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水利用專項規劃出臺

2020-12-21 搜狐網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記者 徐虞利

&nbsp&nbsp&nbsp&nbsp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礦井水利用專項規劃》(下稱《規劃》)。該《規劃》涉及全國主要產礦區,是我國礦井水利用工作「十一五」期間的指導性文件和項目建設的主要依據,提出到2010年,全國煤礦礦井水利用量將達36億立方米,利用率達到70%。

&nbsp&nbsp&nbsp&nbsp目前,我國礦產以井工開採為主,為確保井下安全生產,必須排出大量的礦井水。直接排放不僅浪費水資源,而且也造成環境汙染。據統計,目前全國煤礦礦井每年湧水量在42億立方米左右,利用率僅為26%左右。突出問題是對礦井水資源化利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宏觀上缺乏統籌規劃和激勵性政策措施,同時缺少先進適用的處理技術及技術規範等。

&nbsp&nbsp&nbsp&nbsp《規劃》提出,到2010年,全國煤礦礦井水利用量將達到36億立方米,利用率達到70%。《規劃》將重點發展主要礦區,特別是國家建設中的大型礦業基地、大湧水量礦區以及嚴重缺水礦區的礦井水利用。由於各地區的礦井水資源情況及礦井水利用的基礎和條件不同,《規劃》對礦井水利用採取區域布局和重點建設的方針,不同礦區因地制宜地選擇礦井水利用發展方向,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礦井水利用率。

&nbsp&nbsp&nbsp&nbsp《規劃》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通過國家、地方、企業、社會多方籌集,採取企業自籌、銀行貸款、社會融資、利用外資、地方配套、國家補助等多種方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穩定可靠的礦井水利用投入保障體系。並通過加強規劃引導,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技術進步,拓寬融資渠道,健全標準法規八項措施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

