 天無理由退換貨服務了, Apple 設備為什麼不能激活大家都清楚。創建好電腦帳戶然後在調整一系列選項以後你就會看到桌面。
以下步驟適用於 Mac:
進入桌面後點按右上角的 「」 蘋果菜單,選擇 「關於本機」,確認系統顯示的序列號、機器底部雷射蝕刻的序列號和包裝盒上引的序列號是否一致,不是的話趕緊退貨。
然後點按 「系統信息」,定位到 「硬體」 - 「電源」,在 「電池信息」 部分有 「循環計數」。這個數值在 10 以內都算正常,一般都在 0-3 左右,大於 10 就有可能是二手機器。
聯網登錄 Apple ID 之後 Apple 會在數小時至數天之內更新產品的激活信息並開始計算保修期,AppleCare+ 延保可以在激活之日起的 60 天內購買。如果過了很久都不激活那麼這時就需要你手動提交購買憑證,如發票或截圖。
使用習慣至於怎麼用電腦,電腦再怎麼樣也是工具,而不是孩子。你不需要像祖宗一樣供著,但是仍然有需要避免的高風險操作。比如在電腦附近放食物或液體,把電腦放在易跌落的高處,把電腦放在未滿 6 歲的兒童附近都有極高的危險性。
另外對於屏幕漏光、風扇亂叫這種情況都屬於不可避免的事情。只要不是影響使用的漏光現象或風扇發出雜音、爆音都是正常的。
至於軟體方面,我們還是想告訴大家國產軟體還是能不用就不用,本來 Windows 的生態就趕不上隔壁的 macOS,再加上國內 Windows 生態可以用 「軍閥混戰」 來形容,因此我們不推薦使用任何不必要的國產軟體。
現在的電腦已經沒有必要安裝諸如 XX 管家、XX 衛士、XX 毒霸等軟體了,Windows 10 已經內置殺毒軟體,如果有清理垃圾一類的需求可以通過使用 CCleaner 解決。這些所謂的 「殺軟」 到底在幹什麼大家心裡應該都有數。
瀏覽器建議大家使用 Chrome、Firefox 等瀏覽器。
視頻播放器方面有免費的 PotPlayer,不過最近改版的 QQ 影音好像不錯?
壓縮軟體方面有免費的 7-zip 和 Bandizip。
驅動方面,如果因為 Windows 自動更新或其他不可描述的原因造成驅動異常,或者由於某種原因重新安裝了 Windows,請務必前往筆記本電腦廠商官網下載驅動!
因為驅動精靈、驅動人生、 360 驅動大師等軟體有比較高的機率下載到不匹配的驅動。另外 「聯想驅動管理」 等所謂 「廠商定製版」 驅動管理器也是 XX 精靈 XX 人生的魔改版,而且最關鍵的是還卸不掉。
如果需要重裝驅動,請自行前往品牌官網下載,不要嫌麻煩,因為這樣才能保證不出差錯。對於 GPU 的驅動直接到 Intel、AMD 和 NVIDIA 的官網下載就可以了。一些諸如 Intel RST、Intel ME 等驅動最好到 Intel 官網下載最新版。原因是品牌官網針對這些設備提供的驅動程序一般都不是最新版。另外有些品牌的 NVMe 固態也是需要驅動程序的。
Windows 10 的更新方面,最新的 1903 版本已經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調整。系統更新不再強制,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調整。但是我不推薦不安裝更新,這樣會使電腦暴露在危險之中。2017 年的 WannaCry 勒索病毒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早在兩個月前微軟就推送了相關更新,然而有一部分人就是不安裝,最後中了毒也不知道該怨誰。
故障在電腦出現問題時,請善用搜尋引擎等渠道獲得導致問題的原因,然後分析原因,確定是硬體問題還是軟體問題,然後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比如花屏可能是顯卡問題,可能是驅動問題,可能是顯示器面板問題,還有可能是排線問題。另外如果藍屏了,第一件事情不是送修,而是記下電腦顯示的藍屏代碼(就是 0x000000?? 這一串文字),然後上網搜索,因為遇到問題的不可能是你一個人,然後再判斷是硬體問題還是軟體問題。
硬體問題
如果您的電腦在保修期以內由於某種不可描述的原因出現了任何硬體問題,我們建議您儘早送到售後服務中心,請勿送到附近的電腦城。(保修期還沒過,又不用花錢)如果您的電腦是從親戚處購買的,也儘量不要麻煩他們,送至售後服務中心就可以了。某些品牌的維修服務需要事先預約(蘋果),建議您合理規劃時間。維修前記得攜帶購買憑證(發票、小票等單據),某些品牌可能會要求您提供原始包裝盒。
