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某部四連火線代理連長趙和和他的手下的官兵們,不知何故,腳步匆匆:短短的13集,電視連續劇《戰火熔爐》就講完了四連官兵血戰抗美援朝戰場艱苦而卓絕的整個歷程;
這與現在央視頻道動輒便三十幾集、省級衛視甚至更長的慣常故事篇幅很不一樣,顯得有些突兀、來去匆匆,可能還有些疾跑之下的踉踉蹌蹌......
今(31日)晨,登錄PC網絡,細細品味了結尾的第13集;劇畢,片尾曲那悠揚、有些悲壯又有些傷感、意味深長的女生歌吟依然還縈繞在耳畔,從央視客戶端下來,關閉了電腦,呆坐在子夜無光漆黑的屋子裡,我的思緒久久無法平復,感到了太多的意猶未盡......
害怕自己可能會因為一時興起而不夠冷靜客觀、甚至言不由衷或詞不達意,所以我儘量調整著呼吸、力圖使加速「砰砰」的心跳恢復到正常的脈動;然後上床,讓睡眠去過濾、去剔除思想中混雜的非理性的泡沫和躁動——我相信,一覺醒後,再次喚醒後大腦的思維記憶才是最接近客觀理性的我最真實想法。
此時此刻,經過了十幾個小時的時間積澱和儘可能的理性過濾,我把我對電視連續劇《戰火熔爐》得失優劣之拙見如實記錄下來,呈獻給大家:
竊以為,縱觀《戰火熔爐》全劇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請原諒敝人管窺蠡測、也許大致上如此,有兩得兩失、或曰兩優兩劣:
一得
如果敝人的相關文藝基礎認識沒有錯誤的話,竊以為,《戰》劇的編導們採用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意識流」和「大寫意」的表現手法,相較於以往以寫實主義為主的革命歷史題材的主旋律影視作品更加新穎,也比較成功:
i)「正敘」、「插敘」和「倒敘」相結合,不同的人物和場景交叉進行,時空跨度大、轉換快,善於用鏡頭表現人物、語言精煉不拖泥帶水,情節發展不沉悶。
ii)用「大寫意」的手法,通過四連一場場的戰鬥和簡單字幕,用短短的13集長見微知著地反映波瀾壯闊又慘烈艱苦的抗美援朝戰爭,可謂用心良苦。
二得
在戰場環境和戰鬥行動的刻畫和表現上,與以往的戰爭劇相比,更加專業、精道和有真正的「硝煙味」;可以看出,《戰》劇的編導們是下了很大的氣力的。
戰鬥的場景更加真實可信,猶如身臨其境之後,也使觀眾學習到了不少的軍事知識;其觀感完全迥異於過往「抗日神劇」中「徒手撕裂軍犬」、「遊擊支隊激戰數萬日寇大掃蕩」一類的貌似「勇猛」「過癮」、實則荒誕可悲的狹隘民族主義情緒。
一失
《戰》劇僅僅用一個「四連」來表現「二戰」後全世界第一場大規模的現代化抗美援朝戰爭,無論是寬度和深度上都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局限:
i)全劇幾乎只反映了「四連」一個的不同戰鬥場景,而沒有其他連隊和炮兵——起碼是「營屬」或「團屬」——支援;竊以為,這與史實是不相符的:要知道,這是我們第一次遇到的現代立體化戰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坦克和大口徑重炮;僅僅靠一個「四連」、而沒有友鄰部隊的協同、配合和支援,是完全不可能的。
ii)兩年又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我軍打的先是(1~5次戰役)「運動戰」,而後便是「陣地戰」(譬如最著名的歷經43天的「上甘嶺戰役」);但絕不是什麼「遊擊戰」。除了少數有限的小部隊敵後縱深偵察行動、如68軍楊育才小分隊「奇襲白虎團」戰鬥外,多是師級、軍級、甚至是兵團級的成建制大部隊作戰,而如《戰》劇中僅僅一個「四連」屢屢深入敵後或孤軍作戰是違背史實、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1950年11月,朝鮮戰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38軍特戰隊穿插敵後奇襲武陵橋經典戰鬥的小分隊由38軍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和113師偵察科長周文禮率領,小分隊共有323人,由38軍軍部偵察連、113師偵察連、兩個工兵排組成,還有13名朝鮮同志,醫務人員和英語翻譯,攜帶一部電臺,600公斤炸藥,每人攜帶4顆手榴彈和充足的彈藥。
最終,1950年11月26日7時30分,小分隊順利將武陵橋炸毀,武陵橋的爆炸奏響了抗美援朝戰場第二次戰役勝利的序曲。
