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兼具學術傳播機構和出版企業雙重身份,牛津社致力於傳播學術成果,同時又在全球出版產業中具有重要影響力。本文聚焦數字時代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學術出版發展戰略,從內容生產、數位化轉型和國際化戰略幾方面剖析牛津社學術出版的成功之道。
關鍵詞:學術出版 數字出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牛津大學出版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也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學出版社。在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牛津大學出版社一直致力於促進學術研究交流與發展,在教育出版、學術出版領域成為世界範圍內的翹楚。在2017年公布的全球出版企業50強排行榜中,牛津大學出版社在全世界出版社排名中名列第20位,2016年銷售額近10億美元。據統計,牛津大學出版社每年新出學術出版物達5800餘種,遠遠高於劍橋社(劍橋每年新出學術出版物1500餘種),加上每年6700餘種教育出版物,每年新出出版物總計超過12500種。
牛津大學出版社歷經百年而始終屹立不倒,並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國際出版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得益於其自身的定位和經營理念。牛津大學出版社作為一家學術機構和出版企業,努力尋求學術性和商業性的有機結合,堅持嚴謹、開放、創新的學術傳統,並隨著時代發展積極部署數位化轉型,開拓全球市場,擴大國際影響力,實現自身長足發展。
一、內容為本的出版理念
對於學術出版而言,出版內容的質量至關重要,對於大學出版社而言,學術品牌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託於大學本身。牛津大學出版社作為牛津大學的出版機構,其學術出版的成功離不開牛津大學作為世界一流學府的品牌效應的推動,這也保證了牛津大學出版社在學術出版領域的權威性,加上牛津大學對學術出版物質量的嚴格把關,確保了學術出版的良性發展。
(一)專業化的市場細分及內容生產
在學術出版領域,高質量、專業化的內容資源是最為核心的要素。在學術及專業出版消費市場,專業化源自對不同學術細分領域以及特定職業背景的精準把握和市場細分,並在此基礎上為受眾提供優質的學術內容和專業資源。
牛津大學出版社目前擁有300餘種學術期刊,內容涵蓋醫學、生命科學、法律、社會科學、數學和物理學以及人文科學,每個大的種類之下還有更細分的學科分支,從專業化的角度保證覆蓋到所有可能的學科領域。從規模上來看,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學術出版物數量大,種類多,而且在出版物的質量方面,得益於出版社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和出版標準,牛津大學出版社所出版期刊中有80%以上的刊物被國際幾大文獻檢索系統收錄。
(二)嚴格的出版物質量控制
在具體的內容質量控制方面,牛津大學出版社主要通過明確編輯角色、同行評審和學術委員會決策三方面對學術質量進行把關。首先,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學術出版流程中,編輯是核心的「領導人物」。
牛津大學本身擁有許多資深的從事學術出版的編審人員,這些編輯人才不僅擁有深厚的學科知識,而且對於所負責的學科背景、學科發展方向有著充分的了解,更為重要的是,編輯本身需要擁有廣泛的人際關係網,並在編審過程中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作為學術評定的同行評審人員,同行評審會對書稿內容進行二次把關。
除了編輯把關和同行評審之外,牛津大學出版社還設立了22人的學術委員會,委員會所有成員均是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其中既包括牛津大學的教授,也有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專家評審委員。學術委員會對於編輯提交的書稿以及推薦的評審人員進行再次評定,以確保編輯推薦的評審員對於書稿的評定公正客觀,以及書稿的學術質量是否適合出版,最終確定是否進入出版環節。此外,即使已經確定書稿獲得出版「通行證」,出版社也會和作者進行反覆的修改意見交流,最終完成定稿並出版發行。
二、數字運營的業務轉型
在英國,數字出版信息技術與網際網路業務開發已經成為傳統出版企業轉型的重要策略。大型出版企業除了對已有的文本內容進行數位化之外,還以此為基礎進行版權運營,搭建數字平臺。在教育出版市場和學術出版領域,培生、麥克米倫、牛津大學出版社等出版巨頭積極部署數位化運營,深入開展網際網路業務,內容涉及在線圖書銷售、信息數據服務、數字版權運營等方面。
作為最早進入數字領域的傳統出版社之一,牛津大學出版社積極嘗試數位化轉型,開拓數字出版業務,並在國際數字出版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數位化轉型,主要包括紙質出版物數位化、學術數據平臺建設、學術資源開放存取、網絡圖書營銷以及其他圍繞著這一系列核心業務的數字版權運營和管理。
(一)學術資源數位化及在線平臺建設
在數字業務轉型中,牛津大學出版社首先將傳統的紙質出版物數位化,並以此作為堅實的內容基礎進行學術數據平臺建設。目前,牛津大學出版社已出版40多個在線數字產品,涵蓋人文社科、科學、醫學、法律、參考文獻、辭典,以及300多種學術期刊。自從2000年牛津英語詞典在線(OEDO)上線之後,牛津大學出版社陸續推出了牛津學術在線(OSO)、牛津文獻在線(OB)等數位化產品。此外,牛津大學社還推出了牛津索引(OI)這一免費的搜索服務平臺,用戶可通過牛津索引進行所有牛津數字內容的檢索。
(二)學術資源開放存取
