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掃墓流行,燒紙、上香都消失之後,清明節還是「清明節」嗎?

2020-12-25 歷來現實

千年清明,生生不息,清明節掃墓是中國的傳統。

以前人死總要講究一個"落葉歸根",現在雖然不一定非要回到老家安葬,不少老人就依鄉隨俗葬在當地公墓,但每逢清明,在世的人總是要去看一看過世的親人。

現在城市裡大多人掃墓的習俗和程序也已經十分簡單了,最新的方式甚至還有網上掃墓,但畢竟這個形式還是有點太過輕易和不正式,所以清明節親自動身去掃墓的傳統還是保留了下來,以寄託生者對逝者的敬意和追思。

現代的公墓大多建在郊區山上,中國人現在還是多少有風水的講究,墓地往往被山林環抱,再加上已經消失的各種焚燒習俗,所以墓園裡甚至有一種自然的寧靜。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的人生觀,又有上古時候女媧以泥土造人的古老神話影響,道家思想把自然和人的關係闡述到極致,所以儘管大多數中國人還不是莊子,但總體上我們極其講究人與自然的統一,認為人去世以後是在天有靈或者泉下有靈的,又因為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所以多多少少帶著一些敬畏之心,故而山林合抱的現代公共墓園,也繼承了一些天地與人世之際的感覺。

但即便墓園稍遠,現在的掃墓活動也很簡單,不過是買一束花,買"香"帶到墓碑前去,很快就能辦完。小販一般都會把祭祀用品放在墓園錢賣,特別是趕上清明節一帶日子,價格故意要往上提一些,但這種一年一次的活動,又是面對已逝之人,大多數掃墓者都不會計較。花可能是絹花或鮮花,多見白色黃色,還是以菊花為主;上香用的香已經成了一個長得像玩具般的電子香,製作看上去很簡易粗糙,價格也比較便宜,就在墓園前賣,但畢竟是這種場合使用的,有些嚴肅的意味在裡面。

往前推幾年,墓園前賣的用品還是紙錢、冥幣,還有鞭炮。公共墓園內墓碑一座挨著一座,幾家人可能不定時地共用了一個鐵桶,拿來燒紙,所以墓園裡經常會看見煙霧繚繞,四處飄揚著白色的細紙屑,甚至仿佛下雪一般,煙還會燻人流淚咳嗽。生為城市住民,這種習俗可以明顯地看出其種種不便一定是會被現代人嫌棄,最終淘汰的,但其實既好理解這種習俗的落後之處,也好理解老人們因為現在不燒紙了而感到有些愧對先人:這項習俗的歷史之早,實在是與我們整個民族祭奠逝者的歷史無法分割。

我們能在各種歷史劇還有小說裡,不僅古代,包括民國,都見得到燒紙這種習慣。

常用紙張的發明者是東漢的蔡倫,而據載,從魏晉開始,就已經有了燒紙錢這種行為出現,比較有名的是南朝時候的蕭寶卷,就是那位步步生金蓮的潘玉兒的荒唐皇帝丈夫:"齊東昏侯好鬼神之事 , 剪紙為紙 , 以代束帛 , 至唐盛行其事"。

畢竟中國人最早認為給死人送去財富尊榮的方式是陪葬:奴隸社會裡直接用活奴隸陪葬,封建社會的帝陵、諸侯墓都有著豐厚的陪葬品,等等,後來漸漸變成給逝者燒物,大概是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因為佛教就是主張火葬焚化的,而且在古代佛教國家的遺址上也出土過冥幣。而且再加上經濟上的原因,特別是落魄之人,燒紙錢乃至火葬比起拿財物用土地埋葬要省事一些,在古代百姓畢竟並不如受教育階級富裕。

清明畢竟說是"掃墓",按照習俗,首先要先將墓園打掃乾淨。其次是祭祀,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現在我們是在把墓碑打掃乾淨後按輩分作揖,三拜,聽長輩對先人有所交代,祈求庇佑;在過去,人們攜帶供品、財帛等物品到墓地,程序是修正墓地—上香—上供—敬酒—拜祭—放炮-徹供;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財帛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大體的意思差不多,只是現在都簡化了。

別的國家有沒有這樣悼亡的節日呢?雖然也有,比如11月1日是法國的萬靈節和波蘭的亡人節,10月31日是墨西哥的亡靈節,等等,但這些日子總沒有像我們的清明一樣的意蘊。他們追悼逝者往往在年尾,生者亦感到疲倦,寒冬中的祭祀更顯蕭條肅殺,而我們祭祀的節日卻恰恰在春天。

