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科技大學承載的雙重使命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陳繁昌

2020年是特殊一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在這一年裡,來自高校和院所的廣大科研工作者積極投身一線,不僅利用各自所長推動著病毒溯源、檢測試劑、疫苗研發等相關工作的有序進行,還利用科學知識告訴民眾如何防範和抗擊疫情,有力保障了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

那麼,對一所科技大學來說,面對突發的疫情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呢?日前,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不僅介紹了這所剛滿10周歲的年輕大學所承載的教書育人和創新發展的雙重使命,還談及了他對科技與新冠、科技與教育、科技與社會、科技與產業等方面的見解。

科技與新冠:提供科學應對方案

《中國科學報》: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作為一名學者,以及一名高校校長,您是如何看待科技在這場疫情當中發揮的作用的?

陳繁昌: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自然環境與人類息息相關,共生共存,人與自然相處的需要尊重自然、尊重科學,流行病的防控與防治也應如此。以此次新冠疫情為例,從傳染源追蹤,到病毒檢測,再到疫苗研發,涉及的研究方法很多,各有利弊,但也從側面說明,科技的發展對健康和生存的重要性。

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是一名大學校長,在發現疫情的第一時間,我就在思考科技能為這場疫情做點什麼?

當今世界人們的流動性增強,這一次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傳染性也更強、更致命。我們要如何應對呢?2020年3月,我向全校教職工發出請求,希望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科研工作者能利用自己的研究應對新冠疫情。

雖然科技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個病毒流行的原理、如何影響人們的身體、獲得的免疫能夠持續多久等。儘管如此,我們仍需要堅信唯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應對這場疫情帶來的挑戰。

另外,科學技術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積累的沉澱,等到疫情爆發再發展科學技術則為時已晚。因此,每個國家都必須認識到投資基礎科學的重要性,不僅僅是資金的投入,還有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源的投入。

《中國科學報》:請問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在這場疫情中貢獻了哪些科技力量?

陳繁昌: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雖然不是一所綜合性大學,沒有醫學院,也沒有傳染病的研究人員,但是我們有很好的化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等領域的科研團隊。

比如,生物領域的科研人員開發的針對COVID-19的檢測試劑比標準的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方法更有效,使用的製劑更少;相關科研團隊通過與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合作,研發的檢測試劑大約在15分鐘之內就可以得到結果;計算機科學的研究人員與中國的科研團隊合作,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影像資料,結合PCR的檢測結果,可以得到更準確的診斷

面對疫情,我們認識到僅靠科學還是不夠的。各國政府也需要在公共衛生和經濟發展兩者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我們看到政治,尤其是地緣政治也在這次疫情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進而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行為,比如戴口罩、採取隔離、封城、封國等舉措,這也是社會學發揮的作用。

科技與教育: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中國科學報》:您先後接受了東西方不同的教育,那麼您是如何看待東西方高等教育存在的差異?請預測這種差異在未來會出現什麼變化?

陳繁昌:我認為這兩者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教育下一代和創造知識的目標是共通的。但不同的社會對大學寄予不同的期望和支持,這取決於當地政府出臺的教育政策,及其文化和歷史背景。

東西方社會在對大學教育的期望和教育方式上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有些社會期望大學提供就業培訓,甚至是就業安置;有些社會期望大學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並為政府提供獨立建議。一些觀點認為,西方學生注重個性,喜歡探究;東方學生看重考試,循規蹈矩。隨著世界日益全球化,這些差異將變得不那麼明顯,但也不會完全消失。

《中國科學報》:國內一位從事高等教育的學者曾提及,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今後還會繼續提高。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發展面臨著深刻轉型,亟待建立全面性、多樣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高等教育體系。您是如何看待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和轉型的?能否給予一些建議。

陳繁昌:在我看來,學生的質量和多元化可能比入學率更為重要,當然學費也是入學率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應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目標,而不僅僅是就業或者技術進步。

現在中國湧現出了很多不同類型的大學,比如南方科技大學和西湖大學等,這都是很好的發展勢頭。這些大學可以更好地利用「市場力量」和「學校自主權」,自然發展多元化的中國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發展和轉型沒有完全通用的方法,我們更樂於看到的結果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中國科學報》:您認為科技與社會、科技與產業、科技與教育之間是什麼關係,為什麼?