第二次戰役勝利後,彭德懷司令員在志司的嘉獎電中補加上那句著名的「三十八軍萬歲!」
由此可見,抗美援朝戰爭中,穿插或滯留敵後的小分隊若要取得戰鬥勝利,竊以為,就離不開這樣幾個要素:
①任務明確,
②人員齊整,
③彈藥補給充裕,
④通訊聯絡暢通。
反觀《戰》劇中的「四連」:上述基本要素一個也不具備,偶爾一兩次戰鬥僥倖得手尚能算作是「命運垂青」使然,但屢屢取勝則就違背戰爭基本規律了。
二失
竊以為,《戰》劇的結尾第13集是一大敗筆、也沒有逃脫以往類似戰爭劇「虎頭蛇尾」的窠臼:
i)從已經解密和公開的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決定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赴朝鮮半島進行抗美援朝作戰的原因和目的為:
①保家衛國:將已瀕臨中朝邊境虎視眈眈、「聯合國軍」趕回去,解除對我國安全構成的重大威脅;
②我們並不想公開與美國為敵,所以出國作戰的部隊以民間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為名稱;
③將停戰線牢牢固定在「三八線」,以保障我國足夠的安全戰略縱深、保住北朝鮮政權、保衛東亞(包括蘇聯遠東地區)的和平環境。
因此,竊以為,直白地說,抗美援朝戰爭的目的是地域面積、而不是為了幫助北朝鮮統一半島全境;所以,「消滅敵人」只是手段,根本目的是為了以戰爭來逼迫美國和南韓回到談判桌前、維繫北朝鮮政權和我們中國的國家安全。
ii)《戰》劇前面12集的戰鬥已充分證明了作為一名職業軍人、趙和具有「四連」他人所沒有的機械化的協同戰鬥素養和相當的戰役、甚至戰略眼光;所以,在他的細緻分析下,從整個戰役大局出發,唐連長才毅然決定不惜犧牲全連官兵也要佔領火車站、炸毀軍列,從而遲滯了美軍的進攻;最終招來了精悍的美軍傘兵的死命追殺。
但是,既然後來幡然醒悟:美軍傘兵排的目的是為了佔領志願軍北撤的漢江渡口,那麼,作為有頭腦的指揮員趙和就應該明白,先與敵人到達渡口並固守就具有最高和最佳的戰役目標——如此,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而且還可以保衛渡口掩護大部隊撤退;而不是帶領著整體疲憊不堪、部分有傷在身的剩餘官兵去為了「給連長、指導員報仇」而與狀態、武器裝備和戰力都遠勝過己方的美軍傘兵冒險一戰。
同樣的道理,明明知道戰局對對方不利,志願軍都在北撤,美軍傘兵排只要依照命令佔領漢江渡口、就可以守株待兔地堵住乃至「圍殲」撤退的志願軍四連殘部了;那麼,為什麼美軍指揮官卻還要置軍令於不顧、非要在工事和防護都不好的野戰狀態下冒險伏擊或阻擊志願軍四連呢?難道他們不懂「困獸猶鬥」的道理嗎?
iii)既然要率領連隊剩餘的官兵要和美軍傘兵拼命,那麼,之前,那麼有頭腦、計算精準的趙和,為什麼:
①兵分兩路?並且非常荒唐的是,這一路有他(趙和)、代理指導員雨三灣和 一排長陳天放,集中了最強的戰力;
而另一路卻是以腿部負傷的老兵班長周念魚帶領著戰力殘損嚴重的一幫傷兵、戰力幾乎為零的男女文工團員——這不是純粹是以卵擊石、白白送死嗎?
作為指揮員、大家的生命依靠,趙和為什麼不按照我軍分兵狀態的慣常,分派雨三灣或陳天放帶領第二路戰士行動呢?
②作為熟悉美軍作戰特點、訓練有素的職業軍官,即使要尋找美傘兵拼命,也總得有所準備、避免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與敵人遭遇、被打個措手不及吧?很詭異的是,之前一向膽大心細、思維縝密的趙和,此時卻亂了陣腳:沒有派出尖兵搜索前進,而是大家排成正常行軍隊形、魚貫而行;結果被埋伏的美軍打了個冷不防......
五次戰役後,60軍180師飲恨漢江南岸的悲壯結局雄辯地告訴我們:
面對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遠勝於我們、且有空中飛機支援的優勢美軍,如果沒有:
①暢通及時且有效的通訊聯絡,
②友鄰部隊相互掩護、交錯有序地撤退,
③正確果斷的指揮決心;
而空有指戰員們一腔視死如歸、報效祖國的英勇決心和戰鬥意志,便是隊伍並沒有被打散的180師最後也是「全師戰死、被俘七 千多人,突圍倖存者不過二千左右人員,全師成建制的被殲滅」,更遑論區區幾十個人的殘缺四連了。所以,如果歷史上確有此事,那麼,趙和就是帶著手下的官兵去做毫無價值的集體自殺。
《戰》劇結局拍成這樣,真的是令人大惑不解、有失之前12集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