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交易停擺 畫廊最大困難是收支
3月3日,作為香港繁榮標誌、創立40年的「世界最大海上餐廳」珍寶海鮮舫宣布停業。自1976年開業以來,珍寶海鮮舫不僅接待多國政商名人,還曾經是《食神》、《龍爭虎鬥》、《無間道2》等經典港片取景地的香港城市地標。
兒時記憶《食神》經典PK場面就是取景於珍寶海鮮舫
3月23日,「香港茶餐廳傳奇」翠華22年旗艦店關閉,港產電影《春嬌與志明》裡的經典臺詞:「從蘭桂坊出來後,一定要去翠華」就是出自這裡。這不是單獨一間結業的翠華餐廳,在半年內已有4間分店結業,分店裡的全體員工都已失業。
自2019年下半年來,經歷了幾個月的動蕩,緊接著又是突如其來的疫情,香港遊客人數銳減,各行各業遭遇重創。幾天前,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了最新數據:香港失業率高達3.7%,創9年以來新高。
這樣的境況,對「興於百業之後,衰於百業之先」的畫廊業無疑是一個漫長的寒冬。「香港是對外型經濟體系。本土以金融、旅遊、地產、零售為主,都各有各的問題,基本上畫廊屬於零售裡面的一個產業,所以我們肯定是沒有辦法逃避這期間的困難。香港經歷了過去九個月的混亂,從貿易戰到社會運動,緊接著就是疫情,對香港畫廊來講,據我了解,除了國際頂尖畫廊,基本上都遭遇了一些困境。」方由美術創始人梁徐錦熹談到。
「全球的藝術品交易幾乎都在停擺狀態,而且拍賣也是全面暫停,所以現在所有跟藝術品有關的,尤其是中小型的畫廊與拍賣行,都在面對很直接的生存問題。而未來數月,我相信會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有關公司結業,因為藝術品交易的支出是龐大的,而經歷數月入不敷支的日子,未來一兩年的環境也未見明朗,會造成中小公司結業和市場趨向壟斷的問題。」香港明畫廊負責人林沙洲說。
梁徐錦熹坦言,現在對畫廊而言最大的困難就是收支,「新藏家建立的速度會減慢,而現存收藏家的收藏意欲和收藏類別,會不會因為這次整個市場的改動而洗牌?也是相當大的變數。」
轉戰國際到開拓線上 變化讓畫廊措手不及
實際上,在疫情開始之前,長達近半年的社會運動,已經讓不少香港畫廊叫苦不堪。遊客量下降,生意冷淡,就連員工上下班的交通也難以保證,不少原定計劃的展覽不得不臨時取消。有部分國際畫廊透露,像她們代理的藝術家都是國際大牌,他們對於個展開幕有自己的要求,如果香港局勢動蕩,很難保證畫廊的開放時長,那麼這些藝術家寧願取消香港展覽。而這些展覽往往策劃、準備了一至兩年,臨時取消損失慘重。
不過,對於國際畫廊而言,香港空間還只意味著亞洲市場,短暫的困局可以依靠世界其他畫廊空間的盈收保持平衡;而對於香港本土畫廊而言,這裡卻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唯一之地。
位於中環,集結了高古軒、藝術門、立木畫廊、漢雅軒的畢打行,如今畫廊也鮮少有展覽開幕
雪上加霜的是,1月底香港巴塞爾宣布取消,「藝博會在畫廊的銷售比重大約是20~30%,如果是銷售高價藝術品的畫廊,比重會到50~70%。對於大畫廊來說他們的付出是巨大的,但也不會因此倒閉,但中小型畫廊因為運營資金不足,這段時間就比較艱難了。」不少畫廊被迫轉戰國際,加大了國際各大藝博會的投入比例,以期平衡香港空間的收支。
然而,轉戰國際的日子也沒有堅持太久,疫情蔓延的速度遠超人們的預期,世界各地的藝博會、展覽紛紛取消,開拓網絡似乎已經成為了畫廊唯一的出路。巴塞爾官方適時推出了線上展廳,但臨時決定,難免失之倉促,不少畫廊反映,在前期資料上傳階段,已經有些雜亂無章,而整個線上的銷售結果,差強人意。除了高古軒、卓納、豪瑟沃斯等幾家頂尖國際畫廊有售出外,香港其他畫廊幾乎戰績平平,不少甚至為零。
「雲展覽只能作為輔助,很多收藏家還是不習慣,等著等著下載就沒有耐性繼續看下去,並且欠缺了與畫廊職員接觸和直接交流那個層面,我估計雲展覽必須配合其他不同的推廣方式一起做,包括實體展覽,才能有好的效果。」李安姿當代空間負責人李安姿說。
