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首次打入蘋果供應鏈,京東方知道有多難……

2021-02-13 物聯網智庫

物聯網智庫 整理髮布

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導  讀

聯發科打入蘋果供應鏈,傳京東方也成為蘋果供應商,熱度不減的蘋果供應鏈,到底有哪些魔力?

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聯發科現已成功打入蘋果100%持股的耳機廠Beats供應鏈,預計今年2、3月開始出貨。這代表著聯發科首度躋身蘋果相關供應鏈。聯發科方面對此回應表示:無法評論。

 

據了解,Beats作為全球崛起最快的耳機品牌,已經成長為「潮牌」耳機的代表。2014年,蘋果公司以3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Beats電子和Beats音樂。而聯發科在音頻晶片領域也具有相當的實力,其客戶群體包括了索尼、先鋒、飛利浦等知名耳機製造廠商。2019年,聯發科的TWS(真無線藍牙耳機)晶片方案的出貨量就已經達到1000萬顆。

 

正是看中聯發科極具性價比的優勢與自家Beats耳機結合的價值,蘋果認為,Beats未來將會帶來更大的收益。

 

與此同時,也有消息稱,京東方被曝出「通過了蘋果的質量標準,正式成為蘋果供應商,並開始為iPhone 12提供柔性OLED屏幕」。其實,早在2017年,網上就有傳言稱京東方要開始為iPhone供應OLED屏幕。雖多年過去,但該話題熱度依然不減。

 

究其原因,蘋果供應鏈的神奇魔力才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無論是諾基亞削減控制供應鏈錯過智慧型手機時代,還是小米憑藉供應鏈管理成功逆襲,供應鏈在科技公司的競爭中始終佔據核心地位。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得供應鏈者得天下。

 

而在所有科技企業中,蘋果的供應鏈則是那顆「皇冠上的明珠」。蘋果的供應鏈管理就如它的新產品開發:一貫低調、諱莫如深,外界知之甚少。從蘋果公布的2019年供應商名單來看,其供應鏈至少涉及200家企業,800多個工廠,分布於27個國家數百個城市中,這些工廠又涉及到跨國管理等問題,管理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儘管難度很大,但蘋果的供應鏈管理一直被當成跨國供應鏈管理的標杆。對照Gartner評選卓越供應鏈的五項條件,蘋果完美地滿足了每一條,尤其是不尚空談、不事張揚的實幹精神,使得它能連續六年榮居Gartner全球供應鏈25強的榜首。

 

那麼,蘋果是如何掌控這條關鍵供應鏈的呢?

 

首先,蘋果對供應鏈有極強的控制力。以為蘋果提供聲學元器件的瑞聲科技為例,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曾在一次分享中,詳細提到了其中的細節:這幾條線上所有的控制軟體和電腦是蘋果公司的,瑞聲負責生產線的人經常會收到蘋果的郵件,說某一條生產線的某一個地方有點問題,然後蘋果來開權限,讓瑞聲的生產線負責人去現場查看。此外,蘋果還有20來位工程師輪流駐廠。簡單來說,原則上除了設備和工人是瑞聲的,剩下的都由蘋果控制。

 

《庫克傳》中也曾提到,庫克為了加強對供應鏈的掌控,說服供應商搬到蘋果工廠的附近,使得組件交付的效率更高,然後又投資了最先進的ERP系統,並直接打通了零件供應商、組裝廠和渠道的信息系統,從系統中就能把每周銷售預測的具體情況、零售渠道精確的庫存統計、向外包工廠發出訂購需求、庫存是否積壓過多等等細節一手掌握,並隨時調動。

 

同時,蘋果不會將需要的元器件都押注在某一家企業身上,只有有兩家以上的供應商可供選擇時,其話語權和壓價能力才會愈強。因此,對於非核心技術,蘋果選擇尋找多家供應商,相互牽制壓價。而涉及核心技術,蘋果便會選擇將相關企業進行收購,從而將話語權和未來利益進行捆綁。

 

此外,對於iPhone中的觸控螢幕等關鍵零部件,蘋果會在供應商建廠時投入巨資,直接買斷6~36個月的產能,利用優惠價格,從而保持較高利潤。

 

更為重要的是,蘋果模糊了設計、開發和製造生產的關係。開發就是製造,製造就是開發。蘋果的手機工程師可以很多天待在工廠裡,與製造元器件的工人共同做開發,據說蘋果工程師最多的時候在富士康工廠裡有2000人。

