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上巳:古代情人節,踏青、修禊、約會、野合文化

2020-12-19 觀視360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清明節,是中國傳統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也叫踏青節。

其實最早不是。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後來又吸收了上巳節的內容,才演變成我們所知道的現在這樣子。

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相傳該節日起源於晉文公祭奠介之推,後相沿成俗。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

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上墳掃墓、冷食、蹴鞠、蕩鞦韆等,成為清明節的習俗。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24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地區把寒食節與清明節等同了起來,在同一天過。

山西介休綿山(介之推隱居的地方),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上巳,是指以幹支紀日的曆法中的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

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又增加了曲水流觴等內容。

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著名的《蘭亭集序》便是記載了一次上巳「修禊」、「曲水流觴」的活動。

宋朝以後,三月上巳風俗漸漸衰微,但一些習俗仍在流傳。

上巳節還有女兒節之稱。

「女兒節」,是一種古代少女的成人禮,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女兒們一般「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遊玩採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

周禮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閨閣之中的(也就是閨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幾天出門時間。上元節(元宵節)、上巳節便是女子們公然出門物色對象、約會談情的日子。

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勞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後踏青賞春,結伴遊樂,單身男女們都到河邊相遇相識。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詩·鄭風·溱洧》便是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

先秦以後,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傳開來。

漢之前更有野合的習俗,後來禮教興起,野合的習俗消失,但當時男女交往還是比後世自由,年輕男女依然會在當天到郊外踏青遊玩。到南宋時理學興起,禮教變得森嚴,上巳節就在漢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廣西壯族、貴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為自己的情人節。青年男女們在這一天,相聚於山林間、溪水旁,自由地尋找自己的所愛、肆意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唱歌起舞,歡快淋漓。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曆三月初三為隆重。

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成為「廣西民族傳統習慣節日」。

其實這才是貨真價實的「中國情人節」。

清明節

上巳節的內容後來逐漸被清明節所吸收。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融匯了寒食、上巳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於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然而在閩南的詔安卻獨有兩個清明節:一個是固定在三月初三的「古清明」,一個是節氣「清明」所在的「新清明」。傳統民間過三月初三的「古清明」。「新清明」則是先人新逝才過的節日和社會祭掃烈士公墓的日子。

詔安的「古清明」頗有古時上巳節的遺風,一如當年孔子和王羲之在上巳節春浴和曲水流觴:民眾們挑著擔子拎著酒肉,上山祭祖,就地野餐,踏春賞景,以平民化的生活方式,悄然延續著中國傳統的習俗。

By:哈羅生活(hallolives)