陳繁昌:科技應該像文學和音樂一樣,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工具。民眾只有掌握科技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社會,因為我們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正越來越依賴於科技。沒有科技,我們的社會不能很好地運轉,也難以進步。此次新冠疫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各行各業都需要新技術來提高效率和改進產品,但更重要的是,新技術不僅會顛覆現有的行業,還催生出新的行業。因此,有遠見的行業領袖應投入研究,開發新技術,以保持競爭力,實現增長。

科技與社會:有責任幫助全社會

《中國科學報》:您認為一所科技大學應該承載什麼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陳繁昌:大學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是社會機構的一部分。不管是何種形式的大學,必然會得到社會的支持,大學也有責任幫助全社會,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發生疫情的危機時候。

說起大學的職能其實很簡單,首先我們要認識世界、創造知識,就是通常所說的研究,為達到這個目的,我們要從全球招募最好的研究人員和教職人員。此外,我們要承擔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也就是培養學生。從學生到博士,到博士後,乃至研究人員,人和知識是大學的兩個主要的產品。

而科技大學承載著雙重使命。第一重使命是進行研究和教育,第二重使命就是創新和促進經濟的發展,後者既是使命,也是挑戰和責任。

《中國科學報》:從香港科技大學到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請談談您對科技大學的理解與認知。

陳繁昌:當前,一批年輕的科技大學先後問世,比如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等。

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大學出現呢?因為大學除了教書育人,還有一個使命,就是創新。現代社會,科技對經濟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各地政府非常願意建設科技大學,他們認為科技大學可以對企業和技術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這些科技大學可以培養優秀的學生,學生有可能會創建自己的公司,憑藉自身實力成為技術的領導者。

我接觸過的教授中,他們有些認為自己是來大學作研究的,而研究意味著探索未知的東西,但是他們往往並不知道這些研究可以產生什麼用途。然而,社會是期待大學可以帶來實際的影響,希望大學可以幫助社會創造工作崗位,在技術上取得突破,給產業界帶來改變,等等。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在建校之初就是給自己確立了全球性大學的定位,我們的教職員工來自於全世界50多個國家。在沙特眾多的大學裡,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是一項實驗,也是一個試點。

《中國科學報》: 為什麼說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是一項實驗,也是一個試點?

陳繁昌:我們希望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可以重建千年前的智慧之家,吸引世界各地最優秀的人才,為造福全人類而探求新知,此前在中東乃至北非地區均沒有這樣的大學,所以說這是一項實驗,也是一個試點。同時,我們也希望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能為沙烏地阿拉伯和全世界的創新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科技與產業:促進經濟創新發展

《中國科學報》:如今的大學越來越重視並參與產學研合作,您認為產學研合作在科學大學裡處於什麼地位?能否結合具體案例來談談?

陳繁昌:從科技大學自身來講,不僅需要營造自由的學術氛圍以產出更多成果,還需要思考如何將實驗室裡的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比如與企業的合作就是我們在開展技術研究時需要關注的。

校企合作,對大學來說可以得到更多資金支持,對企業來說可以僱傭有經驗的畢業生,可謂雙贏。

為了促成這樣的合作和雙贏,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建設了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研究與技術園,園區聚集了沙特阿美公司(Saudi Aramco)、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美國陶氏化學公司、IBM、德國Thermo Fisher等一批企業。其中,沙特阿美公司是一家大型的石油公司,儘管公司內部就有不少科研人員,但他們仍然希望能夠與大學,特別是科技大學開展合作。

《中國科學報》: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畢業生有選擇創業的嗎?學校對創業者會給予哪些具體支持?

陳繁昌:創業體現在科技大學的第二個使命裡。在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研究與技術園裡已經有一些創業公司。我們也希望吸引有創業精神的年輕人來到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深造,幫助他們創業。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有專門的項目來支持年輕人這種創業。前期,我們會幫助創業者利用教室或實驗室裡的想法和創意,教他們如何創辦企業,幫助他們籌集資金,並推薦他們去參加一些國際性的競賽。

我將在自己的任期內,鼓勵所有學生至少有兩周的課外體驗時間,去體會創業家的創業精神。即使是數學等基礎研究專業的學生,也應該花時間去參與這種體驗活動,我稱該項目為「全民創業」(Entrepreneurship for All)。

《中國科學報》: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發展至今遇到的最大困難時什麼?如何解決?