明畫廊林沙洲覺得,未來的方向一定是雲展覽,「因為如今的影像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所有藝術品細節基本上都可以看見,中低價位的作品基本都可以在網上成交。但大價位的作品我相信收藏家還是希望看原作的購買,但當然也有例外,只是比較少。所以拍賣行在未來的地位會更加重要。」
位於皇后大道,集結了卓納、豪瑟沃斯、白石、藝術門、當代唐人、方由等大牌畫廊的HQueen's,如今也鮮少有畫廊舉辦新展
在線上展覽方面,國際頂尖畫廊,如卓納、豪瑟沃斯起步較早,卓納創始人大衛·卓納更是神預言,以後網上展出、銷售,將成為趨勢。這些頂尖畫廊資本雄厚,有資金支持早期對於線上展覽的開拓和維護,但對於中小畫廊來說,倉促展開線上展覽,並不能立竿見影收到效果,而收支壓力迫在眉睫,雖然大家都齊聲看好」線上「,但總有種遠水解不了近渴的無奈感。
「據我了解,可能有些原本在中環的畫廊會搬到黃竹坑,以降低租金成本來應對未來的挑戰。這是一個非常謹慎的方法,其實在黃竹坑本來就有20幾個畫廊。」梁徐錦熹說。
面對困局,香港畫廊現狀及應對之策——
卓納畫廊
位於香港中環H』QUEEN大廈的卓納畫廊近幾個月來沒有推出新展,但其線上展廳異常活躍。「卓納線上展廳」於2017年初發布,是首個提供在線欣賞與購買限量藝術作品的畫廊空間,迄今已帶來50多場線上展覽,迅速發展成卓納畫廊全球的「第七處空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就在幾天前,面對全球疫情,卓納宣布開放自己已成熟的線上平臺,與其他年輕畫廊共享。首場展覽《平臺:紐約》邀請了12家來自紐約的年輕畫廊。
白石畫廊
同樣位於H』QUEEN的白石畫廊依然開放,其在3月18日開幕的新展「小寓言」推出了六位年輕藝術家作品,似在這沉悶的時期呈現出難得一見的朝氣。
方由美術
方由在這段時間保持著共度時艱的積極態度,「對銷售來講,我們只會儘量做,不能給同事和自己太大壓力,畢竟我們要共度難關,處理好家庭的關係。不會太強求很多生意。但頂尖藏家一直在持續找好東西,所以這幾個月憑著過去的積累還是能做到一些生意。」
對於代理的藝術家,方由希望可以慢慢用直播、用文字、作品欣賞 用網上各種平臺將他們的內容所思所想介紹給大家,以保證觀者不會對有才華的藝術家感到陌生。「所以基本上在方由的網上平臺,會看到作品賞析、基本上不是為了買賣,當然有人問我們我們也會非常開心,但我們不會在這個時候強行做一些推銷。」
同時,方由美術還攜許鴻飛作品《帶我飛》參加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與香港畫廊協會共同策劃的雕塑藝術展。
許鴻飛 《帶我飛》 2014年 青銅 48 x 34 x 43 釐米
白立方
白立方亦是為數不多香港中環依然正常開放的空間,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他們聯手香港K11聯合推出「邂逅」,不僅在自己空間呈現安東尼·葛姆雷、達明·赫斯特等作品,更是與K11 Musea所呈現的西斯特·蓋茨,遙相呼應。畫廊透露,越是在這個時候,她們越希望,香港人在這座城市,和藝術有一場不期而遇的「邂逅」。
季豐軒
季豐軒也一直沒有歇過業,就算在去年鬧得最厲害、交通不便的時候,員工們還是正常每天往返中環。她們舉辦小型的研討會、參加公共雕塑展、整理文獻庫,甚至巴塞爾的取消,似乎對她們也未曾有太大的影響。「兩年前我就不太熱衷參加博覽會了,我們平常的生意也真的不靠博覽會,好的藏家不會是那種賺錢忽高忽低,還是蠻有實力,比較穩定,這樣的藏家,如果他覺得東西好,那麼他也會看長遠。」
李安姿當代空間
2019 年下半年期間,李安姿當代空間因為各種事件加起來也只歇業了三個半天,但那段時間從各地來香港的客人少了,迫使她們多出差或透過手機和線上跟客戶溝通。「農曆新年以後來香港的人差不多是零,但可能由於香港的疫情控制得比較早,從我們三月中開新展覽開始,參觀的人數已經回復以往正常時期的人數,來的基本上是本地人,可能是因為我們這個展覽比較正能量,很多人都專門來看。不過,博覽會等取消迫使我們在線上、手機用不同的方式做更多推廣,又或是直接針對性地接觸客人。」
