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青島2月8日電(通訊員 楊安 唐銘爽 何星嘉 於美霞)做實驗,測數據,寫報告,一整天埋頭在實驗室……這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儲運與建築工程學院2015級本科生張顏龍和他的大創團隊在寒假期間的日常工作。「平時大家課都很多,寒假正好都可以集中精力來做。」張顏龍很珍惜這段時間,「這個項目已經進行到第二年了,我們為此付出了很多,雖然一整天下來很累,但也有很大收穫。」採訪結束後,他們緊鑼密鼓地為注滿心血的項目再「加股勁兒」!
寒假期間,大部分學生返鄉休假,與家人共度美好假期,往日熱鬧的校園也逐漸寧靜下來。然而總有那樣一群人,在喧囂校園回歸沉寂之時,為堅守自己的夢想仍然在校園裡忙碌奔波。有人整日埋頭實驗室鑽研,潛心學術力求突破;有人忙於出國或考研,奮筆疾書不斷充實自己;有人備戰各項大賽,精心研究期待在擅長的領域發光;還有人旅行、實習、打工,不斷挑戰和充實自己……他們利用寒假,不斷奮鬥和成長。
把握時機,學習充電
期末考試結束後,大部分同學開始了回家的旅程,2016級財務專業許照慧為提升英語水平,迅速投入雅思的學習。掌握一門語言作為「加分技能」,成為許多同學留校的不二選擇。還有一些學生在進行緊張的德國碩士項目語言課程學習,外教加中教助教的授課方式令課堂氣氛較為活躍。「這也是為自己以後的學業做努力。」在校學習德語課程的2016級學生王鈺霖表示雖然辛苦,但是很值得。
「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傳媒人,將課堂所學應用到實踐中。」2016級漢語言專業張明坤是大學生傳媒中心的一名學生記者,對傳媒有著濃厚興趣的他趁著寒假時間趕赴新華網實習。「能收穫很多,很值得。」
留校學生在圖書館忙「充電」。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楊安 攝
2016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蔡宇航對本專業發展方向很感興趣。這個寒假,他沒有選擇和往年一樣早早回家,而是選擇「焊接機器人」課程進行學習,利用寶貴時間擴充自己的專業知識。早上最晚8點半到達實驗室,並保證學習6個小時。雖然已經放寒假了,蔡宇航仍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在實驗室查文獻、做實驗,只有反覆試驗才能得到較優的結果。」
「留校一是為了兼職,二是想去圖書館讀書。因為學期內的繁忙課業沒有時間讀額外的書籍,假期裡可以安心閱讀。」電氣2016級王潤慧希望自己既具有實用實踐技能,也有樸素的人文素養。用書籍來充實自己,不負逐夢好時光。
第五屆國際音樂講堂弦樂大師班是弦樂愛好者夢想的講堂,2015級音樂專業宮銘川為了得到大師班「通行證」,放假後整天泡在琴房練琴備賽。「吃飯、練琴、再吃飯、再練琴……兩點一線的生活是我的日常,想著能接受到大師的指導,練琴也充滿動力。」
這個假期,還有一批為了比賽留校「充電」的同學。文學院劉莉、機電工程學院王佳麗、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張浩宇即將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參加國際性比賽對他們來說是個挑戰,「每天要學習數學、編程、英語寫作,近來的寒冷天氣有時會讓我很想家,但我們相互鼓勵,相信會取得滿意的成績!」劉莉這樣說道。現在他們已經把洗漱用品搬到自習室,做著最後的衝刺。
潛心科研,不負「芳華」
今年是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2014級博士生張鵬飛在學校的第8個年頭,對於在大四時就以專業綜合排名第一直博的張鵬飛來說,把所有時間都獻給科研,已經如家常便飯般自然。自從直博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後,張鵬飛的每一個假期更是如此堅持度過,利用好一切時間去研究、探索。過去的2017年是張鵬飛收穫的一年,不僅多篇文章發表在SCI的TOP期刊上,而且獲得了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今年這個寒假,張鵬飛將繼續在頁巖氣滲流模擬實驗方面不斷進取,不斷突破。
觀察巖石薄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左成平 攝
「我今年帶了五個比賽項目。」石油工業訓練中心講師馬少華正在帶領他的學生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為比賽做好準備。「有些學生想在寒假多學些知識,這無疑是提高自己的一個好機會。」
除了比賽,馬少華還要為下學期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做準備。「每年都是臘月二十五前後回家,都習慣啦。」
同樣在學校忙碌的老師還有土木工程系主任張玉。從早上九點到晚上十一點,張玉一刻都沒有閒下來,寫基金申報書,做實驗,與研究生討論課題開展、論文內容,寫論文,每個時刻都填得很滿。「寒假做這些會比平時進度快很多,沒有太多雜事,可以一直做一件事情。好幾個項目今年十二月份就結題了,所以這一年非常關鍵,寒假也是為接下來工作打好基礎。」張玉說。
兼職或旅行,只為「行萬裡路」
充實的寒假並非只忙著學習,法學專業的王帆沒有把時間浪費在溫暖的被窩裡,而是外出勤工儉學,「因為今年寒假時間較長,勤工儉學可以增加社會閱歷,不辜負大好時光。」準備大年二十九返鄉的他希望能用勤工儉學掙的錢為家人準備一份特別的禮物。
留學生寒假留校已成為校園一道特別的風景,他們多選擇旅行和學習漢語來充實自己。來自索馬利亞的2016級本科生博然說:「一般我去健身房鍛鍊,天氣好的話也經常逛街。」博然表示寒假期間,可以近距離感受中國人民過年時的熱鬧,體驗中國的民俗民風,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已經去過9個省(15個城市),我在交往中深深地感受到中國人民謙恭有禮、溫和善良。」
石大人為了學習知識、豐富閱歷、開展學術研究而不舍晝夜、努力奔波的身影,成為這個冬天校園裡最溫暖的石光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