 

當然,蘋果供應鏈的成功,最離不開的還是蘋果產品的成功。例如,蘋果敢於在產品研發之初,便高額購買供應商未來幾年的產能,一旦iPhone等產品銷量不佳,一切供應鏈管理也將成為敗筆。

 

因此,蘋果供應鏈的成功是產品成功的延續,產品的發展仍然將對供應鏈產生非常關鍵的作用。

 

1月28日,蘋果發布了2021財年第一季度(對應自然年2020年第四季度)業績,蘋果在本報告期錄得史上最好營收1114.39億美元,同比增長21%,也是首次單季度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利潤方面,公司本報告期實現淨利潤287.55億美元,同比增長29%。其中,蘋果在大中華區營收為213.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35.78億美元增長57%。

 

與此同時,國內眾多蘋果供應商卻頻頻傳出負面消息。

 

1月22日當天,受蘋果砍單傳聞影響,藍思科技股價暴跌9.3%,信維通信跌6.98%, 長電科技跌6.82%。實際上,有關蘋果砍單的傳聞早在去年就流傳過。2020年9月1日,有消息傳言蘋果將歐菲光剔除供應鏈名單,相關觸控模組訂單歸藍思科技。當日歐菲光股價跌停,而藍思科技則大漲。隨後,歐菲光和藍思科技都對此傳言表示否定。

 

1月25日,立訊精密發布公告了「關於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公司開展 337 調查的進展公告」。公告指出,1月22日,公司獲悉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就本案籤發的兩份通知,一份為調查通知書,另一份為指定主審行政法官的通知。立訊精密表示:「公司將遵照337調查流程處理」。1月25日當天,立訊精密股價下跌3.97%,26日下跌4.4%,收盤報52.78元。

 

1月26日,歐菲光發布關於公司股價異動公告。公告表示,在1月21日、22日、25日連續3個交易日收盤價格跌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規則》等有關規定,屬於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情形。據統計,歐菲光股價在21日、22日以及25日分別下跌7.26%、7.98%以及6.24%。

 

1月27日晚間,歌爾股份發布了變更財務總監的公告,公司董事、副總裁兼財務總監段會祿因工作安排辭職,董事會同意聘任李永志為公司財務總監。段會祿生仍擔任公司董事、副總裁職務。28日,歌爾股份股價低開低走,尾盤半小時一直躺在跌停板。

 

與此同時,包括鵬鼎控股、環旭電子、東山精密、長信科技等其他蘋果供應廠商的股價也出現了不同幅度的累計下跌。

 

那麼,為什麼A股蘋果供應廠商在近端時間表現不佳?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近期一份研究蘋果產業鏈的報告中分析到,原因在於AirPods 2021年出貨增速低於預期以及中國廠商彼此間競爭加劇。

 

郭明錤還進一步指出,當前的A股蘋果供應鏈股價已反映上述利空。未來,中國廠商從海外競爭者取得訂單的優勢仍在,所以他依舊正向看待A股蘋果供應鏈的長期趨勢。

 

同時,對於蘋果產業鏈,光大證券早在1月10日就發布研報稱,2021年,蘋果產業鏈將加速成長,組裝代工趨勢漸起。未來10年,蘋果供應鏈龍頭企業向下遊代工延伸的趨勢明顯,AirPods、AppleWatch、iPhone、iPad、安卓TWS、VRAR和loT等產品的成品組裝業務將驅動消費電子龍頭企業營收和利潤快速增長。

 

毫無疑問,蘋果產品的成功是其供應鏈良性發展的基礎。正是看中Beats產品的未來發展趨勢,蘋果此次才終於與聯發科在供應鏈端達成一致。然而,龐大的蘋果需要的不僅僅是Beats,未來十年的產品研發仍然任重道遠。

 

參考資料:

1.《動蕩不安的蘋果供應鏈 預期仍然向好?》,經濟觀察報

2.《揭秘控制狂蘋果的供應鏈操控術》,盒飯財經

3.《傳聯發科技首次打入蘋果供應鏈 獲得Beats耳機大單》,新浪科技

4.《國產屏幕的裡程碑?京東方這回真的要進入蘋果供應鏈了!》,雷科技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