香港本土藝術家阮家儀在李安姿當代空間舉辦的個展現場
每年三月的博覽會佔了李安姿當代空間一年整體約3至4成銷售,巴塞爾的取消讓畫廊必須更用力開發新渠道和客人聯繫和溝通,不能再靠傳統的方法或像在全盛時期那樣等客人自己找上門。「我們在這段時間更努力在微信、Instagram、Facebook等媒體推廣作品和藝術家,數字上看效果不錯,我們也知道這是大方向和持續需要做,必須一直堅持在這邊多投入資源。」
10號贊善裡
位於中環的10號贊善裡也反映畫廊的人流量明顯減少了,「這是目前最大的困難。但我們仍然逐一邀請藏家來畫廊欣賞他們感興趣的作品。 我們正在思考如何通過更多線上活動來吸引觀眾來參觀畫廊。我們通過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平臺來進行宣傳。雖然和之前類似,但現在主要是一對一地邀請藏家,與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對話。」畫廊總監Katie de Tilly認為,其實現在是購買藝術品的好時機,因為畫廊更願意提供優惠的折扣。
10號贊善裡舉辦的青年藝術家梁浩個展現場
世界畫廊
在香港經營了46年的世界畫廊倒也比較「淡定」,從春節後,他們就只接受預約看展,巴塞爾取消,原本展位號「3E14」被他們別出心裁地定為了新展名,原本要帶到巴塞爾現場的藝術家作品,在畫廊展出。「我們把春天的展覽相應延後到秋天。在畫廊半開放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趁機加強團隊建設,並裝修畫廊以提高展覽的空間條件。」
世界畫廊「3E14」群展現場
明畫廊
負責人林沙洲覺得,面對如此環境,畫廊最重要的是要面對現狀,做做網上展覽是一條路,而且可以為日後的市場情況作預備,我相信以後的網絡藝術品市場會更加彭勃,更加真實。「我們畫廊是把上半年的展覽全數押後到下半年,相信大多畫廊也是。所以全球下半年的展覽一定都會全力以赴,各放異彩。」
懷揣希望 靜待回暖
香港雖不大但經歷豐富,整體氛圍變化很快,梁徐錦熹覺得下半年會慢慢恢復。「當然2020-2021肯定不是大家覺得的藝術市場的高峰,但這種低潮對藏家來說也覺得自己會有多點選擇,而藝術家經歷這一番動蕩還留下來的,也是真正堅持藝術的。希望大家通過這一次的波動看清楚不同國家的情況,恢復以後,能夠對內地、香港、澳門的藝術家更多一些關注;當然,我們還需要建立更完善、成熟的畫廊體系,這一潮後大大小小的畫廊可能會關閉,下一周期希望更年輕、更好、更規範的藝術能呈現給大家。」
相比梁徐錦熹的樂觀,明畫廊的林沙洲估計得更為保守一些,「香港的藝術市場,如果全球經濟沒有崩潰的話,我認為要到明年的三月始逐漸回溫,待不快的時期以時間衝淡,收藏家們才會逐漸開始留意藝術品。購買藝術品往往都是心情好的時候消費,享受藝術品帶來的愉悅感,而此次影響如此之重,相信需要一年半載方能回溫。」
季豐軒則早早算好了虧損,調整好心態,靜待春暖花開,「2020年,在商業上絕對不是一個好年份。因為有這樣的預判,所以我已經調整好心態,我坦然地算好了預計虧多少,剩下的那就等等吧,看長遠點。不過我相信,這個周期之後一定會好起來。」
10號贊善裡的Katie de Tilly覺得香港市場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應變能力,他預計情況將在6月得到改善,「這和當年SARS發的情況類似,在危機過後很快就會恢復到正常。我們今年下半年計劃為香港本土青年藝術家舉辦『香港起動2020』的展覽。我們還將展示澳利亞藝術家家John Young的作品。」
原文來源於藝術頭條APP,下載安裝查看更多藝術資訊
PS:雅昌拍賣圖錄APP估值小程序上線啦!下載安裝即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