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街,南起珠江路,北至北京東路,相傳明朝洪武年間,一隻鳳凰落在這裡,因此得名。魚市街、同仁街、吉兆營、唱經樓、薛家巷、大石橋街……褪去歷史光環的的丹鳳街充滿了濃濃的市井氣息,道路兩旁的梧桐樹生長的毫無章法,各種店鋪無論生意好壞也依然存在。
2017年9月,南京市開始推進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十項行動,丹鳳街、高樓門、安仁街、北安門橋開始實施道路整治。今年,丹鳳街的那段路已經修好了,沉寂了8個月的丹鳳街夜市終於又回來了。
之前紅火的三牌樓、下關、馬臺街、夫子廟等夜市,近年來由於南京道路整治,幾乎所有的夜市都逐漸消失,作為主城區最後的市井夜市,丹鳳街夜市的未來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誰都說不清。「這裡存在一天,我們就幹一天。」成了很多攤主最後的心願。
丹鳳街,從天黑開始甦醒
從下午五點開始,攤主們就陸續蹬著滿載貨物的三輪車來到自己攤位前,小桌板打開一支,擺上貨品,店面就開起來了。不少老闆自嘲著說:「太久沒有來擺攤了,架子都快不會搭了。不過看到了不少之前熟悉的攤主夥伴,還挺開心的,相信顧客會慢慢回來,生意會好起來的。」
到了晚上七點,城市霓虹初上,丹鳳街大石橋路口,那些夜色裡亮起的燈光,照亮五花八門的攤位,透著粗糙溫暖的質感。
20世紀90年代末,一些下崗職工紛紛開始尋找出路,有些選擇做一些小生意在丹鳳街這一段擺起了地攤。2002年,丹鳳街夜市進入了黃金時期,每到晚上,道路都被逛街的人擠得水洩不通。但最近幾年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實體經濟越來越難做,很多攤主選擇了另謀出路。這次夜市雖然重新開張,但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盛況。
如今的丹鳳街夜市只有100多米,從魚市街的人行道上,一直向北延伸到大石橋街,擁擠著幾十家地攤。在這裡,你可以買到衣服、玩具、電風扇、鍋碗瓢盆、涼蓆,也可以紋身、打耳洞、手機貼膜等,沿街的各類小商品,應有盡有。
這裡頭,大多數是個體戶在賣小百貨和當季衣服。攤位前,刺眼的白熾燈光,投落在貨品上。狹窄的過道上,往來各式各樣的人,民工、學生、白領、社會青年、附近住戶······很多路過的人,東瞧瞧西看看,也不是非得買上一件兩件,就是圖個熱鬧新鮮。
「這個拖鞋怎麼賣啊?」
「你喜歡就30塊錢,這個是現在最流行的哦,剛拿的貨,很好賣的。」
「挺喜歡的,能不能少點啊?」
「最少25塊,要不要!」
「還是有點貴,老闆20塊錢怎麼樣?」
……
軟磨硬泡到最後,特別是快到收攤的時候,很多老闆都會鬆口:拿去拿去,不賺你一分錢,就當給你帶的,下次來多照顧生意。
「襪子10元7雙」、「衣服褲子清倉10元一件」、「貼膜10元一次」、「特價區25元一件」…… 攤位上的商品大多明碼標價,即使這樣,討價還價聲,還是不絕於耳。
那些發生在丹鳳街夜市裡溫暖的故事
記者在夜市裡發現了一位擁有兩個身份的攤主,夜晚他的身份是貼膜攤的攤主,白天他的身份則是律師事務所的一名律師。
經過簡單了解,律師姓張,2007年畢業於江蘇警官學院法律系,畢業時先在企業找了份工作,工作兩年後開始邊工作邊準備公務員考試,每年都進面試,但是命運好像總在和他開玩笑,公務員成功的道路總是敗在了面試這一關。
抱著當不了公務員就去幹律師的心態,他在2013年開始準備考司法考試。「好在最後結果還不錯,通過了司法考試,獲得了律師執業資格證書,也去律所上班了。後面可以獨立接案辦案,機會越來越多,生活正變得越來越好。」張律師感慨地說。
