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的電子調速控制器取得重大突破

2021-02-24 中國船舶報

「啟動時間8.3秒,滿足要求。」「轉速波動率小於0.1%,滿足要求!」

隨著一個個關鍵性能指標的達標,經過近兩年技術攻關、兩周試驗準備和多個通宵奮戰,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船動力集團旗下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核級電子調速控制器在中廣核集團所屬遼寧紅沿河核電應急柴油發電機組上順利完成了空載啟動與運行試驗、帶載頂替試驗等試驗,性能指標優於國外同類產品。

這次試用試驗的成功,標誌著我國成功突破了核級柴油機控制的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廠商「卡脖子」的限制,實現了核電柴油機調速控制器的全面自主化,自主研發的核級電子調速控制器正式進入了在核電應急機組上的試用階段。

該型號電子調速控制器是中船動力研究院研發、江蘇利核儀控技術有限公司製造、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滬東重機有限公司監造的國內首臺核電應急柴油發電機組電子調速控制器,可以實現對柴油機啟動時間、負載突加/突卸時轉速等參數的精確控制,可用於核電站、陸用電站、大數據中心應急電源等領域。

早在2019年7月,中船動力研究院就與遼寧紅沿河核電站籤訂了關於核電柴油機領域的合作意向書,為此後雙方在核電柴油機領域的深度合作打下基礎。「紅沿河核電柴油機電子調速器國產化及其應用項目」作為兩大集團戰略合作的標杆項目,歷時短短兩年,就完成了方案設計與評審、鑑定大綱設計與評審、產品開發、產品鑑定、廠內配機試驗與仿真試驗、產品鑑定以及紅沿河現場配機試驗與評審等多項工作,攻克了包括啟動時間可調可控、設備長期運行發熱嚴重等二十餘項技術難題,為核電應急柴油發電機組關鍵零部件國產化、實現關鍵零部件自主可控,走出了關鍵一步。

聲明:《中國船舶報》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對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進行修改、使用、轉載、發表。

