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政府是繼承了秀吉遺志嗎?為何總想侵韓?其實還是要侵華!

2020-12-21 浩然文史
「繼往開來」的侵華會議(東方會議)

明治政府在學習列強近代化經驗的同時,也學習了列強不好的習慣——近代殖民擴張。日本民族原本就是一個侵略成性的民族,國力遠不如中國時,尚想衝擊中國的領導地位,如:神功徵朝、多次侵朝(罪證任那殖民地)、倭五王求封以凌駕於朝鮮諸國之上、白江之戰、壬辰倭亂、幕末海外雄飛論等等,罪行可謂罄竹難書。這麼一個侵略成性的國家一旦接受西方列強那一套近代殖民思想就給東亞帶來巨大災難,因為侵略有理、屠殺有據。明治維新後百廢待興的日本馬上提出「徵韓論」,而徵韓的背後還是要搞老祖宗豐臣秀吉的一套「長驅直入大明國」。

壬辰倭亂

一、徵韓的歷史背景

1868年明治維新,明治政府宣布承認、遵循舊幕府和列強籤訂的條約,同時繼承幕府積極向外學習精神,力求富國強兵。新政府剛成立,舊國家真可謂千瘡百孔,在這種情況下,新政府內部維新最大功臣之一的西鄉隆盛高唱「徵韓論」,並迅速以西鄉為中心形成一股徵韓勢力。西鄉的「徵韓論」為何如此有吸引力?這是和日本傳統有關的。

首先,日本民族侵略成性,遠的不提。明朝萬曆時期太閤豐臣秀吉就提出「長驅直入大明國」,徵朝侵華,掀起壬辰倭亂。雖然自大的豐臣秀吉身死國滅,但他的侵略思想被日本人民牢記心間。

壬辰倭亂

江戶幕府時期,因明清鼎革,日本徵朝侵華之聲又起,比如幕府內部有人提議,一方面援助臺灣鄭氏;一方面知會朝鮮,讓朝鮮允許日軍過境,日本直接出兵幫大明恢復江山(但是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完全是假途滅虢之計,又和豐臣秀吉的論調完全相同,朝鮮怎麼會允許),所以幕府同時提出一旦朝鮮拒絕日本借道,日本馬上徵朝(趁中原大亂,日本趁機揩油)。只因大勢所趨,清朝入關迅速平定中原,穩定四方,所以日本沒敢造次。

二、「徵韓論」的思想源流和吉田老師的「諄諄教誨」

明治高官們的師長、維新志士的啟蒙恩師吉田松陰老師是積極倡導徵韓的人。幕末日本雖然開國卻依舊封閉,日本人很難出國,吉田很好奇外國啥樣,所以就想偷渡出國,失敗之後,被幕府關禁閉。既然身在牢籠,吉田也沒事幹,就仿照「後賢」希特勒在獄中寫《我的奮鬥》一樣,吉田寫了《幽囚錄》:「今急修武備,艦略具,炮略足,則宜開墾……責朝鮮納質奉貢,如古之盛時。北割滿洲之地,南收臺灣、呂宋諸島,漸示進取之勢」。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朋友看見這段話是不是很熟悉,日本以後的侵朝、侵華、太平洋戰爭就是這麼走的。

以吉田松陰為原型的松陽

吉田出獄後,也許是人生目標更高尚了。吉田不在奢求偷渡出國,轉業開始了教學生涯,在松下書塾可謂為「誨人不倦」,為人師表的人民教師吉田培養了以後日本的諸多「功臣」,在吉田上述的那種擴張侵略思想下,培養的都是什麼人?吉田的學生比較出名的:久坂玄瑞、高山晉作、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山縣有朋、井上馨、前原一誠。稍微了解日本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些人可都是以後倒幕維新的急先鋒,也是明治政府的實權人物,也是給東亞帶來災難的屠夫。其中久坂、高山死的早,所以二人對日本貢獻很大,對外還沒發揮影響就死了,假如他倆活著一定和同門師兄弟一樣,會對日本做出更大貢獻,當然這種貢獻不僅是促進日本近代化,也是給東亞帶來沉重災難。山縣、伊藤、井上這些就更不必說了,甲午戰爭、侵朝侵華的罪魁禍首。

山縣有朋(圖1、3)

三、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國內矛盾

1868年明治維新時期,明治政府出於打倒幕府的目的,欺騙人民,以減稅免租為誘惑,蠱惑「愚民」背離幕府。在人民支持下,明治政府對幕府之戰出奇順利。但是一旦幕府滅亡成了定局,明治政府馬上卸磨殺驢,推翻從前承諾,赤報隊事件即使例證(赤報隊是在明治政府減租免稅口號下,農民自發成立的倒幕軍,對幕府作戰很是英勇,所以赤報隊被明治政府委任為對幕府作戰的先鋒,可幕府滅亡前夕,明治政府給赤報隊戴上了偽官軍的帽子,赤報隊領導人全部被殺,赤報隊被遣散)。

