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體宇宙論
(阿爾文—克萊因模型假說)
資料收集:行走海洋
說起等離子體(電離原子)宇宙論,就不得不提及一位197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瑞典人Hannes Olof Gösta Alfvén(漢尼斯·奧洛夫·哥斯達·阿爾文1908.5.30-1995.4.2)等離子體物理學家、天文學家,致力於磁流體動力學領域的研究,其成果被廣泛應用於天體物理學、地質學等學科。初時為工程師,後來轉為研究及教授等離子學及電子工程。
漢尼斯·奧洛夫·哥斯達·阿爾文
阿爾文1908年出生於瑞典的北雪平,1926年進入烏普薩拉大學就讀,1934年獲得該校博士學位。而後阿爾文在烏普薩拉大學和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物理學院教授物理學課程,1940年起擔任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教授。1967年,阿爾文移居美國,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南加州大學執教。1991年退休,退休時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哥分校的電機工程教授和皇家工學院的等離子體物理教授。退休後來往於加利福尼亞州和瑞典之間。1995年逝世,終年87歲。奧斯卡·克萊因與西奧多·卡魯扎,發明卡魯扎—克萊因理論,提議第四個空間維度捲曲成一個半徑非常小的圓,所以粒子沿著這個軸移動很短的距離,就會回到起始點。粒子在回到起始點前所能行進的距離則稱作是該維度的大小。這個額外維度(extra dimension)是一個緊集,而時空具有緊緻維度的現象則稱作是緊化。1938年,他提出玻色子交換模型來解釋電弱相互作用(放射性衰變),幾年後,湯川秀樹提出類似想法。卡魯扎-克萊因理論也可以被推廣成楊-米爾斯理論。奧斯卡·克萊因紀念講座每年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舉行。
一,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等離子體
等離子體(plasma)又叫做電漿,是由部分電子被剝奪後的原子及原子團被電離後產生的正負離子組成的離子化氣體狀物質,尺度大於德拜長度(德拜長度(Debye length)等離子體中任一電荷的電場所能作用的距離。
這個量是荷蘭物理學家P.德拜在研究電解現象時首先提出的。等離子體中含有大量正負電荷。由於電荷的同性相斥和異性相吸規律,任一個帶電粒子總是被一些異性粒子包圍,所以它的電場只能作用在一定的距離內,超過這個距離,基本上就被周圍異性粒子的電場所屏蔽。這個距離即為德拜長度,又稱德拜屏蔽距離。等離子體中的兩個帶電粒子,只在彼此距離小於德拜長度時,才有相互作用的電力。
德拜左和普朗克右
德拜長度也是描述等離子體中電荷分離的空間尺度,在比德拜長度短的距離內,電荷分離的現象才是明顯的。因此,德拜長度又是衡量一團電離氣體是否為電中性的標準。若一團電離氣體的尺度大於德拜長度,這團電離氣體在宏觀上可看作是電中性的,這時才能稱其為等離子體的宏觀電中性電離氣體,其運動主要受電磁力支配,並表現出顯著的集體行為。它廣泛存在於宇宙中,常被視為是除去固、液、氣外,物質存在的第四態。等離子體是不同於固體、液體和氣體的物質第四態。物質由分子構成,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圍繞它的、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當被加熱到足夠高的溫度或其他原因,外層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成為自由電子,就像下課後的學生跑到操場上隨意玩耍一樣。電子離開原子核,這個過程就叫做「電離」。這時,物質就變成了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一團均勻的「漿糊」,因此人們戲稱它為離子漿,這些離子漿中正負電荷總量相等,因此它是近似電中性的,所以就叫等離子體。二,等離子體宇宙總體假設是怎樣的?
三,等離子體宇宙是如何解釋宇宙暴漲的?
四,等離子體宇宙是如何解釋宇宙坍縮的?
五,等離子體宇宙論的瑕疵是什麼?