清明原本是一個節氣,不是一個節日,祭祀的傳統其實沿襲的是寒食節的習慣: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高士叫介之推,他因為最終看透權謀利祿而在山中歸隱,拒不做官,國君為了把他從山中逼出來就放火燒山,沒想到他竟至死不出山中,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那一天不吃熟食。

那個時代的"士"不要說和現代人相比,即便是和後來封建時代的讀書人相比,三觀也還很奇怪,"真"或者"自然"得太過分,畢竟至今仍然沒有第二個真正看破生死存滅的莊子出現,但就是這些人類知識還很匱乏,生命簡單又無常的年代,高士是真正的高士,一個人的死竟然引起了民族對死亡的尊敬,乃至成為習俗,不得不說是我們的獨特之處;而另一個獨特之處就是,清明繼承了寒食節對亡逝的敬意以後,還承擔起了萬物生長的快樂。

清明另外一項傳統的習俗是踏青。

"踏青",踏是邁開腳步四處走,青是草木新生,這是一個找春天的日子。清明節氣往往是春雨紛紛的前後,天氣溫暖溼潤,人們"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四處溜達玩耍,絕不是一個不能見笑聲的時節。

按理說,一個節日應當是一種情緒,這樣特殊的清明節是我們獨有。相似的比如還有我們的重陽節,一方面是秋天和老人的節日,暮氣沉沉,另一方面卻有著一項登高的活動,讓你不要就消沉下去了,而是要靜心望遠。

清明時節,當我站在老人的墓前,想及自己年強體壯;或者幾十年後墓裡的人是我,我的後輩也這樣看著我時,就感受到一種生生不息的延續感。中國人到底是以家族論的,中國人眼裡人與人之間的血脈是連續的,因此逝者不湮滅,生者有寄託,生命的消失就意味著另一種延續。

那麼,清明時節的煙雨晦暗和春草新綠,先人的墓碑和孩子的笑語,放在一起反而達到了中國人代代追求的、所謂的陰陽相生之類統一兩個極端的大和諧。中國人總是追求統一,所以體現了那麼多奇異的矛盾和包容,所以無論習俗如何演變,慎終追遠,生生不息是清明節不變的意義,民族永遠的性格。

