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總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可那時是『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現在自己能用生物科技救人性命,心裡的滋味大不一樣。」日前,歸僑程京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在生物科技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象牙塔」中的教授、工程院的院士、商場上的總裁、首屆華僑華人京華獎獲得者……他的角色的確很多,但主題都與生物晶片有關。他是中國生物晶片的領軍人,用自己的專業技能開闢了生物科技的新領域,並帶領企業以高科技產品服務走向世界。
生物科技界的「錢學森」
程京與錢學森的相似點很多:同樣是在各自研究領域擔任領軍人物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樣是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的全國人大代表,同樣是在美國學有所成又堅持回國的科學家。但是,程京卻不敢這樣類比:「我一直很崇拜錢學森,對他的經歷有很多共鳴。我希望自己能像錢學森一樣,用自己的學識為祖國服務。」
程京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他是闖入生物晶片領域的工程師,開創了中國生物晶片新紀元;他是闖入商海的科研工作者,帶領他的團隊殺出重圍,被《財富》雜誌稱為「中國第一家進入世界水平的生物技術公司」;他是奔波在政壇的大學教授,以一名「老海歸」的創業經歷推動相關政策的完善。
1999年3月,程京作為清華大學第一位「百名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回到了祖國。2000年9月,博奧生物有限公司正式組建,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也以博奧為依託應運而生。幾年間,程京帶領團隊獲得了第一張國家醫療器械證書、第一項生物晶片外國專利授權,並推出了世界第一張轉錄因子活性譜晶片、細胞活力電旋轉檢測晶片、遺傳性耳聾檢測基因晶片、第一張結核耐藥檢測晶片……顯赫的成就背後是「拼命三郎」程京不為人知的辛苦奮鬥史。
程京還是清華大學的全職教授,承擔著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及醫學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教學與科研任務;他也是博奧公司的全職總裁,承擔著帶領企業在市場立足、在全球發展的任務。現年51歲的他每天至少工作16個小時,人後拼命鑽研,人前神採奕奕,程京享受這種忙碌的充實生活。他說:「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填溝的一代』。一方面,中西方在技術領域差距較大,需要一代人用智力、精力去彌補技術的鴻溝;另一方面,我們通過自己的創業實踐來推動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完善,爭取為後來的人提供更為良好的創業環境。」
商場裡的科學家
「Made in China曾經被當做劣質品的代名詞,而現在,我們的技術、產品改寫了西方人對中國企業的認識。博奧生物的產品贏得了西方世界的尊重,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說起創業,程京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程京從2000年創立博奧生物以來,先後獲得10餘項國家級獎勵,現在已經研製開發出生物晶片及相關儀器設備、試劑耗材、軟體資料庫等四個系列的上百項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商業轉化實施率近60%,其產品和服務出口北美、歐洲、中東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其生產的診斷用生物晶片產品已進入英國、德國、瑞典、日本等國家的數百家醫院用於疾病診斷。
「一些國外的同行業大公司了解到我們的產品應用規模之大、人群之廣後,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我們不能沉迷於成就,也不能為了科研而科研、為了創新而創新。投入大筆經費做科研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其轉化為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能夠造福更多人。」
投身商場的程京身上有濃重的文人氣質,服務民生、減少審批和制定標準成為他在商場的主題。作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程京建議制定國家創新創業的「出口」政策,以提高創新產品進入市場的速度,並呼籲政府簡化醫療領域創新產品的審批流程,加快先進科技成果臨床轉化過程,造福更多病患。「這是事關民生的問題。」
程京關心的不局限於此,還有制定產業標準這件大事。「在生物、醫藥等行業,產業標準大多是由歐美國家制定的,這不僅使我國缺少在行業內的話語權,更重要的是常常使我們處於受制於人的被動狀態。我們不能輕易妥協、降低標準,我們必須自己去佔領一個新的制高點——制定標準,這樣才能真正與世界接軌。」
「這才是我們的追求」
程京曾是美國納米基因公司的首席科學家。1998年,35歲的程京就和他的團隊創建了世界上首個「1平方釐米超微實驗室」,被美國《科學》雜誌當年評選的「世界十大科技突破」所引用。國外的發展空間和舒適生活沒有牽絆住程京回國的腳步。1999年,作為清華大學第一位「百名人才引進計劃」的入選者,闊別中國10餘年的程京帶著生物晶片裡的中國心回到北京。從此,中國的生物晶片領域也標記上屬於程京的符號。
生物晶片看似微小,卻富含了高精尖的技術——將半導體材料、製作工藝、表面化學處理技術與臨床檢驗、分子生物學有機結合,實現了對重大疾病的提前預防和個性化檢測,除此之外在食品安全、環境檢測和國家安全等多個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真正做到了用科技改變生活。中國的生物晶片研製因程京回國而正式起步。
「剛回來一個月900塊錢,和同事在清華生物系騰出的複印機房裡工作,工作室裡的桌椅板凳也是從學校走廊撿來的。」程京如今笑著說起起步階段的艱苦經歷,「一心埋在科學研究中,也不覺得心酸。」沉湎於生物晶片研究中的程京成果頗豐,2000年剛剛起步時帶頭自主研發的電磁生物晶片就獲得當年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獎。然而程京沒有在獎項中迷失,而是發現了技術的經濟性問題。
雖然技術很先進,但高昂的造價讓很多醫院望而卻步,於是,2003年起,程京開始轉變發展思路,從研發低端產品逐步梯次前進到研發高端產品,從而使更多新技術讓老百姓獲益。這一思路也被他戲稱為「立地頂天」:先滿足普通民眾需求、解決實際問題,待站穩腳後,再開發難度大、更先進的產品。
「讓百姓用得起科技產品,這才是我們的追求。」談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他淡然一笑說:「看到做出來的晶片、儀器,我沒有特別大的成就感,倒是無意中接觸病人、殘疾人和他們的家庭成員時,感覺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