以赤報隊故事為背景的相樂

沒有了免租免稅,明治政府又要恢復經濟,錢從何來?只能是繼續執行封建國家的政策,對農民加緊壓迫,一時間農民受到的剝削甚至大過德川幕府時期。人民困苦不堪,所以自1868年至1878年,11年間農民起義540多起,人民和政府的矛盾可見一斑。

反政府的武裝還有中下層武士,中下層武士是倒幕維新的中堅力量,但倒幕成功之後,中下層武士貧窮依舊,所以他們也思變。另一方面有幸在政府中任職的武士對政府也不滿,因為維新要進行資產階級改良,不可避免的衝擊了這些武士的既得利益、封建特權。加之,政府權力分配很不合理,政府實際大權被壟斷在長州、薩摩兩藩之手,就連明治維新中同樣出了大力的肥前、土佐二藩也只是薩長政府的點綴,更不必說其他小藩,所以任職的這些中高級武士對新政權也有不滿。1868年至1878年士族暴動20餘起。

西鄉隆盛

四、徵朝根本目的是侵華

為了消除內部矛盾,日本只好採取轉嫁危機的辦法——對外戰爭。縱觀日本地理位置,東邊是太平洋,過了太平洋是美國,以當時日本的技術,幾萬大軍肯定過不去太平洋,過去了也打不過美國。北邊是俄國,更是打不過。只有與日本同文同種的西邊大陸,國弱、錢多、資源足。加之早有「先賢」(神功、豐臣等人)試過,打朝鮮一打一個準,只不過每次都是中國在「搗亂」,不然朝鮮早在日本手中。朝鮮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中國不幹涉朝鮮內政,但是中國作為上國有義務幫助朝鮮李氏維持統治,所以想打朝鮮,必然要做好和中國開戰的準備。

1870 年 7 月,日本外務大臣柳原前光明確提出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方針:「朝國北連滿洲,西接韃靼清之地。綏服此地實為保全皇國之基礎,成為今後經略萬國之基石,倘被他人佔先,國事休矣」。「人民教師」吉田松陰的高材生們現在也是明治政府的實權人物,自然也是十分贊同這種和恩師言論一致的腔調。一時間日本國內徵朝侵華言論扶搖直上。

吉田

明治政府中最先明確提出「徵韓論」的是西鄉隆盛,開疆拓土這的確很激勵人心,但是說歸說,真要去打朝鮮,必然要和正在「同光中興」中的大清開戰,明治政府中的內治派知道當時的日本沒有這個實力。所以西鄉的言論被內治派(內治派和西鄉本質上沒區別,都是侵略,只不過西鄉是無腦侵略,不顧國家實力;內治派是先發展,一旦有了實力,馬上侵略)壓制,氣的西鄉辭官回鄉造反。

1884年日本策動朝鮮甲申政變,政變被中國粉碎。日本又一大師、大思想家、日元大鈔的頭像福澤諭吉馬上鼓吹「對清開戰」。1887年為配合侵朝,日本參謀本部小川又次大佐擬定了《徵討清國策》。大陸作戰方案作戰的總目標是「先攻佔北京,擒獲清帝」,將中國分割為六塊,然後分別處置之。他們還指出:「東洋命運關係清國興亡者頗多,若萬一清國成為他國蠶食對象,我國命運亦不可料。莫如為使歐洲不致侵入,我國先主動制定統轄清國之方略。」,雖然藉口冠冕堂皇,但和豐臣秀吉骨子裡一樣,是長驅直入大清國,沐吾朝之風俗四百州,施帝都之政化於億萬斯年。

以木戶孝允為原型的動漫人物

文史君說:

不難看出,「徵韓論」的提出不是偶然,它有日本歷史上熱衷侵略朝鮮的原因,更有吉田松陰對政府領導人的思想影響。而「徵韓論」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終配合著侵華這個總目標。侵朝只是前奏,侵華才是目的。在1873年明治政府內部的「徵韓」之爭結束後,西鄉因失望不能立馬侵略,所以毅然回鄉造反,但他不知道的是,政府內部悄悄擬定了比他更激進的侵略計劃——「大陸經營」策略,政府加速對華開戰準備。如果西鄉泉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吧!而日本近代一切侵略思想的導師——吉田松陰,高唱「此身雖曝武藏野,白骨猶唱大和魂」從容「就義」,不知道在這位「人民教師」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的大和國因為侵略失敗,現在處於「洋夷」的駐軍之下,有是個什麼心態呢?

