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北歐紀實:壯懷激烈謁紅場,它的歷史不該被遺忘。來到俄羅斯,來到莫斯科,幾乎所有人都會想到去紅場。當年,這個紅色廣場不但是莫斯科和蘇聯的中心,還是全世界共產主義者心目中的聖地。紅場之所以國際知名度高,源於莫斯科保衛戰。1941年11月7日,天下著鵝毛大雪,德軍就在離莫斯科紅場三十公裡的地方,馬上就要到達莫斯科紅場。
但史達林仍堅持舉行紀念十月革命24周年的閱兵典禮,紅場上的士兵排著整齊的隊列,手握鋼槍,眼中流露出堅毅的目光。史達林同志一聲令下,受閱後的士兵邁著整齊的步伐直接開赴戰場。這些血氣方剛的孩子們,他們有很多就倒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自此再也沒回過莫斯科,再也沒回過紅場。
1945年6月,紅場上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慶祝衛國戰爭勝利的大閱兵,當時參加典禮的軍民熱淚盈眶,紅場又承載了整個俄羅斯民族的熱血與淚水。紅場是莫斯科歷史的見證,也是莫斯科人的驕傲。
如今的紅場,成為了俄羅斯重大活動、群眾集會慶典的場所,同時也是各國遊客最津津樂道的旅遊勝地之一。紅場南北長695米,東西寬130米,總面積9.035萬平方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地面全部由古老的條石鋪成。紅場四周的建築物也留下了不同時期的歷史痕跡。
廣場的南面,矗立著聖瓦西裡升天大教堂,是由9座教堂巧妙結合起來的,周圍8座略小的教堂團團圍住中間稍大的教堂,構成了9個造型各異的彩色洋蔥頭建築群,它是俄羅斯最知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紅場的北面,是一座三層紅磚樓,這是建於19世紀的歷史博物館,裡面收藏陳列有約450萬件展品。
紅場的一側,朱可夫元帥戎裝縱馬,他是二戰中最偉大的將軍,蘇聯勝利的象徵。站在朱可夫元帥的塑像下,我們仿佛又聽到了那首悲壯地唱過無數遍的《共青團員之歌》。
莫斯科紅場的無名烈士墓,它建成於1962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前夕。正面朝北、東西走向的深紅色大理石陵墓上,陳設著鋼盔和軍旗的青銅雕塑,造型簡潔明快,蘊意肅穆深長。墓前有一個凸型五星狀的火炬,五星中央噴出的火焰,從建成時一直燃燒到現在,從未熄滅,它象徵著烈士的精神永遠光照人間。
墓碑上用俄語刻著這樣幾個大字,既普通又讓人難忘:「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勳永垂不朽」。
每天從早晨8點至晚上8點,莫斯科克裡姆林宮衛戍部隊總統團的軍人們在紅場無名烈士墓長明火旁站崗值班。每隔一個小時換一次崗。換崗儀式成為紅場一景。換崗儀式中有一個動作很有趣:當換崗的衛兵走近值班的衛兵時,兩個人頭一扭,對視一望。這個動作給嚴肅的換崗儀式增了很多諧趣。
莫斯科凱旋門是為紀念俄國1812年的衛國戰爭而建。凱旋門高達28米,門頂立有一尊背有雙翅的勝利女神手執月桂花環,乘著六馬戰車向前行駛的雕塑;在女神像的下層,是幾位武士的雕塑,生龍活虎的武士有的手持利劍,有的高舉橄欖枝,每一個人的表情都生動細緻;武士雕塑再往下便是底層的深色高柱,高柱之間分列著四尊俄軍士兵的雕塑,士兵表情嚴肅,身著古時盔甲,執槍持盾,在他們的手指上還刻有「驅逐法西斯,解放莫斯科」的字樣。
2018年5月9日,俄羅斯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這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宏大的一次大閱兵。中國軍人首次參加了俄羅斯紅場閱兵,在隊伍前端旗手所持的五星紅旗的指引下,102名中國解放軍三軍儀仗兵以長條形方陣進入了紅場。他們身穿新一代禮服,身姿挺拔,士氣高昂,在蘇聯《喀秋莎》等二戰歌曲歡快的旋律中,邁著整齊的步伐通過主席臺。
俄羅斯軍人高抬膝、大跨步,每步要邁80公分。而中國軍人抬腿只有75公分,而且根據《喀秋莎》歌曲的特點,步子從平時的110步或116步,調整到每分鐘120步。這些特點,表現了中國軍人的剛毅和穩健。所以中國方陣一出場,紅場一片歡騰。紅色的歷史和牆磚,訴說的是其原來的本色。 凸凹不平的地磚,展示著不流眼淚的堅強!離開紅場,心中仍然激情蕩漾。我們情不自禁又唱起前蘇聯歌曲《海港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