相關焦點

  •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清明節掃墓時間是哪一天 2018清明節哪天上墳好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2、 清明節掃墓沒有有民族之分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 農村清明節掃墓時,燒紙錢易致大火燒山,那我們還要燒紙錢嗎?
    清明節越來越得到人民重視,很多人去鄉下祭祀燒紙錢,其實當今是個文明社會,不是說不繼承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有的地方可以燒紙錢,但是你要知道燒完了可以採取用水撲滅,萬一起火了是很嚴重的,尤其在山上如果一旦發生火災,那是很嚴重的問題。清明節前後,雨水稀少,氣候乾燥。
  • 清明節修墳掃墓時,先祭祖還是先燒紙錢?老祖宗的講究滿是智慧
    清明節修墳掃墓時,先祭祖還是先燒紙錢?老祖宗的講究滿是智慧我們國家有著全世界最為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這幾乎是所有人都認可的。這個習俗一直以來也很受人們重視,因為在人們看來,清明節祭祖是緬懷祖先、懷念逝去的人一個很好的時機,而且一家人一起掃墓祭祖有助於增強家族凝聚力,使家族成員之間更加團結。不過大家知不知道,清明節上墳祭祖的時候是應該先祭祖還是先燒紙錢,對於這個先後次序有什麼講究呢?可能平時很多人還沒怎麼注意過這個問題。
  • 清明節掃墓禁忌!
    1、 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不過提醒朋友們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3、清明掃墓越早越好嗎?  這裡涉及的是兩個時間問題:  其一,是清明節當日掃墓還是前後時間均可?越早越好嗎?  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
  • 清明節掃墓,這些禁忌和避諱,你必須知道!
    正文      清明節在我國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三大著名的「鬼節」之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還有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清明掃墓,慎終追遠。掃墓是清明節講究最多、禁忌最多的一項活動。很多儀式不是迷信,而是心存敬思。
  • 清明節祭祀禁忌有哪些?16條必知的清明節掃墓禁忌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清明節掃墓沒有有民族之分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 清明節掃墓不可不知的25個小常識,你必須知道!
    清明節(英文名稱: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清明祭祀為何說「清明拜山」,此處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 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含義都是一樣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
  • 清明節掃墓時間幾點最好?清明節上墳燒紙的10個禁忌講究
    清明掃墓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時才開始盛行,一直流傳至今。  唐明皇在開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該允許,使之永為常式。  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清明節這一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可見,清明出郊上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盡思時之敬」。到了宋代,大家都在清明日掃墓,京都人傾城出郊,四野如市。
  • 清明節掃墓有什麼講究忌諱 掃墓祭拜上墳時間具體幾點最好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 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不過提醒朋友們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 清明節是幾月幾號,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掃墓注意事項
    清明節掃墓是必不可少的,而掃墓是有一些禁忌和避諱的,要知道有些講究未加請注意就有可能給我們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下面是小編總結的在清明節掃墓需要注意的九大禁忌,以供大家參考,為大家掃墓帶來順利和福祉:一、孕婦要避免掃墓。
  • 清明節掃墓當日幾點出發最好 上墳步驟要了解
    清明節掃墓當日幾點出發最好 上墳步驟要了解時間:2018-04-05 12: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掃墓當日幾點出發最好 上墳步驟要了解 清明掃墓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過,自古流傳下來的傳統祭祀方式如燒紙、燒香、放鞭炮、點蠟燭等來緬懷對逝去親人的思念,那麼掃墓當日幾點出發最好
  • 【清明節】掃墓習俗大全 這些禁忌要知道!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 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 祭祀清明節燒紙拜祖先
    >祭祀清明節燒紙拜祖先2017-04-04 12:40:1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一、清明掃墓,往往都是家人親戚結伴而行,一定要和和睦睦,這樣有兩點好處,一是現在親緣之間由於居住的距離,和工作原因一年之內難得見上幾次面,正好利用這個時間段聚會一下,增進感情,拉近距離。
  • 清明節掃墓簡短句子,2020年清明節微信祝福語
    清明節掃墓簡短句子,2020年清明節微信祝福語時間:2020-04-04 10:3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掃墓簡短句子,2020年清明節微信祝福語 1清明時節祭親朋,無語凝噎淚不休。當年一同歡樂遊,笑語聲聲情悠悠。如今陰陽分隔難聚首,心如刀割雲霧愁。
  • 清明節50個必須注意的禁忌
    11、家庭追思會」、「網上祭奠」、「鮮花祭奠」和「代理公祭」這四種祭奠方式如法嗎?答:傳統的祭祀方式會涉及到燒紙等汙染環境問題,而這兩年新興起的祭奠方式在儀式上面避免了對環境的汙染,是值得提倡的。當然,由於個人接受程度不同,每個人也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12、清明節,誦經超度對輪迴有沒有影響?
  • 清明節第二天上墳可以嗎 2019清明節祭祀禁忌與注意事項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2、 清明節掃墓沒有有民族之分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 你知道各地清明節都有什麼習俗嗎?
    河北清明節習俗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節前一周就開始了,而清明節當天已很少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饊(sǎn)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麵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 祭祖掃墓究竟是清明節還是寒食節?
    祭祖掃墓究竟是清明節還是寒食節?枯木清明節放假,祭祖掃墓,這是總所周知的節日,標題之問似乎略顯多餘。介子推逝世為公元前636年,距今已有2654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忌日為冬至後一百五日,寒食節人們祭祖掃墓,認祖歸宗,剛開始習俗只是在中原一帶流行,到了漢代,寒食墓祭之風漸盛,「掃除墓地」(《漢書酷吏傳》)成了常規,到了三國魏晉時期,由於與春秋時晉國的
  • 清明節掃墓,這些禁忌老禮你都知道嗎?
    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還有,對於某些習俗來說,給去世一年內的親人掃墓和給已經去世超過一年以親人掃墓,時間上也有些差異。 4、清明節祭掃的具體日期如何確定?
  • 清明節你祭掃了嗎?知道為什麼要燒紙錢嗎?燒紙錢並非迷信
    燒紙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現象。即便是在大城市裡,每到清明節或七月半(更準確的時間是農曆的七月十四)路口街邊總有一些人在燒紙錢。具不完全統計,成都在2008年清明節一共燒掉100噸紙,包括紙錢和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