相關焦點

  • 中國彩色視頻電子紙顯示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2020年11月25日,華南師範大學、深圳市國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彩色視頻電子紙顯示器取得重大突破。
  • 賽晶成功研發國內首臺自主技術-柔性直流支撐電容器
    至此,賽晶柔性直流支撐電容器已成功通過了第三方權威機構,以及IEC標準(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 technical Commission,簡稱IEC)要求的全部試驗,標誌著國內首臺自主技術柔性直流支撐電容器成功誕生,從而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實現了關鍵技術的自主掌握和國產化。
  • 追勢科技蔣如意博士:AVP環境感知和地圖適配取得重大突破
    畢業後加入哈曼,負責開發輔助駕駛系統的核心算法模塊, 重點研究視覺超聲融合算法,解決倒車過程中對障礙物安全的問題,是國內最早從事這方面產品研發的技術人員。2013年進入德爾福中國研發中心的智能駕駛研發團隊,期間被派到德國參與歐洲團隊Volvo智能前視項目開發。回國後作為德國團隊與中國團隊的技術接口,成功把算法導入到中國團隊,並長城汽車的車型上實現了量產。
  • 西電電力系統自主研發的xPEC-301通用電力電子控制器完成EMC試驗
    西電電力系統自主研發的xPEC-301通用電力電子控制器順利完成EMC試驗,將前往許昌開普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進行型式試驗。該項工作從2014年7月開始,由西電電力系統二次技術部電力電子控保組承擔,該小組成員,以西高院低壓電能質量試驗系統為依託,在前期換流閥功能試驗迴路控制系統的基礎上,開始自主研發xPEC-301通用電力電子控制器。未來該控制器將能夠承擔柔性直流輸電閥組控制功能(VCM),或者完成小型電力電子應用的完整控制功能。
  • 【90號茶室】越封鎖越突破!2020年中國在十大高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事實證明,中國不僅沒有被打趴下,而且還以更加迅猛的速度趕上甚至超過美國,向著星辰大海飛奔,2020年在十大高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此次火星探測是我國行星探測階段的首次任務,也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全新的裡程碑,將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3個目標,這是其他國家第一次實施火星探測從未有過的,「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航天進入了深空時代。五、自主研發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首飛成功
  • 具備完全自主產權,廢棄太陽能電池板回收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難題,從破碎機理出發,突破傳統電池板拆解工藝束縛,研發出基於液電效應的太陽能電池板資源化回收裝置,形成新型環保的電池板資源化回收工藝。據宋佰鵬介紹,太陽能電池板由玻璃、矽片、EVA膜、金屬匯流條和背板等組成,不同組分的力學和電學性能差異大。這給資源化回收帶來了很大的技術難度。
  • 國產高能離子注入機重大突破!
    6月30日消息,據新華社報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宣布,由該集團旗下電科裝備自主研製的高能離子注入機,成功實現百萬電子伏特高能離子加速,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記者近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採訪獲悉,由該集團旗下電科裝備自主研製的高能離子注入機成功實現百萬電子伏特高能離子加速,性能達國際主流先進水平。這意味著在晶片自主研製的道路上,中國又攻克了一樣受制多年的核心裝備。
  • 成果|微晶片開發取得重大突破
    據《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報導,IBM日前宣布,該公司在晶片模擬腦功能技術開發上取得重大進展,極大顛覆了傳統晶片設計
  • 重大突破!國產新型TFT曝光機正式上線!
    近日,廈門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完成國內首臺新型顯示用6代高解析度TFT曝光機的吊裝搬入,標誌著我國新型顯示行業的裝備國產化研製取得重大突破
  • 全球級大數據計算平臺,自主研發!
    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計算平臺,當然也是全球級的。它可以擴展到10萬臺計算集群,用通俗的比喻,就相當於把10萬臺計算機組成一個巨大的計算力池子,當成一臺超級計算機來使用;單日數據處理量超過600PB,相當於6億部高清的電影。大數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當企業級數據已經不在話下的時候,越發體現出國家級數據量處理平臺的可貴。
  • 中國自主煉出超高純鈦 打破美日兩國長期壟斷!
    鈦加工部件(資料圖)當選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之首2015年12月,世界頂級物理雜誌、英國物理學會下屬的《物理世界》公布了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人的研究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榮登榜首。
  • 新突破!合肥欣奕華首臺矽基OLED蒸鍍機導入客戶量產線
    近日,我國戰略新興產業再傳捷報,泛半導體產業智能裝備生產企業合肥欣奕華智能機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欣奕華」)開發的首臺矽基OLED蒸鍍機成功導入台州觀宇科技有限公司
  • 我國高端DSP晶片「華睿2號」獲重大突破
    DSP項目,標誌著我國在高端DSP研製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為我國自主晶片譜系增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據悉,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是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並列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在工信部的統一部署下,「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中國電科持續承擔了「核高基」重大專項研製任務,突破了高端DSP研發核心技術,實現了「核高基」研製成果的批量應用,在重大工程及裝備中取得顯著成效。
  • 深度|振邦智能:智能控制器全面布局,成長空間未來可期
    公司成立於1999年,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電子冰箱、空調等家電控制器自主研發及製造的企業。2003-2007年,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拓展,成功進入汽車電子市場領域。2007 -2010年,公司在矢量變頻控制領域實現技術突破,推動了自身產品業務升級,將傳統定頻控制產品向更高效節能的變頻控制產品轉型。
  • 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氫燃料混合動力機車下線!這些上市公司也在布局
    1月27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氫燃料混合動力機車在中國中車旗下的中車大同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成功下線。作為國內第一臺氫燃料混合動力車,它在滿載氫氣情況下,可單機連續運行24.5小時,平直道最大牽引載重超過5000噸。「這一款氫燃料混合動力機車設計時速達到每小時80公裡,持續功率700千瓦,在平直道上可以牽引5000噸列車,在千分之六的坡道上可以牽引2000噸的貨物列車。」
  • 溼電突破技術瓶頸取得階段性成果
    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郝吉明教授為首的專家委員會在聽取了研製及技術報告、測試報告、用戶報告,進行了現場考察、質詢討論後,形成鑑定意見:龍淨環保WBE型溼式電除塵系統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為國內首創,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緊湊型複式結構技術、整體式上翹型鋸齒陰極線及其免焊接快速脹接技術、高效全自動灰水分離技術、陽極板隔排交叉間歇噴淋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採用自主研發AVS3標準8K超高畫質電視頻道成功試播
    經測試,AVS3具有重大技術創新,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已成為世界高清視頻技術領域的「中國標準」,相關應用研究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中國工程院士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AVS標準工作組組長高文介紹說:「從AVS1到AVS3,我們差不多經過二十年的打磨,AVS3視頻標準制定過程中採用了更智能高效的編碼技術,把它完全做成了我們可以自主掌控的技術標準。
  • 芯旺揭秘首個自主KungFu內核32位高端MCU
    在國產晶片包括MCU在內絕大多數依賴國外核心技術研發,隨時有被卡脖子的風險的背景下,只有在晶片架構、指令集等核心技術等方面實現突破,才能真正實現獨立自主,具備核心競爭力。「因此,基於芯旺KungFu32內核的『首個自主內核32位MCU』的面市對中國MCU產業、『中國芯』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他強調。
  • 【突破】國內首條自主設計的OLED照明G2.5代量產線成功研發;爍科精微CMP設備將啟動驗證;亦莊2022年產業規模超2000億
    1、突破『卡脖子』技術!國內首條自主設計的OLED照明G2.5代量產線成功研發集微網消息,今年9月,從蘇州吳江汾湖高新區傳出的一則消息表明,我國已具備開發和製造中小尺寸OLED生產線的能力,成功研發出G2.5代量產線中的蒸鍍設備。
  • 中國鐵路機車氫能應用 取得關鍵突破!
    中國自主研發的首臺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機車在中車大同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成功下線,標誌著中國在鐵路機車的氫能應用方面取得了關鍵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