相關焦點

  • 三月三上巳節,修禊祓除秉蘭草
    三月三上巳節,修禊祓除秉蘭草枯木在春天寒食、清明、上巳三個相近的傳統節日裡面,如果說寒食節了解的人略少的話,那麼,上巳節就更是希為人知了,可是要知道,在古代並且上巳節成了達官貴人、名士賢達聚會的節日。東晉王羲之的著名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就是記載了祓禊習俗,並且稱為「修禊」。
  • 書畫清明:春半花盛踏青時
    孟氏所述正與繪畫內容相吻合,反映了宋代清明祭祀的傳統。此外,《清明上河圖》中還有一隊出行人物,其中二人抬轎,轎子上插著柳條。正好印證了清明戴柳、驅蟲闢邪的習俗。清明郊祭的節俗來源於寒食節,古人亦常將二者並稱。白居易就有詩曰:「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在今天留傳下來的書畫名作中,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最為感人至深。
  • 泡湯加健身 清明節古代也是健康節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中國土地廣闊,南北氣候不同,但到了暮春季節,不論南北,都已經一片春色,江南草長,江北花開,因此,清明也就成了春天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清明節是唯一一個節日和節氣重合的日子,同時,在上千年的演變中,清明節又融合了寒食、上巳等傳統節日的內容,演變出豐富的節日文化。
  • 三月三,上巳節,詩詞裡的雅集與浪漫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傳統的上巳節,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稱女兒節。
  • 上巳節:修禊祛災病 踏青好賞春
    上巳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因是女孩兒舉行笄禮的日子,又稱女兒節。在古代,人們這天結伴去水邊沐浴,消災祛病,也稱「春浴日」,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在洛陽民間,流傳著「農曆三月三,薺菜煮雞蛋」的風俗。
  • 唐宋清明七天"黃金周":鬥雞 踏青 馬球 戴柳……
    攝影 呂甲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1100多年前,詩人杜牧用一首《清明》,為我們描述了唐代清明時節街頭的蕭瑟之感。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國人祭祖掃墓、憑弔先輩的傳統文化節日。在這個春光明媚、草長鶯飛的日子裡,古代人如何過清明?
  • 中國古代國畫裡的清明,禁火祭奠先人,蹴鞠亦或者踏青
    中國古代國畫裡的清明,禁火祭奠先人,蹴鞠亦或者踏青文/秋香古代清明節有著各種不同的習俗,這和當代有著明顯的區別,比如當時的清明節也有傳統的習俗,這就是蕩鞦韆,在古時候清明節也直接就被稱為鞦韆節在寒食節到來時,屬于禁火掃墓的日子,由於清明和寒食的日子相對比較接近,逐漸的清明和寒食被放在一起,也成為清明的另一種稱呼,更是成為一種習俗。清明之日只能吃涼的食品,不動煙火。唐宮內所執行的寒食內宴,估計也是最早的冷餐大會。
  • 節日正源|上巳食薺,沐浴更新
    這是萬物生長中「清明」的階段。因此,三月天時節律的特點就是陽氣流布、生機旺盛、萬物分明。而清明前後的上巳、寒食等節日,就是對這難得的生機旺盛時節的一種應和。《舊唐書·德宗紀》:「(貞元五年正月)乙卯,詔:『四序嘉辰,歷代增置,漢崇上巳,晉紀重陽……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以代正月晦日,備三令節數,內外官司休假一日。』」唐代上巳,修禊祓除的習俗已然淡化了不少,踏青遊樂的內容更加突出。少了名士雅集的風流,多了雅俗共樂的氣氛。唐代詩風鼎盛,上巳詩在唐代也非常多。
  • 三月三、上巳節|一個正在走向消亡的傳統節日,誰來拯救?
    今天是農曆三月三,上巳節,也叫女兒節。上巳節作為中國古老的一個傳統節日,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三月三也叫重三,和七月七重七,九月九重九是一個意思,可見其古老。然而,如今七月七的七夕作為情人節是熱門的傳統節日,九月九的重陽也作為登高日和敬老日依然鮮活。
  • 中國真正情人節是哪一天你知道嗎?
    雖然七夕和元宵節都聲稱自己是中國版的情人節,但真正稱得上是中國版情人節的節日叫上巳節!下面我們就聊聊這個節日吧!上巳節是源於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見於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包括朝鮮、日本、越南、琉球亦有此節日。
  • 上巳節詩節丨桃紅柳綠 不負春光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在古代,人們常常在水邊飲宴、郊外遊春,與春天、大地來一場詩情畫意的約會。現在正值春天,桃紅柳綠,春暖花開,小編整理了幾首詩詞,去看看古人的上巳節吧。製圖 長城新媒體 林墨 賞析:古代三月三,男女著新制春裝,相約至郊外、河畔、山野,採摘蘭草、鮮花、水邊嬉戲、沐浴,舉行消災除邪的儀式,或野外宴飲行樂,親近自然,祈求吉祥。製圖 長城新媒體 林墨 賞析:上巳節,也是古代的情人節。
  • 清明習俗知多少?門戶插柳祛疫鬼 踏青放風箏
    湯彥俊 攝  從節氣到節日  清明最初只是一個節氣。在古代,與其日期相近的還有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寒食節,一個是上巳節,都在農曆三月上旬。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兩個節日和一個節氣基本互不幹擾,直到唐代,清明吸收了上巳節與寒食節的習俗,才趨向融合。
  • 寒食清明詩中的節日風俗——踏青遊玩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王維:《寒食城東即事》)「園林過新節,風花亂高閣。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韋應物:《寒食後北樓作》)「曉日清明天,夜來嵩少雨。千門尚煙火,九陌無塵土。酒綠河橋春,漏閒宮殿午。遊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
  • 今年清明節、寒食節、上巳節分別是哪一天?三節有何不同?
    上巳節在魏晉之前原是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所以稱為「上巳」,魏晉以後,上巳節才改在三月初三。早在商周時期,三月正是季節交替時候,人易患病,所以才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大意是到水邊洗滌、曬曬太陽以消除疾病,因此形成「上巳節」,後來又逐漸增加了踏青、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
  • 中國的情人節到底是哪天?元宵節、七夕,還是三月三?
    很多人認為七月七是中國的情人節,也有人認為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情人節。其實都不對。七月七是民間的乞巧節,是女孩向織女乞巧學做女功的節日。正月十五是小年節,是人們玩燈籠、吃元宵、闔家團圓的團圓節、燈節。中國文化有自己的情人節嗎?有的。夏曆的三月三上巳節,就是中國古代典型意義上的情人節。
  • 農曆三月三不僅是傳統上巳節,還是中國最古老的情人節
    上巳節在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魏晉以後,上已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現在的三月三,就是從古代的三月上已日而來的。每到三月三各族就會有不同的習俗相傳。
  • 寒食,中國人自己的感恩節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首《寒食》詩,是唐代詩人韓翃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因著這首詩,人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節日:寒食。一千年過去了,寒食幾乎被大家遺忘了。寒食節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兩天。
  • 清明
    「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