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後,臺灣某電視節目中關於「大陸人買不起電腦」的言論又引發熱議。不少網友大呼,在專家水平這個問題上,兩岸達到了高度一致。
其實你造嗎,臺灣專家的原話是醬紫的啦:「大陸貧富差距很大。一些藍領階級以前買不起電腦,以前沒有智慧型手機(即智慧型手機),他們就用一般的手機在休息的時間看電子書啊、看小說等等。而現在進入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他們跟過去一樣,所以他們在手機上的使用更加普遍。」
接著,傳到微博上的版本被去掉了兩個關鍵詞——「藍領階級」和「過去」。所以,這段話本來講的是大陸藍領們的用戶習慣,結果被理解為了赤裸裸的偏見,惹得各路土豪怒曬自家電腦。
雖然是個斷章取義的話題,但今天就來聊聊,臺灣專家憑什麼認為大陸人民買不起電腦,這純粹是歧視和偏見嗎?
我們雖然電腦少,但我們人多啊
2013年,科技網站「中關村在線」發起了一項針對城市家庭電腦使用狀況的調查,該調查面向中國50個城市、發放3萬多份問卷信息,結果顯示約99%的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家庭擁有1臺及以上電腦。
與此同時,有77.9%的家庭擁有桌上型電腦,76.8%的家庭擁有筆記本電腦,超過一半以上的家庭擁有兩臺以上的電腦。這個數據,足夠給臺灣專家一記響亮的耳光。
不過,注意一下這個調查的科學性:「採取在首頁掛出、微博推廣的形式」……坑爹吶?!這TM是在逗我玩兒吧?!
好吧,讓我們來看看相對靠譜一點的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在2014年的調查: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5.8%。
在新增的5000多萬網民中,使用電腦上網的不到一半,大部分網民依靠手機上網。
把僅僅依靠手機上網的網民去除,那麼45.8%的網際網路普及率中,擁有電腦的比例有多少,壹讀君沒有找到確切的數據,只能腦補一下,肯定比45.8%要少。
雖然我國電腦擁有量增長迅速,但也還沒有達到如圖所示的普及度
再看臺灣,國際電訊聯盟2005年統計,臺灣電腦普及率為53%。2006年,臺灣「主計處」的統計稱臺灣的電腦普及率升至63%。
到2009年,臺灣資策會FIND的調查顯示,臺灣家庭電腦普及率為85.7%,而在擁有電腦的家庭中,平均有2.4臺電腦。
臺灣的電子產業在亞洲具有重要地位,讓大陸人民承認這方面有差距也不是那麼難的事。不過,歸根結底,還得回到中國「錢多人也多」的特殊國情上,「板凳寬、扁擔長」的事比來比去也沒意思。
蝦米?你們大陸原來有地鐵哦
在「茶葉蛋」事件之前,其實臺灣電視節目中已經出現過很多關於大陸的「神級」言論,比如「大陸人存了一輩子錢就為了去臺灣一次」、「大陸女孩子是沒有真愛的」之類。這些在大陸人民看來真是笑話,我們辛辛苦苦存了一輩子錢當然先買房子啦!再者,怎麼可以說大陸女孩子沒有真愛呢,大陸男孩子就有嗎?!
這些是玩笑話。在臺灣,電視節目面臨激烈競爭和收視率壓力,時不常拋出一些爭議話題來吸引人眼球也是很正常的。
只是,對那些沒有到過大陸的臺灣人,他們的「大陸印象」難免有偏見。
2001年,《聯合報》民調中心曾做過一項調查,受訪者中只有2%的人對大陸印象「非常好」,37%認為「還算好」,36%的人印象「不太好」,10%的人「非常差」,剩下的就是「其他」項了。
有學者研究2008年到2011年臺灣電視公司的「陸客」新聞,發現這些報導主要出現在意外事故及災害事件的報導中,「陸客」的形象往往被刻畫為受驚的、令人同情的弱勢群體。其他報導則大多關注「陸客」的消費能力,以及消費場所擁擠、混亂的場面。總而言之,「陸客」大概被描繪成了咋咋呼呼、素質不高、一出事就嚇得躲到一邊的土暴發戶形象。
很多時候,偏見存在我們心裡
不過,臺灣人民的大陸印象也不全是負面的。臺灣作家廖信忠曾經寫過一本叫《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的書,在談到大陸印象時,他說很多人認為「臺灣是淺碟,而大陸文化底蘊深厚」。
聯合報的民意調查得出了相似結果,73%的受訪民眾最深刻的大陸印象為「有文化」,這指的是歷史文化,比如能甩他們一臉《舌尖上的中國》之類的。
那麼,像這樣的臺灣某些言論引發大陸人民不滿的事件,難道只是因為對方有偏見嗎?當然不是。
在「大陸人買不起電腦」的話題躥上熱搜榜時,很多人還沒有弄清事情原委前就壓不住暴脾氣,覺得這是對大陸的偏見。事實上,這顯示了很多人的「受害者心理」,即那種先入為主地把自己想像成受害者的敏感心理機制。
由於之前媒體報導不斷強化臺灣人對大陸的偏見,導致很多大陸人民對待類似事件時不能冷靜分析,總有一種自己「受欺負」的錯覺。有這種心理的行為人也傾向於尋求報復或者懲戒對方的方法,才會出現各路好漢紛紛曬電腦回應流言的現象。
說白了,如果我們對所承受的偏見回報以偏見,那麼這個世界就不會好了。再說,對生活的自信不是秀出來的,不管別人怎麼看,我們自由自在地吃著茶葉蛋、玩著大電腦就行了。(來源:《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