開放存取(OA)是指通過數位技術,在尊重作者權益的前提下,利用網際網路為用戶免費提供學術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務。在國外,開放存取儘管本身存在諸多爭議,但在學術領域多數學者對此持正面的態度。2012年英國公布的《芬奇報告》建議對開放存取實施分類,主要分為金色開放存取和綠色開放存取。
前者是指由作者支付編輯出版費用,經過嚴格同行評審之後進行學術出版,這類刊物完全免費;後者又稱為自存檔模式,出版商可以根據自身需要把控開放存取的程度,例如可以在實行開放獲取前一段時間內先限制內容公開,只對收取訂閱費的訂戶開放,綠色開放存取無需經過同行評審,作者可以實現免費出版。
對於牛津大學出版社而言,在開放存取出版領域主要採用金色開放存取以及混合開放存取模式。目前牛津大學出版社有100多種學術期刊採取金色開放存取的模式,此外還有一部分綠色開放存取期刊服務,總體而言「混合型」模式是包括牛津大學出版社在內的許多大學出版社在開放存取出版領域的主要運營模式。
(三)數字資源營銷與版權運營
牛津大學出版社針對已有的學術資源,通過網絡渠道銷售學術圖書。除了建立自己的官方網上書店,牛津大學出版社還與亞馬遜、谷歌等網際網路巨頭展開商業合作,進行網上圖書銷售和學術產品信息推廣,進一步完善自身數字出版業務。除了數字產品開發、銷售之外,牛津大學出版社還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通過版權貿易推廣自身產品和服務,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數字版權運營。
三、放眼全球的國際化戰略
作為大學出版社數位化轉型的先行者,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數位化業務運營為其國際化的戰略布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學術出版領域,牛津大學出版社從出版流程上遊的內容生產,到中遊的版權貿易,再到下遊的圖書營銷,整個出版產業鏈的構建最終目標都在於打開國際市場。通過數位化的產品運營,例如學術著作與期刊的數位化、在線數字出版平臺、在線學術檢索平臺等,牛津大學出版社逐漸構建了一整套數位化學術出版產業鏈,並以此打開全球市場。
得益於成功的數位化業務運營,牛津大學出版社能夠順利地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市場開拓。和其他英國大型出版企業一樣,牛津大學出版社在全球各地設立了眾多的分支機構,目前,牛津大學出版社在全球51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分支機構,14個國家設有出版中心,全球僱員6000多人。這些設立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機構致力於在當地尋找優質的作者資源和內容資源,並根據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差異化的圖書營銷,尤其是對牛津大學出版社本身優質學術產品、信息服務的推廣。通過常駐海外分支機構的銷售代表和版權機構,牛津大學出版社在海外市場進行直接的圖書貿易和版權貿易,並與當地的出版企業進行合作,共同開發圖書版權。
以牛津大學出版社與中國出版社的合作為例,早在上世紀60年代,牛津社就在香港設立了辦事處,之後發展成為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上世紀80年代,牛津社與商務印書館合作推出《精選英漢漢英詞典》,並在此後推出一系列牛津雙語詞典系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雙方在2003年宣布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幾十年來,牛津大學出版社積極與中國多家出版社進行版權合作,並在2007年成立牛津期刊北京代表處,進一步拓展中國地區的出版業務。
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國際化發展戰略,一方面能開拓更加巨大的國際市場,樹立國際品牌,另一方面也能在更廣闊的空間尋找優質內容資源,尤其是對於學術出版而言,通過整合全球範圍內的優秀學術資源,增進學術交流,推動資源共享,更有利於促進學術出版產業和學科專業領域發展,實現學術出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四、結 語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堅持以內容為本的經營理念,注重專業化的市場細分及內容生產,進行嚴格的出版物質量控制,保證學術資源的高質量。在數字時代積極展開數字業務轉型,放眼全球市場,不斷開拓更廣闊的國際發展空間,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在數字時代和全球化背景下,以牛津大學出版社為代表的英國出版企業的發展策略,值得我國出版社的深入學習和借鑑。
參考文獻:
1.吉姆·米爾特. 2017全球出版企業50強名單公布[EB/OL].[2017-09-05]. http://www.cptoday.cn/news/detail/4164.
2.李廣良.牛津大學出版社:豈止於大[EB/OL].[2016-02-17]. http://www.cptoday.cn/news/detail/864.
3. 孫如楓.牛津大學出版社產權關係與經營模式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09(5):66—69.
4.牛津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年度論壇舉行[EB/OL]. [2013-01-17]. http://www.dajianet.com/news/2013/0117/197829.shtml.
(作者單位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