「放心,如果貼的不好來找我,包換!」這是聽他說的最多的話。「我手藝還不錯,老客戶還會給他們優惠,回頭客自然不少。」2013年開始擺攤,早幾年生意還不錯,每天的營業額還有五六百,月入能上萬。但隨著淘寶等電商的崛起,生意漸漸不如從前了,現在每月的營業額只有三四千。問及是否會繼續幹下去,他明確表示:「會的,只要夜市還在,我就在。」問及這麼多年是否迷茫猶豫過?他堅定地看著我:「猶豫和迷茫?閒的人才會想這些,我不會,因為我沒有時間。
在夜市裡還有一對夫婦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是一個賣襪子的攤位。記者借著買襪子,上前去拉了拉家常。了解到襪子夫婦已經在這裡擺攤擺了幾年,原本是在夫子廟擺攤,後來夜市被撤,才輾轉到丹鳳街夜市繼續擺攤。夫婦倆來自農村,孩子在老家讀書,他們來城裡打工,「我們辛苦點沒關係,只想盡我們所能給孩子最好的。」
夫婦倆白天在外面打打零工,晚上就在夜市擺擺攤,收入還算湊合。一開始選擇賣襪子是看襪子成本低,投入資金少,需求量大,就去襪子市場批發了幾千條襪子開始擺攤,成本大約在每雙0.8元的樣子。「襪子在冬天比較好賣,賣的好的時候一天能賺六七百。夏天的話,因為最近夜市才開不久,很多人不知道,每天也就賺個一兩百塊錢。」問及還會一直擺攤擺下去嗎?他們害羞且肯定地說:「無論有什麼困難,我們倆都會一起面對,為了老人和孩子嘛,不會放棄的。」
即使夜市的生意已經大不如前,即使只有附近的居民帶著小孩來照顧生意了,但是它帶給我們的是那種簡單、又很便宜就買到的快樂。在燈火酒綠的南京城裡,讓這種最純粹的熱烈,靜靜藏在巷子裡吧,在無數個交疊的日與夜,你走過它,只覺得熟悉又心安。
那些我們印象中的南京夜市
三牌樓夜市
曾經的三牌樓夜市是南京城內最大的夜市。這裡依託著周圍眾多的學校和辦公樓,有豐富的客源。尤其是在夏天的夜晚,閒散的學生和上班族們常常成群結隊地出現,在露天棚子之下,擼上幾盤香噴噴的串串,吞下幾隻肥嫩嫩的小龍蝦,罷了,一瓶冰啤酒下肚,好不痛快。
現在來到三牌樓夜市,只能看到沿街的水果、小龍蝦、燒烤等固定店面,唯一有點像夜市的,就是路口處僅有的幾處零散移動攤位。在淘寶還不流行的年代,三牌樓夜市陪伴了我們很多年。雖然它讓道路有些不暢,顯得有些吵鬧,但沒有它,我們還真的會不太習慣。
我猜,你肯定想它了。
(圖片來源網絡)
獅子橋:我想出現在你的朋友圈裡
獅子橋是南京的幾大步行街之一,不少傳統南京小吃店和飯店駐紮在裡面。除了「南京大自牌檔」、「獅子樓」等大型連鎖飯店,也有不少臺灣小吃、日料、燒烤,尤其是奶茶、湯包、鴨血粉絲等小點開在兩邊,獅子橋的步行街長度不到 100 米,短短的一條步行街兩旁擠進去上百家美食店。幸而中間比較寬,目測得有 20 米,這個部分當然要利用起來,於是撐著棚子又擺進去不少店面。
現在的街道寬闊潔淨、燈光五顏六色、小店裝潢考究、連芒果都被精心切成花的形狀,小年輕們可以舉著自拍杆從街頭拍到街尾,360 度無死角。每天的旁晚時分,都能看到遊客們從旅遊大巴下來,輪番的與獅子橋的牌坊合影。合影完畢,走進南京大牌檔,吃一頓傳統南京食物。深夜,商家陸續關門,獅子橋完成了自己一天使命,裝點了成千上萬人的朋友圈。
(圖片來源網絡)
夫子廟夜市:懷念的老味道
夫子廟作為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相比其它夜市,商業化程度較高。當遊客們舉起手機相機拍照時,這裡的美食師傅們不會像在別處的攤販類夜市,對於被記錄有所顧忌,反而會熱情地和顧客互動,有時還會說句 " 這裡不準拍照哦 " " 拍了照就得買哦 " 調侃遊客,再哈哈大笑化解一瞬尷尬,這是舌尖上美味互動之外的東西。
近年來,南京諸多「老字號」的夜市都在城市規劃中消失了,關於夜市,每個在這裡路過逛過吃過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記憶和故事,而正是這些讓人難以忘懷的回憶和故事才讓夜市變的生動起來。你是不是也在懷念那些消失的夜市呢?歡迎大家來和我們互動,一起分享那些關於夜市的趣事吧!
(來源:紫金山新聞 編輯/程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