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政府在學習列強近代化經驗的同時,也學習了列強不好的習慣——近代殖民擴張。日本民族原本就是一個侵略成性的民族,國力遠不如中國時,尚想衝擊中國的領導地位,如:神功徵朝、多次侵朝(罪證任那殖民地)、倭五王求封以凌駕於朝鮮諸國之上、白江之戰、壬辰倭亂、幕末海外雄飛論等等,罪行可謂罄竹難書。這麼一個侵略成性的國家一旦接受西方列強那一套近代殖民思想就給東亞帶來巨大災難,因為侵略有理、屠殺有據。明治維新後百廢待興的日本馬上提出「徵韓論」,而徵韓的背後還是要搞老祖宗豐臣秀吉的一套「長驅直入大明國」。
一、徵韓的歷史背景
1868年明治維新,明治政府宣布承認、遵循舊幕府和列強籤訂的條約,同時繼承幕府積極向外學習精神,力求富國強兵。新政府剛成立,舊國家真可謂千瘡百孔,在這種情況下,新政府內部維新最大功臣之一的西鄉隆盛高唱「徵韓論」,並迅速以西鄉為中心形成一股徵韓勢力。西鄉的「徵韓論」為何如此有吸引力?這是和日本傳統有關的。
首先,日本民族侵略成性,遠的不提。明朝萬曆時期太閤豐臣秀吉就提出「長驅直入大明國」,徵朝侵華,掀起壬辰倭亂。雖然自大的豐臣秀吉身死國滅,但他的侵略思想被日本人民牢記心間。
江戶幕府時期,因明清鼎革,日本徵朝侵華之聲又起,比如幕府內部有人提議,一方面援助臺灣鄭氏;一方面知會朝鮮,讓朝鮮允許日軍過境,日本直接出兵幫大明恢復江山(但是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完全是假途滅虢之計,又和豐臣秀吉的論調完全相同,朝鮮怎麼會允許),所以幕府同時提出一旦朝鮮拒絕日本借道,日本馬上徵朝(趁中原大亂,日本趁機揩油)。只因大勢所趨,清朝入關迅速平定中原,穩定四方,所以日本沒敢造次。
二、「徵韓論」的思想源流和吉田老師的「諄諄教誨」
明治高官們的師長、維新志士的啟蒙恩師吉田松陰老師是積極倡導徵韓的人。幕末日本雖然開國卻依舊封閉,日本人很難出國,吉田很好奇外國啥樣,所以就想偷渡出國,失敗之後,被幕府關禁閉。既然身在牢籠,吉田也沒事幹,就仿照「後賢」希特勒在獄中寫《我的奮鬥》一樣,吉田寫了《幽囚錄》:「今急修武備,艦略具,炮略足,則宜開墾……責朝鮮納質奉貢,如古之盛時。北割滿洲之地,南收臺灣、呂宋諸島,漸示進取之勢」。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朋友看見這段話是不是很熟悉,日本以後的侵朝、侵華、太平洋戰爭就是這麼走的。
吉田出獄後,也許是人生目標更高尚了。吉田不在奢求偷渡出國,轉業開始了教學生涯,在松下書塾可謂為「誨人不倦」,為人師表的人民教師吉田培養了以後日本的諸多「功臣」,在吉田上述的那種擴張侵略思想下,培養的都是什麼人?吉田的學生比較出名的:久坂玄瑞、高山晉作、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山縣有朋、井上馨、前原一誠。稍微了解日本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些人可都是以後倒幕維新的急先鋒,也是明治政府的實權人物,也是給東亞帶來災難的屠夫。其中久坂、高山死的早,所以二人對日本貢獻很大,對外還沒發揮影響就死了,假如他倆活著一定和同門師兄弟一樣,會對日本做出更大貢獻,當然這種貢獻不僅是促進日本近代化,也是給東亞帶來沉重災難。山縣、伊藤、井上這些就更不必說了,甲午戰爭、侵朝侵華的罪魁禍首。
三、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國內矛盾
1868年明治維新時期,明治政府出於打倒幕府的目的,欺騙人民,以減稅免租為誘惑,蠱惑「愚民」背離幕府。在人民支持下,明治政府對幕府之戰出奇順利。但是一旦幕府滅亡成了定局,明治政府馬上卸磨殺驢,推翻從前承諾,赤報隊事件即使例證(赤報隊是在明治政府減租免稅口號下,農民自發成立的倒幕軍,對幕府作戰很是英勇,所以赤報隊被明治政府委任為對幕府作戰的先鋒,可幕府滅亡前夕,明治政府給赤報隊戴上了偽官軍的帽子,赤報隊領導人全部被殺,赤報隊被遣散)。
沒有了免租免稅,明治政府又要恢復經濟,錢從何來?只能是繼續執行封建國家的政策,對農民加緊壓迫,一時間農民受到的剝削甚至大過德川幕府時期。人民困苦不堪,所以自1868年至1878年,11年間農民起義540多起,人民和政府的矛盾可見一斑。
