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亭,是龜山觀賞長江的最佳位置。滾滾的江水向東而逝,淘不盡一段段英雄往事,流傳著一篇篇歷史佳話。
龜山是武漢名勝古蹟較多的山。龜山景點大致分為三類,一為名人陵墓,東漢末年名士禰衡墓、東漢未年劉琦墓、東吳名將魯肅墓、向警予烈士陵園,然除近代向警予烈士陵園外,餘者皆為衣冠冢。次則為寺廟古蹟,桃花洞羅漢寺、龍祥寺、關王廟,但毀於戰禍,其史難考。其三為傳說名勝,藏馬洞、磨刀石、桂月亭狀元石等。
龜山甚至連其冠名的來歷都難以考校。清嘉慶年間,名家方密庵於龜山北側半山腰的一處石壁上,刻寫「大別山」三個赫然醒目的摩崖大字,字體渾實勁道,氣勢宏偉。大別山據說是龜山最早的名稱。後因東吳大將魯肅之子曾屯兵於此,為紀念其父而建衣冠冢,故山更名為魯山。其史渺渺,無從考校。後又有明朝湖廣巡撫王儉因有明一代崇玄武,故奏請再易山為龜山,也難考證。有記載表明,明湖廣巡撫王儉曾上書明廷言八事,其一即為明中期因僧道佔地過廣,行不法事,故奏請限制佛道事。故弘道而改山名之事不可信。
東漢未年,荊州牧劉表委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史上已知的最早軍事城堡。
史料記載,公元208年,孫權派凌統、董襲破黃祖軍,屠卻月城,城廢。短短23字,一段興廢事。讓人心有所憾的,不是歷史的滄桑,而是那一段難以追溯的歷史。
龜山的傳說,典故、古蹟雖難以考證,但其在史上位於兵家必爭之地的位置確有載史,且龜、蛇二山的雙城模式開啟了武漢史上建城的起點,也明有記錄。只是龜山的開發,宣傳、管理不甚理想,與其歷史影響、地理位置難以相稱,不能不為武漢之所抱憾。
奔騰如斯的江水、靈動清麗的漢水與沉穩厚重的龜山所相交織,無須多言,自能孕育出歷史風流。
時至今日,龜山仍在負重穩重前行。
武漢最國風的景區—古琴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