六,等離子體宇宙推論:
這個宇宙模型得到大多數宇宙學家認可的重要原因是因為這個模型科學的解釋了宇宙膨脹現象,宇宙背景輻射,幾種輕元素,特別是氦元素的成因。整個宇宙中巨大的細束內的等離子體產生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溫度2.73開爾文,與勒納—彼得斯黑體譜輻射試驗中等離子體發生器產生的輻射密度5×10-14焦耳,這個能量密度相當於一個溫度為2.87開爾文黑體所發出的輻射相同。數值基本統一。
輕元素不是宇宙創生大爆炸中誕生的,而是年輕星系中佔主導地位的巨星內部核聚變的產物,巨星的超新星爆發被拋灑到星際和星系空間,等離子體之間相互碰撞的結果產生了氘元素和鋰元素。
宇宙中形成星系的主宰力量不是引力,而是等離子體的電磁力。這也就很好的說明了現在觀測到的星係為什麼沒有散開或者聚合成為一體。這種說法排除掉了因為「暗物質」存在導致的星系不散不聚的成因。
2013年,科學家觀測到了仙武—北冕座長城。宇宙暴漲理論無法解釋仙武—北冕座長城這麼大尺度的物質結構成因,因為它誕生於宇宙誕生後37-38億年之間(因為它距離地球有100億光年遠,推算其形成時間就不難),暴漲理論體系下,這個時間點不可能產生這麼大尺度的物質存在,因為它的跨度有100億光年。但是用等離子體宇宙模型就能很好的解釋其成因。
2019年,旅行者號飛出太陽系發現星系外部各種輻射的惡劣程度遠大於太陽系內,太陽系運行軌跡也與等離子體宇宙模型中講的細束類似,內部電磁環境與外部輻射環境相互關係也能合理解釋。
等離子體宇宙論認為,整個宇宙就像一個導電物質,宇宙空間中流動著伯克蘭電流。伯克蘭電流的特點他在宇宙空間中非常微弱,但是當它遇到星體,例如太陽、地球時,就會突然增強,產生很強的電壓。電流遇到太陽時,在太陽大氣裡會產生強烈的電弧,所以人們看到的太陽發光發亮的部分,很有可能就是電弧,那麼既然是電弧,就不需要太陽有很高的溫度。太陽表面存在大量的不穩定磁場。如果是核聚變,則不會產生這些磁場;但如果是電弧,每個電弧都會產生磁場,所以太陽的磁場很有可能是電弧造成的。
而太陽風本身就是一種電流,通過伯克蘭電流的引導,才會越往外速度越快。由於伯克蘭電流在宇宙中分布不均勻,當太陽到電流較弱的地方,太陽亮度就減少,產生的輻射不足以加熱地球,從而也解釋了地球曾有過的冰河時期。通過太陽自身的陽震對太陽內部進行分析,發現太陽無論經緯度多少,轉速都一樣,說明太陽內部有個固體核心,從而推翻了太陽是氣態的猜想。所以之前假設的太陽核心有1500萬度也是不存在的,否則該核心會迅速氣化。而且太陽的不穩定磁極也會造成氣態的太陽不斷發生形狀變化。所以太陽內一定有個固體核心。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太陽在光芒四射的大氣下面,或許有一個類似地球一樣的環境。2019年NASA最新透露出來的觀測數據是太陽實際的地表溫度僅僅只有27攝氏度。
資料收集:行走海洋
校對:伊萬
往期節目推薦:
三體宇宙課堂(物理學)
如您喜歡科學、天文、物理學等相關方面的話題探討,可以掃描上方二維碼加入,此群可以暢所欲言,但是我們只聊有營養的,加入無門檻,但是會定期清理潛水者,您慎重考慮後,歡迎加入科學邊界組織,如果有認識相關愛好者也可以邀請入群。
本群旨在暢聊與科學相關內容,目的是群成員互相學習、交流思想和探討話題,群裡的成員若有想發文到公眾號的,都是非常歡迎,並且會署名作者以及貼上屬於您的讚賞二維碼,讓咱們由知識共享從而達到提升彼此的認知。
科學邊界指的不是現代科學本身的邊界,而是我們各自認知的邊界,我們要尋找的是各自對科學的認知範圍,也就是我們所學習理解的知識是在什麼層面運行的?或者換句話說,我們自身所擁有的知識究竟在什麼水平?
本群不是要發展民科,而是相關學習愛好者的交流平臺,因為科學就是對狂熱和狂言最好的解毒劑。
科學家們尋找科學本身的邊界,而我們通過溝通尋找自己的知識的邊界,也就是說,我們要知道自己知道些什麼,還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些什麼,更要知道自己將要知道些什麼。
有效學習就是指在各種不同的思想的不斷碰撞中去思考,從而誕生新思想的過程,所以,期待與各位的交流。
如果您周圍也有同樣愛好者,歡迎邀請進群。若二維碼失效了,請加我微信邀請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