反政府的武裝還有中下層武士,中下層武士是倒幕維新的中堅力量,但倒幕成功之後,中下層武士貧窮依舊,所以他們也思變。另一方面有幸在政府中任職的武士對政府也不滿,因為維新要進行資產階級改良,不可避免的衝擊了這些武士的既得利益、封建特權。加之,政府權力分配很不合理,政府實際大權被壟斷在長州、薩摩兩藩之手,就連明治維新中同樣出了大力的肥前、土佐二藩也只是薩長政府的點綴,更不必說其他小藩,所以任職的這些中高級武士對新政權也有不滿。1868年至1878年士族暴動20餘起。
四、徵朝根本目的是侵華
為了消除內部矛盾,日本只好採取轉嫁危機的辦法——對外戰爭。縱觀日本地理位置,東邊是太平洋,過了太平洋是美國,以當時日本的技術,幾萬大軍肯定過不去太平洋,過去了也打不過美國。北邊是俄國,更是打不過。只有與日本同文同種的西邊大陸,國弱、錢多、資源足。加之早有「先賢」(神功、豐臣等人)試過,打朝鮮一打一個準,只不過每次都是中國在「搗亂」,不然朝鮮早在日本手中。朝鮮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中國不幹涉朝鮮內政,但是中國作為上國有義務幫助朝鮮李氏維持統治,所以想打朝鮮,必然要做好和中國開戰的準備。
1870 年 7 月,日本外務大臣柳原前光明確提出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方針:「朝國北連滿洲,西接韃靼清之地。綏服此地實為保全皇國之基礎,成為今後經略萬國之基石,倘被他人佔先,國事休矣」。「人民教師」吉田松陰的高材生們現在也是明治政府的實權人物,自然也是十分贊同這種和恩師言論一致的腔調。一時間日本國內徵朝侵華言論扶搖直上。
明治政府中最先明確提出「徵韓論」的是西鄉隆盛,開疆拓土這的確很激勵人心,但是說歸說,真要去打朝鮮,必然要和正在「同光中興」中的大清開戰,明治政府中的內治派知道當時的日本沒有這個實力。所以西鄉的言論被內治派(內治派和西鄉本質上沒區別,都是侵略,只不過西鄉是無腦侵略,不顧國家實力;內治派是先發展,一旦有了實力,馬上侵略)壓制,氣的西鄉辭官回鄉造反。
1884年日本策動朝鮮甲申政變,政變被中國粉碎。日本又一大師、大思想家、日元大鈔的頭像福澤諭吉馬上鼓吹「對清開戰」。1887年為配合侵朝,日本參謀本部小川又次大佐擬定了《徵討清國策》。大陸作戰方案作戰的總目標是「先攻佔北京,擒獲清帝」,將中國分割為六塊,然後分別處置之。他們還指出:「東洋命運關係清國興亡者頗多,若萬一清國成為他國蠶食對象,我國命運亦不可料。莫如為使歐洲不致侵入,我國先主動制定統轄清國之方略。」,雖然藉口冠冕堂皇,但和豐臣秀吉骨子裡一樣,是長驅直入大清國,沐吾朝之風俗四百州,施帝都之政化於億萬斯年。
文史君說:
不難看出,「徵韓論」的提出不是偶然,它有日本歷史上熱衷侵略朝鮮的原因,更有吉田松陰對政府領導人的思想影響。而「徵韓論」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終配合著侵華這個總目標。侵朝只是前奏,侵華才是目的。在1873年明治政府內部的「徵韓」之爭結束後,西鄉因失望不能立馬侵略,所以毅然回鄉造反,但他不知道的是,政府內部悄悄擬定了比他更激進的侵略計劃——「大陸經營」策略,政府加速對華開戰準備。如果西鄉泉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吧!而日本近代一切侵略思想的導師——吉田松陰,高唱「此身雖曝武藏野,白骨猶唱大和魂」從容「就義」,不知道在這位「人民教師」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的大和國因為侵略失敗,現在處於「洋夷」的駐軍之下,有是個什麼心態呢?
參考文獻:
1、李敦球,《「徵韓論」的目標是侵華》,《中國青年報》2015年11月4日第4版
2、郭海燕,《日本學界的「徵韓論」研究與評述》,《聊城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
3、秦樣,《明治初期的「徵韓論」及其影響》,渤海大學2014年碩士畢業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