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完冬宮,我們驅車去看夏宮。夏宮在芬蘭灣南岸,傍波羅的海,離聖彼得堡市區西30公裡,行車不到一小時。
如果說冬宮以珍寶著稱,那麼夏宮則以海景和噴泉致勝,是歷代沙皇消暑的處所,彼得大帝生前每年必來此度夏,所以英譯名是Summer palace,和我們的頤和園譯名相同。沙皇貴族們可在冬宮外的碼頭坐遊船直達夏宮。一冬一夏兩個宮,是彼得堡必遊之地。
夏宮始建於1704年,彼得大帝為了建設要塞、堡壘經常來往這一帶,他看到這裡自然環境優美,風光迷人,景色秀麗。1709年對瑞典的戰爭勝利之後,可能那時他心情很好,就決定在這裡建造一座龐大的宮殿。
工程始於1710年至1714年間,當初由俄羅斯建築師設計,後來彼得大帝邀請法國建築師,以巴黎凡爾賽宮為藍本,參與整建夏宮的工程,夏宮因而被人們譽為「俄羅斯的凡爾賽」。
彼得大帝是個好動的人,他親自參與宮殿園林的規劃設計,有的甚至親繪草圖,極力在各個方面仿效歐洲,包括歐洲宮廷最流行的時尚。他去過凡爾賽,所以他要求建造豪華程度不遜於凡爾賽。在他去世後,工程一度停止。後來的兩個世紀曾反覆改建。葉卡捷琳娜大帝繼位後,再聘請義大利建築師擴建,以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代替許多巴洛克式的大廳,將夏宮的規模更加擴大,使其成為一座恢弘壯觀,富麗堂皇的宮殿花園。
夏宮園林面積1000多公頃,東西長約300米,以南高北低的地勢將園區分成「上花園」(The Upper Gardens)及靠海的「下花園」(The Lower Park),大宮(The Great Palace)在兩者之間。為了紀念彼得大帝,人們總稱其為「夏宮」或「彼得宮」。
上花園面積較小,佔地15公頃,園內分割為若干幾何形景區,疏朗而不空曠,以修建整齊的樹木草坪和藤蔓圍成的花牆與甬道,以及池塘內外的雕像和噴泉為主景,構成18世紀上半葉歐洲宮廷花園的典型特徵。
大宮是一座宏偉的兩層建築物,聳立在一座數十米高的小山丘上,面向波羅的海,宮內裝飾極其華麗,兩翼均有鍍金穹頂,宮內有慶典廳堂、禮宴廳堂和皇家宮室。
宮殿中央部分的橡木書房的牆面全部採用橡木板裝飾,它原來是彼得大帝的書房,橡木板上雕刻著彼得一世的肖像和頌揚俄國科學、藝術、貿易和軍力的畫面,反映了俄羅斯帝國的繁榮強大。廳內家具物品,均為彼得大帝之用品。
憑窗眺望,浩淼的芬蘭灣和園中勝景幾乎盡收眼底。古典主義風格的切斯梅廳飾有12幅油畫,描繪了切斯梅海戰俄軍打敗土耳其艦隊的恢弘場面。
宮中的中國廳,在一系列華麗廳堂中獨樹一幟,充滿東方情趣,令人耳目一新。四壁的木板漆畫--描繪了當時中國人的生活場景,雕龍繪鳳的瓷壁爐和宮燈,成套的中國瓷器和家具,把人帶入那個遙遠神秘的東方國度。
大宮中華麗的雕花樓梯將遊人引向金碧輝煌的舞廳,這裡曾是王公貴族高歌達旦、恣意歡娛的天堂。我們參觀時,恰好有一批小學生也在參觀,他們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學生們是來參加藝術培訓。這說明昔日的皇家宮苑現在已經供大眾使用。
上花園和大宮是在一高地上,步出大宮,居高臨下,下花園在我們下方展開,它的面積比上花園大7倍,再過去就是大海。正對宮門有一條水道通向海邊,它把下花園一分為二。遊客沿著兩邊的臺階走下去,這時我們看見水道兩邊由高向低遞降地排列7排大大小小的金色雕像。
據資料介紹,共有37座金色塑像、29座淺浮雕、150個小雕像,有150股噴泉、2000多個噴柱就從這些雕像旁邊沖天而起,形成一片「大瀑布」(The Great Cascade),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梯形的金色噴泉。這一片有18米落差的梯形的大瀑布分左右兩邊,從七層臺階上奔流下來,匯入中間的水道,形成一個半圓形的水池。
