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源區採風行
——2020「丈量大秦嶺」系列報導之六
採集秦嶺江河之水,是2020「丈量大秦嶺」主題文化傳播行動專家學者和作家團隊的使命之一。9月29日下午1時,「丈量大秦嶺」車隊來到寧強縣漢源鎮,準備採集源自秦嶺的長江第一支流漢江源頭之水。
「丈量大秦嶺」採風團走進寧強漢江源
車隊沿高速由四川廣元進入陝西途中,隨著著名作家、秦嶺文化學者王若冰「前面的山脈就是秦嶺」的一句提示,已經在甘肅西秦嶺段日夜奔波近三天的「丈量大秦嶺」採風團隊欣然情不自禁打開車窗爭先恐後地拍攝南秦嶺的雄偉山勢,從活動籌備到啟動,所有人心中都裝滿了對秦嶺的一團熱火,而因為前日起鳳凰衛視再播由王若冰主撰稿的系列紀錄片《大秦嶺》,這團熱火也正在傳導向更多人。
「丈量大秦嶺」團隊受到寧強熱情歡迎
「丈量大秦嶺」團隊受到寧強熱情歡迎
下午2時許,車隊來到漢江源景區,寧強縣文旅局和景區運營方以熱情的羌族舞蹈歡迎「丈量大秦嶺」專家學者採風團隊,並向團隊成員獻上了吉祥如意的「羌紅」,應當地之邀王若冰為景區揮毫書寫了「維天有漢」書法贈品。
著名作家王若冰向寧強題贈書法作品「維天有漢」
緊接著,「丈量大秦嶺」專家學者採風團進入漢江源景區,考察這裡的生態環境,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民俗研究員易華、西安地圖出版社社長毛臘梅採集了漢江源水樣,地質、水文專家、西安地礦集團李方周、董天印採集了科研水樣。返回途中,著名地質專家王根寶指導大家認真進行了採水地技術參數檢驗檔案標記。隨團採訪的陝西電視臺西部電影頻道《千山萬水》欄目航拍記錄了整個過程。
「丈量大秦嶺」專家學者採集漢江源頭之水
據地質水文專家介紹,漢江又名漢水,是長江的最大支流,流長1577km,流域面積15.9萬km2,陝西段平均流量245億m3/年,常與長江黃河淮河並列,合稱「江淮河漢」。
關於漢江源頭,通常有三源說,北源沮水、中源漾水、南源玉帶河。《辭海》1989年版,確定漢江源頭為玉帶河,玉帶河發源於陝西寧強縣曹家壩村,於勉縣銅錢壩入漢江,全長101.1km;漾水源出陝西省寧強縣北嶓冢山,東經勉縣為沔水,經褒城納褒水後始稱漢水,陝西省志以此源為正源;沮水發源於陝西留壩縣與鳳縣交界處的紫柏山南麓黃花坪,西南流入勉縣張家河,匯聚數條支流後,於新鋪壩匯入漢水,全長130km,因位於漾水北,歷史上稱漢水古北源,湖北省志以此源最長為正源。近幾十年,經專家多次踏勘論證,對於漢江源頭歸屬基本達成共識。2011年10月26日,在西安召開的長江水利委員會普查辦河源考證座談會上最終確定,漢江源頭為陝西省寧強縣的漢王山,即中源漾水源頭嶓冢山。
漢江源頭風光 馬建明攝
據已知資料,秦嶺有兩座嶓冢山,一座是天水嶓冢山,另一座在陝西寧強縣境內漢王山上。兩座嶓冢山都是漢水發源地,所不同的是寧強境內的嶓冢山是現在漢江發源地,天水嶓冢山是古漢水源頭。天水嶓冢山現水流流向嘉陵江,但從存在的階地堆積物判斷,階地形成時期水流指向與現代寧強漢王山(嶓冢山)水流流向相同,說明古時漢水源頭應相同。可能由於溯源侵蝕造成源頭襲奪,使現在漢水源頭南移。
「丈量大秦嶺」專家學者在漢江源考察
漢江源頭原始資源保存完好,動植物資源豐富,物種繁多,列入國家保護的珍惜植物有銀杏、天麻、紅豆杉、香樟等10多種,有豹、白鶴、黃鸝等飛禽走獸200多種,具有較高科學價值。
為了更好地向國人和華語圈普及秦嶺知識,2020「丈量大秦嶺」總策劃單位西北旅遊文化研究院還專門建立了本次「丈量大秦嶺」專家文庫。當天,文庫向公眾發布了王若冰所著《走讀漢江》長篇散文之《為什麼叫漢江》、董天印的《漢江源》等,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文|「丈量大秦嶺」新聞組、撰稿佔方 圖|除署名外均由「丈量大秦嶺」攝製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