陳繁昌:我想從兩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一個是全球的角度,一個是本地的角度。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歷史非常短,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我們是誰,也不知道我們做了什麼。這是每一所新大學都需要面臨的困難,我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自己的故事,以打動更多人加入我們、了解我們,並最終產生一定影響,這是一大挑戰。

從本地的角度來看,困難與科技大學的雙重使命有關。目前,我們在第一個使命——研究和教育方面做得還不錯,並且正在得到越來越多同行的認可,但在第二個使命——創新和促進經濟發展,尤其是對經濟產生一定影響方面還面臨著挑戰,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積累,才能夠培育出一批有影響力的高科技企業。

在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沒有第一個使命就沒有第二個使命。如何在兩個使命之間維持平衡,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沈春蕾)

個人簡介:

陳繁昌,1973年於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和理學碩士學位,1978年於史丹福大學博士畢業後進入加州理工學院應用數學系,1979年進入耶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任教,1986年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任教,2001年擔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自然科學學院院長,2006年擔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助理會長,2009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學第三任校長,201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8年出任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校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校領導會見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黃國維教授
    5月29日上午,副校長王其東教授在行政樓會議室親切會見了來校講學的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黃國維教授。         黃國維, 1997年獲臺灣大學學士學位,2004年獲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曾獲第25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銀獎、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傑出研究員等榮譽。主要研究領域為基於過渡金屬和有機催化的計算機模擬和動力學研究、小分子活化、功能材料及其應用、氫氣的產生和儲存、不對稱催化胺基酸和藥物中間體合成。
  • 世界上最土豪的大學—沙特國王科技大學,擁有100億美元捐贈基金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簡稱KAUST,建立於2009年,坐落於沙特吉達,是一所專攻理工領域的私立、國際化、研究型大學。
  • 臺北科技大學校長訪問山東科技大學
    華夏經緯網訊:8月下旬,新上任的臺北科技大學校長李祖添博士專程來山東科技大學訪問,受到山東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曹書剛、校長王春秋、校黨委副書記李曙光的熱情接待。     山東科技大學校長王春秋向李祖添校長介紹了學校的總體情況和青島校區建設的歷程,特別介紹了學校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社團活動、對外對臺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和成就。李祖添校長介紹了臺北科技大學的辦學情況,表達了進一步加強兩校交流與合作的強烈願望,並由衷地讚嘆山東科技大學建設青島校區的勇氣、決心和魄力。
  • 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科技大學——最土豪的學校,土豪到不交學費
    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科技大學是一所於2009年完工的大學,其創辦宗旨是促進沙烏地阿拉伯和全球的科技研究水平。大學建校時的總資產是400億美元。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坐落於沙烏地阿拉伯西海岸的吉達附近。佔地面積逾3600萬平方米。大學於2009年9月正式開課,有約500名研究生入學。
  •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致亞琛工業大學建校150周年賀信
    期待雙方以亞琛工業大學建校150周年為契機,總結經驗、繼往開來,進一步凝聚合作共識、豐富合作內涵、提升合作質量,在共面國際挑戰、共擔時代使命中推動兩校友誼行穩致遠、源遠流長!重要時刻1979年5月,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與阿亨工業大學(現稱亞琛工業大學)籤訂兩校友好合作協定。
  •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致亞琛工業大學建校150周年賀信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戰略合作夥伴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迎來建校150周年,學校校長楊仁樹致信祝賀。楊仁樹指出,亞琛工業大學辦學實力雄厚,享譽全球。雙方友好關係建立41年來,在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等領域成果豐碩,合作共識不斷加深,合作質量日益提升。
  • 人民網2020大學校長論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
    人民網2020大學校長論壇與會嘉賓合影。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人民網深圳12月19日電 (記者孫競)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支持,人民網與廣東省教育廳、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人民網2020大學校長論壇今天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