相關焦點

  • 發改委:礦井水利用發展規劃發布
    為保障礦山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近日聯合印發了《礦井水利用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要求以提高礦井水利用率為目標,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有效利用的方針,加強政策引導,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高技術裝備水平,降低處理成本,促進礦井水淨化處理工程建設,推動礦井水利用產業化發展
  • 把礦井水利用貫穿煤炭生產全過程
    為解決礦井水利用難、高礦化度礦井水排放標準缺失等實際問題,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煤炭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通知》,調整了礦井水管理思路,明確提出「礦井水應優先用於項目建設及生產,並鼓勵多途徑利用多餘礦井水」,充分利用後仍有剩餘確需外排的,明確了外排的條件;同時,為控制高礦化度礦井水排放可能引發的土壤鹽漬化等問題,提出外排礦井水全鹽量的控制標準
  • 生態環境部等3部門聯合發文調整礦井水管理思路
    》,調整了礦井水管理思路,明確提出「礦井水應優先用於項目建設及生產,並鼓勵多途徑利用多餘礦井水」,充分利用後仍有剩餘確需外排的,明確了外排的條件;同時,為控制高礦化度礦井水排放可能引發的土壤鹽漬化等問題,提出外排礦井水全鹽量的控制標準。
  • 三番建言,力推廢棄礦井資源再利用——記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
    這些廢棄礦井中賦存豐富的煤炭、煤層氣、水、地熱等資源,直接關閉將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國有資產流失,還有可能誘發後續的安全、環境及社會等問題。」袁亮告訴記者,以我省兩淮煤炭基地為例,由於資源枯竭以及政策性關閉等原因,一些礦井退出生產後未能得到有效治理和利用,形成多個採煤沉陷區,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工作帶來很大難題。    「如何開發利用好廢棄礦井資源,一直是世界性難題。」
  • 「實現廢棄礦井資源再利用」
    「隨著去產能的深入推進,近年來大批礦井被關閉,成為廢棄礦井。其實這些礦井還有很多利用價值,廢棄不用是一種資源浪費。」這兩年,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對廢棄礦井再利用問題極為關注,已經連續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二次會議上提出相關建議。
  •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首先要把廢棄礦井資源開發利用作為『能源革命...
    礦井的簡單關閉或廢棄,使得包括工業場地、建構築物、資產設備等在內的國有資產白白流失。 袁亮認為,如果國家加快出臺廢棄礦井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激勵措施,引導地方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廣泛參與,共同構建起符合我國實際、體現國際先進水平的廢棄礦井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體系,對於推動能源革命與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 變廢為寶 中國工程院院士支招廢棄礦井綜合利用
    面對記者的疑問,袁亮進一步解釋,過去粗放式的開採並不注意保護環境,很多礦井並未實現資源綜合利用。「一方面,早年間,大量礦井還有較長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巔峰時期,我國礦井多達8萬多處,其中小煤礦佔到80%-90%,這些小煤礦本身可利用資源有限,也容易關閉。
  • 白銀首個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體系專項規劃亮相
    作為白銀市首個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體系專項規劃,《白銀市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體系專項規劃(2018-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於近日出臺。《規劃》出臺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其將如何留住白銀城市文脈?為此,記者進行了採訪。
  • 關於礦井水處理技術的步驟
    為了能有效淨化處理礦井水,必須選定合適的礦井水淨化工藝流程,根據相關技術,將礦井水的汙染物成分及淨化指標要求等方面都進行規劃,選擇技術上可行、經濟合理、淨化穩定的工藝。下面將探討礦井水處理技術的具體步驟。a)應對礦井水進行曝氣處理。
  • 2015年全國煤礦礦井排水利用率提高至75%
    《規劃》提出,到2015年,逐步建立較完善的礦井水利用法律法規體系、宏觀管理和技術支撐體系,實現礦井水利用產業化;全國煤礦礦井水排放量達71億立方米,利用量54億立方米,利用率提高到75%,新增礦井水利用量18億立方米,加上非煤礦山新增礦井水利用量約5億立方米,全國新增礦井水利用量約23億立方米。
  • 袁亮院士:把廢棄礦井變成資源寶庫—新聞—科學網
    據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關閉落後煤礦7250處,每年淘汰落後產能5.5億噸,預計到2020年廢棄礦井數量達到1.2萬處,2030年達到1.5萬處。袁亮表示,廢棄礦井賦存著大量可利用資源,開發利用意義重大。 「廢井」也是寶 從當前能源結構看,加強廢棄礦井資源利用對我國有著現實意義。
  • 礦井水治理,鄂爾多斯為全球提供樣本!
    作為全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神東煤炭集團在礦井水的處理上,為世界提供了神東樣本,實現了礦井水資源的良性立體循環。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說到「礦井水」,很多人都會把它稱之為「水害」,煤炭資源開發利用與水資源短缺,生態脆弱之間存在著巨大矛盾。如何將礦井水這種水害變為水利?
  • 山西針對礦井通風管理等情況開展煤礦專項整治 排查隱患1069條
    中新網太原6月10日電 (吳瓊)記者10日從山西省應急管理廳獲悉,該廳成立10個督導檢查組,自今年3月起對山西各市煤礦企業「一通三防」專項整治工作開展督導檢查。截至5月底,各督導檢查組共檢查礦井208座,查出「一通三防」隱患1069條。
  • 事關雄安新區專項規劃編制和重點工作!東峰書記利用...
    事關雄安新區專項規劃編制和重點工作!東峰書記利用...東峰書記利用一天時間主持召開這場會議……》8月3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利用一天時間主持召開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領導小組會議,聽取雄安新區有關專項規劃和重點工作匯報,研究部署下一階段工作。省委副書記、省長許勤出席會議。
  • 【新安晚報】全國人大代表袁亮:廢棄礦井資源有待充分利用
    他帶來了關於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廢棄礦井資源開發利用、礦山粉塵防控、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四個方面的建議。「作為一名科技界別的代表和教育工作者,我將繼續為國家教育及科技創新進行鼓與呼,努力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 市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星雲湖杞麓湖保護和科學利用專項規劃
    市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星雲湖杞麓湖保護和科學利用專項規劃 2020-11-29 18: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山東:2021年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專項規劃,逐步建立「全鏈條」體系
    同時,出臺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專項規劃、技術規範,逐步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全鏈條」體系。1月7日,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召開全省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統籌城市建設管理,著力促進城市品質新提升。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紮實開展城市更新和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能城市。
  • 礦井停產20年溪水仍是黃褐色為什麼?圖片詳情曝光觸目驚心
    漢中市西鄉縣礦井停產多年每日仍有汙水產生 不只安康市白河縣,在漢江的發源地漢中市,當地西鄉縣有多條河流,都是漢江的支流或支流的源頭。西鄉縣也是漢中礦產開採較多的縣之一,目前這裡的硫鐵礦企業還有一家。雖然處於停工的狀態,但每天卻仍然在產生汙水。
  • 礦井水超標排放,被按日計罰
    黑龍江龍煤雞西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因下屬煤礦礦井水超標排放,被按日計罰  2019年5月24日,雞西市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對黑龍江龍煤雞西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下屬平崗煤礦進行現場檢查,雞西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人員對煤礦排放的礦井水進行採樣並出具的檢測報告顯示:公司所排放的採煤廢水懸浮物、化學需氧量均超過
  • 海南或發展「三亞至西沙低空遊」 規劃年內出臺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海南省三亞市旅遊發展委員會獨家獲悉,《三亞市低空旅遊發展專項規劃(2012-2022)》原則上已通過專家評審,在修改完善後,將向海南省、三亞市有關部門報批,預計該規劃將在今年年底出臺。  當前,海南省正努力打造「海陸空」立體化的旅遊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