在這一泓巨大的水池中央雕塑了一座引人注目的高3米,重5噸的「《參孫搏獅》的金色銅像--這是《舊約•聖經》《士師記》中的故事,參孫(Samson)是有名的大力士,古希伯來(色列人)的大英雄。參孫用強有力的雙手將獅子的嘴掰開,泉水從獅子口中噴出,高達22米的水柱直衝藍天。
這一雕塑象徵著俄羅斯在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中戰勝瑞典,獅子喻為瑞典,因為瑞典的國徽是一頭猛獅。這是下花園中最大的噴泉。水池連著參孫運河,直通芬蘭灣,運河兩岸有32個大理石石杯,排成兩行,噴泉從杯中飛濺。運河上有幾座石橋連通兩岸,我們在河的一側向海邊走去,發現什麼有趣的景點,隨時跨橋走到另一側。
夏宮有「噴泉之都」、「噴泉王國」的美稱,下園內總共有150眼噴泉、2000多股噴水,除了中軸線上的大噴泉,在幽靜高大的森林中還有兩處石階梯級瀑布。這些噴泉各有風採,有人物、有動物,個個造型惟妙惟肖,生動可愛,引人遐想。
有些噴泉的設計令人意想不到,如椅子噴泉是由坐在角落裡的人控制開關,小孩子坐在一個長椅子上突然被水澆得全身溼透,引起人們的鬨笑。還有一塊一塊的石頭鋪成的地,但是不知道那一塊就是噴泉的開關,人在上面來回走動,突然出奇不意的被噴泉澆得滿身溼透。這些都是彼得大帝設計的,他想作弄他那些大臣。
夏宮中還有金字塔噴泉、太陽噴泉、羅馬噴泉、亞當噴泉、夏娃噴泉、小樅樹噴泉、橡樹噴泉、小傘噴泉等等。每當噴泉全部開放,如銀河飛濺,引人入勝。整個下花園就像是一組雕塑和噴泉的室外展覽館,被人們喻為「俄羅斯藝術之珠」。
每天上午11點整,音樂聲起,噴泉就開始噴水。首先從雄立在半圓形水池中間的《參孫搏獅》塑像開始,然後依次所有的噴泉逐個噴發。一時間,下園各處水珠飛舞,飄飄如仙,在陽光的照耀下,放射出彩虹般的光華。遊人們面對著這燦爛的奇觀興高採烈,孩子們尖聲地歡叫。有的人渾身澆得透溼,還在哈哈大笑,樂不可支。
導遊小姐介紹,夏宮的噴泉設計靈感來自凡爾賽宮的噴泉,但是勝過了凡爾賽。因為凡爾賽宮的噴泉雖然壯觀,可是平日因為水源不足總是關閉著,只有賓客來訪時才開放。彼得大帝是位好強的君主,建造夏宮噴泉時,他一心要與凡爾賽宮媲美,他給工程師出了道難題:噴泉必須天天噴湧不息。聰明的設計者終於想出了招,利用下花園與宮殿所在的上花園有18米的落差,從上花園引出的泉水,以自然的落差壓力,在下花園形成噴泉。
三百年來夏宮的噴泉從春到秋只要不結冰,它不要水泵,不要動力,這眾多的噴泉同時朝天噴發,源源不竭,蔚為奇觀。可以認為,夏宮最吸引人之處,並非是她宏偉富麗的宮殿和巧奪天工的稀世珍寶,而是它舉世無雙的噴泉藝術。園中步步有泉、處處見水。噴泉的水都沿著運河進入芬蘭灣,強烈的表達了彼得帶領俄羅斯進入海洋的願望。
我和老伴沿著運河向海邊走去,河邊的噴泉、樹林、小橋和美麗的雕塑使我們沉醉在美的天地。途中我們見到一個不大的墳墓,墓碑前擺放著鮮花和花圈,和一頂藍白條的海軍帽,紀念碑兩側的地上放著鐵錨,碑文記載著: 1941年10月4日至5日,獲得過紅旗勳章的波羅的海艦隊的陸戰隊員們曾在此地與法西斯侵略者進行過一場力量懸殊的戰鬥。在沙皇的皇家園林裡埋著紅海軍的英靈,歷史和現代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海邊還有一所不大的單層小屋,牆上的銘牌說明是彼得大帝親自設計的,是他特別喜歡呆的地方。他還時常站在傍海的白色的圍欄邊眺望大海,思考俄羅斯的出海口問題,我們也在這有歷史意義的圍欄邊留影。我突然想到,2002年我以古稀之年在大西洋彼岸--加拿大王子島的海水裡洗過腳,今天在耄耋之年又站在聖彼得堡海邊,隔著大洋遠望加拿大,也是三生有幸啊!
夏宮仿佛是一幅立體畫,宮殿、雕塑、瀑布、噴泉、運河、森林、草地,藍天、大海,大自然的美景和藝術大師的精美作品巧妙地融為一體,給人們帶來了驚喜和美的享受。去吧,去看看這人間難得的美景吧!
(摘自加拿大《星星生活報》 作者:葉元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