  • 周禮杲:從清華教授到澳門科技大學創校校長
    1991年到澳門大學任教後,歷任澳門大學副校長、校長,澳門科技大學創始校長、校董會主席。在澳門工作的28年間,耕耘不輟、情深不止,桃李天下、灼灼芳華,一批批優秀本土青年猶如雨後青苗,為澳門回歸祖國後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他本人也相繼榮獲「專業功績勳章」和澳門前特首何厚鏵頒發的「榮譽獎狀」。時隔28年,他回來了!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任職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11 月 19 日,根據南方科技大學官方網站更新的校領導介紹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已經出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原校長、現年 64 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任期屆滿離任。值得一提的是,南方科技大學的歷任校長都是院士,此前的創校校長朱清時也是院士。
  • 臺灣大學校長互評調查 臺灣科技大學辦學績效最佳
    華夏經緯網2月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為了解各大學辦學績效,根據雜誌最新大學校長互評調查顯示,臺灣科技大學獲選為辦學績效最佳,其次是逢甲大學,進步幅度最大的則是雲林科技大學。據報導,Cheers雜誌7日公布「2017大學辦學績效最佳Top20調查」,針對151所大專院校(不含專科學校)校長進行問卷調查,每位校長至多可推薦3所學校,共回收140份問卷,回收率92.7%。
  • 校長邱勇出席中俄科技創新年開幕式並與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在線籤署...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與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校長代表、第一副校長切爾諾娃在兩國副總理見證下通過視頻連線的形式籤署協議,雙方將在專業化、多樣化俄語創新人才的聯合培養方面展開合作。這是清華大學從實際需求出發、服務於兩國發展戰略的又一重大舉措。邱勇與切爾諾娃在線籤署協議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中俄互為最大鄰國。
  • 香港科技大學國內排名怎麼樣?
    最近這幾年我國有特別多的學子想要到這個地方念書求學,而對於上面的這個問題可能有很多想要前往這所大學讀書深造的同學們來說想必非常關心,多多了解該校的相關信息對我們非常有幫助,香港科技大學國內排名怎麼樣?
  • 成立不到10年的南方科技大學的優勢在哪裡?
    2008年9月,朱清時卸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職務彼時,朱院士62歲;在任中科大校長10個年頭之久,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後3年,1994年朱清時進入中科大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主持創建中國科學院選鍵化學重點實驗室
  • 《光明網》【畢業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新時代的追夢者...
    《光明網》 2018年07月19日  導語:  成長、收穫、離別,畢業典禮向來承載了太多情感。師長的致辭,是情理相融的教誨,更是目光灼灼的囑託。聽君一席話,便是將更深妙的人生智慧裝進了行囊。
  • 新益求新 創領未來,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在建校十周年慶祝大會...
    一,探索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作為公辦大學,南科大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形成了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治理架構。作為新時代大學,南科大強化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運用,形成了依法治校的基本格局。
  • 英語新聞視頻:沙特國王阿卜杜拉去世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新聞視頻>正文英語新聞視頻:沙特國王阿卜杜拉去世 2015-01-23 15:08 來源:cntv 作者:
  • 南方科技大學:追求卓越,邁向世界一流大學
    今天,是南方科技大學創校十周年的日子。十年前,2010年12月20日,教育部正式批准籌辦南方科技大學。銜使命而生,答時代之問。十年裡,帶著創新之城的精神氣質,南科大不斷邁出探索的步伐,續寫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故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永華出席人民網2018大學校長論壇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永華出席人民網2018大學校長論壇並參與論壇討論(人民網蔣建華 攝) 人民網太原10月25日電 今日,人民網2018大學校長論壇在山西太原舉行。圖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永華出席人民網2018大學校長論壇,並參與論壇討論「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 香港大學開學典禮全程以英文進行
    校長抱著吉他自彈自唱、嘉賓大談初戀八卦、學生直接表達對學校的不滿,你是否會以為這是社團活動?非也,其實這些場面都出現在今年香港各所大學的開學禮上。港中大儉樸謙卑的人生價值及多元文化香港一位大學校長的演講曾引起了兩地數以百萬計學生的追捧———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
  • 澳門科技大學任命李行偉為第四任校長
    中新社澳門12月1日電(記者 龍土有)澳門科技大學1日公布,校監廖澤雲委任李行偉為澳門科技大學第四任校長,將於2021年1月履新。  李行偉是世界知名環境水力學學者,出生於上海,在香港接受中小學教育,後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讀,獲得理學士、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