如果您的電腦已經過了保修期或者是人為損壞,除了選擇官方有償維修以外,您還可以選擇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和找人修,如果選擇第三方服務,我建議各位在維修前記錄電腦的硬體信息,拔掉硬碟,謹防無良奸商偷換硬體或偷窺隱私。可能有一小部分人認為人為損壞屬於產品問題,算在維修範圍。這裡打一個不形象的比方:你吃了兩斤冰淇淋導致了腹瀉,回去找超市要求賠償。人為損壞是你自己不正確的使用電腦導致的問題,這不屬於質量問題,也不在 「三包」 條款中。
有一些硬體問題是可以自己解決的,比如硬碟故障,直接更換硬碟就可以。屏幕故障的話動手能力強的人也可以嘗試自己換屏。
軟體問題
研究表明,99% 的電腦問題都是軟體問題,而 99% 的軟體問題都可以通過卸載軟體、重裝驅動這兩種方法解決。卸載軟體我就不講了,重裝驅動的注意事項上面已經講過了。剩下的 1% 可以通過重裝系統解決,還不行的話我們還有刷 BIOS、摳電池等方法。如果需要重裝系統,製作啟動 U 盤自己重裝系統就可以了,非常簡單。如果以上所有方法均無效,可以購買新電腦,解決 100% 的問題。
雷區這裡點名一些騙錢機器,看到請繞行:
小米 Ruby 15.6:大塑料外殼外加不如核顯的 MX110 顯卡,這個價格買隔壁榮耀 MagicBook Ryzen 版顯然更好
華碩頑石系列和個別墜機堡壘機型:與聯想 G50 一樣,都是遺臭萬年的騙錢機器
蘋果 MacBook Air 2015 / 2017:渣質量屏幕,過時的配置,只要 6000 塊!除非它賣的和主流安卓機一樣貴,否則打死也不要買。另外 MacBook Air 2015 和 2017 是完全一樣的,只是換了 CPU,不過還是 5 代 Broadwell 架構。(蘋果終於良心發現把它給砍掉了)
鹹魚 「女生自用 i7 筆記本電腦」 和 「櫃檯展示機」
各種三四流品牌
所有的搭載非 Ryzen 架構的 AMD CPU 的筆記本電腦
想到了別的再寫
題外話既然說到這了,我也簡單說一下現在網上很有趣的現象:
很多人覺得 Mac 是樂色,說明你不是蘋果的目標客戶,而不是產品樂色。我看到有很多人見到 Mac 就說性價比如何,見到 iPhone Xs 就說人傻錢多,見到 Galaxy Note 就說 S Pen 然並卵,請不要因為你不在一個產品的目標用戶裡面就無腦亂噴。網上噴 Mac 全家、Galaxy Note 系列、Surface 系列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有幾個人是真正體驗過的呢?
很多人看到有要買電腦的人,上來就推薦遊戲本,說性價比高,性能強勁。說的確實沒錯,但是並非所有人都需要購買遊戲本。假設對方的需求是寫文案策劃,或者隔三差五就要去出差,那麼遊戲本顯然不是什麼合適的選擇。不要因為你不在一款產品的目標用戶裡面就對這個產品或者這個產品所在的品類 「大開殺戒」。這不是一種明智的行為。
假如一個人不喜歡折騰手機,也沒工夫對付流氓國產毒瘤軟體,那麼 iPhone Xs 對於這個人是個好選擇。假如一個人對拍照方面有不少需求,那麼華為 P30 Pro 就很適合他。如果一個人想要買輕薄本,想要買消費級產品裡面最頂級的屏幕,那麼 MacBook Pro、Surface Book 就很適合他。如果一個人喜歡看劇,但又沒什麼錢買電腦,那麼 iPad 對於他來說顯然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給任何人推薦產品的時候都要根據這個人的需求來決定,而不是無腦把自己覺得最好的產品推薦給他。「因材施教」 的道理大家應該都懂,選電腦也是一樣的道理,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機器。
最後再給大家推薦一個網站,叫做 NoteBookCheck.net ,裡面有不少常見筆記本電腦的基本信息、性能測試之類的東西,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全部內容,希望能夠幫到近期打算買電腦的人。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配置,就可以給自己買一臺最適合自己的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