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用時約一個半小時。
關於光復路
出發時注意到四行倉庫紀念館的地址是光復路1號,而非之前走過的北蘇州路,不禁有些疑惑。查了些報導,大致變遷如下:
1900—1904年間,公共租界越界築路,闢建大統路以東路段,命名為北蘇州路。
1912年,閘北市政廳闢建大統路至恆豐路段,命名光復路,以紀念上海光復。
1925年光復路分段向西延伸至廣肇路(即現在的長安西路)。
後收回西藏路至大統路一段(原稱北蘇州路),並改名為東光復路,不久納入光復路,形成現今規模(東起西藏北路,西迄天目西路,長2742.44米)。
目前橋面還在施工,不能通行。作為一個路盲,我get了一個新知識。提問:連接閘北區的烏鎮路和黃浦區的新閘路的是( )新閘橋連接的是閘北區的大統路和黃浦區的新橋路,名字源於蘇州河上的新閘(建於1735年,於1916年拆除),與老閘橋(今福建路橋)相對應。當時除了石閘外還一併在閘上鋪建抽板浮橋,於是便有了吳淞江歷史上的第一座浮橋。此後,浮橋改建為吊橋,又改建為鋼桁架橋,幾經整修,直至今日。恆豐路橋有很多別稱,「匯通橋」,「新大橋」,「舢板廠橋」。要理解舢板廠橋的含義,就得引出賽艇總會(划船俱樂部)這一組織。這裡援引下豆瓣「明信片上的二十世紀」小組的一篇帖子裡的內容:1859年,在滬的英、美、德、丹麥、瑞士、比利時、挪威、日本等國僑民組建了賽艇總會(The Rowing Club)。1875年,賽艇總會在今天的蘇州河恆豐路橋南堍東側建起會所,用於製造賽艇並進行訓練。上海人可能覺得賽艇形似舢板,就把它叫作舢板廠,舢板廠橋也由此得名。1899年,工部局為了放置石料等建築材料,收購了舢板廠,同時收購了乍浦路橋以東的蘇州河南岸地塊,規劃建造一座新會所。1905年,新划船俱樂部竣工,由建築事務所英商瑪禮遜洋行設計。1990年前後,因建設吳淞路閘橋的需要,划船俱樂部的東翼建築被整體拆除。目前保留下來的只有中部的會所和西翼遊泳池的門樓。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11411799/如今的上海划船總會舊址,以另一種方式還原了當年的建築結構。這其中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感謝「古城衛士」阮儀三教授、常青教授和其他熱心市民的堅持,才沒有讓這一歷史地標淪為綠化。所以說,一座老房子背後總有一群人,外灘划船俱樂部具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划船俱樂部和外白渡橋、新天安教堂、英國領事館是上海開埠的見證,是上海外灘的歷史縮影。1908年,沈聯芳在新大橋北堍創辦「恆豐絲廠」。
1914年,新大橋路正式命名為「恆豐路」,於是原來的「新大橋」改名為「恆豐路橋」。
蘇州河邊的樓
上海福新麵粉一廠,位於光復路423號-433號,建於1912年,由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創立。提起榮氏,會聯想到中信泰富,陝西北路上的榮宅,「麵粉大王」,「紡紗大王」等。這座清水紅磚的廠房是榮氏企業集團在上海立足之始,也見證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