參考文獻:

1、李敦球,《「徵韓論」的目標是侵華》,《中國青年報》2015年11月4日第4版

2、郭海燕,《日本學界的「徵韓論」研究與評述》,《聊城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

3、秦樣,《明治初期的「徵韓論」及其影響》,渤海大學2014年碩士畢業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明治政府是繼承了秀吉遺志嗎?為何總想侵韓?其實還是要侵華!
    明治維新後百廢待興的日本馬上提出「徵韓論」,而徵韓的背後還是要搞老祖宗豐臣秀吉的一套「長驅直入大明國」。新政府剛成立,舊國家真可謂千瘡百孔,在這種情況下,新政府內部維新最大功臣之一的西鄉隆盛高唱「徵韓論」,並迅速以西鄉為中心形成一股徵韓勢力。西鄉的「徵韓論」為何如此有吸引力?這是和日本傳統有關的。首先,日本民族侵略成性,遠的不提。明朝萬曆時期太閤豐臣秀吉就提出「長驅直入大明國」,徵朝侵華,掀起壬辰倭亂。
  • 豐臣秀吉侵朝,為何不派德川家康上陣,消耗其力量?
    侵朝日軍的奇怪行動 1 要解答這一問題,首先不得不討論的,便是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的真實動機為何。就當時明、日、朝三方所留下的史料來看,明、朝兩方對豐臣秀吉侵朝動機的判斷,比較一致,皆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
  • 豐臣秀吉侵朝,為何不派德川家康上陣,消耗其力量?
    侵朝日軍的奇怪行動 1 要解答這一問題,首先不得不討論的,便是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的真實動機為何。就當時明、日、朝三方所留下的史料來看,明、朝兩方對豐臣秀吉侵朝動機的判斷,比較一致,皆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
  • 日本為何總想侵略中國?因為總惹事被吊打,害怕被報復
    日本侵略中國不是一次兩次,而是長期行為,從明朝時候倭寇開始,一直侵擾中國,到近代更是野心膨脹,直到侵華戰爭,甚至都想全盤佔領中國。為何日本自古至今一直想侵略中國呢?明朝中後期,豐臣秀吉就想滅掉大明,遷都到中國去,豐臣秀吉都想瘋了。那時候的日本根本不足跟中國叫板,所以他們不得不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 日本為何總想侵略中國?因為總惹事被吊打,害怕被報復
    日本侵略中國不是一次兩次,而是長期行為,從明朝時候倭寇開始,一直侵擾中國,到近代更是野心膨脹,直到侵華戰爭,甚至都想全盤佔領中國。為何日本自古至今一直想侵略中國呢?究其原因,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明朝中後期,豐臣秀吉就想滅掉大明,遷都到中國去,豐臣秀吉都想瘋了。那時候的日本根本不足跟中國叫板,所以他們不得不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 馮天瑜:日本侵華的文化淵源
    發表於今日歷史研習社日本為何侵華?論者多從經濟、政治角度入手,認為日本侵華主要是源於經濟失衡或是軍國體制等原因。馮天瑜老師從文化角度入手,剖析了日本侵華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原因,梳理了 19 世紀日本主要幾名「侵華論者」的觀點,為我們理解日寇入侵動因提供了新的思路。
  • 明治六年,日本政客聯合軍官逼宮,軍官階層為何敢挑戰天皇的權威?
    大量政府官員辭職,明治天皇對此毫無辦法 在經歷過明治維新之後,明治天皇已經基本將權力收回至自己的手中。因此當政客們因對"徵韓論"產生較大分歧之時,就將目光轉向了天皇,希望能夠由天皇動用自身的權威來對這一事件進行最後的仲裁。
  • 日本侵華戰略的歷史文化淵源
    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前承16世紀豐臣秀吉徵伐朝鮮、覬覦明朝,後啟20世紀30—40年代的14年侵華戰爭,置之更廣遠的歷史背景,則是日本自古以來國家戰略的強勢踐行。日本侵華,有著久遠深刻的歷史文化淵源。
  • 日本軍國野心的源頭,蛇心不足欲吞象的侵華第一人,豐臣秀吉
    上個世紀日本對我們國家發動的侵華戰爭就險些讓我們國家亡國滅種,所以對於這個小國家我們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必須時刻警惕著他們。而要說起日本的侵華野心就和他們的軍國主義離不開,而日本的這種軍國主義早在他們的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萌芽了,而說到這我們就不得不說一個不自量力的人豐臣秀吉。
  • 豐臣秀吉:侵華戰爭的始作俑者?
    豐臣秀吉為中國人所熟悉,是因為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發動了徵服朝鮮的戰爭,並寄望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事實上,這也是豐臣秀吉之前織田信長等人的計劃,只不過最後是由豐臣秀吉來實施而已。無論豐臣秀吉,還是後來的德川家康,事實上本來實力都不足以在日本當時的政治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當時佔據如日中天地位的是織田信長,只不過明智光秀的一場「本能寺之變」讓織田信長這個一代梟雄頓時灰飛煙滅,頗有點「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意味。
