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紅嘴鷗,昆明滇池沿岸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景,讓無數遊客流連忘返。 何運斌 攝
在中國大陸版圖的南端,有一對鄰居「執手相握」,他們地緣相近,人文相親,山水相連,自然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交融,同為國內熱門旅遊目的地;他們是面向東協開放合作的前沿與窗口,中國與東協交流合作最活躍、平臺機制最完善、發展潛力最大的先行區……這對好鄰居便是廣西和雲南。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在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之下,兩省區都在探尋高質量發展之路,各自標定了發展新坐標新方位,順應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大勢,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新經濟新業態。
從北部灣畔到彩雲之南,本報赴雲南採訪組感受到滇桂兩省區都升騰著高質量發展新氣場,迸發創新發展新氣象。
生態打底 文旅融合
遠山如黛,薄霧冥冥,靜謐的滇池湖水與遠處的天空水天一色;青翠湖畔,海鷗翩飛,林木蔥蔥,漫步其中,如臨仙境。
這是記者來到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星海半島溼地公園看到的優美景致。
「滇池曾經是全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這些年,通過建設湖濱溼地、進行生態修復等強有力的措施,滇池的水質逐漸好轉。『十三五』以來,滇池的水質從V類穩定到Ⅳ類。」星海半島溼地公園工作人員李宇涵說,之前極少見的紅嘴鷗、白鷺如今都成群結隊來這裡安家落戶。
經過生態治理的滇池,重新綻放「高原明珠」的光彩,成為昆明旅遊必經的「打卡地」,大型文旅項目陸續落戶滇池周邊。
在昆明西部的草海片區,距離主城區6公裡的滇池畔,一座別具一格的文旅城坐落於此。
去年12月,這座佔地約3500畝的大型文旅城正式開城,以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為內核,著力打造主題樂園、特色旅遊小鎮、溼地公園、星級酒店群、品質住宅等。
一座「城」,帶動一片「區」。落戶昆明近一年來,該文旅城為昆明當地文旅發展、區域經濟活力、消費升級提供強大助力:提供就業崗位約3000個,間接帶動5000人就業,年遊客量將超過千萬人次。
今年5月,廣西大健康和文旅產業工程指揮部組成調研組,在赴昆明調研該文旅城等項目後認為,雲南省以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重大項目開發原則,全力打造新產品、新業態、新項目,推動大健康和文旅產業發展的經驗做法,值得廣西學習借鑑。
廣西,也有著「金不換」的生態優勢。近年來,廣西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不斷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在此基礎上,廣西把大健康和文旅產業放到事關全局發展的突出位置加快推進,把「山清水秀生態美」轉化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金山銀山富民山」。
眼下,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雁山區也正在打造文化旅遊城。作為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文化旅遊城是桂林市文旅融合升級發展的代表性項目,以「在最美的桂林,建設最美的文旅城」為目標,把廣西文化旅遊產業的龍頭舞起來。
數字賦能 產業升級
新時代的雲嶺大地上,不只有風光旖旎,更有現代化、智慧化的新氣象。
近年來,雲南以數字經濟賦能八大重點產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旅遊文化、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等產業站上智慧轉型的「風口」。
再過一個多月,雲南白藥將迎來118歲生日。這個百年老字號,近年來也「玩」起了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
與「南國神草」三七打了100餘年交道,雲南白藥深知這味珍貴的中藥材,亟須一個有效的整合平臺,改變大大小小從業企業及農戶各自為政、無序發展的格局。11月7日,雲南白藥數字三七產業平臺在雲南省文山三七產業園區雲南白藥七花公司揭牌,雲南白藥一期投入5.4億元建成的數字三七產業平臺正式啟用。
「平臺建成後,三七產業將藉助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的數位化技術形成一個『熱帶雨林』生態,全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及各關聯參與者可以有序進入,互相協同,各自發揮優勢,獲取養分,一起把三七產業做大做強。」雲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行政中心主任張澤斌說。
雲南白藥選擇在文山建立數字三七產業平臺,除了文山是世界三七的原產地和主產區外,還有加強與廣西合作的考量。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與廣西百色市接壤。共同的綠水青山,是三七生長的最佳土壤。在廣西,三七也被稱為「田七」。近年來,百色市田林縣逐步將田七打造成農業產業新亮點。
「雲南白藥建設數字三七產業平臺不是為了一家獨大,而是希望藉助這個平臺與廣西共同帶動三七產業發展,甚至可以複製到其他中藥材產業合作上,共同開創大健康產業的合作空間。」張澤斌說,近期雲南白藥已經與廣西的知名企業就三七產業發展進行接觸洽談,下一步即將開展相關合作。
暢通循環 贏得未來
當前,廣西正以「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引領,實施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
談到兩省區高質量發展的合作前景,張澤斌表示,從全國看,雲南和廣西都肩負著輻射「一帶一路」和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使命,區位優勢非常突出,兩省區要先循環起來互相協作,再攜手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南寧師範大學旅遊與文化學院副教授曹世武認為,「金不換」的生態優勢,為廣西和雲南人民生活生產、文化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底色和資源基礎,文化旅遊作為「無煙工業」可以且應該成為增長點、發力點的重要產業選擇,相互促進。
11月6日,在柳州市召開的廣西文化旅遊發展大會強調,新時代推進文化旅遊強區建設,要著眼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進一步科學謀劃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
在旅遊資源上,廣西與雲南都擁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又有各自的獨特性,廣西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旅遊資源,雲南則擁有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地利。這為廣西旅遊向西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自治區文旅廳負責人表示,廣西要積極向西「走出去」,與雲南攜手,深化大湄公河次區域旅遊合作,共同建立孟中印緬和瀾滄江-湄公河大旅遊圈。通過旅遊先行,大力推進我國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瀾滄江-湄公河區域的經貿合作,為我區旅遊業對外開放開闢新的增長點。
「十三五」以來,雲南省全力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啟動建設大滇西旅遊環線,深入推進「整治亂象、智慧旅遊、提升品質」旅遊革命「三部曲」,「一部手機遊雲南」重構了智慧旅遊、全域旅遊服務體系。
「廣西可以學習借鑑雲南的好經驗,在智慧旅遊建設、旅遊環境優化、旅遊新業態培育、全域旅遊發展、品牌旅遊目的地打造、大項目建設和旅遊合作推廣等方面加強創新,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向中高端延伸。」曹世武說。(譚卓雯 楊秋)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