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潮時分,從廈門東海域湧入的海水,跨過五緣大橋,向灣區縱深處的溼地公園散去。
這幅藍與綠交織成的美麗畫卷,每天清晨都會吸引不少晨練的市民,老蔡便是其一。不過,與周邊許多新居民不同的是,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的腦海中至今還刻畫著這個公園「不堪回首的舊模樣」。
五緣灣溼地公園,佔地85公頃,是廈門最大的溼地生態園區,這些年被外界稱為「城市綠肺」。在老蔡的描述中,即使是在前幾年,這裡的水體還很汙濁,並不時散發出惡臭。
今昔兩幅畫面的更迭,生動地折射出市委、市政府對廈門廣闊水體的生態治理理念。事實上,對比新舊照片,特別細心的人還能發現一個掩映在公園綠蔭叢中的汙水處理站——它很小,甚至不能用「工程」來形容;它也很不起眼,與周邊的景觀融為一體,常常被誤認為是一項休閒設施。
繼成功淨化杏林灣水體之後,中國環保龍頭企業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扮靚五緣灣的這一次成功嘗試,再度成為焦點。其實,在不斷的讚嘆聲中,中聯環董事長俞義泉更樂意用「作品」來詮釋自己的項目,在他看來,一個好的民生工程,是創意和技術的凝聚,更離不開融入其中的「生態治理的創新思維」。
綠水流淌 五緣灣舊貌換新顏
五緣灣之所以美,很大程度上因為有水。
可是,前些年,這裡的水,卻常被人詬病。據稱,由於周邊西潘、洪水頭、田裡、前頭等方圓幾公裡未拆遷村莊地勢較低,村莊內雨汙水無法直接排入環灣路雨水管道和汙水管道,卻就近進入了露天排洪溝,導致五緣灣水體一天天地惡化。
如要保證溼地公園無臭味,按原規劃則須每天從湖邊水庫補充至少4000立方米的原水——一邊是老百姓對改善五緣灣水體的迫切需求,一邊是每天可能要損失如此多的寶貴原水資源,本身就缺水的廈門,陷入了兩難境地。
一條「汙水不見天」的水體治理思路,很快嵌入了市委、市政府保護五緣灣片區生態環境,提升溼地公園品質的大工程中。在現有市政汙水系統改造牽涉面廣、耗時長,村莊拆遷難度大等難題面前,「中聯環」獨創的生態水處理技術和新型分散式治理模式最終被「相中」。
溼地公園主園路與五緣灣道交界處,兩棟紅色建築如今頻頻吸引著路人的目光——這並不是休閒場所,而是去年底開始投用的中聯環五緣灣溼地公園汙水處理站。這個17000噸/天的生態水處理設施,與完成生態改造的露天排洪溝一道,每天源源不斷地把清水匯入風光旖旎的溼地公園。
實現雙贏
溼地公園增添新景觀
一群白鷺,昨天傍晚在五緣灣溼地迷宮棧橋一帶覓食、棲息,幾名結伴而來的攝影師按動快門,拍下了它們的身影。
不遠處的汙水處理站,正悄無聲息地緊張作業。「中聯環」獨創的生態水處理技術,讓這裡的出水主要指標達到國家《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和《城市汙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中的湖泊類景觀用水水質標準,部分指標優於地表水類四類標準。
其實,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汙水處理站佔地小,運行維護方便,無噪聲,無臭味,實現了「生態水」的就地回用。來自「源頭」的活水,不僅解決了五緣灣水系的「補水」難題,也大大改善了溼地公園周邊的城市環境。
曾經難聞的臭水溝,被生態、自然的排洪溝渠所取代,五緣灣溼地迷宮棧橋一帶原有的水棲和溼生植物帶、水生植物群落、蘆葦溼地植物群落,在日復一日吸收水中自身所需的微量元素之後,也更加豐富起來,當然,這也帶動了水裡魚類、貝類等多種動物的成長。這種集動植物於一體的多層構架、完整的水生生態群體,在遊人眼中是田園風光,但在水環境治理專家看來,卻具有別樣的意義:它有利於水中N、P等元素的降低及懸浮物質的沉降,最終指向的是水體與環境相輔相成的雙贏效應。
模式創新
向全國推廣水環境治理經驗
從木棧道上往外看,五緣灣碧藍的水面上白帆點點。對水的態度,映射的,正是廈門這座生態文明建設先鋒城市的最基本的發展思路。
透視這些年廈門的「治水」徵程,人們很容易發現「中聯環」的清晰足跡。中聯環提出的新型分散式水體治理模式,效果穩定,責任清晰,系統地解決了政府關注、群眾關心的城鄉黑臭水體、農村及流域環境汙染問題。
「源頭截汙、就地處理、搞活水體、生態修復」,俞義泉口中常說的這句話,道出的也是這些年廈門在水環境治理實踐中摸索出的高效、綜合整治的特色之路。而按照環保專家的說法,這是目前中國黑臭水體、河道汙染等各類整治方法的結晶,也在一定程度上指明未來國內水環境保護技術的發展方向。
正因為如此,這些年,為其點讚的,不僅有國務院參事室、國家發改委、環保部、住建部等多個部委,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等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更有去年廈門「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的專家組成員。將這種包含多種創新技術的新型分散式治理模式作為「廈門經驗」向全國推廣,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共同期待。