  • 織田信長死後,只有他抓住了機會,繼承魔王遺志開始一統日本
    危亡關頭,豐臣秀吉再次挺身而出,率領數千名士兵殿後,掩護主力部隊撤退。期間,他以大量計謀與敵周旋,成功爭取到了主力部隊撤回美儂的時間,也為日後的全國大一統保存了實力。將軍足利義昭此役過後,豐臣秀吉的軍事才幹正式得到肯定,被織田信長委以重任。豐臣秀吉開始在更為廣闊的天地中發揮才華。
  • 豐臣秀吉:侵華戰爭的始作俑者?
    豐臣秀吉為中國人所熟悉,是因為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發動了徵服朝鮮的戰爭,並寄望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事實上,這也是豐臣秀吉之前織田信長等人的計劃,只不過最後是由豐臣秀吉來實施而已。無論豐臣秀吉,還是後來的德川家康,事實上本來實力都不足以在日本當時的政治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當時佔據如日中天地位的是織田信長,只不過明智光秀的一場「本能寺之變」讓織田信長這個一代梟雄頓時灰飛煙滅,頗有點「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意味。
  • 日本一個島國,為何不想著好好發展海洋,卻總想著佔領大陸?
    明治維新後,明治政府效法德國法制,日本陸軍也向德國學習,國家的政策制定更是受到德國地緣政治思想的影響,選擇向朝鮮半島、中國大陸入侵的道路。因此,又很難說日本是一個完整的海洋國家。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家建設的核心就是要富國強兵,但這一最高國策不僅僅只是為了抵抗外侵、保護日本獨立,對於剛剛打開國門認識世界的日本來說,在傳統神國思想的影響下,它更有「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勃勃野心。
  • 為何說「全球化」始於明朝?而豐臣秀吉打破了以東方為中心的規則
    有人知道嗎?明朝滅亡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貨幣的通縮,也就是白銀不夠用了。為什麼銀子少了呢?因為美洲的銀礦枯竭了。美洲的銀礦枯竭關乎明朝什麼事呢?在明朝,全世界50%的銀子都來到了中國,而明朝自己卻幾乎不生產銀子。
  • 織田信長死後,只有他抓住了機會,繼承魔王遺志開始一統日本
    危亡關頭,豐臣秀吉再次挺身而出,率領數千名士兵殿後,掩護主力部隊撤退。期間,他以大量計謀與敵周旋,成功爭取到了主力部隊撤回美儂的時間,也為日後的全國大一統保存了實力。將軍足利義昭此役過後,豐臣秀吉的軍事才幹正式得到肯定,被織田信長委以重任。豐臣秀吉開始在更為廣闊的天地中發揮才華。
  • 日本侵華意圖400年不絕 中國發奮圖強以史為鑑
    在這樣的紀念裡,要有勝者的欣喜,要有光榮的回憶,要有團結的感動,要有對死難者的祭奠與緬懷,要有於百死之間覓一活的家國情懷。但這些還不夠,在慶祝勝利的同時,還要記得去銘記勝利之前的失敗與艱難,要記得去感受去時不遠的貧弱與屈辱。在悲喜交集的紀念裡,我們才捍衛得住歷史,才期許得了未來。日本朝野右翼勢力的漲潮,以至於侵華歷史的關鍵情節都開始要作粉飾歪曲。
  • 無知還是理智?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五個原因解釋了一切
    題/無知還是理智?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的原因,我這裡舉出了五點:第一點是對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蓄謀已久的覬覦;二、豐臣秀吉對於愛子去世的過激行為;三,緩解國內矛盾;四、中日力量對比的歷史上變化;五、豐臣秀吉個人的野心。本文通俗易懂,史實確鑿,配圖精準,如有不足的地方,還請讀者朋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 牢記英雄廝殺血,繼承遺志礪磨槍
    太行山上中央樂團合唱團 - Yellow River Cantata(交響樂)牢記英雄廝殺血,繼承遺志礪磨槍——芳苑詩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專輯牢記英雄廝殺血,繼承遺志礪磨槍。霸權美帝偵查傲,軍國幽靈尋釁狂。亮劍護航圓國夢,初心不改創輝煌。馬安田(北京)倭寇侵華十四載,救亡抗日鬥兇頑。
  • 為何說「全球化」始於明朝?而豐臣秀吉打破了以東方為中心的規則
    有人知道嗎?明朝滅亡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貨幣的通縮,也就是白銀不夠用了。為什麼銀子少了呢?因為美洲的銀礦枯竭了。美洲的銀礦枯竭關乎明朝什麼事呢?在明朝,全世界50%的銀子都來到了中國,而明朝自己卻幾乎不生產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